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洪灾已扩至11省,2号台风生成预计登陆广东?
台风云形成,鹦鹉或携带大暴雨到广东,6月第3波最强降雨时段开始,河南安徽水龙翻滚,局地230毫米降雨!
从风云高清卫星图像显示,我国南海地区的“台风云”已经形成,大规模的气流圈已经集结,所以今年的2号台风“鹦鹉”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根据中央气象台数据显示,如今该风圈风力已经达到7级,风速为15米/秒(约54公里/小时),中心气压值为1002hpa。正在以每小时15公里左右的速度逐步增强。很明显这个台风是“直奔”我国而来的,改变的情况已经不大了。如今的副热带高压强盛,引导2号台风“鹦鹉”是直接进入我国,所以华南的朋友需要特别的注意下。
根据中央气象台数据显示,该台风最强可能会达到10级风力,同时预计在14日白天可能以热带风暴或强热带风暴级别登陆广东,最强也是10级登陆,所以如果达到了10级状态,那么可能稳定到登陆区域,中央气象台是直接指向到了广东沿海,并且最终可能在广西消失。
这就是2020年的第2号台风的情况,很明显登陆广东就成为定局了,变化的可能性极小。这也将是今年第1个登陆广东的台风和登陆我国的第1个台风。那么需要注意的就是广东朋友要准备防台,大风降雨是少不了的。
根据中央气象台数据显示,在6月14日08时至15日08时时段,也就是预计登陆广东的时候,在广东中部局地将迎大暴雨,最强降雨量为200毫米。
很明显这与台风的关系是最大的,所以广东的降雨如今虽然暂停,但是“台风雨”的强度是不小的,广东这次又会遇到一波强降雨的发展,如今该热带低压已经发展到了南海,预计即将穿过24小时警戒线,所以这就是我们防台的警戒线,大家做好准备吧。
下面我们来看看我国的天气情况:陆地的强降雨在北抬之后,依然表现非常强,暴雨预警也是在持续发布之中,其中,湖北东部、安徽中部、江苏中北部等地局地有大暴雨。
从暴雨预警的分布情况来看,其中安徽,江苏等地的雨水最强,基本全是在暴雨的中心区域,水龙来翻滚,而这次肯定彻底解除河南,安徽,江苏等部分地区的“偏旱”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山东南部、河南南部、安徽中北部都是在暴雨,大暴雨的分布区间。
包括到了6月13日的时候,虽然整体的雨水会缩小,但是只有河南南部的降雨会缩小到最强大雨的模式,在安徽中部、江苏中部依然保持暴雨,其中局部还是有大暴雨出现。很明显这次的强降雨安徽是重点降雨区,算是一个降雨时间的叠加区域。所以安徽需要重点防治“旱转涝”的情况,雨水来得比较凶。
根据气象监测数据显示,预计在6月12日将是这波降雨的最强时段,也就是我们说的6月第3波强降雨最强时段,其中河南东南部,安徽中北部、山东南部等8省市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雨,湖北东部、安徽中部、江苏中北部等地局地有大暴雨(100~230毫米)。
同时需要在降雨的时候还要注意强对流天气的发展,中央气象台也将暴雨预警升级为了“黄色”,所以也说明了这次降雨的强度,强降雨占据贵州湖北至黄淮一带已经是非常明显了。所以这次安徽,江苏,河南等大部分地区的旱情将彻底解除,至于没有降雨到的区域继续等待即可。
在这一波结束之后,6月第4波降雨也要来了,预计在15-18日,汉水流域、黄淮南部及四川盆地等地有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过后在19-21日,雨带有所南压,江南、华南北部及贵州等地将有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大家看到没,如今的雨水是完全停止不了,并且几乎全部是下到了南方地区,虽然北方部分省份也有,但是很明显累计的雨水量少很多,所以南方朋友要时刻防止降雨,台风,对流天气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我国共发生过几次疫情?
人类的进化发展历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部不断与疾病斗争的历史:一场瘟疫夺取了无数人的生命,而那些活下来的幸存者在遭遇这场浩劫后就形成了抗体。当人类的体质在变化、人类的医疗技术在进步的同时病毒也在变异,因此人类与疾病的斗争就成为了一场持续的博弈。人类历史上不止一次出现过流行疫情的大爆发:这些疫情不仅造成了大量人口的死亡,而且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公元前430年雅典城的瘟疫在造成全城25%的人口死亡的同时间接影响到了雅典与斯巴达之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胜负走向。公元164年罗马帝国爆发的瘟疫成为了罗马帝国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之一。东汉末年的瘟疫成为了诱发黄巾起义的因素之一。在1348年—1350年的三年之内肆虐欧洲的黑死病导致近3千万人失去生命。明朝末年爆发的鼠疫客观上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在古代的交通条件下有限的人口流动在客观上遏制了疫情向其他地区的蔓延。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也使传染病逐渐成为了困扰全球的难题。1918年历时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结束了。这场战争导致1000多万人丧生、2000多万人受伤。然而还没等人们来得及庆祝战争的结束就又迎来了另一场浩劫——这就是在全球范围内造成约10亿人感染的西班牙流感。
就是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流感病毒在短短2年时间里制造出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流失,进而影响了整个20世纪人类历史进程的走向。20世纪初人类的发展是极不均等的:当时除了英、法、美、德等发达国家之外绝大多数人类都生活在连温饱都未解决的亚非拉地区。当时亚非拉国家很多正处于动荡局势中,所以根本不具备推广全民检测的条件。
西班牙流感在广大的亚非拉地区造成的实际死亡可能远比当时的统计数据反映的要严重,而真实的死亡人数恐怕将成为人类历史上一个永远的不解之谜。西班牙流感开启了肆虐全球的大规模传染病这种历史先例,在此之后这种肆虐全球的大规模传染病再度爆发的风险就成为了悬在人类头顶的达摩克里斯之剑。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曾经历过无数次惨烈的疫情。
翻开中国的史册不难发现在每个王朝行将灭亡之时往往伴随有地震、水灾、旱灾、瘟疫等各种天灾。1910年一场肆虐整个东北地区的鼠疫造成了6万多人的死亡,直到1911年这场东北鼠疫才得到了有效遏制。就在这场鼠疫被遏制住的第二年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辛亥革命的熊熊烈火中走向了灭亡,然而中国人与疾病的战斗并没随着帝制的终结画上句号。
在此之后民国政府和后来的新中国政府仍在继续进行着与疾病的战斗。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除了抗美援朝、对印自卫反击、对苏自卫反击、对越自卫反击等几场局部战争以及地震、台风、洪灾、旱灾等自然灾害伤亡逾百万人之外死亡人数最多的恐怕就是流行瘟疫了。事实上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就一直领导着人民群众在开展一场与疾病的看不见硝烟的战争。
从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中国先后进行了3次强制性全民种痘和2次接种行动,向5亿多人口发放了18亿剂牛痘疫苗。1958年6月30日毛泽东主席从《人民日报》得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病以后特意写下了七言律诗《送瘟神》以示庆祝。1963年以后中国每隔6年仍要普种一次天花疫苗。在全球扑灭天花委员会宣布已彻底消灭天花的一年多之后中国于1981年宣布停止种痘。
当我们致力于构建强大高效的公共卫生体系时疾病也从未停止过向我们的进攻:1957年2月一场流感疫情率先爆发于我国贵州省西部,在随后的三四个月内这场疫情就在全国范围内蔓延开来,又过了两个月后疫情蔓延到了东亚和东南亚,在8个月时间之内疫情已快速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开来。这场继20世纪初的西班牙流感之后人类历史上第二次全球性大流感被称为甲2(H2N2)亚型流感。
成立不到8年的新中国还是第一次遇到如此大规模的疫情。那时我们的公共卫生体系还远远达不到今天这样的水平。好在这场疫情虽蔓延迅速,但并没造成太大的人员伤亡。这场疫情对我国抗击大流行的疫情打了一针提醒剂。1961年第七次世界性霍乱大流行开始:当年6月疫情自发源地印尼传入中国广东,随后迅速传入南方的四省一市(广东、浙江、福建、江苏、上海)。
1964年在当时尚属河北省管辖的天津市发现了第一例霍乱病例。随后疫情快速蔓延至河北1市12个区、3个专区、6个县、99个公社:在140多天时间里发病人数达到了900多人(死亡率超过1%)。这波疫情虽没在全国范围内蔓延开,但在当时还是造成了全国范围的较大影响。后来经研究发现这次疫情是水污染传播——主要是患者粪便管理不当造成的,因此快速有效地切断了污染途径。
1967年全国爆发了大规模的脑脊髓膜炎。据当时的《安徽日报》记录:安徽全省有25万人先后染病(其中1万多人染病死亡)。这场疫情并非局限于安徽,而是在全国范围内大爆发:1967年辽宁省发病51931人、死亡3013人;江苏省南京市发病13837人、死亡303人;浙江省绍兴市发病29118例、死亡1040例;山东省青岛市的发病率为390.17/10万。当时全国最严重的地区是广东。
1967年广东湛江发生流行性脑膜炎后因“大串连”而加剧:全市发病共1799例。江门市疾控中心也有记载:1967年1~3月江门市区报告流脑病例近千例、病死45人。疫情爆发的1967年正处于新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那段时期:当时各地党政机关和医疗部门面对疫情并没像今天这样迅速行动起来,直到疫情已比较严重之后才陆续开始采取消毒、隔离、限流、封村、封道等措施。
最终这次疫情造成300多万人感染、16多万人死亡的惨重后果。这是新中国历次抗疫斗争中最惨重的代价,但也正是这次惨烈的代价为我们后来的抗疫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此后中国在与疾病的一次次战斗中逐渐建立起强大高效的公共卫生体系。1988年1月17日上海一些医院的医生突然发现近期门诊肝炎病人数量剧增:从每天几十人增加到数百人,很快又增加到上千人。
询问患者后得知大多数患者有食用毛蚶及食用后腹泻的病史。毛蚶在当时的上海几乎就是如今的网红食品。当时的人为了追求鲜美并不会煮熟了吃,而是直接生吃毛蚶。江苏当时启东盛产毛蚶且价格低廉,因此甲肝病毒也就随着这些毛蚶被带入了上海。从1988年1月1日到5月13日短短4个月内上海市内一共发病超30万例。日报告发病数超过1万例的长达16天。要知道当时上海的人口总数不过1250万。
上海市传染病医院为满足收治病员需求由原来的肝炎290张床位硬生生增加了1228床位,先后收治了2084个患者。全市10万多医务人员站在了防治肝炎的第一线,还增设了11万多张床位用来收治病患。截至1988年2月23日上海市甲型肝炎日发病人数下降了80%以上。整场疫情中上海市直接死于暴发性肝炎的一共32例。只有万分之一的病死率远低于国际的1%-1‰的病死率。
2002年12月5日或6日的样子在深圳打工的河源市人黄杏初因感觉身体不适就到离家不远的一家诊所看病。当时只以为是普通的风寒感冒,然而在诊所看了两三天不见好,于是黄杏初转而去医院打针。到了13日黄杏初的病情仍不见好,于是又回到河源市治疗了几天,然而病情似乎比在深圳时更严重了。16日晚上10点多钟黄杏初被送到河源市人民医院,第二天病情加剧的黄杏初又被送到广州军区总医院。
在这里黄杏初被诊断出是患上了一种此前从未见过的病症——这种病症后来被命名为非典型性肺炎。2003年1月2日河源市将有关情况报告省卫生厅,不久后中山市同时出现了几起医护人员受到感染的病例,广东省随即派出专家调查小组到中山市调查。2003年1月23日广东省政府向全省各卫生医疗单位下发了调查报告:要求有关单位引起重视,认真抓好该病的预防控制工作。
2003年春天这种最先发现于广东的呼吸道传染病在全国其他地区及海外30多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发现。2003年4月20日卫生部常务副部长高强、卫生部副部长朱庆生宣布实行“疫情一日一报制”。同时原定于5月1日开始的五一“黄金周”暂停施行一次,以确保疫情不会进一步扩散。当时北京多所高校也宣布停课。2003年4月22日北京市急救中心开通了10条非典咨询热线。
2003年4月22日北京市决定启用小汤山医院作为防治非典的专门医院。23日建院85年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历史上第一次关门停诊以实行整体隔离。4月23日财政部公布中央财政20亿非典防治基金的用途。同一天北京市宣布全市的中小学从24日起停课两周,以确保疫情不会在校园扩散。4月24日铁道部通知旅客开车前要求退票的可全额退款。4月26日铁道部要求运输防治非典药物用品必须24小时内到达目的地。
2003年4月30日小汤山医院正式启用后北京市的非典病人全都进入此医院治疗。5月4日铁道部要求铁路工程建设系统各单位对现场施工人员建立每日健康登记制度,严格控制人员流动。在此之前的4月29日民航总局也已要求对学生于5月7日前购买的飞机票给予全额退票。疫情爆发后党和政府针对疫情公开报道积极应对,在广大人民群众的配合下尽最大可能遏制疫情的蔓延扩散。
最早发现非典疫情的广东正是疫情的重灾区。当时还是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的钟南山立刻前去接诊。2003年初非典疫情扩大后钟南山在大年初三受命担任广东省非典医疗救护专家指导小组组长。当时钟南山主动向广东省卫生厅要求把最危重的病人送到呼研所:“我这里是广东呼吸病专科研究所,不送这儿来送哪儿去?”截至2003年的4月19日呼研所累计收治了101名危重病人,其中需要插管治疗的就超过了一半。
非典期间钟南山不仅主动要求接诊重症病人,也敢于在所谓的“权威”面前发表自己的真实意见。2003年2月北京疾控中心一度认为非典的病因是衣原体,钟南山则坚持认为非典是病毒性疾病。这一观点随后被广东省卫生厅采纳,成为抗击非典的重要分水岭。2003年4月在一场关于非典的新闻发布会上有人宣称疫情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然而钟南山再次表达了不同意见。
当时钟南山反问道:“什么叫控制?现在病源不知道,怎么预防不清楚,怎么治疗也还没有很好的办法,特别是不知道病源!现在病情还在传染,怎么能说是控制了?我们顶多是遏制,不叫控制!”当时由于人们对这种病毒的了解还相当有限,所以对病毒恐慌情绪甚至比病毒本身蔓延得还快。钟南山所提倡的这种公开透明实事求是的作风在客观上利于化解人们对病毒的恐慌情绪。
2003年5月3日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省卫生厅、省教育厅联合摄制的“钟南山谈非典防治”科教片向全国公开发行。在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之下首先是传染源得到了严格控制:当非典疫情于2002年底在广东爆发后仅钟南山管理的呼研所就收治了上百名危重病人,广东其他医疗机构也在第一时间尽快收治患者,患者的家人也因与其有过接触而被隔离。
2003年4月30日以后疫区所有搭乘公共交通工具(车、船、火车、飞机)的人都得先检查体温。这样就在最大程度上得以控制疫情期间的人口流动,从而以快速高效的措施切断了病毒的传播途径。2003年5月17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解除隔离。两天后北京非典新增病例数降至个位。2003年5月21日北京最后一名非典病例张某从北京地坛医院出院。截至2003年5月23日北京市747名密切接触者全部解除隔离。
至此北京地区非典患者的救治工作已经结束,非典传播链已完全切断。2003年5月29日北京非典新增病例首现零记录。6月1日卫生部宣布北京市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挥部撤销。6月10日北京连续三天保持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既往疑似转确诊病例、既往确诊病例转为疑似病例数均为零的“四零”纪录。2003年6月14日世界卫生组织解除对河北、内蒙古、山西、天津的旅游警告。
2003年6月15日中国内地实现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既往疑似转确诊病例数均为零的“三零”纪录。6月20日小汤山医院最后18名患者出院。6月23日世界卫生组织将中国香港从疫区中除名,6月24日中国大陆从疫区中除名,7月5日中国台湾从疫区中除名,7月13日全球非典患者人数、疑似病例人数均不再增长。非典疫情就这样在肆虐一番之后突然消失了。
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医院陆续发现了多例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后来证实这种不明肺炎是由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在这场与新型冠状病毒的战斗中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人们对疫情的重视程度是呈上升趋势的。大家都不知道这是什么病,所以也没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一开始很多人以为疫情不过是在局部地区发生,谁也没意识到这会演变成一场波及全世界的疫情。
我们还没来得及意识到究竟发生了什么就已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春运。新冠肺炎借助于春运期间庞大的人口流动量迅速蔓延至全国:一时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无一幸免。与此同时一场全国范围的疫情阻击战就此打响,我们为打赢这场与病毒的战争动员了全国的力量:我们有党和政府的统一协调指挥、有全体医护人员的坚守、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配合。
武汉疫情爆发后全国各省市区以及军队系统陆续向湖北派出医疗队。那段时间全国所有医护人员都在加班加点救治病患,与此同时公安、交通、社区等相关部门全都被动员起来组成了强大的联防联控体系,广大人民群众也纷纷积极踊跃为武汉捐款捐物。疫情期间全中国每一个社区都变成了一个抵制感染风险的堡垒。可以说疫情期间中国采取了几乎是全世界最严格的管控模式。
这样做至少取得了以下三点好处:一是减小了大量的流动,从而使疫情能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控制;二是下沉到了社区一级,便于管理感染者、接触者;三是容易控制疫情的规模,不至于过度扩散,让死亡者大量减少。在中国如此严格的管控形势下实际上已从物理空间上切断了病毒的传播途径。在如此严格的防控措施下中国实际上已成为全球疫情大爆发背景下最安全的地方。
我们在抗击新冠疫情的同时也在科技、经济、社会等各方面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全球经济都被疫情困扰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非但没倒退,反而创造了出口贸易额的历史新高。2020年中国航天也再次开启了“超级模式”:成功实施了以嫦娥五号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部署完成并面向全球提供服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奔向火星为代表的航天任务......
南方暴雨什么时候结束?
已启动三级应急响应,未来三天仍有暴雨!南方暴雨什么时候结束?
从6月份以来,南方降雨已经断断续续持续了将近一个月,很多地区朋友都表示快一个月没见到太阳正常上班了!进入七月以来,长江流域多地暴雨,特别是昨天黄山歙县因洪水考生无法进场,导致高考语文、数学科目考试延期举行,让人揪心!这南方暴雨到底什么时候结束?还会持续暴雨吗?
南方的暴雨到底有多严重?从六月以来,全国平均降雨量为135.4毫米,与常年同期相比偏多约13.3%,这是自1964年来历史同期第四位!今年降雨分布的特点是时间和地理区域分布上极不均匀!主要有如下几个特征:
暴雨多,持续时间长:整体上南方从6月份来总共有6次暴雨过程,近60%的县市出现了暴雨,从6月2日起,中央气象台连续36天发布暴雨预警,这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强降水地区重叠:6月初暴雨主要集中在黔、川、渝以及桂一带,部分地区的地质灾害风险极大!6月10日从华南和江南移动到长江中下游,江淮和黄淮一带。其中重庆降雨量创历史同期最高!短期降雨量极大:7月5日,湖北洪湖燕窝站日降雨量达501毫米,几乎就是北京的年平均降雨量,贵州正安县碧峰镇最大小时降雨量达到了163毫米!均达到了历史极值!从上述这些数据来看,今年6-7月南方的暴雨态势是十分严峻的!
南方各地暴雨成灾,各地如何应对?
7月5日,湖北洪湖市气象台在23时37分发布暴雨红色预警(I级/特别严重),从晚上9:30开始,洪湖市老湾到燕窝一带降水已达60-80毫米,预计未来3小时仍有30-50毫米降水!到6日8时,湖北共有26个县市达到暴雨及以上级别,英山达到了232.8毫米,武汉市江夏区以226.5毫米紧追其后,,洪湖燕窝降水量则达到了罕见的501.4毫米!
7月6日清晨,武汉市洪山区雄楚大道珞雄路口,水务人员正在加紧排水
7月7日黄山歙县暴雨,受到上游洪峰影响,歙县境内多条河流水位上涨,河水倒灌进城区,积水严重,当地消防联合多个部门,通过冲锋舟和皮划艇护送考生到达考场,不过到当天十点以前,该考点2000名考生,只有500多名到达考场,因此上午的语文考生取消,延期进行,下午考试继续进行。
7月7日湖北崇阳县继续大暴雨,24小时内最大降雨186毫米,所有乡镇降雨都超过100毫米,7月8日,崇阳县中津洲黄家巷部分地段积水达到1米多深,参加高考的学生被困,民警、消防救援人员展开救援工作!
当地公安民警、消防救援人员、社区工作人员第一时间来到事发地点,开展救援工作
此次暴雨到底要下到什么时候?预计在未来几天内,南方强降雨带将有所南移,江汉南部与江南北部,以及贵州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雨,江西北部局部地区有特大暴雨,而华北的强对流天气发展,也会有大暴雨发生!
8日夜间到10日,受低空切变线影响,贵州至长江中下游地区有强降水,8日夜间到9日主雨带将缓慢南移,贵州中南部、江南中北部一带有大到暴雨甚至特大大暴雨,10日起雨带重新北移,强降雨带范围和强度都有所减小,但四川盆地西部、江南北部、江汉东部、江淮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重新回归暴雨,局地大暴雨天气。
整体上与前几天相比,江苏、安徽和湖北的降雨量有所减弱,但湖南、浙江和江西又会有所增强,长江流域以及江浙一带需要到11日之后,降水才会有明显减弱!
高温南北夹击是造成长江流域雨带拉锯战的主要原因
江南中南部和华南中南部闷热继续,最高气温在32℃,而福建大部、广东东北部和西部、广西西部、江西中部、湖南东部和南部、海南岛西北部等地将出现℃以上的高温,并且是大湿度的湿热天气,体感非常不舒服,夜间湿度更大,因此老人小孩要注意防暑降温,防止中暑!
北方则受到高压脊控制,新疆南疆盆地东部、甘肃北部、陕西关中、山西西南部、内蒙古西部、宁夏北部、河南中北部等地普遍出现高温天气!
南北高温天气的夹击下,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将会继续游走,长江流域的降雨带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中央气象台未来十天的天气预报中,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强降雨带仍然会飘忽不定,时而南移,时而北推,所到之处强降水,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到7月下旬,降雨带将北推至华北和黄淮一带,届时江南中东部和华南中东部会有一个雨后4-8天的高温闷热天气!南方降雨带还有拉锯战十多天,各位坚持住!
今年的陕西和河南为什么都遭受到洪水?
几十年的黄河安澜无事,人们麻痹了。洪灾的原因,既是天灾,也是人祸。陕西段,因修水库拆迁的区域有人迁入;河南段,郑州摊大饼式的发展,北要跨黄河,东要到开封,似乎忘了为什么要把省会迁到郑州了。黄河成为悬河的问题不只是溃堤,还有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被多年来缺水少雨掩盖了,那就是排涝。黄河在河南段高筑的堤坝让这条我国第二大河没有了为河两岸排涝的功能。
我们百年里阻止了黄河自然改道,那么,我们就应该人为的让黄河改改道。当年扒了花园口,淹水的区域,是不是要开挖成一些湖?泄水的河道,是不是可以作为黄河的分流河道?黄河的治理也应该是堵疏结合。以我们今天的基建能力,我们完全可以在花园口,柳园口之类的河段修上泄洪闸,清挖一定的区域作为泄洪道,开挖一条新运河,引水入海。
黄河本来就叫“河”,古时候的华北平原上连接所有湖泽的河汊子的总称,大禹治水以后,湖泽面积减小,慢慢的分出了黄济海淮。
长江洪水为什么不能排到京杭大运河?
长江洪水当然不能排到京杭大运河,因为长江两侧的京杭大运河河段,基本可以看作是长江的支流。而且此问题要分清楚“排”到京杭大运河,与“调”入京杭大运河完全是两个概念,不过此问题的出发点是想减少长江洪水,下面就从两个方向分别讲解一下。
首先说一下长江洪水能否自然“排”到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并不是单纯的南向北,或者北向南流向,而是分段不同方向径流。长江北侧的京杭运河段是“里运河”,水流方向是由北向南进入长江,故长江不可能自流进入此河段。
而长江南侧的京杭运河段是“江南运河”,虽然整体水流方向是北向南,长江洪水看似可以进入此河段,但其实”江南运河“以丹阳为分界点,丹阳以南往南流,丹阳以北往北流,因此长江洪水经此处自然排放也受阻。
再说一下长江洪水“调”入京杭大运河,长江北侧的京杭大运河,当前充当南水北调东线初段线路,长江水只要经过“江都水利枢纽工程”泵站,就可引入京杭大运河,实现往北方输送,所以江水进入京杭运河的关键点是“泵站”,不过南水北调东线设计的最大调水速率是500立方米/秒,几乎只有长江洪水流量的百分之一,即便可以实现江水北调,对解决长江洪作用也非常有限。
很多人不免会问,既然长江水可以进入京杭大运河,为什么不升级水利设施,将调水速率扩大10倍,既有助于长江排洪,也能给北方干旱地区带来更多的水资源。这样的想法没有全局性,现有的南水北调工程,耗资近5000亿,扩大10倍规模投资不可想像。
另外,南水北调东线不是大家所想的那样,设立泵站开足马力,全力抽取江水往北调就可以了,过程中需要进行污水治理,否则长江水根本无法直接饮用,即便有大功率泵站能加快抽水速度,污水处理速度也跟不上。且长江不但有洪水,也有旱季,旱季大功率调水,影响长江航道。
总结:长江不管向北还是向南,都不能自然排入京杭大运河,即便借助水利设施,也只是实现生活用水调取,用来缓解长江洪水作用微乎其微。治理长江流域洪水,还是要从全局出发、从根本出发,疏浚自身河道,治理流域内调蓄湖泊等。
欢迎点击关注,留言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