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在哪里自杀,项羽一尸五侯什么意思

天美资源网

项羽在哪里自杀,项羽一尸五侯什么意思?

一、项羽之死

公元前203年,征战数年的楚汉双方终于签订和平协议,相约以鸿沟为界,以西为汉,以东为楚。随后项羽归还刘邦老父太公、妻子吕雉,撤军东归。却不料,刘邦背弃盟约,竟未西去,而是引兵来攻,将项羽的楚军团团围在垓下。最后,项羽仅率八百骑杀出一条血路,而紧紧尾随其后的便是汉将灌婴所率领的五千骑兵队。

项羽在哪里自杀,项羽一尸五侯什么意思

项羽军一路且战且逃,不知不觉身边已仅剩二十八骑,而身后却仍有一支汉军骑兵尾追而至。项羽不由得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遂不策马向前,反而勒马掉头,直冲敌军杀去,对面领军将领名唤杨喜,见圆睁双目的项羽正怒吼着向自己袭来,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也不迎战,掉头便逃出了几里之外。项羽也不追赶,忙带着二十八骑奔着乌江边冲去,一路上依旧是追兵不断,身边的人也是越来越少,待到江边之时,项羽已成为孤家寡人一个了。

此时,项羽仔细打量,忽然在追兵的正前方看到一张熟悉的面孔——吕马童。也不知项羽是何时与这位吕将军相识的,只是此时,项羽能看到一个顺眼之人,实属不易。于是,他将吕马童唤到近前,言道:”我听闻取我项上人头者,汉王可赏千金、封万户。现如今,我就成全了你吧。“

说罢,项羽引剑自尽,享年仅三十岁。

二、五“侯”分尸

见项羽一死,汉军骑兵瞬间一拥而上,连之前不敢靠近的杨喜队也冲了上来。一时之间,竟有数十人死在了自己人手里。最终,项羽的尸体被分成了五块,抢到的五个人也都是汉军骑兵军官,即郎中骑王翳、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郎中杨武,只不过,抢到项羽人头的却不是吕马童,而是王翳。

后来,这五个人都被刘邦封为了侯。

王翳受封杜衍侯,食邑一千七百户。

杨喜受封赤泉侯,食邑一千九百户。

吕马童受封中水侯,食邑一千五百户。

吕胜受封涅阳侯,食邑一千五百户。

杨武受封吴防侯,食邑七百户。

其中食邑最多的就是那位被项羽吓跑的杨喜。

三、五侯漫谈

看这五侯的食邑,我们也能看得出来,他们受封侯爵并不仅仅是因为抢到了项羽的尸身,更重要的还是他们在战争中所创下的功绩,而且他们也都不是在楚汉结束后就马上被封侯的,像杨武受封侯爵的时候都已经是三年以后的公元前199年了。

除此之外,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身份——秦国人。

王翳和杨武都是秦内史下邽人,吕马童是内史好畤人,杨喜则是内史华阴人,吕胜的家也原来在内史地区,而内史地区正是秦始皇时期划分的一个行政区,掌管着咸阳及京畿周边40多个县。而且,这五个侯在参加刘邦的汉军队伍以前,还都曾经是秦国的骑兵、骑将,甚至不仅仅他们,刘邦手下的很多将领和军人都是秦人,或者说秦国核心地带的内史人。

当初,项羽军一把大火烧了三个月,彻底地伤到了秦人的心,而“约法三章”的刘邦却毫无疑问地笼络到了人心。在楚汉相争的几年里,让刘邦能够几次从失败中迅速恢复的,恰恰是秦人源源不断地支持。

所以,就如同轮回一般,最后分到项羽尸身的五个人也恰好都是秦人。

四、五侯后裔

在五个侯爵当中,最有名气的莫过于赤泉侯杨喜了。也许正是因为他善于判断局势的性格,让他和他的杨氏家族得以发扬光大。杨喜的曾孙杨敞还是太史公司马迁的女婿,他还在昭帝、宣帝时间当上了丞相,受封安平侯,此外,他的小儿子杨恽在宣帝在位时献上了外公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才得以上这部“史家之绝唱”流传至今。后来,杨敞的这一支杨氏家族不断发扬光大,名人辈出,还被称为是士族的典范,史称“弘农杨氏”。

除了杨喜以外,其他四侯的后代就没有那么出色了。

中水侯吕马童后来一直活到了公元前170年,他的后代一直承袭他的爵位到公元前112年,因汉武帝“酎金夺侯”事件而失侯。

杜衍侯王翳也跟吕马童差不多,此后便没什么高光的表现,一直活到了公元前182年,其后代袭爵至公元前118年因罪被除去侯爵。

吴防侯杨武则在公元前167年去世,其子杨去疾袭爵至公元前143年,因罪除爵。

涅阳侯吕胜更可怜一些,侯国也仅传了两世,便在公元前175,被汉文帝以袭爵的吕成不是他儿子为由废掉了。

最后,还有一件事要说一句,不知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这五侯死后的谥号竟然都是同一个字——“庄”。

你认为项羽是英雄还是莽夫?

我记得在“坏蛋”中有一句话:再给项羽一千次机会也打不过刘邦,这就是英雄与枭雄的区别。在这里作者将项羽归结为英雄而刘邦为枭雄,但是我是不敢苟同的,因为英雄应该不仅仅具备武力值,还行还有谋略。就像戚继光,郑成功等人,他们是民族英雄,他们虽然可能武力值比不上项羽,但是为什么他们能够成为英雄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文武双全,善用谋略,曾经有一句话这么形容岳飞的“上马如无敌天神,下马如有道贤人”,这才是英雄的本色,而项羽仅仅靠武力值,应该算是一位比刘邦出身好点的草莽!

最后陪项羽的不止虞姬还有八千子弟兵?

因为虞姬很美,她和项羽的爱情也很美。

虞姬在史书中首次出现于《史记·项羽本纪》里:有美人名虞。

“姬”在那个时候可不是指歌姬,有两层意思:一是姬姓,二是对女性的美称。就像春秋时期 “杀三夫一君一子,亡一国两卿” 的夏姬,姬是她的姓。

关于虞姬的记录其实很少,她生于什么时候、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和项羽什么时候相识、有过什么样的恋爱经历,全都是个迷。

只知道垓下之战中她陪伴在项羽身侧,留下了一段凄美缠绵的故事。

(电视剧里的虞姬)

公元前202年的某天夜里,楚军被数量远胜于己的汉军包围。此时的楚军,经过连番大战已经疲惫不堪,再加上粮草不继,士气低落。四周又传来楚歌声,将士们思乡心切,斗志更被瓦解。

这样的情况下,项羽自知必败,借酒浇愁,酒入愁肠,化为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就是有名的《垓下歌》。

项羽想说的是,我纵然有拔山的力气,盖世的气魄,奈何时机不利于我。虞姬啊虞姬,此番兵败,我断无生理,以后你怎么办呢?

看到一世英雄的项羽如此悲伤,对自己又是这么的牵挂,虞姬的心都碎了。拔剑起舞,以歌相合:“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这首歌被称为《复垓下歌》或《和垓下歌》。

歌罢舞散,虞姬挥剑自刎了。

(最美的虞姬)

其实,项羽虽然兵败,可不代表是虞姬的末路,她本不必死。女性在战争中也许会很悲惨,但到了她这种地位,就算被刘邦俘虏,也不会受什么委屈,最大的可能是刘邦笑纳之。

占有敌军将领的妻妾,在那时是很正常的事情。凭虞姬的美貌和才情,定然能获得刘邦的宠爱,说不定就没戚夫人什么事儿了。

而从《垓下歌》中可以看出,项羽并没有让虞姬自尽的意思,否则就不会这么担心她。可是,虞姬还是自刎了,她不愿偷生。

也许她把自己当做项羽的负担,认为自己死了项羽就能突围而出。但她没想到的是,项羽虽然的确逃出去了,有渡江回乡、再次来过的机会,却在乌江边自刎了。

谁能说项羽的自刎和虞姬没有关系呢?一路冲杀时,项羽可能勉强压制自己的悲痛,但在那短暂的安全时间,项羽非常清楚的意识到,子弟兵已经损失殆尽,他无颜见江东父老;虞姬已经香消玉殒,他心痛欲死。

种种情绪相加之下,项羽唯有以死相随。

这就是他和刘邦最大的区别。刘邦这种人,可以把儿女丢在逃跑的路上,只为了自己能够逃脱,丢弃部下更是小事;项羽不行,他丢了虞姬和部下,就觉得过不了良心这一关。

“不以成败论英雄”这句话,简直是专为项羽而创的。

总之,八千子弟兵很值得怀念、称赞,但可能是历史太枯燥、战争太残酷,美好的感情更能打动人心。所以项羽和虞姬的故事千古留传。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刘邦是如何统一天下的?

刘邦能够一统天下的原因在于:一是善于笼络天下英雄为己所用;二是建立了稳固的关中根据地;三是运用了高明的迂回战略。

成功往往有太多的偶然,但是成功也往往有迹可循。刘邦的成功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一是善于笼络天下英雄为己所用。

刘邦性格豁达,善于交际,知人善任,往往能够笼络天下英雄为己所用。

他的帐下既有军师张良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他的帐下还有萧何管理后方根据地、提供粮草和训练军队;

他的帐下更有战无不胜的大将韩信来“攻城略地”。

除了汉初三杰之外,武将的方面,刘邦还笼络了九江王英布、梁王彭越等众多豪杰;文的方面,刘邦引进谋士陈平、说客郦食其等精英知识分子。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刘邦团队里的英雄豪杰和知识分子(比如韩信、英布、陈平等人),之前都效忠于项羽,但因为不满项羽的苛刻和小气,最后都投身到了刘邦的阵营。

反观项羽,用的多数是项氏子弟和虞姬的兄弟(小舅子们),完全是任人唯亲,最后连他的亚父范增也被置之不用。

两相对比,刘邦集天下英雄对付孤家寡人的项羽,首先就有了人才优势。

二是刘邦建立了稳固的关中根据地。

刘邦被项羽发配到偏远落后的汉中地区后,用张良计策烧掉栈道,表示将终老于汉中,无意争夺天下。

这种明面上的示弱,让项羽以为刘邦胸无大志,成功麻痹了项羽。

后来,刘邦趁项羽率主力北攻田荣时,采纳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策略,让韩信率领大军从侧翼偷袭击了关中的章邯,最后平定了三秦(除章邯困守的废丘)。

从而坐拥形胜的关中,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取得了地缘优势。借用关中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充裕的粮草,东向中原以争夺天下。

三是运用了高明的迂回战略。

刘邦亲率大军与项羽争锋于中原。

虽然屡败于项羽,但是屡败屡战的刘邦,就像打不死的小强一样,把项羽的主力牢牢的吸引在中原成皋一带。

同时,刘邦采纳大将韩信“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少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的建议,让韩信率兵3万开辟北方战场,以消灭楚的羽翼,实现对楚的战略包围。

大将韩信带领偏师,迂回攻击华北。首先攻击山西的魏国,进而攻击河北代国、赵国、燕国,进而夺取山东的齐国,从侧翼包抄项羽。

南方则联合九江的英布、梁地的彭越等人,骚扰项羽的粮道,从南方侧翼牵制项羽兵力。

等到最后项羽醒悟过来时,天下的地盘已经被刘邦大部分的瓜分了。

最后刘邦集结天下所有的兵力,在垓下布下十面埋伏,夜里让战士们四面楚歌,让项羽误以为楚地尽失,从心理上被彻底击垮。

于是项羽连夜突围,被汉军在江边追上后,自己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不愿意渡江,遂自刎于乌江边上。

至此,刘邦一统天下,开创了西汉王朝。

所以说,刘邦之所以能够一统天下,就在于他善于笼络天下英雄为己所用;建立了稳固的关中根据地;运用了高明的迂回战略。

假如你穿越到楚汉战争期间成了项羽?

如果我能穿越到热血沸腾的楚汉战场,摇身一变成为西楚霸王项羽,我一定能大败刘邦,问鼎天下,彻底改变历史!

我只需要做好以下几件事:

第一件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项羽之所以败给刘邦,从其少年时代,已露端倪!《史记》记载: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项羽对于兵法的理解和运用是粗糙的,不求甚解!所以,项羽有勇,亦有谋,但勇过于谋!

而项羽和韩信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兵家流派!

项羽是“兵形势”大师,而韩信则是“兵权谋”宗师!

张良少时,通过了黄石公的捡鞋人品大冒险,得授《太公兵法》,日夜推演,终成画策之臣!

韩信著有《韩信兵法》,可惜失传!但是韩信“一代兵仙”的美誉,没有任何争议!

项羽作战,大开大合,擅长袭远、突击,爆发力惊人!

“巨鹿之战”以5万精兵力敌40万秦军,“彭城之战”长途奔袭,以3万精兵破刘邦56万诸侯军队,皆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典的“以寡敌众、以少胜多”战例!

但是项羽谋略不够,所以只能为帅、为将,而不能成为问鼎天下的人王帝主!

项羽的谋略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了张良和韩信的“瞒天过海”之计

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分封天下诸侯,王中王!

项羽的分封,走的是东周列国的老路,违背历史进程,难以形成凝聚力!

刘邦被封为“汉中王”,王巴蜀之地,就很不开心。

但经过张良劝说,豁然开朗:虽然巴蜀乃穷山恶水之地,但是占据地利天险,是极佳的“易守难攻”战略要塞!刘邦听取了张良的计谋,为了麻痹项羽,故意烧毁了巴蜀通往关中的栈道,以示永不东进的诚意,这是“火烧栈道”,然后韩信出奇兵,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杀了项羽一个措手不及!

所以,如果项羽好好研读下兵法,就不会犯这种战略地形上的错误!

(二)错失定都关中的绝佳时机

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王子婴,烧毁阿旁宫,收关中财宝和妇女而东行。曾有韩生劝谏项羽定都关中,因为此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而项羽觉得咸阳城已经被大火焚毁,而且想回故乡炫耀一番,所以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韩生一语成谶,后来项羽率军去攻打齐国田荣,刘邦趁虚而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杀了个回马枪,抄了项羽的老巢彭城。足见项羽的战略短视,事实上,彭城,也就是现金的江苏徐州,在历史上一直都没有成为人王帝主的都城,因为此地虽然富庶,但是易攻难守,不具备成为都城的战略要素。项羽选的,是一块死地。

(三)淮水之战,楚军主力殆尽

本来项羽通过“巨鹿之战”、“彭城之战”,已经形成了对刘邦的碾压之势,但却犯了一个致命的战略错误,那就是派遣大将,也是项羽的发小——龙且,前往齐国攻打韩信,而龙且自恃名将,对“胯下之徒、执戟郎中”韩信不屑一顾,结果被韩信用围水堵截的兵法,全歼龙且二十万大军!

经此战,韩信消灭了齐国和楚国的有生战斗力量,斩断了西楚霸王项羽的战略屏障,实现了迂回到西楚后方形成战略包围的有利部署,为后来策应刘邦正面攻击、彭越、英布侧面夹击,奠定战略基础!

可惜项羽不竟学兵法,经此打击,不仅丧失了龙且一员大将,还导致西楚的败局不可逆转,完全被动防御状态,而刘邦的汉军则进入全面战略大反攻阶段。

淮水之战的战略失败,与“马谡失街亭”、“淝水之战”皆是主帅不熟知战略地形导致的败局!

并对其战略包围的有利局势。可以说此战扭转了楚汉之间的根本局势,使楚汉之争逐渐明朗化,形成一面倒的局势。

(四)被刘邦忽悠瘸了!

鸿门宴上,刘邦一顿谄媚之词,将项羽捧到了云端!

项羽很受用,所以,消除了对刘邦的敌意和杀机,放走刘邦,贻误战机!

还是刘邦一顿忽悠,项羽居然相信了“鸿沟之盟”,乖乖的引兵东行。

可战争不是下象棋,不允许思考,也不准悔棋,刘邦和张良撕毁约定,偷袭项羽,在项羽熊傻呆萌的心脏上,狠狠插了一把刀子!

毛泽东《七律 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有诗曰: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第二件事:与同事搞好关系!

刘邦在登基后,曾经说过: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的个人能力十分有限,有武功,否则也不能斩白蛇起义,但是跟“力拔山兮”的项羽比起来,无异于“盲人摸象”、“蚍蜉撼树”。但是刘邦会用人,刘邦的创业团队分为两个梯队:

第一梯队:谋士张良,韩国贵族之后,五世相韩,集成了战国四公子所有的优点!

第二梯队:发小“卢倌”、同乡“小干部萧何、屠狗的樊哙、出殡吹鼓手周勃”

第三梯队:项羽旧部。

汉初“三大名将”都曾经是项羽的部下——怀才不遇的“执戟郎中”韩信、对分封不满的“九江王”英布、长期游走于权利核心之外的“游击战神”彭越。

刘邦能打天下,靠的就是网罗了这些天下奇人异士、能兵悍将!而项羽在人际关系上,却失败的很!

一、杀楚怀王,不忠!

为了师出有名,与叔叔项梁找到了在民间放羊的楚怀王孙子熊心,复立为楚怀王,向其称臣,公举天下,联合诸侯伐秦。但是楚怀王不喜欢项羽的骄阳跋扈,所以在制订作战方略时,故意命令项羽北上伐齐、刘邦西向灭秦,给刘邦先入咸阳做了个完整的剧透!

项羽不开心,派大将英布截杀楚怀王。刘邦以项羽弑君,不忠不义为名,联合诸侯共讨之,项羽的政治名誉一落千丈!

二、潦草的分封!

项羽和刘邦进入咸阳后,天下诸侯罢兵于戏下,项羽自立西楚霸王,王中之王,然后分封天下诸侯,又玩起了东周分封的一套,导致很多诸侯对封地不满意,比如刘邦、英布、彭越,由怨怼,演变成对抗。项羽的失败分封和人际关系,导致项羽亲手培养了很多竞争对手,而这些对手给了他致命打击!

三、逼走范增!

项羽本来有个忠心耿耿的谋臣“亚父范增”,但是项羽被陈平之计离间,逼走了范增,然后在历次战役中,屡屡受挫!

第三件事:鸿门宴干掉刘邦!

项羽一生中认识了最错的人,就是他的叔叔项伯,屡次背叛自己的侄子,是项羽败亡的刽子手!

第一次背叛:项伯将项羽要杀刘邦的军事机密,泄露给张良,然后通过来张良告知刘邦,使刘邦早作准备,在鸿门宴逃脱

第二次背叛:项伯收了张良的金银财宝,劝项羽把关中的部分土地封给了刘邦,为刘邦日后还定三秦提供了战略通道,还劝说项羽释放了在锅边等着被烹调的刘邦父母,导致项羽失去了制约刘邦的人质!

鸿门宴上,范增三次举起玉佩,失意项羽杀掉刘邦,项羽不为所动,因为按照楚怀王的约定,“先入咸阳者为王”,虽然刘邦是得了楚怀王的偏心,小人得志,先入咸阳,胜之不武,但是项羽认为杀之不义,而且项羽也压根儿没瞧得起刘邦!

刘邦巧舌如簧,忽悠项羽:我先入咸阳,是为了给您铺路,准备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等待您的大家光临,关中财宝、美女都为您保留完整,请您笑纳,云云!

项羽还真信了,结果放走刘邦,遗恨千古!

就算项羽在鸿门宴杀了刘邦,接触心腹大患,有99%的可能成为皇帝,但是以项羽的性格来说,其结局跟秦始皇也差不多,但是再短也是当过皇帝!

第四件事:不就是十面埋伏吗,爱咋咋地!

项羽在荥阳之战、井陉之战、潍水之战后,陷入绝地,前有刘邦的正面攻击,侧方有韩信、英布的夹击,后方还有游击战神彭越的频繁滋扰,可以说是“前无去路、后有追兵”,已成败局。

垓下一战,项羽军团被逼到乌江边,置于死地,此时的项羽,依然战斗力爆表,与身侧二十八骑的慷慨赴死,可谓豪气干云: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此时有船公劝说霸王“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权且退守江东,以图东山再起。而此时的项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所以有诗云: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项羽是楚国人,在楚国拥有非常高的号召力,而楚国人是战斗力最强的诸侯国之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所以,项羽回楚国,依然能集结部队,东山再起!

彭城之战,项羽也是杀得刘邦丢盔弃甲、抛弃妻子,仅带几十个随从仓皇逃窜,但是刘邦能忍,所以迅速集结战队,而且凭借张良的下邑之谋,满血复活,并且拥有了韩信、彭越、英布三位大杀器!

清代的曾国藩也曾三次兵败于天平天国石达开之手,急欲跳河自尽!

胜败兵家常事,项羽是霸王,但是性格太过刚烈!

历史不管你曾经受过什么屈辱,也不在乎你是不是个好人,历史,只选择活下来的枭雄!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