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本逐末比喻,舍本逐末中表现了赵威后怎样的思?
反映了赵威后以民为本的思想“舍本逐末”意思是说抛弃根本,追求枝节,比喻做事不注意根本,而只抓细微末节。中国古代以耕读为国家之本,工商为末,所以“舍本逐末”就是放弃耕读,从事工商的意思。所以比喻为舍本逐末。
买椟还珠什么意思?
“买椟还珠”是一句成语,意思是比喻一件事已经完成,但是不得不重复。形容费尽心机,却又重复旧功,无法改变的情况。最早出现在《汉书·刘伶传》中:“后来刘伶见自己伤痕累累,且又不能长久安宁,便买椟还珠,独自出门,行至蔡县。” 这里指的是刘伶虽然大功告成,但由于其他原因,又被迫离开,又要重新寻找新的地方生活,此事如买椟还珠般,费尽心机,却又重复旧功,无法改变的情况。也就是说,“买椟还珠”这句成语形容的是一件事情已经完成,可是又不得不重复,指的是费尽心机、却又重复旧功、无法改变的情况。
买椟还珠是成语故事还是寓言故事?
买椟还珠既是成语故事又是寓言故事。
买椟还珠原意是买来装珍珠的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买椟还珠是一个贬义词,与它相近的词语有:舍本逐末、本末倒置、反裘负薪、舍本求末、取舍不当。
买椟还珠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原文: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作者简介:
韩非子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约公元前281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师从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舍本逐末的成语故事中?
【汉语文字】舍本逐末
【词语解释】
舍:舍弃
本:原义为树根,借指事物的根本
逐:追求
末:原义为树梢,借指事物的末节
抛弃事物根本、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部分。比喻做事不抓住主要的问题,而专顾细枝末节。现多用于指轻重主次颠倒,不会明辨轻重缓急。
【成语性质】贬义词
【成语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
【近义词】舍近求远、贪小失大、本末倒置、舍本求末、南辕北辙
【反义词】追本求源、追根寻源
【另外写法】弃本逐末、舍近谋远
【造句】写文章只追求形式而不注重内容,那是舍本逐末。
买椟还珠社会意义?
买椟还珠的社会意义:楚国有一个商人,常来往于楚国与郑国之间,做些珠宝生意。他准备了一些珠宝,打算拿到郑国卖。他用精心设计的精美盒子装珠宝,带到郑国去卖。令他意外的是,一个郑国人拿起盒子很是喜爱,便买下了,走后打开盒子才发现有个珠宝,又回去把珠宝还给老板说:刚才走得匆忙,竟然没发现盒子里有颗珠宝,我是专程来归还珠宝的。商人苦笑不已,看来自己并不适合卖珠宝,更适合卖木盒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的眼睛只盯着那只精美的盒子,却丢掉了真正有价值的珠宝。可见,做什么事情都要分清主次,否则就会像这位“买椟还珠”的郑人那样做出舍本逐末、取舍不当的傻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