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的参与者,杨广和李世民的差距在哪里

天美资源网

玄武门之变的参与者,杨广和李世民的差距在哪里?

历史总是横看成岭侧成峰,所以历史人物也永远充满争议,一如李世民与杨广两位帝王,一般来说,这两位一位是千古明主,文治武功名垂青史,一位是千古昏君,昏暴荒淫遗臭万年已在大多数人心中成定论,可偏偏也还有其他声音对此有不满,声称在杀兄欺嫂一事上,李世民与杨广都做过,不相上下,为何偏偏只有杨广留下了骂名,而李世民却不曾为此声名受损?

事实上,若说杀兄欺嫂,李世民与杨广的确都做过,在这一点上,单单只骂了杨广心狠手辣和不顾人伦也的确有失公允,可问题是,千百年来,为什么即使我们都知道此事,却依旧对李世民狠不下心痛骂一番呢?答案藏在史书里。

玄武门之变的参与者,杨广和李世民的差距在哪里

后人读历史,评古人,尤其是评价一代帝王,不仅仅是要看他私德和家事,更重要的是看他们对于时代的贡献,毕竟皇帝的家务事和情感艳史,真要说起来,追究起来,那可是没完没了的,可时代贡献,历史功绩,却已是事实,并且经过了时间的推敲与检验。李世民和杨广之间,倘若非要分个高低,毫无疑问,前者能完胜后者。

“隋末乱离,中国人归之者无数,(突厥)遂大强盛,势陵中夏。迎萧皇后,置于定襄。薛举、窦建德、王世充、刘武周、梁师都、李轨、高开道之徒,虽僭尊号,皆北面称臣,受其可汗之号。使者往来,相望于道也。”这段史料取材于《隋书》,通过短短数语揭露出两个历史真相:

第一,杨广治理国家能力欠缺,不然,突厥怎会在他的眼皮底下强盛起来?要知道,当年杨广接手的可是堂堂大一统王朝,北周的丰厚基业都被他继承了;

第二,隐藏在史料背后的,还有就是李世民的确是难得的将王之才,因为李世民登基之后,实际上接手的是个已经被隋炀帝杨广搞得四分五裂的国家,这江山已经是一个烂摊子,而李世民却还能在这片废墟之上建立起一个盛世,不得不令人佩服。

在军事才能之上,细读历史,杨广和李世民也是完全没有可比性的,表面上他二人都是自年少起就马上打天下,但究其本质却是大不相同。为何?因为杨广打仗,说直白点那就是走了个秀,当年南征灭陈,后方决策大事上他父亲杨坚已经替他把关好了,还有杨素为他出谋划策,前方冲锋陷阵的是名将贺若弼和韩擒虎,此番前后打点到位,这陈国怎会不灭?

若是说杨广真正的本领,讲来都好笑,当年雁门关前,他遭遇突厥人围困,吓得魂都没了,整日整夜抱着儿子痛哭流涕,哪里还有当年南征的半分英姿?最后还是李世民率部队前来救驾,杨广才得以逃出生天,而那一年,李世民年仅十七。

杨广在位期间,文未能治国,武未能定国,而李世民则截然不同,在他的统治之下,华夏大地从四分五裂,遍地白骨,到再度辉煌,成为东亚的世界中心,他被尊称为“天可汗”,君临天下,俯瞰江山,他能豪情万丈道:“今中华强盛,徒兵一千可敌夷狄数万,夷虽众,有何惧哉!”因为有了他,大唐版图西至葱岭以东,南至中南半岛,东临大海,北被大漠。巍巍山河,扬名中外,除了汉朝,中国古代历史上,没有第二个王朝,能称盛世,而这大唐盛世,一大半是李世民打下来的,一大半功业是他建立的。

杨广和李世民,他们都是政治家,因为他们是政治家,他们在历史上最终的定论还有评价,就注定了不是由他们的私事来决定的,虽然这么说很残酷,却是事实,最后决定他们声名的,还是他们的为政举措,在位功绩。

杨广杀兄欺嫂被骂千年,着实是因为他除了这些事,没有什么其他事迹被人记得了,无论大运河的开凿还是三征高句丽,最后都是劳民伤财,而李世民不同,他除了私事,他还有太多功在千秋之事留在历史上,他的私德与他的功业相比,如蚂蚱比泰山,无足挂齿。

参考文献:

《隋书》

《新唐书》

马嵬驿兵变的主要目的是逼死杨贵妃吗?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一路势如破竹,次年攻破潼关,在长安已经无险可守的情况下,唐玄宗等人仓皇逃往蜀地,结果在马嵬驿遭遇兵变,宰相杨国忠等人被杀,杨贵妃亦被逼死。那么,“马嵬驿兵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逼死杨贵妃吗?一定程度上的确如此。

“安史之乱”唐玄宗仓皇出逃,“马嵬驿兵变”杨国忠等人被杀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初九,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发动叛乱。叛军一路势如破竹,直捣京师长安,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叛军攻破潼关,长安门户大开,已经无险可守。

六月十三,唐玄宗带领杨贵妃姐妹、皇子、皇妃、公主、皇孙、杨国忠、韦见素、魏方进、陈玄礼及亲信宦官、宫人等从延秋门出发,连在宫外的皇妃、公主和皇孙都弃之不顾,仓皇逃离长安,一路向蜀地逃窜。

六月十四,唐玄宗一行逃至马嵬驿。左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和太子李亨发动兵变,先在马嵬驿西门杀死杨国忠,并肢解了他的尸体,把头颅挂在矛上插于西门外示众,然后又杀了杨国忠的儿子户部侍郎杨暄与韩国夫人、秦国夫人。

之后,士兵包围驿站,唐玄宗命令士兵撤走,陈玄礼则回答说,“杨国忠谋反被诛,杨贵妃不应该再侍奉陛下,愿陛下能够割爱,把杨贵妃处死”。唐玄宗本不忍,后在京兆司录参军韦谔和高力士等人的劝说下,最终将杨贵妃赐死。

杨国忠不仅祸乱朝政,而且与太子李亨矛盾极大

杨国忠本名杨钊,乃是杨贵妃的族兄,其早年较为落魄,虽说出身弘农杨氏,但因年轻时放荡无形、嗜酒好赌而遭到亲族鄙视。在杨玉环得宠之后,杨国忠这才开始飞黄腾达,在极短时间内迅速升任宰辅高位,且身兼四十余职,一度大权独揽。

△杨国忠

然而,杨国忠任相期间,专权误国,败坏朝纲,不仅大肆培植自己的势力,而且极为好大喜功,动辄对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用兵,不仅使成千上万的无辜士卒暴尸边境,而且给少数民族地区造成了灾难,导致天下怨声载道。而且,“安史之乱”的爆发与杨国忠和安禄山的矛盾不无关系,而这想必也是安禄山起兵时以“杀杨国忠”为口号的原因之一。

与此同时,太子李亨等人与杨国忠的矛盾同样极深。早在开元十六年(738年),太子李瑛被废杀之后,宰相李林甫曾极力推荐武惠妃之子寿王李瑁为储君,之后虽然李亨被立为太子,但李林甫和李亨之间的矛盾却就此爆发,双方明争暗斗不断,而当时的杨国忠便是李林甫的忠实党羽,积极参与陷害太子李亨的活动。

△李亨

在李林甫死后,杨国忠逐渐大权在握,而他仍然是太子李亨的死对头。历经多年的明争暗斗,杨国忠与太子李亨之间的矛盾极深,已经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

太子李亨主使发动兵变,目的就是为了趁机铲除杨氏集团

太子李亨先后与两任宰辅的斗争,导致他能够借助的外力并不多,因而他的太子之路可以说极为艰险,甚至可以说是险象环生,或许也是这个原因,导致他后来对宦官李辅国等人极为重用。而“安史之乱”的爆发,则让太子李亨看到了翻身的机会。

当时,唐玄宗避乱出逃,全部队伍大约有3000多人,而光是殿后的太子李亨的后队人马就有2000人,其中便包括了禁军中的精锐部队——飞龙禁军。而太子李亨的儿子广平王李俶和建宁王李倓则担任着出逃队伍中的“典亲兵扈从”,这显然给太子李亨发动政变夺权制造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六月十四,逃亡队伍到达马嵬驿,禁军将士因为饥疲劳顿,早有不逊怨言,这给太子李亨提供了有利机会。在与亲信密定之后,太子李亨便派心腹宦官说服了左龙武大将军陈玄礼,陈玄礼也认为杨国忠是“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自然表示同意,兵变就此爆发。

李亨作为“马嵬驿兵变”的主谋,其目的自然是为了摧毁杨氏集团,而杨氏家族之所以能够飞黄腾达,则是源自于杨贵妃的受宠,因此杀死杨国忠之后再逼死杨贵妃,便也就顺理成章了。而对于发动兵变的禁军,包括仍然忠于唐玄宗的陈玄礼来说,既然已经杀死了杨国忠,自然也不能继续放任杨贵妃留在唐玄宗身边,因此兵变一旦爆发,杨贵妃便已经是必死无疑。

因此,从摧毁杨氏集团的角度来讲,杨贵妃作为杨氏集团的核心人物,说“马嵬驿兵变”的主要目的是逼死杨贵妃,也没有错。

什么电影名字更换一个字或加一个字?

很久以前就看过这种的,感觉脑洞太大了!大鱼海棠~大鱼炖海棠😱😱灰姑娘~吹灰姑娘😅😅我的少女时代~我爸的少女时代毒液~消毒液这个杀手不太冷~这个杀手不太冷静调音师~调音师傅小时代~小时代驾

调侃归调侃,这也是大家生活中的一种乐趣!希望看了过后能够有一点微笑,也就是我很大的收获了!

李世民时期哪个武将功劳最大?

唐太宗李世民十六岁从军,十九岁跟随父亲李渊起兵反隋,后在“玄武门之变”后夺位,创立贞观盛世,麾下收服驱使名将无数,李世民一生征战事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十六岁从军至登基为帝,这一阶段中李世民常常身先士卒,亲自率军作战,第二阶段是登基为帝之后,成为皇帝的李世民不再经常亲自率军作战,而是高居长安做战略上的指导,两个阶段分别有两员大将功劳最大,分别是登基之前的尉迟敬德和登基之后的李靖。

多次挽救李世民生命的“玄武门之变”第一功臣尉迟敬德

尉迟敬德本是刘武周的部将,归降李世民后深得信任,在众多部下均对尉迟敬德抱有怀疑态度时,李世民却对尉迟敬德趟开胸怀,而尉迟敬德也给予李世民绝对的忠心和丰厚的回报。根据史书的记载,李世民在和王世充交战时,差点被单雄信擒拿,关键时刻,是尉迟敬德救了李世民:“世充骁将单雄信领骑直趋太宗,敬德跃马大呼,横刺雄信坠马。贼徒稍却,敬德翼太宗以出贼围。”

“玄武门之变”前后,尉迟敬德先是经受住了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的不断威逼利诱,然后和长孙无忌、侯君集等人主动劝说李世民发动政变夺位,“玄武门之变”时,尉迟敬德在李世民被李元吉盯上后,再次挽救李世民:“太宗所乘马又逸于林下,横被所繣,坠不能兴。元吉遽来夺弓,垂欲相扼,敬德跃马叱之,于是步走,欲归武德殿,敬德奔逐射杀之。”

李建成、李元吉死后,是尉迟敬德手持两人首级逼退攻打玄武门的太子府护卫,又率军逼迫李渊承认李世民的政变行动合法,史载:“及论功,敬德与长孙无忌为第一,各赐绢万匹;齐王府财币器物,封其全邸,尽赐敬德 ”。

可以说,在李世民称帝之前,没有人能比尉迟敬德功劳更大,尉迟敬德也以寒门之身在门阀遍地的唐初,以功高居“凌烟阁功臣榜”第七位。不过在贞观时期,尉迟敬德因居功自傲,以及殴打李唐宗室李道宗被李世民敲打,后期开始炼丹修道以自保,唐高宗时期善终。

大唐军神,击垮东突厥、吐谷浑的贞观第一将李靖

前面说的尉迟敬德的功劳主要是对内,李世民时期对外功劳最大的就要属李靖了,李靖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但李世民依旧重用他。贞观四年,唐朝和东突厥的国运之战中,两军相持不下,关键时刻,受命统帅前线唐军的李靖亲自率领三千精锐骑兵奇袭定襄,一举击垮东突厥,将这个曾在渭桥羞辱唐朝和李世民的大敌彻底击败,此后又突袭阴山,活捉了东突厥的颉利可汗。

贞观九年,李靖再次出征,将挑衅唐朝的吐谷浑击败并逼降。整个贞观时期,李靖多次以主帅身份统帅唐军对外作战,李世民的“天可汗”之名全有赖于李靖的不断胜利,贞观十四年,李世民还专门将李靖未来要和妻子合葬的坟墓按照突厥和吐谷浑境内的山峦修建:“十四年,靖妻卒,有诏坟茔制度,依汉卫、霍故事;筑阙象突厥内铁山、吐谷浑内积石山形,以旌殊绩。”

综上所述,李世民时期功劳最大的武将就是尉迟敬德和李靖了,尉迟敬德在李世民从秦王到皇帝的道路上功劳最大,多次在关键时刻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武将中无人能及。而李靖在贞观时期的对外战争中,也是起到擎天之柱的作用,唐朝对外战争的赫赫威名也是自李靖击败东突厥开始,两人在凌烟阁上的排名也证明了他们的地位,凌烟阁功臣榜上的所有武将中,除皇族李孝恭外,尉迟敬德和李靖是排名最高的。

一生跟随唐玄宗45年的大将陈玄礼为何在马嵬对玄宗落井下石呢?

问题:一生跟随唐玄宗45年的大将陈玄礼为何在马嵬对玄宗落井下石呢?

回答:我们从三大方面分析这个问题

第一、要读懂陈玄礼此人:

1、此人的一生都是和唐玄宗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是唐玄宗即位的得力助手,是唐玄宗的最高贴身侍卫,两人在一起长达45年,虽说是上下级关系,但可以说是情同手足。

2、陈玄礼一生主要做过两件大事:分别是710年的“唐隆政变”,诛杀韦后集团和756年的马嵬坡事变,诛杀杨国忠兄弟。我们知道这也是唐玄宗人生中的两件标志性大事,这两件大事分别是李隆基政治生命的开始和终结。

3、唐玄宗能够在唐朝中期纷繁多变的政治形势中即位当皇帝,可以说陈玄礼是他能够成功即位的首要功臣。

4、此人一生为人谨慎、处事果断,一生绝对忠诚于唐玄宗一人,达到愚忠的程度。

5、唐玄宗是一个多疑之人,对于异心之人,就立马除掉,但是对于陈玄礼却是始终信任如一。

陈玄礼在宫禁宿卫,以朴质敦厚为自律要求。皇帝曾想到虢国夫人家里去,陈玄礼劝谏:“没有宣谕敕令,不可轻率地去。”皇帝乃作罢。后来在华清宫,正月十五夜,皇帝准备去游玩,陈玄礼又劝谏:“宫外旷野,毫无准备。陛下如果一定要出宫去玩,希望能在京都市内。”皇帝也无法改变他的观点。

第二、安史之乱的原因:

深层原因

经济上,土地兼并,百姓流离失所,促使了社会的不安定。

民族关系上,唐玄宗重用胡人,使得外族力量壮大。

政治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凸显,特别是李林甫、杨国忠当政以后,统治阶级内部君臣矛盾、大臣之间的矛盾、文臣武将之间的矛盾,都有所增加。

直接原因

中央政府和地方藩镇割据势力的矛盾激化的结果。安史之乱前,安禄山的实力已经相当雄厚,掌握15万精兵强将,引起宰相杨国忠的猜忌,杨国忠主张削弱安禄山的兵力,此举必然会引起安禄山的不满和异心。

安禄山造反的口号就是:清君侧,即杀掉唐玄宗身边的奸臣杨国忠。安史之乱的爆发的直接原因和导火索就是杨国忠和安禄山二人矛盾激化的结果。

唐玄宗作为二者的上司和协调人,没有看到问题的严重性,也就没有很好的协调好这个基本矛盾。

罪魁祸首

安史之乱的发生,无论是深层次原因还是直接原因,其罪魁祸首还是唐玄宗的懒政和腐败统治。

第三、马嵬驿事变的发生:

背景

安史之乱发生后,各地官兵迅速开始平叛,但是此时唐玄宗又犯了一个战略性的错误,本来大将哥舒翰可以镇守潼关,保证关中和国都长安的安全。

但是杨国忠和哥舒翰也有私人矛盾,他忌惮哥舒翰以此掌握兵权,做大做强,威胁到自己的权力,不断怂恿唐玄宗下旨命令哥舒翰出关同叛军作战,哥舒翰无奈出兵,导致潼关失守,唐玄宗只能出逃蜀地。

问题解析

此时的军心、民心丧失殆尽,唐玄宗仓皇逃走到马嵬驿的时候,矛盾已经积累到了极点。

此刻所有人都知道,罪魁祸首是唐玄宗本人,但是矛头又不能直接指向皇帝,所以说只能找一个替罪羊,那就是作恶多端人皆得罪的宰相杨国忠。

作为唐玄宗的不二之臣,此时陈玄礼对此刻的形式看得很透,此时只有杀掉杨国忠,才能够打消所有人对唐玄宗的憎恨,挽救主子唐玄宗。

但是杀宰相杨国忠是一件大事,必须要取得一个人的支持,那就是太子李亨。通过太子的贴身太监李辅国转达了这个意见,太子表示完全支持。于是马嵬驿事变爆发,杨国忠被杀。

但是杨贵妃是杨国忠的妹妹,哥哥被杀,如果妹妹还在,发动政变的所有人的心怎么能放得下。于是高力士代表所有人劝说唐玄宗杀掉杨贵妃,唐玄宗迫于形势,也只能含恨同意,于是杨贵妃自缢而死。

但是马嵬驿事变产生了一个很坏的后果:唐玄宗的威信彻底丧失。太子李亨乘机僭越称帝,尊李隆基为太上皇,在当时的背景下,李隆基也只能承认这个客观事实。

马嵬驿事变的发生,陈玄礼的做法虽然导致了唐玄宗失去皇位,貌似是对唐玄宗的落井下石,但是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唐玄宗解脱罪行,挽救唐玄宗。但客观上也意外的成就了太子李亨,挽救了唐王朝。

结论:

马嵬驿事变不是对唐玄宗的落井下石,本质上是对安史之乱罪魁祸首唐玄宗最合适的保护和挽救。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