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子夫大结局,他编纂的昭明文选到底有多重要

天美资源网

卫子夫大结局,他编纂的昭明文选到底有多重要?

他是《琅琊榜》中祁王的历史原型,虽然身为太子,但苦熬29年却依然未能登基称帝,最终竟抑郁而终,结局堪称凄惨。然而“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虽然未能收获帝位,但他却因生前编著的一部奇书,使其身后备受天下士人的膜拜,影响力远超一般帝王。这位经历无比传奇的人物,便是南梁昭明太子萧统。

萧统是梁武帝萧衍的长子,生母为丁贵嫔,于天监元年(502年)被册立为皇太子,当时才仅有2岁。萧统聪慧绝顶、天性慈孝,不仅博闻强识、广交儒生,而且侍奉父母至孝,对待百姓极度宽仁,因为多次救济京城难民,并帮助因小过入狱的罪犯获得减刑,由此深得百姓的爱戴。

卫子夫大结局,他编纂的昭明文选到底有多重要

萧统仪态优美、举止端正,但身材丰硕,腰围长达1米多,堪称“超肥帅哥”。然而在母亲因病去世后,萧统却因悲痛欲绝、饮食俱废,等到丧期结束后,竟然变得羸弱不堪,腰围减去足足一半有余(“太子体素肥壮,腰带十围,至是减削过半。”见《资治通鉴·卷一百五十一》),时在普通七年(526年)。

萧统本来极受萧衍喜爱,然而在丁贵嫔薨逝后,父子之间却渐生嫌隙,而起因便是“蜡鹅厌祷”事件。原来萧统为了安葬母亲,便请人帮忙选中一块宝地,准备在此地修建坟墓。但就在此时,有人请求宦官俞三副帮助卖地,并答应后者若该地卖出三百万钱的话,他会分给俞公公一百万钱。

俞三副是个见钱眼开的主儿,听说有这等好买卖,便满口应允下来。很快,俞三副向武帝撒谎说:“太子选中的地方虽好,但远不如老奴看中的这块地为佳,若在此下葬贵嫔,对陛下也有好处。”武帝被俞三副一顿蛊惑,果然便下令按照三百万钱的规格,购买了他推荐的这块地。

太子迫于乃父的权威,只好将母亲葬于俞三副推荐的地中。事后,萧统请道士前来占察风水,结果被告知此地对太子不吉利,若拿蜡鹅等物进行厌祷,或可以消灾解难。萧统信以为真,便按照道士的建议,在坟墓旁边的长子之位埋下蜡鹅等物,但没有上报给皇帝。

没想到,萧统办完此事没多久,先前受他宠信、新近被疏远的宫监鲍邈之却向武帝告“黑状”,诬陷太子诅咒皇帝。萧衍闻言大惊,命人掘开丁贵嫔墓前的长子之位,果然发现蜡鹅等物,由是无比愤怒,准备彻底追查此事。幸好宰相徐勉极力劝阻,武帝最终只是将道士诛杀,并没有责备太子。

然而经此一事,皇帝与太子间的嫌疑已生,萧统因为无法自明,从此忧愤交加、日渐消沉(“宫监鲍邈之、魏雅初皆有宠于太子,邈之晚见疏于雅,乃密启上云:‘雅为太子厌祷。’上遣检掘,果得鹅物,大惊,将穷其事。徐勉固谏而止,但诛道士。由是太子终身惭愤,不能自明。”见《资治通鉴·卷一百五十五》)。5年后,萧统抑郁而终,年仅31岁。

萧统身居储位长达29年时间,但却未能熬过父亲萧衍,最终与皇位擦肩而过。太子薨逝的消息传出后,朝野上下无不惊愕、惋惜,京师建康的男女老少纷纷奔向宫门祭奠,沿途道路哭声不断,由此可见太子之深得民心(“及卒,朝野惋愕,建康男女,奔走宫门,号泣道路。”引文同上)。

萧统去世后,武帝悲伤不已,下令将其厚葬于安宁陵,并上谥号曰昭明,因此世间称呼他为昭明太子。公元555年,在西魏的扶植下,萧统之子萧詧建立西梁政权,并追尊萧统为昭明皇帝,庙号为高宗。

萧统虽然生命短暂,但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很高。身居东宫期间,萧统曾广泛招聚文学之士,将先秦至南梁七八百年间、130多位著名作家的佳作汇集成书,被后世称为《昭明文选》。全书共分为38类、752篇,将楚辞、汉赋和六朝骈文中的精品悉数编入其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

《昭明文选》所选的作品皆是典雅、华丽之作,被后世文人视为文学的教科书,千余年来流传不衰。比如,唐代以诗赋取士,士子必须精通《昭明文选》,才能写出一笔好词赋。而此书到了宋朝更是被尊为“文章祖宗”,而民间亦有“文选烂、秀才半”的俗谚,可见该书的极端重要性。

史料来源:《梁书》、《南史》、《资治通鉴》

还有爷爷直接传给孙子的皇帝吗?

历史上违背“皇位父子”原则,直接把皇位传给孙子的不在少数,比如南越武帝赵佗、汉昭帝刘弗陵、齐武帝萧赜、辽道宗耶律洪基、金世宗完颜雍、元世祖忽必烈、明太祖朱元璋等等。

中国从周公创立“嫡长子继承制”后,皇位“父子相传”就成了千年不变的铁律。其传承规则可概括为以下三句话:

有嫡立嫡:皇后被称为嫡妻,皇后的儿子被称为嫡子,这一条规定了嫡子在继承顺位中的优先权。无嫡立长:假如皇后无子,或者个别搞怪的皇帝,比如秦始皇,根本就没立皇后,那就没了嫡子。这种情况下论长幼,年长者为尊,被过继给皇后为子,以嫡子身份继承大统。无嗣过继:假如皇帝“不务正业”,一个儿子都没有怎么办?那就从近支宗室子弟中选择血缘关系最近的侄子,过继到自己名下,并以嫡子身份继位。

所谓“近支”,是一个开放性的概念,亲兄弟是近支,没有亲兄弟,堂兄弟就是近支,没有堂兄弟,族兄弟就是近支。

因此,有第三条规定兜底,基本上就可以保证皇家不会绝嗣, “嫡长子继承制”应该可以被严格执行。

可落实到具体操作,还是出现了例外情况,比如“兄终弟及”会时常当“插班生”,再比如题干所说的跨过儿子辈,直接传给孙子。

01.南越武帝赵佗,传位于孙子南越文王赵眜

秦始皇兼并六国后,派出一支50万人的大军南下平定岭南地区,赵佗就是这支队伍的副将。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之际,赵佗起兵兼并了桂林郡和象郡,在番禺建立南越国,关起门来当大王,成了一方割据势力。

刘邦在世时顾不上南越,他耍了个小花招,将赵佗的地盘封给了长沙王吴芮,让他去跟赵佗拼命。

吴芮虽然心有余,怎奈力不足,始终未能如愿。赵佗也审时度势,接受了汉使陆贾的建议,对大汉称臣,被册封为南越王。

到了吕雉称制期间,由于贸易摩擦,赵佗一怒之下不再承认臣属关系,而是自立为帝。

汉文帝即位后,陆贾二次出使南越国,赵佗再度承认对大汉的臣属关系,并去掉帝号,恢复南越王的称号,但对内依旧保留了皇帝的所有规制。

汉武帝建元四年,赵佗病逝,传位给孙子赵眜。

之所以没传位给儿子,原因只有一个:他太能活,去世时已经103岁,历经了秦始皇、秦二世、汉高祖、汉惠帝、吕雉(两位汉少帝)、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十朝,儿子们都没能熬过他。

02.汉昭帝刘弗陵,传位给侄孙汉宣帝刘询

刘弗陵是汉武帝的幼子(第六子),即位时才7岁,20岁驾崩,身后无子嗣。

这种情况下,按照继承法则,就应该执行第三条,即从近支宗室子弟中过继一人为嫡子。

事实上当时也是这么做的,辅政大臣霍光等人千挑万选,最后选中了昌邑王刘贺。

这位刘贺,就是汉武帝第五子昌邑王刘髆的儿子。

可是刘贺仅仅当了27天的皇帝,就被霍光废掉了,理由是短短27天内,刘贺犯了1127条罪,实在不配做人君。

这些罪状中就包括“不孝”,说刘贺在汉昭帝灵柩前无礼,丧期歌舞作乐,荒淫无度等等。

刘贺被废了,他这段历史就归零了,那就应该重新选择一位侄子辈的,过继给汉昭帝刘弗陵。

按这个规则,当时可选的宗室子弟有两支,一支是汉昭帝的三哥燕王刘旦的儿子们,另一支是汉昭帝的四哥刘胥的儿子们。

可结果却选择了孙子辈的刘询。

刘询是谁呢?他就是汉昭帝的大哥,戾太子刘据的孙子。

刘据生母卫子夫,是汉武帝嫡长子。不幸的是,汉武帝晚年爆发了震惊天下的“巫蛊事件”,刘据卷入其中,他这一族,除了刚出生的孙子刘询被关进掖庭狱外,全都死光了。

霍光为何不遵循继承制度,跨过儿子辈,直接给汉昭帝过继了个孙子呢?原因很复杂。

其一、燕王刘旦当年勾结上官桀、桑弘羊等人,曾经试图谋杀霍光、废掉汉昭帝夺位。这种情况下如果选择刘旦的儿子们,霍光就等于自掘坟墓。

其二、广陵王刘胥当时还活着,选了他的儿子那就面临一个尴尬:儿子是君,老子是臣,老子要给儿子下跪。这种事在后世不新鲜,但那时候还没有这种先例。

其三、刘胥父子品行低下,闹出来的丑闻不比刘贺少,霍光已经在刘贺的问题上栽了跟头,不敢再冒险了。

其四、刘据的遭遇一直被人同情,刘询享受了祖父的余荫,有很多拥趸实力。比如邴吉、张贺。另外,霍光的异母哥哥霍去病,是刘据的表弟,两家沾亲带故。

03.齐武帝萧赜,传位给孙子郁林王萧昭业

萧赜的遭遇跟朱元璋相似,培养了多年的好太子突然间撒手西归,老皇帝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但萧赜与朱元璋也不一样,他的嫡次子萧子良声望非常高,原本是太子萧长懋的最佳替补。那么,萧赜为何不按理出牌,就势立次子萧子良呢?

原因之一:萧赜忌惮萧子良背后的琅琊王氏势力。

琅琊王氏是萧子良政治班底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为了支持萧子良,多次与萧赜对抗,甚至公然阻止萧昭业进宫。

王氏自东晋衣冠南渡之后,影响了三代朝局,萧赜担心萧子良即位后,王氏会架空皇权。

原因之二:萧昭业能继承萧长懋的政治班底。

在萧长懋去世后半年,萧赜就驾崩了。按理来说,这么多的时间内,萧赜是没办法培养皇孙的。但萧昭业有一个先天优势,即他能将父亲的政治班底直接接手。

这对萧赜来说是个利好,太子的班底不像萧子良的班底那么强势,威胁不到皇权,又免去了培养接班人的时间不足问题。

原因三:萧昭业扮猪吃老虎蒙骗了爷爷。

我们知道,萧赜选择萧昭业其实是个大错误,这家伙刚一登基就霸占庶母,荒淫无耻得很。又杀了叔叔萧子良及众多大臣,残暴得很,最终才一年时间就被叔叔萧鸾干掉了。

但萧昭业在坐上皇位之前伪装得很好,深得爷爷萧赜的喜爱。再加上萧昭业有一副漂亮的皮囊,让外界产生了一种错觉。

人们说漂亮的女人有毒,如此看来,帅男人恐怕也有毒。

04.辽道宗耶律洪基,传给孙子天祚帝耶律延禧

辽道宗耶律洪基是大辽灭亡的第一罪魁祸首。

辽朝经过辽景宗、辽圣宗、辽兴宗三代人的努力达到鼎盛时期,辽道宗凭一己之力,直接将三代人的努力清零。

耶律洪基是个糊涂蛋,他是非不分,听信谗言,无端杀害了自己的皇后,又废黜、囚禁了唯一的儿子,太子耶律浚。

再后来,儿子被奸臣杀害,作为皇帝的耶律洪基居然一直被蒙在鼓里。

直到奸臣将魔爪伸向他唯一的孙子耶律延禧时,在大臣们的提醒下,耶律洪基才醒悟过来。

耶律洪基传位给孙子一点不出人意料,因为这是他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骨肉。假如过继子侄,那毕竟不是自己的骨血。

再加上耶律洪基对儿子的死怀有内疚之情,传位给孙子也就顺理成章了。

可惜的是,他这个孙子真孙子,耶律延禧不光糊涂,还非常荒淫,直接把大辽帝国给玩没了。

05.金世宗完颜雍,传位给孙子金章宗完颜璟

金世宗62岁那年,39岁的太子完颜允恭病逝了。第二年,太子的儿子完颜璟被立为皇太孙,即后来的金章宗。

金世宗有十个儿子,且儿子中不乏才能突出者,那么他又是为何不传子而传位于孙子了呢?

史书没有交代,后人一致认为,是昭德皇后乌林答氏的影响力所致。

乌林答氏与金世宗同龄,二人4岁定了娃娃亲,17岁成婚,夫妻俩琴瑟和谐。不过皇统九年,二人经历了一次生死恋。

那年,完颜亮通过政变登上了皇位。提到完颜亮大家都很熟悉,他就是在伐宋战争中,在长江边上被南宋军队打得大败而归的那位皇帝。

完颜亮登基做得最出格的一件事荒淫,他勒令宗室子弟,将各家的年轻女人送进宫来供他“检阅”。这期间,无论长幼、无论亲疏,无数的女人成了他的玩物。

很不幸,当时为东京留守的完颜雍,也接到让妻子进宫当人质的命令。

乌林答氏不敢抗命,只好遵旨上路。她知道一旦进入皇宫就是完颜亮的玩物,于是半路上她投水自杀了,既没有违背完颜亮的命令,也保住了自己的清白之身。

完颜允恭就是乌林答氏唯一的儿子,完颜璟就是乌林答氏的嫡孙。

后人说,金世宗就是出于对乌林答氏的深深怀念,坚持将皇位传给乌林答氏的孙子。

06.元世祖忽必烈,传位给孙子元成宗铁穆耳

忽必烈的儿子真金是大元帝国的嫡系继承人,只是他在政治斗争中遭遇重大打击,在42岁时郁郁而终了。

铁穆耳是真金的嫡子,不过不是嫡长子,而是嫡幼子。

那就怪了,真金死后,忽必烈为何不将皇位传给儿子,而是传给了孙子?又为何不传给嫡长孙,而是传给了嫡幼孙呢?

这个不难理解,蒙古人的习俗跟汉人不同,他们对嫡系的注重程度其实远超出汉人,但在长幼问题上,却更偏重于“幼子守灶”。

真金是唯一的嫡子,按蒙古人的习俗,皇位必须在真金这一脉传承,而不是落到庶长子头上。

真金有三个嫡子,真金的嫡妻阔阔真最喜欢幼子铁穆耳。而且铁穆耳从小由忽必烈的皇后察必养大,有祖母和母亲的加持,铁穆耳最终成了接班人。

07.明太祖朱元璋,传位给孙子建文帝朱允炆

关于朱元璋传位给朱允炆的事,大家争论的比较多。很多人认为朱元璋太注重嫡系观念,我个人不赞同这个观点。

嫡系,指的是“嫡子”,而不是“嫡孙”。嫡孙是跟着嫡子走的,没有嫡子也就无所谓嫡孙。

也就是说,朱标死后其实朱允炆就已经不是嫡孙了,如果另一位嫡子(秦王朱樉、晋王朱㭎)当太子,他们的儿子才是嫡孙。

其实朱元璋立孙子理由只有一个:嫡长子继承制坑人,遇上了无解的难题。这个难题就是,秦王朱樉实在不适合当储君。

您可能说,朱樉不是死在朱元璋前面了吗?甚至朱㭎也死在了朱元璋前面,为什么不立老四朱棣呢?

您这话是“过后计”,朱元璋哪里能预料得到这俩儿子都死在自己面前?那时他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最现实的做法就是赶紧确定储君,还能有时间扶上马送一程。

如果朱元璋知道朱樉和朱㭎都比他跑得快,我想他或许不急于立朱允炆,而是等着哥俩死后,直接立朱棣的。

您认为我说的是否有道理呢?

一代贤后卫子夫的最终结局是怎样的?

卫子夫是汉武帝的第二任皇后,是历史上第一位拥有谥号的皇后,史称孝武卫皇后。

卫子夫任皇后期间,卫子夫的胞弟卫青、外甥霍去病都成为了大汉的领军将领,冲锋陷阵,卫家其他人如卫子夫的兄长卫长君也享受荣华富贵,可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但是随着卫青霍去病的功勋一步一步的提升,外戚势力一步一步的壮大,眼看有功高盖主的情形出现,于是为日后局势的发展就埋下了伏笔。

巫蛊之祸就成了导火索,太子刘据是汉武帝一手培养的继承人,而且深得汉武帝信任,汉武帝在此事件中一开始仍然信任太子,但是小人从中作祟,在汉武帝和太子没有面对面解释的情况下就将太子刘据杀害,可以说是令人十分惋惜的,因为太子刘据是有才能的。

于是看似偶然却成了必然,汉武帝趁机收回皇后卫子夫的绶玺,卫子夫因为刘据造反,也受到牵连,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自杀身亡。

后来巫蛊之祸得以昭雪,但是汉武帝作为一代帝王不肯轻易低头,在这样的情势下,卫子夫死后未能以皇后的身份与汉武帝刘彻一同入葬茂陵,而汉武帝茂陵也没有后陵。

从汉武帝对吕后专政事件的反思以及对钩弋夫人刘弗陵母子杀母立幼的做法来看,汉武帝对外戚揽权是十分反感的,而卫青霍去病近半个世纪的官场驰骋已经威胁到了刘氏江山的地位,因此卫子夫最终的结局并不单单只是巫蛊之祸的受害者这么简单。

但是作为一代贤后,卫子夫在后卫几十年所作所为足以担当的起这个“贤”字,只是惋惜卫子夫不得善终,太子刘据更是千古奇冤!

卫子夫为何能成为中国第一位有独立谥号的皇后?

卫子夫之所以能够在最后获得这个谥号,她最应该感谢3个人,当然,其中不包括汉武帝。

因为卫子夫死前,汉武帝派人去她宫里收回了代表皇后身份的印玺。

对于这个陪伴了自己40余年的贤后,汉武帝抠门得连一块上好的棺材板都不愿意给,更别说是谥号了。

那么,卫子夫的谥号究竟是怎么来的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第一个人要感谢的人:皇曾孙刘病已

卫子夫的谥号“思”是皇曾孙刘病已给的。

话说,当年卫太子刘据因为巫蛊之祸,全家被杀的时候,刘病已还是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婴儿。

卫子夫见过刘病已没有,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刘病已对自己老爸都没有记忆,就更别说曾祖母了。

那么他为什么又要给卫子夫上谥号呢?

卫子夫在巫蛊之祸中,拿出皇后印帮太子打开兵器库,武装造反。

这确实是犯了汉武帝的大忌讳。

所以,在得知太子被逼自尽后,卫子夫也用三尺白绫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这次汉武帝时代的朝堂地震中,卫家几乎被汉武帝铲除殆尽。

不仅仅太子刘据,还有卫子夫和汉武帝生的两个公主,以及卫子夫姐姐一家,几乎都被牵连灭门。

而唯一幸运的是,在这场风暴中,刘病已被救了下来,养在了监狱中。

直到汉武帝临终前,才知道,自己还有这样一个皇曾孙活在世上。

于是,下令将其寄养在卫太子妃的娘家。

刘病已的一生,可以说从出生就险象环生,其精彩程度一点不亚于《庆余年》中,范闲的出生场面。

而更加神奇的是,在汉武帝死后,皇位传给刘弗陵,这位小哥哥人不错,只是命太短,20岁就急着去见老爹了,所以,皇位又空下来了。

按照代系相传来说,刘弗陵没有儿子,那么就应该从汉武帝的孙辈来找一个继承人。

而一圈看来,就数刘贺的身份最合适了。

为什么呢?因为刘贺是刘髆的儿子,而刘髆是汉武帝和李夫人的儿子。

在汉武帝死后,霍光遵照汉武帝的遗愿,将李夫人追封为孝武皇后。

也就是说,刘髆这一脉,现在是嫡子。

既然刘弗陵死了没有后人,那么让刘贺来即位,也算是遵照了祖宗礼法的。

但是刘贺不太靠谱,上位一个月就被霍光拉下来了,说他做事太荒唐。

于是,有人说,汉武帝还有一个皇曾孙,是卫太子的血脉,做皇帝刚刚好。

就这样,刘病已跟做梦一样地,登上了这个皇位。

既然坐上皇位了,为了让自己显得更加正统,总要给自己爸妈做点什么吧。

可是,自己爷爷才是个太子,自己爸妈,就更没名分了。

于是,刘病已决定,从自己的曾祖母开始追封。

问题是,孝武皇后的位置给刘贺的奶奶李夫人占了,太后的位子被刘弗陵的老妈钩弋夫人占了,那给自己曾祖母搞个啥封号呢?

思来想去,刘病已原创了一个独立谥号的方法,给卫子夫取了个“思”的谥号,称“思后”。

当然,这个决定也并不算离谱,毕竟,卫子夫当年在汉武帝后宫的贤惠,大家是有目共睹的。

而且,到死的时候,汉武帝虽然收回了印玺,但是也没说废后。

所以,卫子夫也还算是皇后。

就这样,汉武帝“三妻”的名额,也就被子孙们给他搞全活了。

既然自己的曾祖母是皇后,那么自己也就算是嫡系了,在那个非常讲究身份的年代,刘病已靠着给卫子夫上谥号,获得了自己的实惠。

所以,卫子夫能够有独立谥号,第一个要感谢的就是给她上谥号的皇曾孙,刘病已。

第二个要感谢的是霍去病的弟弟:权臣霍光

一代战神霍去病穿越到汉朝,完成暴击匈奴的任务后,火速下线。

虽然他的生命很短,但是,他给大汉留下了一个长命百岁影响大汉几十年的大神,那就是霍光。

霍光是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霍去病是私生子,本来跟着老妈也就是卫子夫的姐姐一起生活,得到的也是姨父汉武帝和舅舅卫青的照顾,所以年纪轻轻就有机会上战场建功立业。

在凯旋归来后,霍去病还是去看了一下那个出生就没见过的爹,并将自己得到的赏赐给了许多给老爹,也算是报答他一个小蝌蚪的恩情。

在临走的时候,霍去病还顺带将自己同父的弟弟霍光带回了长安。

就这样,霍去病改变了霍光的命运。

霍光稍微大点后,就和霍去病当年一样,在汉武帝身边做事。

而霍光的性格更像当年的卫青而不是霍去病,他对汉武帝言听计从。

在侍奉汉武帝的几十年里,没有犯过一丝错。

也因为霍光做事的滴水不漏,让汉武帝在临终的时候,将辅佐幼帝的大任交到了霍光手上。

霍光不负所托,让大汉王朝按照汉武帝的规划,继续前行。

虽说是受汉武帝所托,但是,在一次次权利更替中,霍光其实成为了大汉天下的实际话语人。

前面说的刘贺,上位仅一个月就被霍光给废了,其实很大原因就是刘贺太有自己的想法,不按霍光(或者说是汉武帝)的计划行事。

连皇帝都能说废就废,你说霍光的权利有多大。

那么,刘病已上位后,要追封自己的曾祖母卫子夫,自然也是要经过霍光的同意的。

从血源上来说,霍光和卫子夫是没有半毛钱关系的,但是,从小生活在宫中,加上霍去病的关系,霍光应该难免受到到过卫子夫的照拂。

因此,在追封卫子夫这件事上,霍光投上了最关键的赞成票。

所以,卫子夫能够被最封为“思后”,要感谢霍去病的这个弟弟,一代权臣霍光。

第三个人要感谢的人:狱吏丙吉

和前面的皇帝权臣相比,丙吉真的是一个小小小人物了。

原本,像他这样的人,就如历史中的一粒尘埃,根本没有办法在史书上留下大名。

但是,命运就是这样地眷顾他,在他平凡的生命中,给了他一次改变历史的机会。

这个机会就是刘病已。

巫蛊之祸后,他被招到朝廷来给巫蛊之祸结案,而刘病已,刚好在他所管理的监狱中。

因为叹息卫太子的枉死,又感觉刘病已这个小娃娃实在可怜。

于是,丙吉就找了两个老实可靠地女死囚,让她们好好养着刘病已,许诺以后给她们免死罪。

就这样,在丙吉出钱,两个女囚出力地情况下,刘病已艰难地长大。

但好景不长,汉武帝病重,听说长安狱中有天子之气,于是下令,将狱中囚犯,不论罪行轻重,一律处死。

后元二年,武帝疾,往来长杨、五柞宫,望气者言长安狱中有天子气,于是上遣使者分条中都官诏狱系者,亡轻重一切皆杀之。《汉书 魏相丙吉传》

等汉武帝的人准备去监狱大开杀戒的时候,丙吉下令:闭门不开。

他对来者说:“一般无辜囚徒尚不可乱杀,何况这里有皇曾孙在?”

没办法,双方一直僵持到天亮,汉武帝知道后,只能感叹一句:“天意如此啊!”

于是大赦天下,刘病已才得意得以重获自由。

内谒者令郭穰夜到郡邸狱,吉闭门拒使者不纳,曰:“皇曾孙在。他人亡辜死者犹不可,况亲曾孙乎!”相守至天明不得入,穰还以闻,因劾奏吉。武帝亦寤,曰:“天使之也。”因赦天下。郡邸狱系者独赖吉得生,恩及四海矣。 《汉书 魏相丙吉传》

在此之后,丙吉又多方托关系,但没有人愿意收养刘病已这个孩子。

最后,还是送到刘据太子妃史良娣的娘家,才让小小的刘病已有了家的感觉。

而之后,丙吉一直是霍光的从属,在刘贺被霍光废了之后,丙吉提醒霍光,在民间,还有刘病已这样一个武帝的曾孙已经长大成人。

在综合考虑之后,霍光答应接刘病已回朝,并最终扶持他为新帝,改名刘询,是为汉宣帝。

如果不是丙吉的搭救,刚满月的刘病已是不可能在监狱中存活下来的;而没有丙吉地紧闭狱门对抗圣旨,刘病已也可能在5岁的时候就和监狱中的其他人一起,做了冤魂;在霍光当政的时期,更是丙吉,将刘病已推上了政治权利地巅峰,让他有了给自己曾祖母追加封号的机会。

所以,从客观来说,卫子夫能够得到这个独立封号,还真得感谢这个不起眼的“小人物”。

当然,后来刘病已知道了丙吉对自己的大恩,在霍光死后,任命丙吉为丞相,也算报答了他当年的救命之恩。

后记

统观卫子夫一生,可以说是谨小慎微,她时时刻刻约束自己,做后宫的道德典范。

然而,在最后时刻,面对汉武帝愈发地昏聩,她选择了儿子。

这不能说对,也不能说是错。毕竟,太子真的是被诬陷致死。

而面对和太子一同赴死的卫子夫,汉武帝将所有的不满都发泄到她的身上,不要说葬礼,连一口像样的棺材都舍不得给。

一代贤后,就这样被人随意地葬在了桐柏坡。

好在天道有轮回,在多年后,卫子夫唯一的血脉登上了皇位,为她追封、重修陵墓、派人守陵,将这些本应该属于她的尊荣,都补上了。

不知道,这究竟算卫子夫的幸,还是不幸呢!

参考资料:《史记》《汉书》

卫子夫之死和卫青有关系吗?

卫青是河东平阳人,也就是今天的山西临汾地区的人。他是汉武帝第二任皇后卫子夫的弟弟,官至大司马、大将军,还被封为长平侯。

他的外甥是太子,因为谋反自杀了,而卫青的姐姐卫子夫也因太子谋反的事自杀了。传言说,皇后与太子自杀与卫青之死有关,是真的吗?由于后世人的众说纷纭,那答案变得扑所迷离。就让我们从历史的蛛丝马迹中,探寻真相吧!

1.青少年时期的卫青

卫青小时候生活很艰苦,他母亲是平阳公主的奴仆,他长大后也成了平阳公主的家奴。公元前139年,汉武帝去了平阳公主府看望平阳公主时,看中了卫青的姐姐卫子夫,并带卫子夫回宫。第二年卫子夫就怀孕了,因此被封为夫人,卫青也被任命为太中大夫。随后的十年间,卫青都跟随汉武帝一起听闻朝政。

2.攻打匈奴

公元前129年,汉武帝派卫青和李广等人分四路出击匈奴,获得了胜利。第二年,卫青又出雁门攻击匈奴。第三年,卫青再次率军打败匈奴,获得大胜,被封为长平侯。接着,卫青又连续三次攻打匈奴,大获全胜,汉武帝十分高兴,封卫青的三个儿子为列侯。过了几年,不甘心的匈奴又卷土重来了。于是卫青和霍去病带领几十万人马攻打匈奴,匈奴被打得惨败,向西北方向逃走,十几年都不敢再入侵汉朝。卫青回朝后被封为大司马,管理行政和军事。公元前106年卫青病逝,谥号为“烈”。

3.卫子夫为后

卫子夫被册封为皇后之后,卫氏家族并没有因此受到荣宠。卫青是凭借自己的军事才能得到汉武帝的赏识而加官进爵的。后来,汉武帝对卫子夫十五年的宠爱开始转移了,宠爱更为年轻的王夫人,李夫人等嫔妃。卫子夫也没有怨恨汉武帝,而是凭借宠辱不惊的良好心态,和高尚的德行有条不紊的处理后宫事物。

4.巫蛊之祸

公元前92年,有人诬告丞相公孙贺(卫子夫的姐夫)之子公孙敬声(卫子夫的外甥)与阳石公主(汉武帝的女儿)私通,并用巫蛊诅咒天子。汉武帝大怒将公孙贺父子下狱,导致二人死在狱中。而此时,宠臣江充与太子刘据有矛盾,害怕刘据登基以后,会对他不利,于是就说汉武帝得病是有人诅咒天子,汉武帝信以为真,派江充调查。江充等人就构陷太子用巫蛊诅咒汉武帝,而且不让太子与汉武帝见面申诉。太子一时气愤,就抓了江充等人,决定起兵。但太子人马有限,就想得到母亲卫子夫的支持,于是派人去见卫子夫。卫子夫知道后,果断行使皇后的权力,调动人马协助太子。

5.卫子夫之死

太子起兵时,汉武帝心中也认为太子有委屈,便就派使者暗中调查。但使者胆小怕事,不敢查,就谎称太子真的要造反,汉武帝就信以为真了,于是派军队讨伐太子。经过几日激战,太子战败出逃,又觉得无路可逃,绝望之中自杀了。而汉武帝也下诏,收回皇后玺绶,卫子夫不愿受辱,在椒房殿自杀了。

从历史的事迹来看卫子夫自杀与卫青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但仔细分析不难看出这两者之间却有联系。

1. 卫青在位时:

卫青是卫子夫同母异父的姐弟,卫子夫后来做了皇后,卫青也利用这个关系和凭借自己的才能得到汉武帝的重用,当时的卫氏家族是很强盛的。卫青为汉朝抵御匈奴立下了赫赫战功,汉武帝自然很喜欢他们,朝中也没有人敢陷害卫氏家族的人。

2. 卫青去世之后:

卫青去世后,卫氏家族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卫青和霍去病这两个对汉武帝有最大功劳的卫家人去世后,卫家就失去了一个重要靠山。接着,卫子夫的姐夫和外甥被抓,卫子夫母子就几乎没了外援,宫廷的明争暗斗非常残酷,孤家寡人很难战胜复杂的宫廷斗争。而太子刘据还和大臣之间存在矛盾,形势对于卫氏家族更加不利。

虽然,太子和卫子夫的自杀与卫青没有直接关系,但有间接关系。封建社会的宫廷很讲究连带关系,皇后没有了母家的支援和帮助,很难在后宫中稳固地位。这也是为什么自古后宫争斗十分复杂的原因。卫青健在时,汉武帝要仰仗他保家卫国,自然卫子夫母子就安全无事。树倒猢狲散,他死后,往日和卫家有积怨的人,就找到机会了,于是各种构陷层出不穷,最终导致他们自杀。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