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 无耻文人,常德历史人物排名榜?
杨嗣昌杨嗣昌(1588年—1641年),字文弱,一字子微,自号肥翁、肥居士,晚年号苦庵,湖广武陵(今湖南常德)人,中国明朝后期大臣、诗人。兵部右侍郎兼三边总督杨鹤之子,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进士,崇祯十年(1637年)出任兵部尚书,翌年入阁,深受崇祯皇帝信任。面对内忧外患的时局,杨嗣昌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之策镇压农民军,同时主张对清朝议和。但他的计划没能成功,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以“督师辅臣”的身份前往湖广围剿农民军。他虽然在四川玛瑙山大败张献忠,但随后被张献忠致敌战术牵制,疲于奔命。崇祯十四年(1641年)张献忠破襄阳,杀襄王朱翊铭,杨嗣昌已患重病,闻此消息后惊惧交加而死(一说自杀),享年五十四岁。
李群玉
李群玉(808-862),唐代澧州人,极有诗才,“居住沅湘,崇师屈宋”,诗写得十分好。《湖南通志·李群玉传》称其诗“诗笔妍丽,才力遒健”,《全唐诗·李群玉小传》载,早年杜牧游澧时,劝他参加科举考试,但他“一上而止”,宰相裴休视察湖南,郑重邀请李群玉再作诗词,他“徒步负琴,远至辇下”,进京向皇帝奉献自己的诗歌“三百篇”。唐宣宗“遍览”其诗,称赞“所进诗歌,异常高雅”,并赐以“锦彩器物”,“授弘文馆校书郎”。三年后辞官回归故里,死后追赐进士及第。
髡残
髡[kūn]残(1612-1692),清画家。本姓刘,出家为僧后名髡残,字介丘,号石溪、白秃、石道人、石溪道人,残道者、电住道人。湖广武陵(今湖南常德)人。与石涛合称“二石”,又与八大山人,弘仁,石涛合称为“清初四画僧”。好游名山大川,后寓南京牛首山幽栖寺,与程正揆交往密切。擅画山水,师法王蒙,喜用干笔皴擦,淡墨渲染,间以淡赭作底,布置繁复,苍浑茂密,意境幽深。善书法,能诗。存世作品有《层岩叠壑图》《卧游图》《苍翠凌天图》《清髠残江上垂钓图》等。
蒋翊武
蒋翊武(1884—1913),汉族,湖南澧州(今澧县)人。原名保襄,亦作保湘,字伯夔。辛亥革命前夕曾任武汉文学社社长,主办《大江报》等报刊。1913年,蒋翊武在广西进行反对袁世凯的活动时,被亲袁的广西军阀逮捕并杀害。蒋翊武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民主革命活动家、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被孙中山誉为中华民国“开国元勋”。
蔡仁杰
蔡仁杰(1902—1947),湖南常德人,中国国民党抗日爱国将领,抗战期间曾任王耀武麾下51师153旅344团团长、74军58师副师长、24集团军74军58师师长,抗战后任74军副军长,国民革命军整编第七十四师副师长。抗战期间,先后参加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芷江保卫战等重大会战,与日寇浴血奋战。
丁玲
丁玲(1904年10月12日~1986年3月4日) ,女,原名蒋伟,字冰之,又名蒋炜、蒋玮、丁冰之,笔名彬芷、从喧等,湖南临澧人,毕业于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中共党员,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1936年11月,丁玲到达陕北保安,是第一个到延安的文人。丁玲的到来,给陕甘宁抗日根据地原本力量薄弱的文艺运动增添了新鲜的血液。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作出过无法取代的贡献。代表著作有处女作《梦珂》,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莎菲女士的日记》,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等。1986年3月4日,丁玲在北京多福巷家中逝世,享年82岁。
宋教仁
宋教仁(1882年4月5日—1913年3月22日),字得尊,号遁初,一作钝初、遯初、敦初,别号渔父,化名犟斋、宋錬、中岛等,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仙瑞乡上坊村香冲(今漳江镇教仁村香冲组)人。中国近代革命先驱者之一,被称作为“中国宪政之父”。1882年出生于湖南常德。1904年2月,华兴会在长沙成立,宋教仁任副会长;同年,因长沙起义失败,前往日本,入日本东京法政大学学习西方政治。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任司法部检事长。1911年10月11日,湖北军政府在武昌成立,宋教仁致力于建设民主共和政权,大力宣传革命宗旨。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宋教仁被任命为法制院院长。1912年8月,中国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宋教仁到处演说为国民党争取多数席位。1913年2月,国会选举接近尾声,国民党取得重大胜利。
翦伯赞
翦伯赞(1898年4月14日-1968年12月18日),维吾尔族,湖南常德桃源县人 。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杰出的教育家。翦伯赞是马列主义新史学“五名家”(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吕振羽、侯外庐)之一。他治学严谨,著作宏富,为史学界所推崇和颂扬,主要著作有《历史哲学教程》《中国史纲》(第一、二卷)《中国史论集》《历史问题论丛》等,并主编了《中国史纲要》。
喜欢考古的文人?
在中国历史上,郭沫若绝对是个比较有争议的人物,人们往往会忽略他各方面的成就,而只顾着批判其人,这也是不多见的。
郭沫若为人熟知的是文学造诣,还有泛滥的感情经历,其实他的考古成就也是很高的,尤其是甲骨文方面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
郭沫若的头衔不少,新诗奠基人(出版过第一本新诗集《女神》)、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出版过《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甲骨学四堂之一。这四个称谓,常人能有其一都是很了不起的,而这些全部集中在郭沫若一人身上,可见其具备真才实学。
武则天为何把宰相满门抄斩了?
唐朝武则天时期宰相裴炎只写了一封带有“青鹅”的两个字的书信,被武则天发现之后下场就老惨了,不仅自己被武则天杀了,还连累全家被杀,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裴炎最初是武则天的政治盟友裴炎出身于河东裴氏,是当时的名门望族,裴氏家族算上裴炎在唐朝总共出现过多达十七位宰相,是唐朝历史上出名的盛产宰相家族。
裴炎自幼就勤奋好学,后来又凭借家族的关系进入到唐朝干部培训学校弘文馆读书学习,在唐朝能进入弘文馆的多是士族子弟,家族都是显赫且富有,条件是非常的优越,因此弘文馆的学生一有空闲就会成群结伴游山玩水,吟诗作赋。
当同学们都在游山玩水期间,裴炎却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专心闭门苦学。弘文馆中的学生都不用参加科举考试,只要接受朝廷征召即可入仕为官,裴炎在弘文馆读了很多年书,朝廷也多次征召他入仕为官,但是裴炎总是以学业未精为由推辞。
裴炎在弘文馆中一学就是苦学十年,同期的同学早就已经步入仕途为官,唯独他还继续留下来学习,而且一直到最后裴炎也没有通过弘文馆的推荐和朝廷征召步入仕途,而是他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参加了一次科举,以优异成绩考中科举才步入仕途。
裴炎勤奋学习的态度受到了唐高宗李治的认可,因此裴炎的仕途很顺利,调露二年(680年)唐高宗拜裴炎为黄门侍郎并加授同中书门下三品,也就是拜裴炎为宰相。
裴炎能够封相除了他自身才能之外,还有就是他非常善于讨好武则天,当时正处于唐高宗晚年,唐高宗由于身体不好,已经让武则天开始参与政治决策,当时武则天与唐高宗并称为二圣。武则天的权力很大,裴炎则与武则天结成了政治联盟,也通过扳倒太子李贤的事,裴炎才得以拜相。
调露元年(679年)唐高宗和武则天都非常宠信术士明崇俨被刺杀,武则天怀疑是自己的儿子太子李贤所指使,因此武则天派裴炎去调查李贤。
太子李贤比较贤能,曾经三次监国,深得朝臣拥护,而且为人英明果断,因此他阻碍了亲生母亲武则天揽权,并让武则天十分猜忌,所以他就成为了武则天打击的目标,武则天正好想借着明崇俨被刺杀事件扳倒李贤。
而裴炎十分会揣摩武则天的意图,因此他为了迎合武则天,在李贤的东宫搜出数百具铠甲之后,就给李贤扣了一个谋反罪名,武则天则趁机认为李贤想提前篡位,有谋逆的想法,可是唐高宗非常喜爱李贤,他不相信李贤会谋反,于是就想赦免李贤,但是武则天坚持将李贤废除了太子身份,唐高宗当时也已经被武则天掌控,因此不得已废掉了李贤,改立第三子李显为太子。
这就是太子李贤谋逆一案,裴炎正是通过帮助武则天扳倒李贤,所以才会在第二年被拜为宰相,因此在这期间裴炎与武则天算是政治同盟,裴炎通过武则天获得了更大的权力,武则天则通过裴炎把自己英明果断的亲儿子太子李贤扳倒了。
李贤被废之后不久唐高宗就去世了,唐高宗临终前命裴炎、郭正、刘齐贤三人辅政,裴炎是首辅大臣,国家大事三人决定之后再报由武则天批准才能生效。
唐高宗其实想法很不错,是为了他的宝贝儿子“六位帝皇丸”唐中宗李显铺路,裴炎三人的辅政大臣势力正好可以和武则天的后党势力互相制约,不过唐高宗没想到他去世第三天,裴炎就主动上表以李显尚未听政,没有政治经验为理由,奏请武则天临朝称制,以太后身份下懿旨宣达政令。
裴炎这个建议让武则天十分高兴,他可是首辅啊,武则天正想大权独揽没有由头,人家首辅都这么说了,其他大臣还能怎么说。所以裴炎的提议几乎是主动给武则天送上了揽权的理由,武则天谦逊了一下就同意了,可以说是裴炎让武则天进一步掌控了朝政大权,架空了皇帝。
其实裴炎如此迎合武则天也有他自己的想法,要知道毕竟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李显继位时已经二十七岁了,他是成年人,他有自己的政治主见,虽然裴炎是顾命大臣,但是谁能保证将来李显翅膀硬了不会把裴炎换下去。
而武则天毕竟是一介女流之辈,在裴炎的眼里女流之辈易于掌控,所以让武则天临朝称制她就能对自己有所依赖,也能确保自己的宰相之位牢靠,而且通过扳倒李贤的事情,裴炎与武则天也算是政治盟友关系,因此只有武则天继续掌权,才能确保裴炎的宰相地位继续稳固。
可是裴炎不会想到自己低估了武则天,而且高估了自己,他以为自己能掌控武则天,却反而成全了武则天,把大唐推向了武则天的怀抱。
唐中宗继位之后被裴炎和武则天压制得很彻底,但是他也不想自己只做傀儡皇帝,于是他就试图重用妻子韦皇后娘家势力,以此来抗衡武则天和裴炎。
因此唐中宗后来就想提拔岳父韦玄贞为侍中从而进入权力决策层,裴炎当然知道唐中宗想培养自己的政治势力,韦玄贞如果进入中央的话,那自己就要大权旁落了,因此裴炎坚决拒绝唐中宗提拔韦玄贞为侍中的提议。
裴炎以首辅大臣身份严厉拒绝,这让唐中宗十分生气,因此唐中宗就赌气说了一句:“天下都是我的,我就是把国家让给韦玄贞又如何?何况区区一个侍中。”
唐中宗这番话让裴炎看出他铁了心想提拔岳父韦玄贞,于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裴炎决定联合武则天把唐中宗废掉,他就赶紧把这番话转告给了武则天。
而武则天当时对于唐中宗想脱离掌控,培养自己的政治势力十分不满,于是和裴炎一拍即合,废掉唐中宗吧。
于是武则天下懿旨,命宰相裴炎率同羽林将军程务挺带禁卫军入宫,以太后懿旨宣布废除唐中宗的皇帝之位,将其降为庐陵王,就这样刚刚继位不到俩月的唐中宗就被废了,武则天又让自己第四子李旦继位,是为唐睿宗。
裴炎最后终于发现武则天想篡唐,悔之晚矣,最终自己也被武则天所杀唐睿宗继位之后,由于对母亲武则天十分害怕且忌惮,因此主动甘愿做傀儡皇帝,武则天彻底掌握了大权,也因此武则天对裴炎非常满意,还赐予裴炎男爵爵位,由此武则天开启了逐渐篡唐的计划。
武则天掌权之后,开始重用武氏家族族人,独揽大权,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更是上书请求追封武则天的先祖为王。
也是到了这时候,裴炎才发现原来武则天野心极大,大有篡唐自代的局势,他认为武则天很可能会成为下一个吕后,于是裴炎秉着对李唐皇室的忠诚,站出来严厉阻止武则天追谥武氏先祖为王。
最初裴炎还只是规劝武则天,委婉地劝她要以吕后为戒,不可追封先祖为王,这件事之后让武则天十分不高兴,她也看出来了,裴炎与自己根本就不是一条心上的人。
后来武承嗣又奏请武则天杀掉唐高祖李渊第十一子韩王李元嘉和第十九子鲁王李灵夔,这也代表着武则天已经把屠刀挥向了李唐皇室,这是裴炎绝对不能接受的事情,当武则天询问众臣是否杀韩王和鲁王时,这些朝臣们都惧怕武则天,知道她的意思就是想杀,大家都默不作声,表示默许,唯独裴炎站出来反对,武则天因此越发讨厌裴炎,最终李元嘉和李灵夔还是被武则天逼迫自尽。
当裴炎发现武则天野心越来越大,越来越不听自己劝的时候,裴炎决定用武力控制住武则天,逼她还政给唐睿宗。
于是裴炎暗中联络大将军程务挺,准备趁武则天出游之际将她控制住,然后逼她还政唐睿宗之后再将她幽禁起来。裴炎的谋划确实不错,但是很可惜老天都帮着武则天,那几天连续下雨,武则天只得取消了出游计划,使得裴炎的谋划全部落空。
后来唐朝开国名将英国公李勣的孙子李敬业不满武则天专权和杀戮李唐皇室,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临朝称制,他打出恢复李唐皇权的口号十分有号召力,一时间聚集了十万人马。
李敬业反叛后,武则天褫夺了他世袭的英国公爵位,并将他的家族赐姓一并剥夺,李敬业于是恢复了本来姓氏徐敬业。
徐敬业讨伐武则天的声势浩大,武则天就召集群臣商议如何应对,最先问的就是裴炎,而裴炎则趁机劝武则天还政唐睿宗,毕竟唐睿宗已经成年,有自己的政治主见,不需要武则天替他做决定,正是武则天迟迟不肯还政,才给了像徐敬业这样人的反叛借口,如果武则天还政唐睿宗了,那说不定叛军就自行瓦解,或者名不正言不顺很快就能平定他们。
裴炎其实分析得很有道理,但是武则天绝对不可能还政唐睿宗,因此她十分恼怒裴炎所说的建议,可裴炎句句在理,她又不好直接批评裴炎,这时候想讨好巴结武则天的大臣崔詧就站出来斥责裴炎,崔詧认为裴炎作为顾命大臣不思平叛,反而催促太后还政,这其中必定有猫腻。
武则天正愁找不到收拾裴炎的借口,这个崔詧正好给了她理由,于是武则天当即赞许崔詧说得对,将裴炎抓进监狱调查,另一位顾命大臣刘齐贤和大将军程务挺站出来替裴炎求情,也被武则天视为是裴炎同党,后来二人也都受到政治清算。
裴炎被抓入狱后,武则天截获了裴炎写给徐敬业的书信,信中只有两个字“青鹅”,当时朝臣们都不知这两个字有何用意,武则天当即以拆字法告诉众人,“青”字可拆为十二月,“鹅”字可拆为我自与,裴炎给徐敬业回信的意思就是十二月份他将在城中为内应来帮助徐敬业攻城。
正是因为“青鹅”两个字,武则天断定裴炎与徐敬业勾结,裴炎入狱后也自知在劫难逃,他对到狱中探望自己的友人说:“宰相入狱,再无生理!”
果然武则天不久之后就以裴炎勾结徐敬业反叛为罪名,在洛阳将其斩杀,裴炎全家也都被害,家产被抄没。替裴炎求情的刘齐贤被贬官赐死,大将军程务挺本是唐初开国名将程名振之子,父子俩为大唐开疆拓土立下赫赫战功,结果程务挺却因为替裴炎求情,被武则天下旨在军中斩杀。
之后武则天更是借着裴炎一案牵扯进了很多忠于李唐皇室的朝臣,这些忠于李唐皇室的大臣基本被武则天打包一起收拾了。
其实回看一下裴炎被杀,“青鹅”两个字的书信很可能是武则天编排出来,就是为了杀裴炎找理由,故意把裴炎与徐敬业反叛扯上关系,武则天早就瞅裴炎不爽,所以“青鹅”不过是杀裴炎借口而已。
借着裴炎牵扯出一大批忠于李唐皇室的大臣,也是为了武则天将来篡唐称帝铺平了道路,而杀掉裴炎也代表着武则天的野心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武则天也是想借此告诉众朝臣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写在最后公元710年,唐睿宗李旦在儿子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的扶持下重新复位为帝,再次成为皇帝之后,此时武则天也已去世,武氏集团也基本覆灭,唐睿宗就想起了当年为了让自己获取政权而被母亲冤杀的宰相裴炎,于是下诏给裴炎平反,并追谥裴炎为“忠”。
其实裴炎算是忠臣,但他是一个有私心的忠臣,在忠诚和权力面前他要先保证自己的权力地位,所以他才会与武则天结成政治联盟,甘愿被武则天利用,但是后来又不忍看武则天篡唐,又站出来阻止,结果他轻视的女流之辈武则天却把他弄死了。
专家学者高知屡屡爆出污点?
一是网络的传播。二是个人的放纵。三是歪风的浸染。我认为,这是专家、学者、高知屡屡爆出污点的原因。下面,从这三个方面,详细论述。
一、网络传播,扩大影响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专家、学者、高知带有污点,这不是今天才出现的新问题。大家不要有这样一种错觉,认为历史上的专家学者,都是人格完美、毫无瑕疵的,只有今天的专家学者,才屡屡爆出污点。一个硬币有正,也反面。专家学者,也是如此。
真正让这些污点,暴露于众的,是现在社会发达的网络科技。可以说,每个人都是生活在放大镜下。尤其是专家学者高知,因为名气大、引人关注,更是生活在显微镜下。行为稍微出格,便会网络曝光。以至于让人觉得,现在的专家学者,藏污纳垢。
例举一例:文学大师郭沫若,他的著作很多。如果当时有网络,他在感情方面的渣渣行为,估计会被口水淹没。
二、宽于自律,防线崩溃个人污点,说一千道一万,是个人自律出了问题,没有做到从严要求,从严律己。社会风气问题,那只是外因。如果把专家学者的污点原因,统统推卸给社会,这明显是本末倒置的行为。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自己的防线崩溃,不能怨社会。
钟南山院士,专家学者的楷模。他有一句话,让我影响深刻。他说他们家里,夫妻之间,都只谈工作,从来不谈钱。真是令人敬佩。有多少专家学者,能够有这么高的思想觉悟。难道钟南山院士,和其他的专家学者,不是生活在同一个社会环境之中吗?
自控力,就是力量。钟南山院士,就是榜样。
三、社会转型,诱惑太多社会诱惑,只能算是一个外在的诱发因素。经过三十年的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明显的提高,思想观念也更加复杂。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转化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个方面来。在这五光十色、略显浮躁的环境下,专家学者必然会受到影响。
安心做学问,多少人能够耐住这种寂寞?清贫乐道,多少人能够享受这种快乐?很多学者都受不了这种枯燥和寂寞,走捷径,走近道。于是,抄袭的,出轨的,骗钱的,一茬接一茬。发展跑的太快,社会正在转型,在这样一个过渡期,必然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
总结下来,其实就三句话。第一句,专家学者爆出污点,这样的事情,不是今天才有。只是网络将其曝光,人人都能知晓。第二句,专家学者爆出污点,内因是根本。归根结底,是自己放松了要求,没有从严自律。第三句,社会诱惑,这是外因。社会发展太快,社会还在转型。在转型时期,必然有阵痛。
鲁迅是如何怼人的?
与天怼,其乐无穷;与地怼,其乐无穷;与人怼,其乐无穷。
他的生活基本上是抽烟,喝酒,烫头...... 等等,那是于大爷。
其实他的生活是看书、写作,外加怼人。
怼流氓文人,怼无耻政客,怼麻木民众;
怼封建制度,怼奴化思想,怼落后文化,怼独裁政府。
所以,怼人的鲁迅是这样的:
NO1。怼领导NO2。怼客户NO3。怼脑残粉NO4。怼熊孩子NO5。怼朋友NO6。怼劝人大度NO7。怼“合群”NO8。怼生二胎NO9。怼“无脑吹”NO10。怼“杠精”NO11。怼亲情绑架NO12。怼虚伪NO13。怼八卦精NO14。怼和老婆逛街所以,该骂的人鲁迅早就帮我们骂了,该怼的人鲁迅早就帮我们怼了,怼人的鲁迅其实也很可爱。
时至今日,我们仍需要这个“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那个如此可爱的人。
(图片来源网络,涉侵秒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