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柳亚子,毛泽东诗词家喻户晓?
毛泽东诗词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中国革命史,毛泽东诗词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的重大历史都有表现。1925年的《沁园春·长沙》是大革命时期的得意之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而革命低潮时他又写了《菩萨蛮·黄鹤楼》“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作品最多,两首《渔家傲》都是反围剿胜利的凯歌。长征路上有《十六字令三首》《忆秦娥·娄山关》《念奴娇·昆仑》《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沁园春·雪》等7首。这些诗词的一个共性就是大手笔、大气势、大胸襟,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白居易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毛泽东的长征诗词艺术地描绘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抗战时期毛泽东写了《五律·挽戴安澜将军》毛泽东通过这首诗歌颂这位抗日英雄,表达了号召国共合作,团结抗日的愿望,戴安澜将军为代表歌颂了中华民族不怕流血牺牲、前赴后继的伟大精神。
抗战时期毛泽东诗作不多,主要是四言诗。1937年4月5日,正值抗日战争爆发前夕,为唤起四万万同胞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分别派代表,共同赴位于陕西黄陵县桥山黄帝陵,公祭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中国共产党代表是林祖涵,中国国民党代表是张继,两党代表在公祭仪式上分别宣读了《祭黄帝陵文》。中国共产党的《祭黄帝陵文》是毛泽东亲笔撰写的。
还有几首四言诗值得注意。《为抗大开展生产运动题词》:“一面学习,一面生产,克服困难,敌人丧胆。”
还有《题〈中国妇女〉之出版》:“妇女解放,突起异军。两万万众,奋发为雄。男女并驾,如日方东。以此制敌,何敌不倾?到之之法,艰苦斗争。世无难事,有志竟成。有妇人焉,如旱望云。此编之作,伫看风行。”
还有《为〈八路军军政杂志〉题词》:“一面战斗,一面学习,百折不回,再接再厉。”
这三首四言诗,在毛泽东的诗词中其艺术水平虽谈不上是上乘之作,但强调战斗、学习、生产和妇女解放,却有极重要的思想意义、政治意义和实践意义。
解放战争阶段,也是毛泽东的诗作比较少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是吟出了“天翻地覆慨而慷”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其次有《五律·张冠道中》《五律·喜闻捷报》《七律·和柳亚子先生》。还有一首五言诗“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
解放后,毛泽东诗词更加大放异彩。这些诗词几乎篇篇倾注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期许和欣慰。《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反映了国家的统一、民族团结的开国气象,以及抗美援朝初战告捷的欢喜之情;《浪淘沙·北戴河》“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则反映出他对新中国取得的建设成就的无比欣慰;《水调歌头·游泳》“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讴歌了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听到革命胜利的消息,“泪飞顿作倾盆雨”,其忧国忧民情怀令人感佩。
这个时期的作品集中体现了毛泽东的民族精神。《七律·和郭沫若同志》《卜算子·咏梅》《七律·冬云》《念奴娇·鸟儿问答》等作品,描写的是国际形势,兼及对国内问题的思考。面对“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面对“暮色苍茫”“乱云飞渡”,我自“从容”应对;面对“高天滚滚寒流急”,毫不畏怯,“独有英雄驱虎豹”。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恶劣的国际环境中,表现出了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坚持原则、敢于斗争的无畏精神,展现出坚定不移走自己道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始终值得我们珍视和发扬。
二,毛泽东诗词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毛泽东诗词具有了一种前无古人、独步峰巅的大美意象。
理想主义、英雄主义、乐观主义是毛泽东诗词的主基调。革命高潮时看到的是“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在这幅山水大画中,众多船只乘风破浪、穿梭往还;矫健的苍鹰在万里长空自由飞翔;鱼儿在清澈的水中信游曼舞——这正是“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自然画卷,是意气盎然、生机勃勃的青春画卷,是对未来充满美好期许的历史画卷!
面对“敌军围困万千重”的险恶局面,是“我自岿然不动”的从容镇定;在初创赣南闽西根据地的艰难岁月,是“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的喜乐情绪,是“战地黄花分外香”的迷人味道;在突破敌军围追堵截的长征路上,是“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的热烈景象。面对“高天滚滚寒流急”的形势,诗人感受到的却是“大地微微暖气吹”的气息。这就是毛泽东的风格。
毛泽东诗词的宏大意境既表现在革命家的精神,还表现在人民性。毛泽东虽然是一个在政治、军事舞台上叱咤风云、千锤百炼的巨人,却从来没有失去一个普通人的正常情感,最让他揪心动容的是百姓的苦乐悲欢。得知老百姓食不果腹的时候,会难过得流泪;听到某地根除了某种传染病,又兴奋得失眠。在遵义会议顺利结束、红军取得战略上主动地位的有利形势下,呈现在他面前的景色却是“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在长征即将胜利、偶有闲暇放纵一下诗情的时候,诗人的笔下还是对战友的牵挂思念。“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他深情地目送着南飞的大雁,一直到它们消失在天际。我们不知道他向南方的战友们遥寄的是怎样的情思,但触摸这些文字的时候,已经感受到它们暖热的温度了。开国前夕百废待兴、日理万机,但面对老朋友对待遇安排的牢骚抱怨,还得耐心地说服疏导:老朋友啊,“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三,哲理美。毛泽东是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理论家,毛泽东诗词蕴含丰富,从“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国家前途命运的怅然天问,“战地黄花分外香”的思辨哲理。战争历来给人民带来的都是苦难,战争场面的描写都是残酷、苍凉。而毛泽东却从战争中看到了美。“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因为这是人民群众参加的革命战争,战争的结果是人民的胜利,他就必须是美的!
“人间正道是沧桑”,自然界四季变化,运行不息,使天地万物新陈代谢永不休止,这是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而不断向前发展,不断的革命和改革,正是人类社会的正常规律。所以中国革命必须要进行到底,不能半途而废。
还有“牢骚太盛防肠断”的委婉规劝,“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警世格言,毛泽东诗词洋溢着深邃的哲理光辉,令人百读不厌、回味无穷,常读常新。
舞翩跹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轻快地旋转舞动的样子。
原句意思是: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时起,外国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侵略者开始侵入中国。他们和他们的走狗在中国横行霸道,好似群魔乱舞。出自:《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作品原文: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
火树银花熙熙攘攘的意境?
解释:
火树:火红的树;指树上挂满灯彩;银花:银白色的花。指灯光闪亮;绚丽灿烂。
出处:
唐 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语法:
火树银花联合式;作主语、谓语、定语;形容节日晚上的灯火。
示例:
火树银花不夜天,弟兄姐妹舞翩跹,歌声唱彻月儿圆。(柳亚子《浣溪沙》词)
节日的花灯把城市装扮得火树银花、五彩缤纷。
熙熙攘攘:xī xī rǎng rǎng
解释:
熙熙:和乐的样子;攘攘:纷乱的样子。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货殖列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语法:
熙熙攘攘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人多喧闹。
示例:
共青团员都打扮成去远足的样子,每人提了个提包,有的是挂包,熙熙攘攘的会集在厂里的球场上。(茹志娟《新当选的团支书》)
不要让亲情在熙熙攘攘的现代社会变革中越来越脆弱。
火树银花不夜天原文?
近现代词人柳亚子的《浣溪沙·火树银花不夜天》原文:火树银花不夜天, 弟兄姐妹舞翩跹,歌声唱彻月儿圆。不是一人能领导, 那容百族共骈阗,良宵盛会喜空前。
毕业多年后你还能背诵多少?
看到这个问题,心里一颤:青涩的少年時代仿佛就在昨天。虽然已远去了三四十年!
凭心而论,小学时期,有两篇首记忆深刻:①为管桦先生的《小英雄雨来》。“炕沿上坐着的那个鬼子军官,两眼红红的,像刚吃过死人的野狗。”随着知识的积累,还知道了其修辞手法一一一一拟物。文中内容,现在当然记不全了。另一首《七律∞长征》,老人家的大手笔,更是心心念念,陪伴至今。
上世纪80年代初,阶级斗争这根弦,渐趋松弛,拨乱反正之风气,已居中心。但开国领袖作品强势劲头不减,依然傲视群雄:初一语文开篇就是:《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寥寥几笔,共和国初建的喜悦,,各民族团结的氛围便跃然纸上。有统帅将令在先,众家英豪纷纷摩拳擦掌,亮出十八般武艺。郭沫若先生一向独具慧眼,热情浪漫,跑到《天上的街市》赶场去了,至于到底买了些啥宝贝回来,听说他不愿详谈,最吓人的,竟把流星当作灯笼给扛回来,玉帝老儿气了个半死。陆定一他们红星纵队胆子也大,敢翻越《老山界》,夜宿山上,见山下有人送饭来,就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半夜风大,军毯裹在身上,依旧睡不着,革命的的征程,实在不易。如此这般,地下的先人也着实憋不住了,为后人锦上添花。汉代的范晔,可能性太急吧,忙中拉出他的《乐羊子之妻》,为成就丈夫学业,劝其七年不得回家;家无男丁,让盗贼盯上,救婆母而自刎。此女做法虽极端,但不失刚烈之气。宋朝范成大,老先生志归故土,田园牧歌乃终生坚守: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他的同门本家范仲淹,比他心胸大多了,西北戍边之余,还整了个《岳阳楼记》,刚毅之中见清雅,可谓文武全才。唯同朝的岳武穆与之比肩:《满江红》三十年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壮怀赤子心,激发一代又一代忧国忧民之士!此外,《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山坡羊∞潼关怀古》等名家名篇,显示自己文采与才情的同时,谈古喻今,总结历史的得失,为后世的为政者安上一面铜镜。
此外,周树人先生是无论如何绕不开的。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来,和大家顽皮皮差不多,扒墙头翻蛐蛐儿,爬桑树吃桑果儿,捉了苍蝇喂蚂蚁。只是书念得比大家好。还放了《风筝》,狠狠地骂了《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无情地解剖愚昧与麻木的国人《阿Q》,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房子要塌了,大声《呐喊》,希望唤醒屋中沉睡的人;并开出疗救的《药》方,不经意间,看到古轩亭口这四个黯淡的金字。
学习了的东西不少,学到脑的东西知多少?且能与实践契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东西又有多少?岁月老了人的同时,庸俗了多数,坚强了众数,成就了微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