徳和德区别,道与德的关系是怎样的?
道是在昭示一切,德是在承载道的一切。大道无言无形,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只有通过我们的思维意识去认识和感知它,而德,是道的载体,是道的体现,是我们能看到的心行,是我们通过感知后所进行的行为。谁也不知道虚空是样子的,没人见过,但有了实物后,我们就能了解虚空到底是什么,例如拿个杯子装满水,这就不是虚空了,而后我们就能得出没水的时候就是虚空,由此,我们能了解有和无,空和不空的概念,甚至能进而推导满溢的概念,那就更深层了。所以如果没有德,我们就不能如此形象地了解道的理念,这就是德与道的关系。
道是物质性的形体,即所谓的身命;德是道这种物质形体的精神意志,即所谓的心性。道是一种物质实体,即其体永不可被分割,但道之形体却可以有大小之形态和质态等变化,而且处于永恒不息的自体阴阳状态的周期性循环变换运动,即老子所谓“独立而不改(不可分割也),周行而不殆(永恒不息的周期性运动也)”。故所谓修道,就是修炼道的身命形体和心性精神。丹体的命功修炼,就是修其体,即修其身命,令其体增长壮大,而至其寿命延长,并使其生命的自由度得以大幅提高。而炼己持心者,就是修其精神,即修其心性,令其智慧增长巩固,从而能获得更全面的真理。《南华》所谓“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老子则谓“精神生于道”。道之形体,“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亦即“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亦即“大包天地,细入微尘”者也
德高望众是什么意思?
德高望众意思是:品德高尚,声望很高。
德高望众,原词:德高望重,后常写做“德高望众”,其中德:品德;望:声望。意思是品德高尚,声望很高,多称颂年高而有名望的人。
示例: 龚师傅德高望重,既有主张,自然力量不小。德高望重的老校长当选为县人大代表,我们全校师生都十分高兴。
什么是德不配位?
为什么我们的人生会如此不顺?——德行配位
为什么现在很多孩子爱生病?为什么很多年轻人毕业后事业不顺频繁换工作?为什么很多年轻歌手演员一出名就早逝?为什么很多公司员工一升职就突发疾病?为什么很多人一有钱就妻离子散?这些其实大都源于“德不配位”。古人教训,“伦常乖顺,立见消亡,德不配位,必有栽秧。” 德行缺一不可,无德之人,在社会中行走做事会寸步难行。清华校训“厚德载物”,就诠释了德行深厚之人,福报才能承载久远。传承几世纪的经典之言,唯有大智慧蕴藏其中才能经久不衰千古传唱。
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有很多重要的现象可以揭示德行配位的深意。某个孩子根据自身的综合能力英语只能考70分,但老师父母非要强迫他考到95分,那这肯定就是困难重重,过程中会让孩子产生很多心理和行为问题。
我曾经咨询过一个罹患抑郁症的高中生,父母期待着非常高,且非常刻苦学习,因此心理压力非常巨大。本身家庭经济条件并不优越,又多花了25万勉强上了四川一所比较好的高中里的火箭班,每天心理都非常煎熬,因为不管怎么努力,即使只睡五小时的学习,也是班上倒数两名,非常痛苦还经常受到父母指责和情感绑架,我用SCL-90量表给他施策,发现他极有可能罹患中度抑郁症,而且该生曾多次想通过自杀来解决所处的困境。一看到她毫无活力的眼神和绝望低落的表情,我虽感到痛心和难过,但我知道这就是德不配位造成的。自身学习能力,学习策略,学习习惯,家庭经济基础,心理素质,家庭关系等等都没有做到很好,但是却选择了和自身状况极不对称的学校班级,势必会造成适得其反的结果。
家长在工作中也会经常遇到德不配位的情况。比如说,你在原岗位暂时还并没有做到非常优秀,但因为自身好强和贪婪,通过不正当方法晋升到新的更高的职位,然而却事与愿违,新的岗位屡屡受挫。你眼睁睁的看着前任领导做的如鱼得水,但自己解决问题时却问题百出,下属不团结甚至想造反。你疲于奔命般牺牲大量时间和精力,全身心扑在工作上,但最后也没得到上下级领导和同事认可。你非常害怕,害怕丢掉现有争取的一切,每天都神经极度紧张和焦虑,家庭关系开始不和谐,身体心理也急转直下,工作事业困难重重犹如大山压顶,这也是德不配位造成的恶性循环效应。
金钱权力名望都是福报,都是压在自己身上的物,但是当这些在你没有准备充分时来临,甚至是猝不及防的来临时,你能承载的了吗?那么反过来想,当我们并没有积聚足够的德行来承载大的福报时,要学会沉静下来修身养性,努力提升自身能力和投资自身未来的价值。在虚华喧嚣的空隙之间即要耐得住寂寞,也能擎得住坚守,这便是顺应德行。否则,福报即使越大,便于我们越是负担压力;福报越多,便于我们越是累赘缠身。久而久之,身心遭受极大摧残和伤害。
为什么我们的人生如此不顺?因为德行不配位,我们总在费尽心机,千丝万缕的筹划我们能获得的一切,追求着自己够不着的“位”,然而,却忽视了修炼自己的德行。在纷繁复杂的尘嚣之间,不应得的“福报”,会绑架束缚所有身受其累却坚持一意孤行作茧自缚之人。散尽一切却碌碌无为之时,便更加的凄凉和惨淡。犹如《东京女子图鉴》中的绫一样,仅为一个模糊的想法“我想做一个令别人羡慕的人”,只身从秋田前往东京寻找自己的梦想和下半生,结果20年后下半生中的某一天,突然发现自己除了在别人眼中拥有的所谓成功,实际上自己什么都没得到,仅仅是在圆圈上走了一回,却最终又回到了出发点。
孩子在被我们强调学业竞争,以及好升学好工作时,我们是否也有曾想过孩子终生的幸福呢?在一个物欲横流纸醉金迷的世界里,充斥着各式各样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们已无力为去改变这一切而顺应污流甘愿沉沦。那么,我们的孩子是不是应该有权利得到释放自己,唤醒生活和生命的真谛,追寻自由幸福平淡那一片的精神如绿荫舒畅的青青草原呢?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一切呢?厚德才能载物,自强才能永远不息。通过不断修炼德行,如和善大爱,强健体魄,涵容诚信,责任合作等共同铸建起来的生命之船才能承载应得的福报,且能承载久远。
(如果喜欢此文的朋友们,可以点赞和关注哦,也可以给我留言,留下您宝贵的建议和想法。)
必有灾殃是什么意思?
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出自《朱子治家格言》。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中“五伦”关系,即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君臣有义、朋友有信。这是五伦大道,是人类存在的五种正常关系,出了这五种关系都是违背伦常的。“伦常乖舛”中的“乖舛”就是违背、出格、偏离的意思,是否定了伦常,“立见消亡”就是马上就会遭祸(疾病、灾祸、夭折)。
二、中华传统文化讲的是道德,首重德行的修养,道是自然规律,德是按自然规律做事,这样的人是有德行的人,就是按四维五常八德做事,所谓“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义、礼、智、信。”人的德行要同他所在的地位(社会、团体、家庭等等)相配,否则也会招至灾祸。
三、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为善不昌,乃其自身或祖上前有余殃,殃尽定昌;为恶不殃,乃其自身或祖上前有余昌,昌尽定殃。
道在前德在后?
当然是道重要了,《道德经》一共五千字分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讲德,老子为什么要把道篇放在前面,而把德篇放在后面讲?原因就是道篇要比德篇重要,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就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第二章就讲:“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巳;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巳。故有无相生,难易柤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道德经》第三章讲:“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不敢,弗为,则无不治。”
《道德经》第四章讲:“道冲而用之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德经》第五章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近。多闻数穷,不如守中。”
《道德经》第六章讲:“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道德经》第七章讲:“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道德经》第八章讲:“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道德经》第九章讲:“持而盈之,不如其巳。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盈室,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道德经》第十章讲:“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也,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德经》第十一章讲:“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所以《道德经》中,道要比德重要的多,有道的人自然就会有德,而有德的人不一定就有道?
有道的人就象用三十根辐条造一个车轮一样,三十根辐条会集中在车轮中心同一个轴承上,把轴承中间的虚空和实物当作无和有,在轴承中心的虚空中插入车轴后,就能使车子载货物和平稳运动。
所以《道德经》中的道要比德重要的多,有道就能使天地万物正常运转,人们就可从大道的运行的自然真理中悟出而用于改造生活进步的工具制做,而失道就会失仁失义失礼失信。
所以,《道德经》中的道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以物质文明为利,以精神文明为用,以谷神为造物,以物质为进化,以精神创造文明。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故道大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