杨玉环赵飞燕打一成语,三女词典故

天美资源网

杨玉环赵飞燕打一成语,三女词典故?

说起宋词中最善于用典故的词人,应该非辛弃疾莫属!辛弃疾的词以慷慨豪迈的风格、以文为词的手法和层出不穷的典故著称!其用典、化用、引用之多,可谓前无古人,当时词坛甚至有人称辛弃疾的词为“掉书袋”!后世词家也颇多批评之语。

实际上,辛弃疾大量使用典故正是切合其以文为词的手法,也是其语言的特色所在!典故虽多,却每每都用的恰到好处,既能恰当地表达出心中寄托,又浑然酣畅,无丝毫堆砌斧凿之感。旁人用典生硬艰涩,对词意多有羁绊,而辛弃疾用典却是自由不羁,畅快淋漓!

杨玉环赵飞燕打一成语,三女词典故

譬如下面这首《摸鱼儿》,虽然不是辛弃疾用典最多的词,但其中连用了历史上三大美女的典故,而又浑然天成,可谓神乎其技: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这首词是辛弃疾作于四十岁调任湖南之时,辛弃疾一生志在恢复中原,但满腔豪情壮志却无施展之地,想到前线抗金却总是被调为地方闲置,此次调往湖南便愤懑之下写出了这首词。

词中上阕写景,将春意阑珊、春光流逝写地如怨如慕,景语即情语,从景之萧索阑珊便能读出人之怅惘无奈!景既可惜,情亦可悯!下阕则转而写美人迟暮,借用历史上三大美人的典故寄托自己的幽怨之情,也以含蓄的笔墨表达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非惟忧己,也是忧国,拳拳殷勤的忠心,可见一斑!

辛弃疾这首词用典不多,仅用三个典故而已。但这三个典故却全是历史上有名的美女的典故。“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一句所用的是汉武帝的皇后陈阿娇被贬长门宫之事,陈皇后在幽禁长门宫,哀怨之下以千金托付司马相如写了一篇《长门赋》,期望能够以此打动汉武帝,然而武帝终究是无动于衷。辛弃疾以陈皇后暗喻自己,寄托哀怨之情!

另外两个典故则在一句之中:“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杨玉环、赵飞燕,历史上最有名的美女,却最终逃不过死于非命,归于尘土!此处典故却是以杨玉环、赵飞燕暗喻朝廷中的奸佞小人。结合前一处典故的“蛾眉曾有人妒”所言也正是在此!而“君莫舞”也正是说让朝中小人不要得意忘形!

敢不敢晒一下你们的硬笔行书作品?

书法界的大咖,不会在这晒作品的。对了,兄弟,“敢不敢”这个词用的不好,听着不舒服,太冲。

搞书法的人,气要顺,能容人。书法的风格各异,环肥燕瘦,有喜欢杨玉环的,有喜欢赵飞燕的。

各种风格的书法,各有各的好处,王羲之的行书如行云流水,秀雅妍媚,颜真卿的行书如黄河之水,雄浑苍茫,你能说谁比谁更好?

只能说,范冰冰也好,李冰冰也罢,二人皆得最好。哈哈,废话不说了,上图。

以上都是当今书法名家的作品,有你喜欢的吗?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王昭君称为古代四大美女?

“西施,貂蝉,杨贵妃,王昭君称为古代四大美女,此说法出处为何?”我是九卿臣儒,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古代四大美女一直流传至今,以上四位被冠于“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名,豪居美女榜前四位,肯定是惊为天人的存在。以下我们试着从这四位美人所处的朝代及历史文献中的记载找出此说法的出处。

一、“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四大典故:

1、沉鱼——西施

西施,本名施夷光,春秋时期越国美女,一般称为西施,后人尊称其“西子”。天生丽质、倾国倾城,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

“沉鱼”美称的由来:

苎萝山下临浣纱溪,江中有浣纱石,传说西施常在此浣纱,西施滩因而得名。西施天生丽质,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过人。她在河边浣纱时,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她显得更加美丽,这时,鱼儿看见她的倒影,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从此,西施这个“沉鱼”的美称,就流传开来。

西施结局:传说,西施在吴亡后和心爱的人范蠡驾扁舟,入太湖,不知所终,从此隐居度过一生;还有一种说法,西施在吴亡后被沉溺于江中。由于史书没有明确记载,西施的归宿成为千古之谜。

2、落雁——王昭君

王昭君(约公元前54年—公元前19年),名嫱,字昭君 ,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人。

《后汉书·南匈奴传》: 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生二子,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

“落雁” 美称的由来: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昭君告别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马嘶雁鸣,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绪难平。她在坐骑之上,拨动琴弦,奏起悲壮的离别之曲。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这个美丽女子,忘记摆动翅膀,跌落地下。从此,王昭君就得来“落雁” 的美称。

王昭君结局:昭君出塞后,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亡故。王昭君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风俗,后又嫁给呼韩邪的长子复株累单于。公元前20年,复株累单于又死,昭君自此寡居。一年后,33岁的绝代佳人王昭君去世,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称之为“青冢”。

3、闭月——貂蝉

貂蝉(生卒年不详),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貂蝉最早出现于《三国演义》前身《三国志平话》中。关于貂蝉的出身,据学者孟繁仁先生考证:貂蝉,任姓,小字红昌,出生在并州郡九原县木耳村,15岁被选入宫中,执掌朝臣戴的貂蝉(汉代侍从官员的帽饰)冠,从此更名为貂蝉。

“闭月”雅称的由来:

东汉末年,董卓专权,挟天子以令诸侯。貂蝉是大臣司徒王允的歌女,有倾国倾城之貌,见东汉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纵,于月下焚香祷告上天,愿为主人分忧。正当貂蝉在后花园拜月时,忽然轻风吹来,一块浮云将那皎洁的明月遮住,这美人美景正好让王允瞧见了,两人交心后,貂蝉甘愿为除国贼而献身,后王允收貂蝉为义女。王允为了宣扬他的养女长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说,我的女儿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过,赶紧躲在云彩后面,因此,貂蝉也就被人们称为"闭月"了。估计这也是王允为之后的连环计制造舆论,要把貂蝉的美通过月亮更加衬托的超凡脱俗,为施计成功而更引起董卓和吕布对貂蝉的兴趣。

貂蝉结局: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只叙列吕布白门楼殒命,便以一句“妻女运回许都”作结,自此,貂蝉生死成了千古之谜。

4、羞花——杨玉环

杨玉环,号太真,小字玉环,唐蒲州永济(今山西永乐)人。唐朝时期后妃、宫廷音乐家、舞蹈家、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羞花”雅称的由来:

杨玉环进宫后,思念家乡。一天,她到御花园赏花,看见盛放的牡丹、月季等美丽花朵,联想起自己被关在宫内,虚度青春,不胜叹息,对着盛开的花说:“花呀,花呀,你年年岁岁还有盛开之时,我什么时候才有出头之日呢?”悲从中来,声泪俱下,她刚一摸花,花瓣立即收缩,绿叶卷起低下,哪想到,她摸的是含羞草。这一幕恰巧被一宫娥看见,本着讨好主子的念头就大肆宣扬贵妃和花比美,花儿都含羞低下了头。从此以后,“羞花”也就成了杨贵妃的雅称了。

杨贵妃结局:天宝十四载,节度使安禄山以清君侧为名起兵叛乱。次年,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与杨国忠逃往蜀中,途经马嵬驿时,陈玄礼为首的随驾禁军军士皆认为贵妃乃祸国红颜,包围皇帝,要求处死杨贵妃,唐玄宗最终无奈妥协,忍痛赐白绫给杨贵妃,最终杨美人被缢死在佛堂的梨树下,时年三十八岁。

二、“古代四大美女”的名号由来:

1、按照四大美人所处朝代来分析:

通过以上查考,我们可以知道,四大美女西施为春秋人士,王昭君为西汉美女,貂蝉为东汉末年美人,杨贵妃为唐玄宗年间宫中贵妃。那么依此看,“古代四大美女”的称号最早应该是出于唐玄宗之后,也就是唐朝之后的朝代,因为最后一位美人杨贵妃在唐朝刚出场,对吧?

我们再往后查考,唐朝之后是宋朝,我们看看宋朝有没有关于“四大美女”名号的记录。

1909年在甘肃发现的南宋平阳木刻年画《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是我国最早出土的木刻年画,也称为《四美图》,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绿珠四位美人。此年画的原版现存于莫斯科博物馆。“题材虽皇家内容,但将汉晋两朝人物于一图,其雕刻线条流畅细腻,构图丰满华丽。”

由此可见,虽然出土的《四美图》不是“西施、王昭君、貂蝉、杨贵妃”。但是,当时已有四美之说,所以“古代四大美人”之说应该是从宋朝开始的。

所以古代四大美女的排定最起码在宋朝应该就是有定论了,源自于苏轼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问世,至于是谁最先说的就难以考察了。

2、通过查考“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雅号运用的文学作品的朝代来推测:

元·王子一《误入桃源》第四折:“引动这撩云拨雨心,想起那闭月羞花貌,撇的似绕朱门燕子寻巢。”

元·无名氏《连环计》三折:“我看这女子,生的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好女子也呵!”

元代南戏《宦门子弟错立身》:“可叹你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四四回:“久闻江东乔公有二女,长曰大乔,次曰小乔,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77回:“端的是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

通过以上文献的查考可知,最早把“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联到一起用,是元代南戏《宦门子弟错立身》:“可叹你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从此元、明两朝的小说家、戏剧家在作品创作当中开始引用,成为形容女子貌美极致之套话,后来被古代文人骚客当成了口头禅,估计在古代这个套话没少成为那些登徒子调戏民间小娘子显摆学问的工具。

从以上可以看出,“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称号从元曲开始被大量应用,这个称号应该已经在文人界流传了很长时间,元朝之前是宋朝,所以从此也可以推测出“古代四大美人”的说法和排名应该出自于宋朝。

中国的四大美女在古代的排法为:西施居首,貂蝉次之,王昭君再次,杨玉环排名最后,这个排位得到基本得到认可,西施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居首没有争议。四大美女中除貂蝉外皆为有正史记载的人物,而貂蝉则只见于小说和戏剧而未见于史料记载。

四大美女还有一说是褒姒、西施、妲己、杨玉环。并称为:“笑褒姒病西施狠妲己醉杨妃”,但是褒姒和妲己都因美而误国,可能是名声不太好,后面从四大美女的名单上给除名了。

结论:由以上查考可以得知,“古代四大美女”也就是西施、王昭君、貂蝉、杨贵妃正式入选,应该是在宋朝。四大美女之所以为人们广为传颂与她们相联系的政治事件是分不开的,四大美女都在历史的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后世的文人骚客们又起了最为重要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我是九卿臣儒,用脚步丈量时光,用文字温暖人生。如果觉得我的回答对大家还能有一点帮助,请关注并评论,我们一起重温历史的动人之处。(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请删,非常感谢)

真实杨贵妃身材修长?

环肥燕瘦,其中“环肥”就是杨玉环,而“燕瘦”指的就是能作掌上舞的赵飞燕。赵飞燕的“瘦”是人尽皆知的,不超过80斤的大长腿,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瘦”的非常。但杨玉环真的有“印象中”那么肥么?

关于唐朝所留下来的诗篇中涉及杨玉环的不少,但大多是形容她的美,而不是她的身材。关于杨贵妃的身材,虽有提及,但都是一笔带过。

那么对于杨玉环身材肌肤的描述有哪些诗篇呢?

杜甫的《丽人行》: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在杜甫看来,杨玉环是一个身材匀称,不胖瘦,肤白貌美的女子。

安史之乱之后的白居易《长恨歌》中也有写道:

芙蓉如面柳如眉~侍儿扶起娇无力~太液芙蓉未央柳,看着这三句话,怎么也不能和一个大胖子联想起来。所有句子中充满了纤细娇弱的范儿,跟当今主流的审美比较契合。

五代人和宋人所修的《新唐书》和《旧唐书》的“杨贵妃传”中也只是用“姿色冠代”“资质丰艳”等语焉不详的词汇来描绘,难道“丰”就是指大胖子么?

汉代选美标准:“汉法八月选女,必身长合度,长白即美德

而唐玄宗为太子选妃时也明确提出需要合“细长洁白”,和前朝审美一致,就是今天所说的“白高美”,唐玄宗的爱好可见一斑,既然如此,那么能歌善舞的杨玉环根本不可能是一个200斤的大胖子。

为什么杨玉环会成为“死肥宅”呢?

自古文人虽然不能马上安天下,却可以提笔乱春秋。和杨玉环同时代的诗文著作都是一派赞美之词,到了后世,因为“女人祸国论”成为主流观点,所以杨玉环变成了安史之乱的背锅侠,被后人重塑为大胖子。

《开元天宝遗事》中说杨玉环“素有肉体,至夏苦热”“使侍儿交扇鼓风,犹挥汗不止”;

《临江仙·约李彭州暨兄弟看荔丹有赋》说杨玉环“应笑太真肥。破除千古恨,须待谪仙诗”;

《杨太真外传》中更是无稽之谈,文中说唐玄宗曾阅赵飞燕外传,见说他体态轻盈,凌风而立,常恐吹去。因对杨妃戏语道:“若汝则任其吹多少”。说唐玄宗赤裸裸的嘲笑其肥也,这不是胡说八道么?

今天的人为什么会认为大唐“以胖为美”?

唐代有一个画家很出名,叫周昉,这个人为什么出名呢?他喜欢画美女,而且本人很喜欢胖子,所以周昉的画中所有女子都非常“丰腴”,不说肥胖,也是半胖,如下图:

而和周昉同朝代的阎立本所著的《步辇图》中,持扇的宫女虽然脸胖嘟嘟的,但是身材诚可谓“苗条之至”。

正史中并没有确凿证据证明杨玉环的身高和体重,但是通过历代名家留下来的画作,推向唐朝的风俗,杨玉环应该是一个1.65~1.68米,130~140斤的女子,绝对不是平常人印象中的“大胖子”。

而很多文献资料中所说的大唐胖为美,更多的是指唐朝开放的政治文化,而并非真的是“越胖越美”,说破大天,也就像上图这样丰腴。

共侍一夫是成语吗?

共侍一夫

不是成语,是四字词语。

举几个有名的例子:

1、舜帝的老婆:女英、娥皇姐妹俩

2、汉景帝的老婆:王娡(汉武帝的老妈)、王皃姁

3、汉成帝的老婆:赵飞燕、赵合德

4、唐玄宗的女人:杨玉环(杨贵妃)、秦国夫人(杨贵妃的八姐)、虢国夫人(杨贵妃的三姐)、韩国夫人(杨贵妃的大姐)

5、南唐后主李煜的皇后:周娥皇(大周后)、小周后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