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阴不散霜飞晚下一句,李商隐的一首诗?
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译诗:竹林如屏,无纤尘,青青栏杆,池水漾,碧波澄,空际启思神,遥想那,崔家兄弟,城关叠叠,相隔阻重深。
散不尽,似愁秋云,更那堪,晚来霜风凄紧,留几扇,残叶败荷,待秋雨,滴滴敲打——到天明。鉴赏:读李商隐的诗,只能是体会和品味。力求把握诗作的审美意象 ,并且调动读者自己类似的心理经验,才可能沟通,才得以交流,而其他的办法是无能为力的。
譬如说,这首诗中崔雍、崔衮是何许人?
家世如何?与诗人的关系怎样?
这类问题完全不必去寻找答案,甚至根本不该问。
凭借诗人提供的文字语码,我们完全可以想象一处凤尾森森的竹坞,清幽之至,遗世超尘。
非常奇怪又非常合理的是,越是在幽静的处所,思绪却偏偏象插上了双翅而飞翔起来,哪怕思念的对象隔着几重山水,几重城池。
浓重的阴云沉积不散,寒霜的迟到才留下了几枝枯萎的荷叶在风中舞动,听上去仿佛是秋雨潇潇。
在这首诗中,诗人并没有用一字一词来直接抒发他的情感,标明自己的情感状态究竟如何,只使用了一个非常平常的中性词——"想思 ",而其他则全是关于自然物象的描写,是竹坞,是水槛,是秋阴,是枯荷。
不过,这诸多物象竟然像是在黄连般苦涩的汁液中浸泡多时,等到嵌入这首感怀诗时,依然发散出沉重痛楚的伤感情调。
这哪里是在写物?
明明是在写心 !可是我们又不能不看到 ,这首诗又不是浪漫放肆,它的内部结构又充满了审美的秩序。
纪昀解释这首诗时曾经指明 :"‘秋雨不散'起‘雨声',‘飞霜'起‘留得枯荷',此是小处,然亦见得不苟。"也就是说,物象渗透了心声,而心象却又不侵凌物象,两者之间达到了一合二,二合一的那种和谐境界。李商隐是开一代诗歌风气的天才。在李杜韩白这些大师的后面,创造显然是难事。
也许可以说,李商隐有他自己不得不然的独特选择。
较之前辈而言,他也许不够开阔宏大,不够积极乐观,但是他终究开辟了一条新路。
这不仅意味着他拨转了诗歌的创作方向,使之内心化与个人化了,更意味着他在心象的驰骋与物象的驾驭之间,寻求到了一种新的审美的均衡,一种新的创造意象的方式。
如果一言以蔽之,则可以说李商隐的诗,尽得曲涵含蓄之美,而这正好体现了中国文化所特有的艺术精神。思考题:首句写出骆氏亭怎样的环境特点?
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三、四两句突出了什么主旨?运用的表达技巧是什么?
试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写出骆氏亭清静寂寥的环境特点,既是客观的环境描写,又曲折地反映出诗人的情绪,为下文抒发思念之情伏笔。
突出了思念之情,采用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这两句诗人把自己的思乡之情融入眼前的景物之中,秋阴不散正是"思情脉脉不息"的形象写照,单调的雨打枯荷声更增添了环境的寂寥和诗人无法排遣的思念。
喻磊秋天的诗句?
关于喻磊秋天的诗句有:
1.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出自元代徐再思的《水仙子·夜雨》
2.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出自唐代黄巢的《不第后赋菊》
3.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出自唐代王维的《山居秋暝》
4.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出自唐代李商隐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关于城霜的诗句?
与城霜有关的诗句:
1、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3、北风何萧萧,兹夕露为霜。
4、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5、有时五峰气,散风如飞霜。
6、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7、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8、锦衾重自暖,遮莫晓霜飞。
9、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10、江上梅花吐,山头霜月明。
11、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陋室听雨七绝诗句?
陋室听雨七绝诗如下: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观水观山都废食,听风听雨不妨眠。
出自宋代曾几的《陋室听雨》
表达了诗人落魄时在陋室听雨的感觉。
留得残荷听雨声?
1、留得残荷听雨声,出自《红楼梦》第三十七回,宝玉嫌弃大观园中的荷叶已经残败,随口叨叨说破荷叶可恨,要遣人拔去。黛玉却偏偏和他争论,说平时并不喜欢李义山(李商隐)的诗,独爱这句“留得残荷听雨声”。于是宝玉听到黛玉的话便是圣旨一般,立刻诺诺连声说,果然是好诗句,留着破荷叶不用拔去了。 2、原诗是“留得枯荷听雨声”。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字义山)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诗歌的意境比较委婉,用笔简练,以竹坞、亭槛、流水、枯荷等极其普通的景物,勾勒出清幽绝妙的意境。最后一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写诗人聆听雨打枯荷的声音和诗人的心情变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