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辽怎么死的,三国时期投降的名将不少

天美资源网

张辽怎么死的,三国时期投降的名将不少?

于禁是曹军中的名将,在樊城之战中战败投降关羽,后来被释放回国后,遭到曹丕的羞辱,郁郁而终。

在三国时代,战败而降的情况很多,比如武圣关羽曾战败投降曹操,但大家也没指责他不忠;比如太史慈战败投降孙策,无损他忠义之品行。于禁投降关羽,只是战败而被俘,虽然比较丢人,但这个在战场上是常有的事。为什么别人被俘投降没事,而于禁偏偏受到歧视与羞辱呢?有几个原因。

张辽怎么死的,三国时期投降的名将不少

其一,于禁曾经被曹操树立为全军学习的榜样。

在征张绣的战争中,曹操被张绣突袭,长子曹昂战死,勇将典韦战死,曹操落荒而逃。在此混乱时刻,平虏校尉于禁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在其他部队一阵溃逃时,只有他的军队建制完整,且战且退,井然有序。当时曹操军中的青州兵纪律很坏,在撤退时打家劫舍,于禁正气凛然,率部扫荡这些四处抢劫的游兵散勇。青州兵就跑去向曹操告状,说于禁攻打他们,居心叵测。

曹操还是比较清醒的,不仅未责备于禁,反倒大大表扬一番:“淯水之败,连我自己都狼狈不堪,将军却能在混乱中保持冷静,整顿自己的军队,制止游兵散勇的暴行,安营固垒,有凛然不可动的气节。即便是古代的名将,也未必能胜过你。”封于禁为益寿亭侯,给众将士树立标杆。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于禁都是带着“十佳青年”、“十大感动中国人物”的光环,别人可以投降,你这么一个榜样人物怎么能投降呢?曹操不是表扬他有凛然不可动的气节吗?可是生死关头,你的气节在哪呢?因为大家对他的期望大,因而对他的表现很失望,落差太大。

其二,同样被俘,庞德视死如归,比于禁更有勇气,相比之下,于禁的形象更是一落千丈。

于禁是左将军,庞德是立义将军,于禁的地位在庞德之上。庞德也是个降将,以前是一名关西将领,曾是马腾、马超的部下,以骁勇善战而闻名,马超败后,他投降了曹操。樊城之战,关羽水淹七军,于禁、庞德兵团全军覆没。于禁晚节不保,在绝望之中,向关羽投降。

依大家的想法,于禁是跟随曹操几十年的老将,他都投降了,庞德本就是降将,再投降一次也没什么。然而,所有人都错了。比起左将军于禁,庞德显然更有骨气。他被押到关羽跟前时,挺直腰板,不肯下跪。关羽打心底佩服庞德,舍不得杀,便说道:“庞德,你老哥现在汉中,若你肯投降,我就拜你为将军,你看如何?”

庞德大骂道:“竖子!曹公拥有甲兵百万,威震天下。你们刘备不过是庸才罢了,岂是曹公的对手!我宁可死为国家鬼,不生作贼人将。”竖子是骂人的话,意思就是“你小子”。庞德不仅骂关羽为竖子,还讽刺刘备庸才,把蜀汉称为贼,关羽听罢勃然大怒,当即喝令左右,推出斩首。

庞德的死讯传到曹操耳中,曹操叹道:“于禁跟了我三十年了,没想到在危难面前,还不如投降过来的庞德啊。”

其三,曹丕的气量狭小。

东吴名将吕蒙取荆州后,释放于禁,遣送回魏国。此时曹操已经去世,曹丕代汉称帝。于禁的归来,曹丕非但没有高兴,反而觉得很丢人。与老爹曹操相比,曹丕的气量是很小的,倘若曹操未死,多半还是会继续用于禁;就算不用,也不太可能去羞辱他。这种损人不利己的事情,曹操是不太愿意去做的。

曹丕则不同,他不仅对待于禁十分冷淡,还想出羞辱的方法,让人画了“关羽战克”、“庞德愤怒”、“于禁降伏”等像,羞辱于禁。这是一种无声的惩罚,虽然不打你,不杀你,但却让你无颜面对天下人,让你名声狼藉,让你遗臭万年。于禁见状不禁大为羞惭,不久后竟一命呜呼了。

我们确实要承认,在生死关头,于禁的确动摇了。作为一名武将,贪生怕死是一种耻辱,从这点看,他是不如庞德的。人要战胜自己的怯弱,有时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有哪些文臣和武将死于箭下?

在《三国演义》中,死于箭下的人可不少,下面就按照死亡顺序罗列一下:

一、韩忠

韩忠是黄巾军余党。张角死后,韩忠和赵弘、孙仲聚众数万占据了宛城,却被朱儁就带着刘关张兄弟击败。韩忠弃城逃跑时,在乱军之中被箭射死。

二、孙仲

韩忠死后,赵弘、孙仲重新占据了宛城。不久被官军攻破,孙坚杀死了赵弘。孙仲带着残兵突围,刚出了北城,就遇到刘备。孙仲不敢恋战。落荒而逃,却被刘备一箭射死。

三、陈生

陈生是黄祖部将,孙坚跨江击刘表时,首战就遇到了黄祖。陈生被孙策一箭射死。

四、孙坚

孙坚击败黄祖后,趁势包围了襄阳。刘表命健将吕公去向袁绍求救。孙坚得知有人出城而去,就带了三十余骑紧追不放。结果在岘山中了埋伏,身中石箭而死。

五、薛兰

薛兰是吕布的部将。在吕布和曹操之战中,他和李封奉命驻守衮州。曹操率军来攻时,李封被许褚斩杀,薛兰见势不妙急忙逃跑,被吕虔追上一箭射于马下。

六、成廉

成廉是吕布的部将。定陶之战吕布战败时,成廉跟着吕布一起逃跑,被乐进一箭中,当场毙命。

七、陈横

陈横是秣陵守将薛礼部将。孙策攻打秣陵时,中箭受伤,于是命军中诈称自己身死,拔寨撤走。薛礼果然中计,带兵来追,却被孙策伏兵杀得大败,混战中陈横被蒋钦一箭射死。

八、典韦

典韦其实有些争议。宛城张绣之叛时,典韦死守营门掩护曹操撤退,连杀数十人。张绣军不敢靠近,远远用箭射之,典韦中箭无数,但是还是死守寨门不退。只是此时已经有军马从后面杀入,典韦背后中枪而死。

所以典韦是枪伤、箭伤混合而死,不是单纯中箭身亡。

九、曹昂

曹昂也是死在宛城之乱中。曹操在典韦掩护下逃出营寨后,张绣军紧追不放,曹操的马中箭而死。曹昂就把自己的马让给了曹操,自己逃跑不及,被追兵乱箭射死。

十、孙策

孙策杀了吴郡太守许贡以后,许贡的门客不甘心,于是趁孙策打猎是进行暗杀,孙策被箭射中,又被枪刺伤。由于箭头有毒,孙策后来怒气冲激,引发箭疮迸裂,最终身死。

十一、史涣

史涣是徐晃部将。仓亭之战时,史涣出战袁尚,战了三合以后,袁尚诈败而走。史涣不知是计,紧追不放,被袁尚翻身背射一箭射中左眼,当场身死。

十二、沮鹄

沮鹄是沮授之子,奉袁谭之命守邯郸。曹军来攻时,沮鹄率兵迎击,却被张辽击败。沮鹄败逃时被张辽一箭射死。

十三、凌操

凌操是孙权的部将。孙权率军攻打夏口时,黄祖大败,凌操趁势率军冲入夏口,不想被黄祖部将甘宁一箭射死。孙权见势不妙,只能引军退走。

十四、黄祖

甘宁射死凌操,击退江东军以后,却没有得到封赏,一怒之下改投了孙权。孙权二次攻打夏口时,黄祖抵挡不住败走,甘宁追上去一箭将他射杀。

十五、蔡壎

蔡壎是蔡瑁的弟弟。曹操和周瑜的三江口之战时,蔡壎作为先锋出战,结果被甘宁一箭射死。

十六、周瑜

周瑜也是有些争议,他是在南郡之战时受了箭伤,最后被诸葛亮三次戏耍,一怒之下箭疮复发而死。所以属于气死还是箭伤,也有不同意见。

十七、宋谦

宋谦是孙权的部将。在孙权第一次攻打合肥时,乐进突袭孙权被贾华、宋谦击退。然而宋谦追赶乐进时,被李典一箭射死。

十八、太史慈

太史慈是在攻打合肥时,中了张辽之计,身中数箭,最后伤重而死。

十九、李堪

李堪是韩遂的部将。在马超和韩遂反目以后,韩遂和曹操联手攻击马超。于禁想暗箭射马超,却被马超躲过,误中李堪。

二十、邓贤

邓贤是刘璋手下大将。雒城之战时,邓贤和泠苞击败了魏延,却被赶来的黄忠一箭射死。

二十一、庞统

刘备一攻打雒城时,庞统在落凤坡中了张任的埋伏,被乱箭射死。

二十二、王必

王必是曹操手下的长史,他奉命留守许昌期间,耿纪、韦晃等人发动叛乱。王必肩膀中箭,后来箭疮发作而死。

二十三、成何

成何是庞德的部将。关羽水淹七军时,成何和庞德一起死战,被关羽一箭射死。

二十四、黄忠

黄忠是在刘备伐吴时,中了吴军之计,被马忠射中肩窝,因为年老血衰,箭疮痛裂而死。

二十五、甘宁

刘备伐吴时,甘宁带病出战,被沙摩柯一箭射中头颅。甘宁带伤逃到富池口,死在一棵大树之下。

二十六、张辽

张辽是在曹丕伐吴时,被丁奉一箭射中腰间。虽然被徐晃救下,不过回营以后,张辽重伤不治,最后还是死于箭伤。

二十七、韩琼

韩琼是韩德的三子。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韩琼跟着韩德出战,被赵云一箭射死。

二十八、徐晃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孟达意欲在上庸起兵作乱。司马懿带兵去平叛时,徐晃作为先锋先到,却被孟达冷箭射中头额,伤重而死。

二十九、张郃

诸葛亮五出祁山撤军,张郃率军追击时在木门道中计被乱箭射死。

三十、吴班

诸葛亮六出祁山和司马懿在渭水对峙时,命吴班、吴懿引木筏兵去烧浮桥。结果被司马懿识破,命张虎、乐綝设伏,吴班中箭落水而死。

三十一、郭淮

铁笼山之战时,郭淮用计击败了姜维。然而郭淮在追赶姜维时,却被姜维接了自己射去的箭,反手射回中箭而死。

三十二、张嶷

姜维段谷战败被邓艾大军包围时,张嶷率数百人冲入重围,救出姜维。自己却被魏军乱箭射死。

三十三、夏侯霸

洮阳之战时,夏侯霸中了魏军之计,率军入城时被乱箭射死。

三十四、卢逊

卢逊是南郑关守将。钟会伐蜀时,卢逊用连弩射退魏军,却在追击时被魏兵荀恺回身一箭射死。

三十五、钟会

钟会和姜维密谋造反时,遭到魏军围攻。钟会亲自杀死数人,最后被乱箭射倒枭首而死。

以上在《三国演义》中因为中箭而死(包括箭伤发作而死)的共有三十五人。因为系个人整理,如有疏漏欢迎指出。

为什么说是孙权一手把张辽送进了武庙?

“五子良将”为首张文远,随曹操北征乌桓,被困白狼山,张辽自己都未曾想到,以为是命绝一线的末路,没想到是人生高光的开始。自此亲持曹操节钺,率其亲卫队虎豹骑俯冲乌桓中军,数百骑兵趁着地方大部队还未列阵完直取蹋顿,斩下单于头颅,虏众大崩,胡、汉降者二十馀万。

张辽由此在职业生涯上受到了领导层关注,毕竟以少胜多的战役难打,况且还有老板曹操在观摩席上一览全局战况,机会实属难得。白狼山战役之后,张辽在曹氏宗亲下的军事地位中首屈一指,连曹仁、夏侯渊等人都得礼让一分。文远兄着实认为迎来了人生巅峰,谁承想七年之后,孙权组织的北伐又给张辽加了十万经验,等级和人头加成直接把他送入武庙名将的行列。

魏国一众武将中,前有夏侯惇、曹洪、朱灵、乐进、于禁,后有郝昭、郭淮、庞德,为何张辽在将星熠熠魏军之中能够独树一帜呢?这些事情还得从张辽的从业经历说起。

张辽成长的雁门郡饱受胡人侵扰,在这样的情况下,张辽相应郡守号召投身边防,随太守张懿抗击胡人。当时胡人首领檀石槐统一鲜卑,吞并匈奴领土,拒绝汉室分封和亲,实力空前强盛,在汉朝北部地区肆意妄为,可汉朝皇帝看在眼里却丝毫没有办法。

自宣帝之后,汉朝国力日渐衰败,对关外胡人势力失去掌控,任由其中胡人部落厮杀吞并,才导致边关告急的局势。汉灵帝即位时期,幽州、冀州、并州每逢秋收都被胡人劫掠,百姓生活苦不堪言,灵帝东拼西凑了三万人的家底北征,最后被打的剩下三千人不到,从此再也没有一战之力。

等到张辽成年参军,虽然经常参与和胡人的战斗,但是基本是小规模战斗,等到胡人大部队来的时候,大家都躲得远远的,牛羊可以再养,粮食可以再种,火种灭了可就没了。年幼的张辽“久经战阵”,他心里有一团火,想象着终有一天他可以率领千军万马,荡平胡人部落,让家乡免遭外族劫掠。梦想归梦想,要完成梦想,现实中得找有实力的军阀才能完成梦想,很快机会就来了。

丁原上任并州刺史,看到这个小伙子很有理想,就为这个追梦人创造了一个绝佳的机会。既然你以后想当将军,那就先让你开开眼界,张辽你就先跟着大将军何进干吧!丁原的理论很简单,能投入当朝大将军门下,无论是距离上还是仕途上,你离他的位置就更近了一步。丁原手一挥,张辽你去吧!何进看到眼前丁原推荐的这个人,皮肤黝黑,神色凝重,放在身边实在是影响颜值,于是大手一挥,河北需要募兵,张辽你去吧!

张辽还没整明白就被派到了河北,招了一千多人准备回京,听说何进已死,“戍边英雄”董卓现在主政,大力拉拢并州各系,想着北方现在回不去了,不如就跟着董卓先混吧,好歹董卓对颜值的要求要比何进低得多。

张辽和招募的人马被划到吕布的麾下,任骑都尉。董卓从凉州只带来了三千人,张辽的实力在董卓营中占了大头,因此享有很高的军事自主权。董卓在王权的位置上屁股都还没坐热,就被吕布收了人头,紧接着凉州派系内乱,吕布带着张辽来到了徐州。二十七的岁张辽,回忆这近十年的遭遇,想想都觉得憋屈,巅峰时期居然是从河北招募了一千人那段时光,后李傕、郭汜、曹操打来打去,最后手上的部队越来越少,现在只能蹲着下邳以观时变。

另他没有想到的是,吕布被部下出卖,曹操表示要后代归顺降将,并许以名利让并州系继续为自己效劳。张辽看着今年前从徐州带出来了残兵败将,现在又俨然看到了在长安城的遭遇,人生仿佛走了一个大圈又回到了原点。曹老板手下兵多将广,降将占了一半,我张辽过去还是有机会出头的,再换个老板试试看!

张辽投诚让曹操很高兴,文远的本事曹操表示在洛阳就有目睹,于是封张辽为中郎将,让其手高顺的陷阵营。陷阵营战力值很高,但是数量也不过八佰,现在又被打残了建制,归到手下的也就是一二百人,张辽只能自我安慰以后都会变好的。

官渡之战,曹操总兵力不足三万人,除夏侯渊、曹仁、曹洪统领之外,还有曹纯的虎豹骑,分给下面将领的兵员也就几千人。白马之围,本来可以是张辽的个人表演秀,好巧不巧的是关羽也在,谁叫关羽和张辽是好兄弟呢?张辽分兵一半交于关羽,二人合力击破颜良,解救白马之围。

袁氏灭亡,乌桓成了北方不安定的因素,曹操决定亲征乌桓。曹操来到白狼山,看到壮阔的美景,不禁策马扬鞭感受高原的磅礴。这一幕恰好被乌桓的骑兵侦察到,蹋顿命大军合围白狼山,曹操看到山下滚滚人头不禁失神,自己这边只有一众主讲和贴身虎豹骑跟随,也无法向主力部队求援,这个怎么办呢?

曹操眼睛一转看着旁边的武将,乐进、于禁,步战甚勇,但不善骑马,让他们率领突围只怕是送人头;张郃,归顺时间最短,只怕统帅能力不足;李典,为人儒雅,这种浴血战事,也不太适合他;直到曹操看到了张辽,心想这小子打领兵开始没有超过一千人,但是有陷阵营的底子和高超的指挥能力,交给他最放心,张辽你去吧!

从此,曹操对张辽的能力愈发放心,不能给张辽太多兵力,会限制张辽的发挥,魏军中似乎也给张辽贴上了“张辽领兵,越少越好”的标签。

孙权帅十万部队进攻合肥,合肥守军不足以对抗东吴军队,张辽看着东吴连绵营寨,有一种按捺不住的喜悦,人数差距越大,我张辽就越能打。彼时曹操西征,听说东线吃紧,丝毫没有给合肥增兵的想法,只要张辽在合肥,人在城在。

张辽几乎经历了汉末所有知名战役,经常面对以少敌多的局面,在无数的战争环境中他都能适应并且找到对方弱点,并给予致命一击,张辽用生命诠释了战争的艺术,就连曹丕都评价:“合肥之役,辽以步卒八百,破贼十万,自古用兵,未之有也。”

新三国演义的问题新三国演义上张辽是哪一集死的?

第84集:徐盛火攻破曹丕,张辽被火烧死的

张辽和关羽?

张辽与关羽,是知交又是老乡,身处敌对阵营,都为双方君主爱将,有诸多相同处也有不同处。二人的能力各有长短,一时难较高下,从历史上二人的建树和人生历程看,论个人武勇,关羽诛颜良,张辽斩蹋顿,关羽略胜,论统帅之才,张辽居淮南孙吴无法寸进,关羽失荆州,应该是张辽较高。但历史所呈现出来的只是成王败寇的一面,其中有不少细节影响大局。

三国演义把武将的个人武勇大力渲染,凭小说印象张辽好像跟关羽差距很大,事实上张辽有白狼山之战率领先锋大破乌桓并斩杀乌桓单于蹋顿的战绩,关羽则是三国首例阵前斩将,“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蹋顿是首领,颜良是河北武将之首,武艺应该不在同一档次,而曹军对乌桓,在气势实力上占优,官渡之战时,曹袁交兵曹军占下风,同是斩将,关羽难度比张辽大,武勇应该是关羽略胜。续后汉书认为“张辽、徐晃诸将壮猛有谋,亦关张之亚匹”,说他能与关张匹敌。

张辽归降曹操后,一反在吕布麾下的无甚建树,屡立战功,这也说明平台的重要性,跟曹则强,跟吕则弱。(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有劝降昌豨,随攻袁氏而平河北,平荆州乱兵,长期驻在淮南合肥前线对阵东吴,逍遥津一战以八百骑兵大破孙权十万军队“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在孙权退兵时率军追杀,连败名将,杀死陈武,孙权差点被活捉,一战而威震江东,敌将胆寒,流传有张辽止啼的故事。后来抱病镇守,犹破东吴吕范大军,至死令孙权不敢小视。

武圣关羽,声名千古,深入人心的更多是忠义形象,关羽在徐州时就曾失城投降,争议最大的是襄樊之战失荆州,徐州时以弱敌强过于悬殊,失败很正常。而荆襄时的形势,也好不到哪去,以三家最弱的一家偏师,对抗老大老二两家倾国之兵,败了也不算冤。关羽北伐,表面像是意气用事,其时的时机并不算差,曹操后方出现宛城叛乱,邺城在荆州士人魏讽等为乱,又新在汉中大败,从分刘备方面压力看,从大形势看,都有出兵的理由,何况还有众将建功关羽也欲建功的心理,荆州之失,倒在于初期进展太过顺利,一出兵便“群寇响应”,打得曹仁龟缩,又水淹七军,渐渐偏离战前计划,一发而不可收拾,导致形势急转直下。(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张辽的战绩,建立在曹操方强大实力的基础上,关羽的败绩,内因却是刘备方积弱已久的实际,以实际看,张辽的统帅能力高于关羽,张辽治军严整,爱士卒又严明军纪,处事执中不计私忿。而关羽过于激扬意气,虽也能爱惜士卒,却不能团结左右,逼得糜芳博士仁走投无路,刚而自矜,骄傲自大,终于以短取败。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