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诗有哪些,两句田园诗有哪些?
1、《绝句二首》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2、《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4、《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唐·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潺。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夏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5、《归园田居其一》 宋·陶渊明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椋,桃李罗堂前
而咏怀诗咏史诗却是另一种风格?
前几年,我曾经一首一首的详细讲过陶诗。今天借这个机会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严格来说,陶诗的风格就是平淡自然,质朴本真。这种风格,既体现在他的山水田园诗,同时也包含他的咏史诗。
至于个别作品的另外风貌,比如愤慨、金刚怒目式,其实在田园诗和咏史诗中都存在,占比不多。下面我会结合具体诗篇来讨论。
所以下面我打算从内容方面来说,而不是从风格方面。
一、陶诗中的田园诗都写了什么内容?田园诗是陶诗中的主体部分。在这一部分诗歌作品里面,陶渊明写到了隐居后内心的安宁闲适,还写了与村民们的友好交往等等,这些内容是写得平淡自然。
其实另外还有一条线索,我们只要梳理一下就能发现其中的不同。它们是:
(1)写田园生活之美的。
这部分内容,主要集中在陶渊明刚刚辞官归隐时期。其实我们很容易想象:陶渊明之所以选择归隐,一是受不了官场、世俗的做派,二是性情使然。好,他选择了归隐,前提是: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事实是很残酷的。如果没有经济基础,没有点存钱或者没有点变现的渠道,谁敢不上班去隐居呢?很少有人的。陶渊明自然也不例外。他刚隐居的时候,大家读《归园田居》,陶渊明怎么说的?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这就是经济基础。隐居之后,有田地,有房产。并且当时还有奴仆。所以,隐居早期的陶渊明生活较为安逸。人一安逸,心就闲;心闲下来,就不慌,看什么都是美的。所以,陶渊明就写: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大家可以看,这样的农村生活,美不美?简直美死啦~~~听听狗叫,看看炊烟;鸡鸣狗叫,鸟语花香,一天就过去了,美滋滋。这时候的风格,自然就是平淡自然。
(2)写参与田园劳作的
这就是到了隐居中期。早期隐居之后,就是玩,就是看风景,因为有条件。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光花钱,不挣钱,那不行啊。不能只出不进呀~~~所以需要种点田,种点农作物来补贴家用了。
大家要是仔细读《归园田居》(五首,有的版本作六首》,其实就能发现,这五首,并不是写于同一时期;或者说,这五首诗,写的是不同时期的隐居生活。时间的发展脉络是非常清楚的。前面引用的“方宅十余亩”那一首,是“其一”,写刚刚隐居的时候。
而到了“其三”呢,就开始写参与田间劳作;到了最后一首,就开始关心收成好不好的问题了。
其三这一首,很出名: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我们可以看,这时候陶渊明去种地了。去种豆。但是刚学种地呢,豆都种不好。野草长得比豆子还高!但是他还不慌。虽然是从早忙到晚,月亮都下山了才回家。但是心情还是不错的,还能欣赏月亮,欣赏露水。这时候的风格,也还是平淡自然的。
(3)写农村生活之苦的。
大家注意了,到这时候,陶渊明的田园诗,就不能简单的评价说是”平淡自然“了。试举两首诗来讨论。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旱稻》:
晨出肆微勤,日入负禾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穫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写这首诗的时候,陶渊明已经隐居六年了。六年了,该花的都花了,该学的也学了,是时候该有收获的时候了。这时候,陶渊明就去了地里收稻子。
这时候的田园生活是什么样的?还那么美,还那么悠闲吗?完全不是了。陶渊明从大清早就出去干活,到了天黑才回来。天气又冷。陶渊明好累呀。洗洗手脚,就直接坐台阶上休息了,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整个人累的要散架了,所幸人还是很健康的,没有什么疾病。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在己何怨天,离忧悽目前。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慷慨独悲歌,钟期信为贤。请注意,这也是陶渊明的田园诗之一。在这首诗里,我们就完全读不到所谓的”平淡自然“了,相反,诗里面的,怨,吁嗟,慷慨等等字眼,足以说明,这时候的陶渊明,心中在叹气,是异常愤慨的。
这时候已是陶渊明隐居生活的晚期。他的生活过的非常糟糕。地里收成不好,连吃饱饭都成问题。冬天到了,连个像样的保暖的被子都没有。很惨!所以,生活的残酷性这时候就显现出来了。在这样艰苦恶劣的情况下,我们怎么能要求陶渊明的田园诗继续保持平淡自然的风格呢?是吧。
总结起来说:与其用”平淡自然“来评价陶渊明的田园诗,不如用”真实“更为恰当。陶渊明的诗歌作品,最宝贵的地方,在于它的”真实“。条件好的时候,他就写开心高兴的事情;生活很苦很难,他也不掩饰,不说假话,有多苦就说多苦,有多愤慨就说自己很愤慨;甚至有《乞食》这样的诗,吃不饱饭,去乞讨的,陶渊明也写。这就是陶渊明的真实,本真。
二、陶渊明的咏史诗单纯看数量,陶渊明的咏史诗比他的田园诗要少;但要是和前代的咏史诗相比,数量却不少。主要有下面这些诗:
《咏荆轲》、《咏二疏》、《咏三良》、《咏贫士》(七首)、《读史述九章》、《读山海经》(十三首)以及《饮酒诗》、《拟古诗》的一部分。
这么多的咏史诗,风格都是一样的吗?或者说,都是和”平淡自然“的田园诗风格相反吗?其实不是。
和前面小阿蛮所说的,陶渊明的田园诗,既有平淡的,也有愤慨的;他的咏史诗,也是如此。下面各举一首诗来说:
《咏荆轲》: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荆轲的事情我们都很熟悉,荆轲刺秦,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很悲壮。
陶渊明写荆轲,写的很详细,易水送别,荆轲刺秦,都写到了。最后是个人的评论,陶渊明对荆轲的不畏强秦的行为很赞赏,同时,仰慕与叹息之情并存。
陶渊明为什么写荆轲?其实别有用意。温汝能《陶诗汇评》有一句话已被后人所接受:
荆轲刺秦不中,千古恨事。先生目击禅代,时具满膛热血,观此篇可以知其志矣。很明显,陶渊明对刘裕代晋自立这件事有意见,并且有满腔热血。心中的激愤之情,现实中无法释放,就从历史中寻找那种不畏强权、为君报国的形象,来借以抒发胸中之意。这样的情况,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平淡的陶渊明,会写出《咏荆轲》这样一首慷慨悲壮的咏史诗了。
而《咏二疏》、《咏贫士》这一类的作品,则是另一种风貌。什么呢?还是和他的田园诗一样,平淡自然的居多。以《咏二疏》为例:
……游目汉廷中,二疏复此举。高啸返旧居,长揖储君傅。饯送倾皇朝,华轩盈道路。离别情所悲,馀荣何足顾。事胜感行人,贤哉岂常誉?厌厌闾里欢,所营非近务。促席延故老,挥觞道平素。问金终寄心,清言晓未悟。……二疏,汉代时候的人,叫疏广、疏受,他们是叔侄关系。开始他们都当了大官,但是后来都辞官归隐了。归隐之后,和亲朋友好宴饮同乐,并且最后也没留下什么财产给后代。
我们看,陶渊明为什么写二疏呢?
其实就是以二疏自比。不论从行为,还是从性情,陶渊明的大部分咏史诗,其实写的都是和自己”很像“的人。他之所以要写他们,目的在于要寻找一份心灵的慰藉。归隐也好,固穷安贫也罢,陶渊明写这类咏史诗的时候,心中都是较为平静、淡然的。我们不能把这类咏史诗归类到愤慨悲壮那一类的风格里去。
三、综述通过上面的举例和分析,我们明白了:陶渊明的诗歌风格,不论是田园诗,还是咏史诗,真实、本真,是它最大的特色。至于平淡自然或慷慨悲壮,则不论哪一种内容的诗都兼而有之,不是单一不变的。
我是痴迷古典文学的小阿蛮,非常感谢大家能有耐心读完我这篇”超长“的回答。希望能和大家交朋友。嘿嘿~~~~~山水田园诗有哪些意象?
山水田园诗的主要意象是飘逸洒脱,在字里行间都可以读到诗人表达的那种超越一切的不羁和泰然自若,借景抒情,由情入景,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借助诗歌这个载体来表达情感。
山水诗和田园诗的区别是什么?
一、开山鼻祖不同
陶渊明是田园诗之源头,谢灵运是山水诗的开山。陶渊明家境贫寒,亲自参加劳作,对田园有天然亲近。谢灵运家境富裕,喜好游山玩水,对山水有特殊嗜好。
二、描写对象不同
田园诗:描写田园风光、乡村生活、农夫、农耕,更多是回归田园者的歌声。山水诗:描写大自然的山川河流、风景名胜,更多是游历漂泊者的歌声。
三、诗歌特色不同
田园诗:淳朴,自然,恬淡,平和。山水诗:山水画卷,可幽静,可壮丽,可苍凉,可空旷。
四、追求的情趣不同
田园诗:隐居者的怡然自得,中国文人永远的乌托邦——田园牧歌。山水诗:生活感悟或寄托情怀,体现中国文人鲜明的个性追求。
现代的山水田园诗有哪些?
现代的山水田园诗:
1.《梅州颂》圣神贤梅乡礼四海,客州纳五湖。未仰梅江水,已闻客家歌。
2.《游山悦词》圣神贤浮云青山绕,碧水人间流。群雾锁山静,花鸟对春阴。
3.《观池》圣神贤几处红霞正可爱,池上芙蓉欢且开。数道微风恰自在,莲舟轻一过,绿色两边裁!斜阳无雨堪精彩!喜乐鸳鸯只争来。戏水蜻蜓倒无奈,嘻笑了鱼儿,淘气了童孩。
4.《白桦》叶赛宁有一株白桦,立在我窗旁,覆盖着积雪,像披着银霜.毛茸茸的枝上冰凌儿挂满.像雪做的衣边——流苏闪闪.白桦笼罩着梦似的寂静,金色的火星在雪花上跃动.朝霞懒懒地照在它四周,将更多的银屑洒遍枝头.4.注:山水田园诗,古代汉族诗歌之一。源于南北朝的谢灵运和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