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垂帘听政的地点是?,历史上慈禧的遗体最后去了哪里呢?
士兵掀开棺盖顿时惊呆了,棺内满目霞光,慈禧躺在琳琅满目的奇珍异宝中面色如生。可就在士兵啧啧称奇之时,慈禧尸体竟然动了,双目微睁后又迅速瘪落下去,一名士兵吓得嘶喊一声“诈尸了”,其余士兵吓得拔腿就逃。
这一幕是慈禧定东陵被盗真实场景再现,难道慈禧真的诈尸了?又是谁如此胆大包天敢盗清皇陵呢?慈禧陵被盗后,其尸体如今又在哪里呢?
1928年8月,清东陵被盗讯息震惊世界,陵墓破坏严重,尸体被剥光衣服扔在一边,陪葬品所剩无几,现场惨不忍睹。
溥仪听闻祖陵被盗惨状嚎啕大哭,发誓必追究到底否则枉为爱新觉罗子孙,遂要求蒋介石政府彻查清东陵被盗案严惩盗墓贼。
其实欲查明真相并不难,经现场勘察,乾隆裕陵与慈禧定东陵同时被盗,地宫门是被炸药炸开,这不应是小盗墓贼所为,尤其现场遗留的小铁锹也不是民间之物,而是军队工兵专用工具,可见盗墓者应与军队有关,而当时驻扎在清东陵所在地马兰峪的驻军只有国民党第6兵团第12军。
很快在北京古玩店销赃的国民党6兵团12军某师师长谭温江被抓个正着,12军士兵张厚岐在天津海河码头偷运的清东陵文物被截获,随后谭温江与张厚岐的供词更实锤了此前猜测,清东陵盗案幕后主使12军军长孙殿英浮出水面。
孙殿英出生于河南永城,因出天花落下痘痕被称为“孙大麻子”。孙殿英自幼丧父,因母溺爱养成顽劣不堪之性,曾因不满老师责罚,竟一把火烧毁私塾,十几岁就混赌场贩过毒,活脱一副痞子相。
不过孙殿英有一个长处就是头脑活泛善于见风使舵,在各路军阀间左右摇摆玩的溜,后又投靠国民党一路升至6兵团12军军长高位。那么正值春风得意的孙殿英,却为何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干起盗墓阴损事呢?
民间对此有两种说法,一说孙殿英自称明末兵部尚书孙承宗后人,清兵入关时绞杀孙承宗祖孙三代几近灭门,遂孙殿英盗清东陵是为报国仇家恨。
后经专家学者考证,孙殿英之言实属冒认祖宗挣面子,他与孙承宗本无半毛钱关系。
还有一说孙殿英所部为杂牌军经费不足,又传蒋介石欲裁撤杂牌军,于是孙殿英急需经费扩充装备以免被裁撤命运,遂动起了盗墓歪心思。
此说倒是也有些道理,当时孙殿英部驻扎遵化一带,清东陵近在咫尺。更何况清帝逊位时,民国政府与清廷签署的《清廷优待条件》中,虽包括保护清帝宗庙陵寝条款,可自1924年冯玉祥将溥仪赶出紫禁城后,就无人再顾及清皇陵,遂守陵大臣与兵卒就开始盗卖皇陵地面物品,甚至狗头将军张宗昌刨了清东陵所有松柏变现,可想而知囊中羞涩的孙殿英还能放过清东陵吗?
可是清东陵共安葬着大清帝、后、妃以及公主阿哥等161座陵寝,孙殿英为何独独盯上裕陵与定东陵呢?我们还需从乾隆与慈禧奢靡作风说起。
乾隆藉祖父辈之功得康乾盛世,却又好大喜功自封十全老人,素喜收藏名家字画珍器古玩,想来其墓中陪葬品定然价值不菲,尤其传说中的九龙宝剑最为吸睛。
1861年,慈禧联合恭亲王奕䜣发动辛酉政变,除掉顾命八大臣得以垂帘听政掌控晚清实权后,生活奢靡无度,不仅酷爱珠宝玉器,对自己的陵墓建设也尤为重视。
1866年,刚刚平息了太平天国,慈禧就开始命人勘察修建陵墓,先后勘察7年时间才选定万年吉地。
当时有人建议慈禧与慈安共用一个陵寝,可慈禧不满足共享陵寝,于是就在咸丰定陵东边选址修建两座太后陵墓,一为慈安的普祥峪定东陵,另一就是慈禧的普陀峪定东陵。
1873年,慈禧与慈安陵墓同时开工破土,用时6年完工。两座陵墓虽同等规格花费不菲,可慈禧嫌慈安多花30万两银子颇不满足,于是等慈安逝后就着手准备重修陵寝。1895年,慈禧不顾甲午战败后《马关条约》的高额赔款,将与慈安墓同样规格的建筑全部拆除重建。
慈禧陵前殿后宫,其重修的隆恩殿所有木料都是极为稀缺名贵的黄花梨木,所有内墙壁以及天花板贴金,就用了四千五百九十二两一钱四分三毫黄金,约合143.5公斤黄金,这还只是贴金的内墙壁而已。
还有隆恩殿69块汉白玉拼接而成的凤引龙追图案,以及64根鎏金铜镂刻龙头在下、龙尾在上的盘龙柱,其规制与奢华程度不仅在清东陵独一无二,甚至还僭越了故宫太和殿。慈禧陵地宫装修奢华程度就不再赘述,其地上建筑物就已经足够吸睛。慈禧陵重修工程直到慈禧薨逝时还未完全收尾。
1909年11月,慈禧死后一年才正式发丧,其葬礼豪华规制几近皇帝,不仅如皇帝般使用22字谥号,甚至还越制使用只有皇帝才有的神道碑。
可想而知慈禧葬礼如此招摇怎能不被盗墓贼垂涎?更何况亲自操办慈禧葬礼的心腹太监李莲英事后口述,由其侄李成武执笔编著《爱月轩笔记.慈禧藏宝图记》,详细记录了慈禧墓中各种价值连城陪葬品。
慈禧棺底铺有一层厚达7寸的金丝珠宝锦被,镶有大小珍珠12604颗,以及数以百计的宝石与玉石,仅慈禧所戴的珍珠凤冠上的一颗重四两由外国人进贡的大珠就价值1000万两白银,身旁还陪葬着不计其数的金玉佛像、翡翠西瓜、宝石等等珍品,然后又倒入四升珍珠与2200块宝石来填棺。
这些只是慈禧陪葬品冰山一角,而最珍贵的还属慈禧口中所含那颗夜明珠。由此可知孙殿英盗墓首选裕陵与定东陵已成必然。
当时恰逢土匪马福田也正打清东陵主意,在马兰峪一带出没,于是孙殿英借口剿匪奔赴马兰峪,并张贴告示为剿匪清场封锁马兰峪进行军事演习。
1928年7月8日夜,孙殿英准备就绪终于将魔爪伸向裕陵与定东陵。孙殿英如何找到定东陵墓道细节我们就不再赘述,再回到士兵打开慈禧棺盖那刻。
其实慈禧尸体并未诈尸,只是保存良好的尸体接触空气十几分钟后,迅速出现风化现象。盗墓本不是光明正大之事,士兵做贼心虚再见到宛如睡着,仍保持着威严态势的老佛爷尸体突然变化,吓得误以为老佛爷诈尸,可等他们定睛再看才发现棺中确实是死人。
慈禧死亡二十年后,其尸体之所以能保存如此好,也许源于三个原因:首先慈禧棺椁木料皆是云南出产的金丝楠木,外刷49道大漆,既延长了棺材使用寿命,也能保持棺材良好密封性以隔绝空气;其次慈禧头顶翡翠荷叶、脚登碧玺莲花,其尸体周围数不清的珠玉之物,也许能起到一定防腐作用;再有慈禧死于痢疾,最后几天上吐下泻处于严重脱水状态,其体内环境已不适于细菌繁衍。
当然这只是对慈禧尸体未腐烂原因推测,但这也打破了慈禧葬礼时,因尸体腐烂臭味熏天的谣传。慈禧葬礼恶臭,也许源于百姓对慈禧祸国殃民恶行的暗讽,也许是送葬队伍中骡马屎尿体味之臭,总之不是慈禧尸体腐烂之味。
不可一世的慈禧生前确实将自己身后事安排很好,可怎料只隔短短二十年就遭受盗墓之辱。孙殿英虽事先下令只有营级以上军官才能拿珍宝,可士兵们看到各色陪葬品早已抢红了眼。
孙殿英没文化,只认金银财宝根本不懂慈禧墓中宝物价值。士兵将慈禧身上盖的陀罗尼经被上的珍珠揪下,无价经被就被抛至一边。随之又看到慈禧所穿龙袍、团寿长袍以及福字夹衣上缀满珍珠,竟疯狂将慈禧葬衣剥下抢揪珍珠。后又将慈禧尸体拖出棺椁以便掠夺棺底之宝。
也许这就是盗墓士兵看到慈禧美貌竟起邪念奸尸传说的来源,慈禧再美死时也已74岁,早无美貌可言,其实士兵将慈禧尸体拖出棺椁,并剥下衣服只是为了抢珍宝罢了。再有慈禧尸体再被装敛时虽上身裸露,可下身依旧穿着白绫裤,足见慈禧遭受奸尸凌辱之说大概率是谣传。
孙殿英部下将慈禧陵抢劫一空,甚至为了抠出慈禧口中夜明珠,竟将慈禧的脸都抠歪了,再加上裕陵各色珍宝,足足装了30辆卡车拉走。
很快孙殿英盗墓东窗事发,可其马上通过6军团总指挥徐源泉,将墓中宝物送给南京各路要人以打通关节。其中孙殿英将最珍贵的九龙宝剑托戴笠转赠蒋介石,慈禧口中夜明珠送给了宋美龄。
南京要人们虽对孙殿英送宝之事都三缄其口,可东陵盗案最终草草结案,国民党政府只以遵化守军与守陵满员联手盗墓模糊结案,谭温江等人皆被无罪释放,孙殿英不但未受到惩罚反而飞黄腾达成了阎锡山等人眼中红人,其中关节不言自明。
溥仪对此亦无能为力,只得派清朝遗老载泽和宝熙赴清东陵善后了事。载泽等人进入定东陵,只见慈禧尸体被扔在地宫一角,头朝北脚朝南,上身裸露,左手反搭着后背俯卧在棺盖上,下身穿白绫裤,一只脚上的袜子被脱下扔在一边。由于慈禧尸体被抛在外边50余日无人管,尸体都开始腐烂泛起白毛。
载泽等人看到慈禧尸体惨状颇觉心酸,可由于人死后尸体僵硬,衣服脱下根本无法再重新穿上,他们也只能在棺底铺上黄绫,然后将慈禧尸体原样放入棺中,再用黄色被褥将棺内四角盖的严严实实。
载泽等人又将昔日慈禧赏赐的一件黄色长袍与黑色坎肩摆放在黄色被褥上,一来表示已给半裸的慈禧穿上衣服,二来也是对慈禧的一种悼念吧。
最后载泽等人又将地宫中遗落的少量残损陪葬品,以及散落的袜子、脱落的指甲、牙齿等不值钱的物品放入棺中,才将慈禧棺椁重新钉严实。
自孙殿英之后,清东陵又屡次被盗,可由于慈禧定东陵早已被洗劫一空,遂盗墓贼未再动慈禧棺椁。
1979年,清东陵文物管理所清理慈禧陵寝,只重新整理了地宫而未动慈禧内棺。直到1984年,清东陵文物专家才第一次打开慈禧内棺,只见慈禧棺椁密封良好,棺内一切亦如载泽等人重新装敛时的模样未动。
专家们将慈禧尸体抬出后,测量慈禧身高约1.53米。随后专家又在棺底喷洒了防腐杀虫剂,才又将慈禧尸体重新放回去。
如今慈禧尸体依旧躺在定东陵中,可惜其身侧再无珠光环绕,只剩孤零零一人安睡。慈禧生前搜罗各式珍宝为自己陪葬,欲尽享生前荣华,却未料竟遭到盗墓灭顶之灾,以致珠宝尽失尸体受辱,不知慈禧泉下有知会作何感想?
为什么喜欢被人称为老佛爷?
慈禧太后,一个把持大清朝政48年的无冕女皇,难免让有人感到奇怪,大清无论男女老少为什么都称慈禧为老佛爷呢?一、其实老佛爷是清朝皇帝的“特称”,慈禧太后想成为大清的女皇,当然希望别人叫她老佛爷了。
满语转音后翻译为汉语的意思就是“老佛爷”。满族的祖先--女真族首领最早称为“满柱”。“满柱”是佛号“曼殊”的转音,意为“佛爷”、“吉祥”。佛教中菩萨的名称就叫“曼殊室利”。清朝皇帝都信仰佛教,他们为了树立自己的皇威,也让下面的一些名人叫自己“老佛爷”。另外一些显赫的家族,世袭首领给自己起名字叫“满柱”。满清建国后,将“满柱”汉译为“佛爷”,并把它作为皇帝的特称。
二、慈禧的权利欲望很大,李连英顺水推舟光绪初年,40岁的慈禧掌控大清权力的欲望更加大,她为了达到二度垂帘听政的目的,手段用尽,但依然有大臣反对,这导致她心中很不爽。
慈禧的心腹太监李莲英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让主子高兴,他便偷偷地令人在万寿寺大雄宝殿的后面建了一座佛。建好后,李莲英就禀告慈禧说:
“我听说万寿寺大雄宝殿有双佛显灵了,这是大吉祥的征兆,请太后移驾观看。”
慈禧信佛,她听罢感到十分惊奇,表示不相信,天下哪有这等稀罕事?于是就起驾出宫去瞧。出西直门下高梁桥,坐上皇船,沿长河,直到万寿寺(今北京艺术博物馆)。
慈禧兴奋地上了码头,进了山门,直奔大雄宝殿。她一看大殿内还是原来的三世佛。立刻怒斥道:“明明是原来的三世佛嘛,哪来的双佛显光?”
李莲英既然让慈禧过来,那就有足够的底气。他跟随慈禧多年,早已成为慈禧肚子里的蛔虫,很会察言观色。他既会说话,又会办事常常哄的慈禧转怒为喜。他当然知道欺骗主子会分分钟小命不保,当李连英看到慈禧不高兴时,他忙说:“太后息怒,请您后殿御览。”
慈禧太后半信半疑地转到三世佛后,她看到一个观世音塑像就在大殿中央,和蔼可亲,慈眉善目,这座观世音塑像长的还有几分和自己相像。令慈禧感到意外的是,这座寺庙的方丈住持和朝廷文武大臣也在这等候。
这时,李莲英故意高声喊道:“老佛爷到。”其他人即刻跪伏高呼:“恭迎老佛爷!”
慈禧看到这些早明白了过来,她故意装作不知问道:“哪里有老佛爷让你们迎接?”
李莲英他们答道:“我们迎接的老佛爷就是太后您呀!您就是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转世!”“如今先皇晏驾,新皇尚幼,国不可一日无主,臣民们请您垂帘料理朝政,您可要救庶民于水火之中啊!”
这马屁拍的慈禧心花怒放。从此以后,老佛爷这个称呼就传遍京城,响遍天下了。慈禧也就心安理得地垂帘听政了。
三、慈禧自己想成佛慈禧每次照相最高兴的就是穿上观世音菩萨的衣服,假扮观世音菩萨照相,她希望自己能成仙成佛,对“老佛爷”这个称呼相当满意。所以这个名字就很快地被叫起来了。
北京三大殿之一?
殿太和殿俗称金銮殿,在故宫的中心部位,是故宫三大殿之一。建在高约5米高的汉白玉台基上。台基四周矗立成排的雕栏称为望柱,柱头雕以云龙云凤图案,前后各有三座石阶,中间石阶雕有蟠龙,衬托以海浪和流云的“御路”。殿内有沥粉金漆木柱和精致的蟠龙藻井,上挂“建极绥猷”匾,殿中间是封建皇权的象征——金漆雕龙宝座。太和殿红墙黄瓦、朱楹金扉,在阳光下金碧辉煌,是故宫最壮观的建筑,也是中国最大的木构殿宇。
作用
明清两朝24个皇帝都在太和殿举行盛大典礼,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清初,还曾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始,改在保和殿举行,“传胪”仍在太和殿举行。关于皇帝上朝的地点,其实不在太和殿,纵观明清,皇帝一般都是在太和门、乾清门上朝,称御门听政,而当有比较紧急或重要的事情时,皇帝则在乾清宫召见大臣,晚清时期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上朝的地点也因此变为养心殿。
修缮
太和殿历经岁月的打磨,渐渐残破不堪,有些构件已经腐烂,起不到支撑大殿的作用。并且,梁上的彩画也褪色严重,因此,太和殿从2006年开始“封闭式”的大修。经过2年的大修,直到2008年7月中旬,太和殿才重新出现在游客的眼中。大修后的太和殿金碧辉煌,美轮美奂。
慈禧发表过公开演讲吗?
据目前公开的正史介绍,慈禧并未公开发表过演讲。但慈禧在同治和光绪朝进行进过垂帘听政。
养心殿的历史重大事件?
清朝自雍正后将养心殿作为寝宫,同时也是日常处理政务的地方。养心殿发生了许多历史大事:咸丰与僧格林沁在此殿举行最隆重的“君臣抱儿礼”;同治七年,曾国藩在此殿被召见三次,商讨镇压太平军之事;慈禧所谓的“垂帘听政”也在此殿;隆裕太后颁布逊位诏书手此;“复辟”时张勋在此受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