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的特点,郑和下西洋的船有哪些类型

天美资源网

郑和下西洋的特点,郑和下西洋的船有哪些类型?

郑和下西洋的船只从名称和作用上来区分,一共有五种类型的船只。

第一类,这类型的船叫做“宝船”。这种船只在整个航海行程中只有很少数量的,据不完全统计,估计在郑和下西洋的整个行程中,总共出现的数量不超过65艘。这种船只的特点是很大,其体积远远超于一般的船只,一次性可以容纳上千人。宝船的舵比一般的船都要大,需要两、三百人才能拉动,这种船的作用主要是容纳空间大,可以载物或者载人,在当时算是比较大的,能上宝船的人除却主要的指挥还有一些外国使臣等。

郑和下西洋的特点,郑和下西洋的船有哪些类型

第二类,这类型的船只叫做“马船”。它的体积相对宝船来说要小很多,马船的主要用途是运输船,一些货品、物件等等都是放置在马船上的。

第三类,这类型的船只叫做“粮船”。这种船的功用就如同它的名字一般,是用来运输粮草的,这些多士兵的出征,必须在物资上有一定的配备,这些物资几乎全部存放在粮船之上。

第四类,这类型的船只叫做“水船”。这里几乎是将士们的住所。

第五类,这类型的船只叫做“战船”。体积相对来说最小,灵活轻便,如果遇到突发战争,可以用来对敌。

郑和下西洋的船只风帆逆风有动力吗?

很高兴回答您的提问,600多年前,明朝航海家郑和历经28年,7次远航,出访30多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目前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和美洲,堪称史无前例的航海之旅。郑和船队使用的都是木帆船,依靠人力、风力和洋流做动力,并利用星空、磁针导航。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宝船最大的长148米、宽60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船有4层,船上九桅可挂12张帆,锚重几千斤,要动用二三百人才能起航。没有现代机械化动力装备,600多年前,郑和是如何驱动数千吨的大船航行的?

郑和船队的航行动力主要来自于季风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董昌明教授说“郑和船队的航行动力主要来自季风活动。郑和七下西洋所经过的地区都是全球显著的季风区,风向的季节变化不仅驱动了帆船,还带动了海流的变化,为航行提供了动力。”

季风规律与航海

我国古代沿海地区就将夏季的东南季风称为“舶风”,这意味着在夏季风盛行期间,其他地区的船只可凭借着偏南的季风到达中国。同时又因为季风的风向在夏季和冬季是完全相反的,因此到了冬季风盛行的时候,偏北的季风又能推动船只返程。在古代航海技术有限的情况下,季风的季节稳定性为船只的远航提供了巨大的自然动力。

郑和船队规模

郑和船队,由指挥船、军事武装船和商船混合组成。单船最大载重量达八百吨,可容纳上千人,船队最多达两万七千人,是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完全按照海上航行和军事组织编成,在当时堪称一支实力雄厚的海上机动编队。很多外国学者称郑和船队是特混舰队,郑和是海军司令或统帅。

世界范围的影响

英国著名国际学者李约瑟博士,在全面分析这一时期的世界历史后,得出这样结论:“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郑和船队人数众多,组织严密,是根据海上航行和担负的任务,采用军事组织形式组建的。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郑和下西洋开辟了中国与世界的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明朝与其它国家的政治、贸易和文化往来,展示了帝国国威,但主要是为了提升大国威信,没有侵略和掠夺的目的和行为。通过交流,中国先进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传播海外,客观上促进了这些国家的社会进步。

感谢您的阅读,不足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郑和下西洋的使命和功绩?

郑和下西洋是一种国家行为,郑和船队是一支强大的战略力量.明政府派遣郑和船队下西洋显然是从当时国家利益(包括皇帝的意志)和国家需要出发.郑和下西洋的使命和功绩概括起来,主要包括4个方面:

1、推行和平外交,稳定东南亚国际秩序

郑和下西洋前,中国周边的国际环境动荡,主要表现在东南亚地区各国相互猜疑,互相争夺.当时东南亚两个最大的国家爪哇、暹罗对外扩张,欺压周边一些国家,威胁满剌加、苏门答腊、占城、真腊,甚至在三佛齐,还有杀害明朝使臣的,拦截向中国朝贡的使团;再一个海盗猖獗,横行东南亚、南亚海上,十分嚣张,海上交通线得不到安全保障.这些不稳定的因素,

一方面直接影响中国南部的安全,一方面极大影响了明朝的国际形象,不利于明朝的稳定和发展.在这种形势下,明朝皇帝采取了“内安华夏,外抚四夷,一视同仁,共享太平”和平的外交政策.派遣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通过各种手段,调解和缓和各国之间矛盾,维护海上交通安全,从而把中国的稳定与发展同周边联系起来,试图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国际环境,提高明王朝的国际威望.所以从明朝派遣郑和的使命可以看出是实现和平的使命.

2、震慑倭寇,牵制蒙元势力,维护国家安全

当时,威胁明朝安全的主要来自两个方向:东部海上的倭寇,北方的蒙元残余势力和西北的帖木儿帝国.中国倭寇最早出现在元朝末年,日本国内发生内战,部分武士和浪人为了生存便到中国沿海抢劫,到明初朱元璋时期,非常猖獗.当时明朝刚刚建立,国内还不稳定,所以集中精力安内,国防上采取被动的防御战略,在沿海省份设立卫所,在北方修长城和派兵屯边.

3、发展海外贸易,传播中华文明

郑和下西洋的使命主要是政治目的,同时也带有一定的经济目的,国家实施这么大的战略行动,它是多方面考虑的.在郑和船队下西洋过程中展开许多贸易活动,主要有三种形式:

第一种朝贡贸易.

第二种官方贸易

第三种民间贸易.

4 、开拓海洋事业,铺平亚非航路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占据着地球表面积70.8%,拥有着丰富的资源.自古以来,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空间,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与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盛衰休戚相关.我们的祖先早期创造了龙山和百越海洋文化,15世纪初,郑和大规模远航活动,把中国古代的海洋事业推向发展高峰,对人类的海洋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有人说郑和下西洋没有意义?

其一,郑和下西洋以对外宣扬明朝的和平友好精神为主要使命,重义而轻利,厚往而薄来,对维护国家现实利益的考量有所不足。

明朝纯粹王道外交的特点是凭借雄厚的国力,对外大力从事不计成本的睦邻外交活动。我们可将郑和下西洋与张骞通西域作一比较,从中看出明朝纯粹王道与汉朝务实王道的差异来。郑和下西洋及其纯粹王道的理想色彩浓厚,重义轻利、不计得失;而张骞通西域则完全从国家的现实安全利益与战略需要出发,义利兼顾、德力兼备,目标明确、量力而行。

其二、明朝派郑和七下西洋,耗资巨大。郑和下西洋花费的多,收益的少;送出去的多,拿回来的少,造成巨大的物资支出。另外,郑和下西洋的厚往薄来之举,在当时的封建帝制条件下,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成祖本人的帝王虚荣心与好大喜功特点。

其三,受明朝封建社会的限制,郑和下西洋主要是对外宣扬和平,虽然有一定的贸易往来,但没有也不可能带来海外贸易与商业的持久发展。郑和下西洋之后,明朝依旧是小农经济主导,明朝的社会经济基础没有取得根本性的进化。究其根本,是因为“在‘天朝礼治体系’之下,商品交易和国际贸易是不受重视和鼓励的。”

郑和下西洋的消极影响?

1、并没有为国内的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没有刺激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没有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倒是强化了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基础。而且这种贸易,对国计民生关系不大,因为输入的商品多为香料、珍宝等高档消费奢侈品。同时也助长了中国封建统治者的不思进取,固步自封以及夜郎自大,更加不利于中国的政治经济革新。

2、郑和下西洋所进行的对外贸易,并不是一种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的交易。按照明政府的旨意,贸易坚持的是“厚往薄来”的原则,即高价收购外来番货,而低价出售中国的货物,其目的仅仅是为了显示中国的富强与富有,从而加深了中国人的自我虚骄心理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观。这种贸易产生的后果只能是给国内经济的发展蒙上一层阴影,贸易背后巨大的耗费给人民增添了巨大的负担,从长远来看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