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舜禹的关系,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的异同如何分析

天美资源网

尧舜禹的关系,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的异同如何分析?

荀子与孟子同为先秦时期儒家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但二人关于人性的论述却大相径庭,人谓“双峰并起”。孟子出于对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阐发,提出了影响深远的“性善论”。而孟子之后的荀子却针锋相对地提出了相反的观点———“性恶论”。“性善论”与“性恶论”之争持续了两千多年,中国思想史所谓“荀孟之争”即源自于此。就中国思想史发展脉络而言,战国时期孟子、荀子对人性的不同认识,开启了中国古代思想史对人性认识的不同路径,皆为对中国思想史的贡献。

一、“性恶论”与“性善论”之比较

(一)孟子和荀子人性论的理论渊源

尧舜禹的关系,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的异同如何分析

孟子和苟子是继孔子之后先秦儒家的两大代表,他们的人性论思想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先秦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的影响。孔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提出人性理论的哲学家,但是对人性问题的论述并不是很多,在孔子之后,人性问题逐渐突出了。孟子强调“乃所愿,则学孔子也”,荀子也坚定的认为自己是孔子的继承人,但两者在人性论问题上却是各执一端,这正是由他们对孔子人性论的不同方面加以深化和阐发所致。

l 孟学直接来自孔子嫡孙子思的《中庸》,是通过子思才上继孔子,故后人称为“思孟学派”。

l 荀学则与经学有直接关系,是通过子夏而上继孔子的。

l 孟学与荀学分歧的根本点,在于对孔学核心的理解不同。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是孔子人性论观点的集中体现,“性”就是人的天性,“习”就是后天的习染。孔子的思想中,人的天性是有潜在的善的因素的,所以通过后天的习染能得以善质,孟子看到了这一点,他将这种可能性推而扩之,发展成为“善端”之说,认为人性本善,这也是“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根据。苟子则抓住了孔子人性论中恶的方面,认为人的天性都是不善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善”都是人为的结果。

(二) 孟子性善论的内容

“性善”说是孟子哲学的中心思想,性善说在《孟子》一书中有着非常明确的论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为了说明这个道理,孟子在《公孙丑》中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当一个人看见小孩在即将落井的危险时刻,出于种“怵惕恻隐之心”,会立刻去挽救这个素不相识孩子的生命。在这一瞬间,其行为动机不是因为和孩子父母之间的交情,也不是为了沽名钓誉,而只是出于一种天然的、纯粹的“不忍人之心”,即对别人痛苦、危难的同情心。

正是以此为基础,孟子明确指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在孟子那里,人的本质特征集中表现为“四心”:“恻隐之心”(或“不忍人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或“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其中“恻隐之心”是最根本的。后来著名的“四端”即从“四心”演绎而来。人的不善乃是外力影响所致,非本性使然。他说:“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

(三) 荀子性恶论的内容

荀子则不同意孟子的这种观点。他指出:“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荀子将人性看做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尚未进入社会的自然属性,认为:“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性者,本始材朴也。”人的这种自然属性的表现就是“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

因此,人性是恶的,而不是善的。善,并非人先天就具有的本性,而是人为的结果———依据经验观察的结果,判断善与恶。对此,荀子提出的一个十分著名的命题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他说:“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虑积焉、能习焉而后成谓之伪。”因此,荀子理论体系中的“善”并非与生俱来,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实践获得的,而是由环境影响、自身修炼和学习而形成的一种品格,与孟子所论“天生”的“善”截然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荀子虽对孟子的“性善论”大加指斥,针锋相对地提出了“性恶论”,但实际上,二人在“止恶向善”的价值追求上并无二致。

二、性善论与性恶论的异同——人性追求目标的同一性都是善

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固然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究其内在,二者还是有相通之处的。目的都是教人从善。孟子认为人性善,其目的就是要引导人们最大可能地发挥自己善的本性,荀子认为人性恶,则是要对人的本性恶加以矫正,最终达到善的境界,成为如尧舜一般的圣人。而且均认识到后天环境、教育对能否达到善具有重大影响,都主张通过教育、自我修养等途径达到“善”。

孟子说,善“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

荀子也认为:“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与小人,其性一也”之所以出现贤与不肖的区别,是因为“注错习俗之所积耳。”为达到善,就须“化性起伪”。

(二)性善论与性恶论的不同之处

1、“性善”与“性恶”中,“性”的所指有所不同。

人性是个较大的命题,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人的自然属性,二是指人的社会属性。孟子和荀子正是从人性的两个不同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论点。孟子性善论中的“性”主要是指人的社会属性方面,孟子认为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也就是说人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苟子性恶论中的“性”则主要足指入先天遗传的自然属性,“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即人性是生而自然的本能和欲望,是一种未经加工和改造的质朴的原始素材。

2、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出发点不同,所以个体向善的途径不同。

从性善论出发,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但是在现实中,并非人人都是尧舜或者都是为善的。“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苟子认为善乃是人为的,是在对人的质朴粗糙的自然之性进行改造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在个体向善的途径上,荀子与孟子也是有区别的。孟子重视发挥人本身的善良的作用,强调内省,通过反求诸己,寡欲养心,求得保持善心。荀子则重视学习的作用,主张通过教育培养、社会约束、师长示范和个人的主观努力化性起伪,达到圣贤境界。

3、孟子强调先天的道德观,苟子强调后天的极伪而成。

孟子承认人有一种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为了补充“四端”论,他提出了“良知”,“良能”的观点,“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而苟子的性恶论则在一定程度上否认了孟子先天的道德观。他批评孟子的性善论混淆了天然的本性和后天人为的礼义之分,反复强调人的道德观念是经过人的后天学习积累而成的,其实即使是圣人也不可能做到不学而能,不虑而知。

三、结语

由上可见,表面看来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是相互对峙的,其实这种差异的背后是孟子和荀子对待人生的不同态度而已。本源上还是由于二人生存的环境不同所导致的,孟子生活的春秋中期,社会相对稳定,使得孟子可以一种善意的心态看待人、看待人生,相信人具有自我完善的能力;荀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战乱频繁,道德日益颓废,荀子以一种冷峻的心态提出性恶论,以此审视人、审视人生,怀疑人可以自我完善,肯定了完善性的必要性,但也否定了人的主动性。

孟子、荀子的人性论,标志着以孔子为起点的先秦儒家人性论发展史上的各具特色的不同阶段。

尧禹舜分别是哪三个部族的首领?

尧舜禹是古代中国历史中,自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又先后出现了三位德才兼备的部落联盟首领。传说中尧又称陶唐氏,发祥地在今山西汾河流域的运城和临汾(古称河东地区)。现在山西临汾市南的伊村有“帝尧茅茨土阶”碑,尧庙村有尧庙,临汾县有尧陵、神居洞。他的生活非常简朴,古书说他“茅茨不剪,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裘,夏日葛衣”,也就是说,他住的是用没有修剪过的茅草芦苇、没有刨光过的椽子盖起来的简陋房子,吃的是粗粮,喝的是野菜汤,冬天披块鹿皮,夏天穿件粗麻衣。

舜又称有虞氏,出生在姚墟。传说他在接替尧担任部落联合体首领之前接受尧的考察时,曾在历山(中条山别称)耕田,在雷泽(今山西芮城北)捕鱼,在河边的陶城(今山西永济蒲州镇北)制陶,后来尧把他封在虞地(今山西平陆西南),担任部落联合体首领后,又都蒲坂(今蒲州镇),看来他的活动中心在现在山西的西南部,今天山西运城市安邑镇还有舜帝庙、舜帝陵。舜严于律己,而又宽厚待人。

尧舜之时,发生滔天洪水,大禹以天下为己任,率领百姓治理水患,发展生产,更是受到高度的赞扬。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为治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因大禹平治天下,天下呈现一片安宁、祥和的太平景象,“天下大和,百姓无事”。大禹也因其显赫功德和人格被最尊为华夏最著名的圣王。

人们提到中国历史上的贤明君主时为何总会想到汉文帝刘恒?

引言:

西汉初年的长安城内,一个衣着华丽的老妇人正卧在床上,她面容憔悴,两颊泛着病态的红色,显然是长期生病的征兆。在床边,一个年轻人正伏在床案上甜甜的睡着,虽然睡着,却也能从他浓重的黑眼圈和长久未曾梳洗的头发看到他的疲惫。“太后,该该喝药了!”老妇人正心疼的看着男子时门外传来侍女的声音。男子突然惊醒,看着床上的母亲,深深作了一个揖,而后捧着汤药,仿佛捧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一般珍惜,用嘴唇轻轻尝试汤药的味道,“去拿些糖来放进去。”男子一边轻声对旁边侍女说着一边用汤匙不停的搅拌汤药,来降低他的温度。所有都准备好后,男子小心翼翼的捧着汤药来到床前,温柔的说着:“娘,该喝药了,小心烫。”声音是有些沙哑疲惫却充满了柔情与温暖,老妇人宠溺的看着眼前的男子,眼角泛起了泪花……

汉文帝刘恒剧照

这个男子,就是西汉历史上第五位皇帝——汉文帝刘恒!人们在提到中国历史上的贤明君主时,总是会不约而同的想到他。明代内阁首辅朱国珍也曾说过“三代以下,堪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朝孝宗耳!”那么,汉文帝为何会被被那么多人称赞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一.汉文帝的忠——远戍边陲

刘恒的出生是一场意外事件,父亲刘邦并不喜欢刘恒的母亲薄姬,因此在刘邦所有的嫔妃中,薄姬的位份一直是“姬”,即“小妾”。同样的,薄姬的儿子刘恒也不被父亲刘邦所喜欢,在年仅8岁时,刘恒就被父亲打发去了偏远的代国做了大王。

要知道,刘恒的兄弟们要么去的是富庶的齐国,要么去的是繁华的赵国,只有刘恒像被发配一样的去了北方苦寒之地的代国。在那里,刘恒不仅没有亲人朋友,还要时时刻刻受到北方匈奴民族的威胁,可以说是非常危险的。

西汉代国地图(今天山西中北部地区)

但是,小刘恒并没有怨言,在代国,他兢兢业业,忠心耿耿的做着代王,代国百姓因为这个贤明的君王而感到幸福,代国在刘恒在位期间很少遭到外族入侵,老百姓的生活逐渐富裕。刘恒的忠心也感动了吕后,为了嘉奖刘恒,吕后把薄姬从长安送去了代国,让刘恒母子团圆。

二.刘恒的孝——品尝汤药

因为从小缺少父爱,因此刘恒与母亲薄姬的关系非常好,在薄姬回到代国后,刘恒马上尊她为王太后,后来做了皇帝,薄姬又成了皇太后,但刘恒对薄姬的孝心却从未改变过。

正巧当时薄姬病倒了,刘恒身为帝王每天日理万机,却还是对母亲早晚请安,每天在床前嘘寒问暖,守护着母亲。因为害怕汤药苦涩太烫,每次刘恒在汤药来的时候都先亲自尝过,然后弄到合适的温度和味道再给母亲端过去。

《二十四孝》——刘恒为母尝药

刘恒可是皇帝啊!却能够放下身份为母亲亲自尝试汤药,万一这药有问题,那出事的就是刘恒了!而且母亲薄太后这一病就是三年,中国有句俗语“久病床前无孝子”,时间一长总会有些厌烦,可刘恒却没有,他三年如一日的去侍奉自己的母亲,一直到她病好为止,如此孝心感天动地,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极为少有!

人们为了怀念刘恒的仁孝,把刘恒为母亲品尝汤药的故事记述了下来,并收录在《二十四孝》中,成为后世人们学习的楷模!

三.刘恒的仁——天下大同

由于刘恒从小不被父亲疼爱,因此早早的感受到人世的炎凉,因此,从他做代王时便特别注重对百姓的仁慈。

当他被陈平周勃等人拥立为皇帝时,刘恒为了不惊扰代国的百姓正常的生活,选择在半夜三更时分出发。在他做皇帝上台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大赦天下,清理吕后在位时天下各地遗留下来的冤假错案,可谓举国欢腾!

汉文帝在位时期老有所养

今天,我们为中国共产党所推行的养老政策而感受到老有所依,幸福指数直线提升。实际上,在两千多年前的汉文帝时期就已经开始施行养老保护政策,汉文帝颁布圣旨,全国根据老人年龄,由政府每月为其提供粮食酒肉,年龄过大的还提供布帛丝绸等物品。可以说,汉文帝真正做到了孔子所说的“使老有所依,幼有所养,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世界”!

有蛮夷曰道。”年八十已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其九十已上,又赐帛人二疋,絮三斤。师古曰:“絮,绵也。”赐物及当禀鬻米者,长吏阅视,丞若尉致。师古曰:“长吏,县之令长也。若者,豫及之词。致者,送至也。或丞或尉,自致之也。”不满九十,啬夫、令史致。二千石遣都吏循行,苏林曰:“取其都吏有德也。”

——《汉书.文帝纪》

四.刘恒的义——善待亲人

刘恒这个皇帝得来的实在有些可怜,在诸吕之乱平定后,刘恒的七个兄弟中只剩下老七淮南王刘长了,刘恒也可以称得上矮子里头拔将军被选成了皇帝,因此,刘恒对于兄弟亲情看的特别重要。

不过,刘恒这个皇帝的宝座却总被兄弟觊觎,在他即位之后,唯一的亲弟弟淮南王刘长选择造反,带着七十个人,四十辆车反叛朝廷,很快被地方官员平定。按理说,造反谋逆,大逆不道,应该满门抄斩,但刘恒实在不忍心杀害这唯一的亲弟弟,选择让他去了蜀中反省,结果刘长走到半路不堪受辱自刎身亡,刘恒非常伤心,厚葬了刘长。

孝文八年,上怜淮南王,淮南王有子四人,皆七八岁,乃封子安为阜陵侯,子勃为安阳侯,子赐为阳周侯,子良为东成侯。孝文十二年,民有作歌歌淮南厉王曰:“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上闻之,乃叹曰:“尧舜放逐骨肉,周公杀管蔡,天下称圣。何者?不以私害公。天下岂以我为贪淮南王地邪?”乃徙城阳王王淮南故地,而追尊谥淮南王为厉王,置园复如诸侯仪。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淮南王刘长剧照

虽然刘长有错,但对于他的家人,刘恒并没有怪罪,在刘长去世后,刘长的大儿子刘安(就是发明豆腐那位)继承了淮南王的爵位,二儿子刘赐也被封为了衡山王成了一方诸侯。正是刘恒的兄弟情义,使很多无辜的生命得到延续,也为自己留下了“仁君”的名号!

结语:

刘恒的一生,从最不被关注的落魄皇子成为执一国牛耳的帝王,可谓传奇!同时,刘恒仁爱待民,与民休息,使战国到秦末汉初的战火得到熄灭,老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开创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美丽的盛世——“文景之治”,也为后来武帝的开疆拓土奠定了基础,正是刘恒的“忠孝仁义”让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也成为中国历史上仁君的典范!

黄帝炎帝和尧之间什么关系?

炎帝是黄帝之前的部落联盟首领,尧是黄帝的后裔。

黄帝与炎帝决战阪泉,炎帝战败,皇帝取代炎帝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并着手建立国家。黄帝时期,中国国家雏形基本形成。尧帝是黄帝的直系后裔,黄帝去世之后,黄帝的重孙子颛顼继承帝位;颛顼去世,颛顼的侄子帝喾继承了帝位;帝喾的妃子陈锋氏女生了帝尧,尧的名字叫放勋。

你真的相信尧舜禹那童话般美好的禅让制吗?

谢邀!

最近几年,我们之所以会对上古时期的“禅让”制度产生怀疑,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竹书纪年》的在网络上的兴起。

被古代儒家赞誉良久的“禅让制”,在这本书中却有了颠覆性的记载:“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按照此种说法,尧舜禹的禅让确实和后世的汉献帝与曹丕的故事一样,充满了讽刺意味!

《竹书纪年》最早出现的时间是是在西晋时期;据说是一个盗墓贼从先秦墓中挖掘出来的“宝贝”,在其现世之后,就被当时的统治阶级所否定。因为,司马氏的政权也是通过所谓的禅让而得来的。如果真的让此书流传开来,无疑是在打司马家族的脸。所以,此书一直在民间流传,并没被官方所“正名”。

到了宋代,儒家理学正式兴起。此时这本“颠覆三观”的《竹书纪年》以及古代史学家的研究资料彻底消失。主要有这么两个原因:第一、《竹书纪年》的记载彻底颠覆了儒家所推崇的“圣王仁政”,如果真按书中所言,那么整个儒家的根基将要重建。第二、宋太祖的“黄袍加身”,其实也是一种“逼迫篡位”。那么,《竹书纪年》的存在,就是一种很大的现实主义讽刺。

(当然,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人们为“八卦猛料(野史传闻)”的向往:到了元明时期又出现了《竹书纪年》的刻本,即“今本”。)

正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历史政治原因,让《竹书纪年》里,这种非常符合人性的记录,却变得难以求证。也是就是,即使我们都认为:尧舜禹的禅让是一种“欺世盗名”;但是,由于史学家存在“孤证不立”的概念,除非有新的史料发现,不然,我们无法证明它真伪。

那么,所谓的禅让制到底是不是“篡位”呢?小编对此持肯定意见。因为,“利己主义”是人的本性,我有儿子,为什么要不帝位传给一个“外人”。

而且,如果你细读《史记》,就会发现:看似很伟大的禅让制度,并不是完全的“择贤而立”。因为,“唐尧虞舜”本来就是“一家人”。

要说明这个问题,我们还得从黄帝说起。据《史记》记载:黄帝一共有子二十五人,其中一个儿子叫玄嚣(xiao),另一个叫昌意。

咱们暂且把玄嚣放在一边不谈。这个昌意后来生了个儿子叫高阳,你可能没有印象。我提醒你一下"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没错,高阳就是屈原在《离骚》里夸耀的先祖,历史上鼎鼎大名的歂顼帝。说的再明白点,歂顼帝是黄帝的嫡亲孙子。

《史记》:帝颛顼生子曰穷蝉。颛顼崩,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

歂顼帝有个儿子叫穷蝉,可能是个败家子,所以歂顼帝死时拥立自己伯父(玄嚣)的孙子高辛为帝,这个人五帝之一的帝喾(ku)——帝喾是黄帝的曾孙。

然后帝喾有两个儿子,分别交挚(zhi)和放勋。等到帝喾去世后,先是老大挚被立伟首领,结果挚"不善,而弟放勋立"。看见没?老大不行换老二上,这也太简单粗暴了点。而这个,放勋就是唐尧,是黄帝的四世子孙。

在唐尧晚年,他深知自己儿子丹朱"不肖,不足授天下",就在民间找了一位素有贤明的好青年舜,准备传位于他。并且还对下属说,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这是太史公的原话,很好理解,就不翻译了)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尧禅位为舜的故事。看起来很伟大是不是?

那我告诉你,这个舜是昌意的七世孙。有点乱?不要紧,小编给大家捋一捋。尧的父亲是帝喾(高辛),帝喾的爷爷是玄嚣,玄嚣有一个兄弟叫昌意,他们的父亲是黄帝!也就是说,舜是黄帝的八世子孙,是尧的本家侄孙。更绝的是,舜娶了两个亲姊妹为妻,就是令所有男同志所羡慕的娥皇、女英二女共侍一夫的故事。但是你想不到的是,娥皇、女英的父亲是唐尧。也就是说唐尧将自己的帝位传给了本家侄孙,外加女婿——舜!

啥都不想说了,附一张五帝关系图,让我们默默的流泪吧!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