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读唐诗三百首的下一句,送别陆游少壮工夫的下一句

天美资源网

熟读唐诗三百首的下一句,送别陆游少壮工夫的下一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 《冬夜读书示子律》

熟读唐诗三百首的下一句,送别陆游少壮工夫的下一句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陆游的一首教子诗,名字叫《冬夜读书示子律》,作于宁宗庄元五年(公元1199年)底。诗人就知识的获取,从两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一是要花气力,一是“要躬行”。诗中表达的思想不仅是冬夜读书的体会,更是诗人勤奋学习的经验总结。

诗的前两句,从古人的经验谈起,其中“无遗力”三个字,概括了古人做学问用功程度;诗的次句,既道出了做学问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也强调了“少壮功夫”的重要。告诫儿子在年轻时抓紧大好时光努力学习,莫让年华付水流,只有重视了“少壮功夫”,将来才会有所成就。

诗的后两句则是从书本知识与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比较浅薄,要经过亲身实践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要躬行”至少有这样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在学习过程中的动脑、动手、动嘴就是学生的一种“躬行”。我们现在不是提倡“启发式”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吗?让学生在课堂上提问、讨论、练习,就是学生的一种实践活动。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没有学生的“躬行”参与,就几乎无法进行,即使古人学习内容以文史为主,学习过程也有一个“躬行”问题,学了文章诗篇要背诵,是一种“躬行”,不是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古训吗?懂得了文章的起承转合,还要自己练笔写作,否则,先生讲得再多再妙,学生的文章还是做不好的。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这个“躬行”就是社会实践,要通过社会实践去检验已学的知识,要通过社会实践把书本知识化为己有,为己所用,还要通过社会实践去巩固、深化已学的知识。

小学三年级语文家庭作业要抄八首古诗每首五遍?

古诗的学习,理解是关键。对小学三年级小朋友来说,认识古诗之美,领悟其精华,十分重要。按常规来说,是先理解后记忆,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但对小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生活阅历太少,理解可能有难度,最最基础的记忆就被老师们重视了。特别是在重视考试分数的当下,记忆十分重要。

老师让小学生抄写诗的目的,无非是促进学生巩固和加深对古诗的记忆和理解,最后能熟练背诵和默写,最好不过了!至于学生能理解多少,那完全是另一回事。我们总不能要求小学生先理解后记忆吧!能理解,当然好。

每首诗抄五遍,听起来够烦人的,太无聊,其实,老师的用意是熟能生巧,只要学生能达到认知和记忆的目的,就行。至于理解多少,那要看情况了。

抄写要注意方法。如果死板地一个字一个字地抄,抄而不用心,抄了不走心,只为完成作业而抄写,估计写100遍意义也不大。老师不是死板要求抄多少遍,而是记住、默写、理解古诗!如果第一遍抄写是为了认知,第二遍抄写是为了熟悉,第三遍抄写可以默写个别句子,第四遍抄写基本可以默写,第五遍抄写可以完全默写,这就厉害了!抄写多遍的目的,就是为了切实学好和掌握这些古诗!

现在我从事的高三语文教学中,就有古诗阅读部分。高三学生在古诗阅读方面的修养可谓参差不齐,特别是不少同学对古诗缺少相应的常识和语感,理解往往出现偏差和错误。至于应该从哪些方面和角度下手组织阅读理解题的答案,学生表现出的漏洞更是五花八门。相反,那些以前对古诗有较好阅读基础的同学,思考的路子就没多大问题。到高三了再从零开始钻研古诗,虽说不算太晚,但极容易被动!所以,从小学开始好好打基础,将来会学得越来越轻松!

语文学习虽说有好多方法, 但认知和记忆积累是最基本的方法。抄写就是学习的方法之一,当然有意义!

学唐诗三百首朋友圈?

1.坚持吟诵古诗,会让自己变得腹有诗书气自华,会提升自己的修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熟读传统经典古诗,会提升我们的气质。

2.学唐诗三百首,让孩子饱读诗书,增加自我的一份知识力量,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在未来的道路上坚持读书,俗话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希望他在唐诗中体会到一种美好的情节。

通常会说唐诗三百首而不是四百首或者更多?

谢邀!

这“唐诗三百首”中的“三百”只是代表一个多!三通常代表多不一定是实数!三五成群,还有九也一样。九还表示尊,位高!九五至尊,九天揽月!

实际唐朝从公元618年到公元907年的289年间,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名家辈出,唐诗数量据说多达五万余首。《唐诗三百首》是一部流行很广的唐选集,收录可了77家,共311首。它成为中小学生接触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最佳入门或启蒙书籍。

早在唐代,流传的唐诗原本已有不少品种,宋元明清时代也出现各种不同类型的和版本的唐诗原本。清蘅塘退士选了脍炙人口的唐诗名片,辑录而成《唐诗三百首》。

清代康熙年间编订的《全唐诗》收录唐诗四万八千九百多首。此后沈德潜以《全唐诗》为蓝本,编选《唐诗别裁》收录一千九百二十八首,而蘅塘退士(原名孙洙,字临西,江苏无锡人祖籍安徽休宁)以《唐诗别裁》为蓝本,精选311首成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唐诗普及读本。清乾隆二十八年春,孙洙与其继室夫人徐兰英相互商榷,开始编选《唐诗三百首》,于清乾隆二十九年编辑完成,书的题目,据说脱胎于民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唐诗三百首》被“世界纪录协会”收录为中国流传最广的诗词选集。

不会吟诗也会诌的出处?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该句出自清代孙洙编辑的《唐诗三百首》序言中。

这句话的意思是经常读唐诗三百首,即使不会自己作诗也会吟诵诗歌。通过反复朗读、背诵,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吸收古人的智慧,体会作者的内在思想感情,从而能够吟诵。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