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雷原理,把断魂椒做成手榴弹

天美资源网

手雷原理,把断魂椒做成手榴弹?

印度把“断魂椒”做成手榴弹,是一种脑洞大开的创举,但是实战中使用需要谨慎。

说到印度军队,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摩托车叠罗汉,确实搞不懂一辆摩托车上为何要叠那么多士兵,难道是因为没有地方乘坐的原因。除此之外还有印度的航母上,竟然出现了辣眼睛的拖拉机,说印度农业发达有一定的根据,但是也不至于把拖拉机开到航母上,而接下来的就是确实可以辣眼睛的“断魂椒”手榴弹。

什么是“断魂椒”。断魂椒又叫“印度魔鬼椒”,产自印度东北部阿萨姆省附近,之所以有这样惊悚的称呼是因为该辣椒的辣度非常高,曾经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评定为世界最辣辣椒,辣度竟然高达100万个斯科维尔单位,而我们平常吃的辣酱顶多只有0.25万个斯科维尔单位,可以想象这种辣椒有多辣。

手雷原理,把断魂椒做成手榴弹

“断魂椒”手榴弹。印度独创的“生化武器”,手雷内部填装的不是高爆TNT炸药,而是“断魂椒”的高浓度提取物。爆炸后,填装的“断魂椒”的高浓度提取物顺势扩散开来,进入人的呼吸道,眼睛等部位,可使人剧烈咳嗽,达到呼吸困难,眼疼流泪,视觉模糊的效果,进而实现控制敌人掌控战场的目的。

自以为是的“断魂椒”手榴弹。印度军方非常青睐这款“断魂椒”手榴弹,说这款手榴弹不仅可以充当催泪瓦斯的效果,而且所用材料均来自天然种植“断魂椒”而非化学原料,从原料选取上实现了绿色生产。此外印度军方还引以为傲的说,断魂椒不仅可以投入战场,而且还解决了一大部分印度农民的增收问题。不得不说,印度人的思路确实千回百转。

“断魂椒” 手榴弹的杀伤效果。“断魂椒”的杀伤原理和催泪瓦斯一样,通过爆炸把刺激性气体释放出去,通过刺激呼吸道和影响视力的方式掌控敌人,波及的面积在10米至20米左右,现场扩散条件受气象条件和地形条件影响比较大,地域开阔,风力大则扩散的比较快;地域低洼,风力小则不利于扩散。

“断魂椒” 手榴弹的克制武器。因为“断魂椒”手榴弹是通过影响呼吸道和视力来达到效果的,所以一款防毒面具就能很好的阻断“断魂椒” 手榴弹的刺激性气体进入人体。

“断魂椒” 手榴弹想要发挥左右要考虑现场环境和时机。如果敌人处在下风口,那么在敌人猝不及防没戴防毒面具的情况下扔一个“断魂椒” 手榴弹是能够达到一定的作战效果的。如果敌人在上风口并且已经做足了准备戴好了防毒面具,那么扔再多的“断魂椒” 手榴弹也不起作用,反而还会顺风飘到自己的阵地,敌人没伤到,到把自己辣倒了。

所以,印度的“断魂椒” 手榴弹和摩托车叠罗汉一样,中看不中用。

如何将手雷弹投远?


手雷或者手榴弹可谓是普通陆军士兵中最为基础也是最不可或缺的支援性火力了,体积小,重量轻,威力还算可以,爆炸杀伤半径在10米左右。最关键的是操作简单,打开引信,朝向敌方目标扔出去就可以了,完全不依赖于其他机械装备。正因为如此,在过去的一战、二战中,以及过去发生的局部战争中都很出现手雷或者手榴弹的身影。

这玩意的普及性之广,估计只有AK系列步枪才能与之媲美了。不过对于普通的各国士兵而言,一般情况下投掷手榴弹,基本上都是在50米以内,多数人水平在30-40米之间,只有少数士兵作战技能非常优秀,可以投出50米以上的距离,不过也很难扔出80米以上的距离。

要想把手雷或者手榴弹扔的比较远,根据物理学的基本知识来看,需要尽可能做到下面闪点:

1、扔出去的角度要合适。理论最优角度是45度,但是实际情况下要考虑地形和风速、重力、风阻等因素的影响,最佳投射角度应该在35-42度之间。

2、加速过程要充足。手雷/手榴弹在没有脱手之前,都是出于受力加速状态,因此为了获取更大的初速度,就需要尽可能延长手雷在手中的时间,手臂伸长大力挥舞。

3、投射的力量要足够大。毕竟是人力加速原理,靠的就是手臂、肩部以及背部肌肉的合力发力,才能确保手雷扔出去的速度足够大。平时就要加强身体肌肉训练了,确保有足够的爆发力。

如果上面三个条件都不满足,还想扔的远,那么可以考虑使用手榴弹/手雷抛射器,这玩意一般装在枪械前端或者配置专门的装置,依靠空包弹发射产生的高压气体将手雷抛射出去,这样就可以轻松突破50米的距离了,有点类似迷你迫击炮的味道。

这个问题呢就回答到这里吧。

想了解更多军事、航空知识,请关注“老鹰航空”;老鹰航空坚持原创回答,不做任何文字性抄袭;回答中引用的部分图片素材来自互联网,如侵则删;他人请勿抄袭,发现必举报。

为什么美军会在胸前挂手榴弹?

手榴弹是非常有效的杀伤武器,既可以攻击也可以自卫。

手榴弹分有柄和无柄两种,不同国家的军队,装备的手榴弹型号各不相同。

身高马大的德军,喜欢使用长柄手榴弹;体格较小中国、日本军队,喜欢短柄的手榴弹;二战中的美军则喜欢卵形手榴弹,我们叫它手雷。

因为手榴弹携带方便,杀伤力强,深受各国士兵的欢迎,在不同时期的战斗中大显身手。

直到21世纪的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各种新式武器层出不穷的情况下,手榴弹依旧风采依旧,被有些国家的武装人员当做杀伤敌人的法宝。

在二战中,手榴弹是各参战国士兵的标配。

由于手榴弹重量不同,形状不同,各国军队携带方式也五花八门、各不相同。

一般来说,长柄手榴弹体积大,重量大,德国和日本、中国士兵大多把它们放在背包里或者腰间专用的腰包中。

而美军专用的手雷,体积小、重量轻,携带时很少背着,大多数挂着的。

具体携带方式也有多种,不一而足。

二战时期美军手榴弹以MK2卵式防御手榴弹以及MK3进攻手榴弹为主。MK2卵式防御手榴弹运输包装以一次性木箱为主,引信和弹体是连在一起的,每枚手榴弹单独包装,放在一个类似茶叶罐的硬纸盒罐子里。

美军士兵在作战区域携带的时候,有三种正规携带方式:

使用三联或二联装放在腿袋里腿部携带;使用M1通用弹药挎装携带;使用十一联装胸挂携带。

第一种是弹药挎包,二战中美军长途行军主要用通用弹药包携带手榴弹,可以装28枚MK2系列手榴弹或11发枪榴弹/枪发手榴弹。

通用弹药包携带多种弹药是二战美军中最常见的携带方式,在美军中存在很久,直到2004年还在使用。

第二种是手榴弹腿袋,美军大约在1942年开始生产,并在太平洋战场列装了手榴弹腿袋,有三联二联,双扣和单扣至少三种方式,每仓可携带两枚卵式手榴弹。美陆军主要用三联式的;而美军陆战队开始的时候使用三联的,后来大多采用自研的二联袋。

在战争初期,双扣版本的三联腿袋最常见;战争中期,相当多的士兵使用双扣二联腿袋,单扣三联腿袋则比较少见。

第三种就是我们要说的胸前携带方式,即11联装胸挂,可以容纳11枚MK1手雷。

这种胸挂方式不但用于携带手雷,也用于携带春田步枪配套的法制VB枪榴弹弹药。

但是实际上这种携带方式,美军只是在二战前期少量使用;因为美军对这种携带方式不太满意,这种不满意主要跟作战天气环境有关。

二战美军作战的太平洋战场,大多处于热带地区,将手榴弹挂在胸部的时候,感觉闷热。

不仅如此,胸部出汗之后,胸袋被汗水浸透,需要的时候,取用不便,速度非常慢。

于是士兵纷纷向上级反映,不久改为肩包和腰包携带,胸挂方式很少出现,只有在气温较低的作战环境中才会使用。

无论如何,胸挂手雷曾经是美军最常见的携带方式。

在二战题材的影片中,经常出现胸挂手榴弹的场面,美国大兵胸前挂着两颗手雷显得非常英武。

看到这里,不禁要为他们的安全担心:敌人迎面射来的子弹,会不会击中他们胸前的手雷?

一旦如此,手雷不就会爆炸吗?那样的话,不但携带手榴弹的士兵,即使他周围的士兵生命也会受到影响,岂不是太不安全了吗?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既然美军那样装备,说明对士兵安全不会有影响。

只要仔细了解手榴弹的构造和使用原理,以及使用环境,我们就不难发现,战斗中子弹很难击中手雷;即使子弹击中了冲击力也有限;即使近距离击中手雷,也不会爆炸,更不会危及士兵生命;主要原因如下:

引爆程序复杂

木柄手榴弹一般是由弹体,引信、雷管和弹药组成。

手雷除了上述四个部分,还多了撞针保险、火帽;引爆程序复杂。

换言之,手雷不像地雷,只要有外力触发就会爆炸;也不像木柄手榴弹结构那么简单。

手枪、步枪有保险装置,手雷也有保险装置,即使是触发型手雷,也有这种装置。

木柄手榴弹也有保险,但只是一个保险垫片,拧开手榴弹上面的保险盖,垫片就会脱落。

木柄手榴弹引爆的时候需要拉出拉环,拉动拉线投掷出去,然后就会引爆。

因此在二战中,德国士兵经常将7枚长柄手榴弹并联在一起,去掉周围6枚手榴弹的木柄和引信,只留下中间一枚手榴弹的木柄,做成集束手榴弹,用于攻击敌人的碉堡工事,或者战车。

而美军使用的MK2和MK3手榴弹没有木柄,采用翻板击针、弹簧翅片保险,只有脱手以后,保险翅片在弹簧作用下飞掉,保险才会打开,引信发火产生爆炸。

MK2手雷的保险就是安全栓,跟拉环连着。

安全栓是一个插销,用来固定手柄,手柄则是固定撞针的。

士兵在使用的时候,需要按住手柄,拔掉上面的安全栓。

拔掉了安全栓之后,手雷还不会爆炸。

只有扔出手雷,在弹簧的作用下,手柄脱落。

这时候手雷的撞针才会下落,撞向下面的火帽。

在火帽和引爆装置间有一段导火索,起到延时作用。

撞针撞击火帽后点燃导火索,最后引爆装置引爆火药。

因为MK1手雷引爆程序复杂,即使连在一起也不会像木柄手榴弹一样,用其中一枚引爆其它手雷。

如此复杂的引爆程序,子弹是无法完成的,所以击中也不会爆炸。

击中概率低

MK1手雷体积小,只是人头部体积的十分之一,被击中的几率低。

即使是狙击手,让他瞄准手雷射击,难度也非常大。

如果以杀敌为目的,他们宁愿选择击中敌人头部。

事实上战场上的士兵,更没有那样精湛的射击技术,不可能专门瞄准手雷进行射击。

击中目标后撞击力有限

由于手雷是椭圆形的,即使子弹击中也是斜着从侧面击中,产生跳弹几率很高,产生的冲击力非常小。

这就是为什么钢盔要设计成半圆形的,就是为了减弱子弹对它的冲击力和穿透力。

而且子弹大多是尖头的,设计的时候是针对人体这样的“软”目标的,动能是有限的。

按照每秒500米到800米的初速度,即使在近距离正面射击手雷,也难以击穿。

而且手雷平面向上,即使被子弹击穿,也无法撞击到上部的火帽,因为撞针是上下撞击的。

除非把雷管平放着,拔掉安全栓,手拿着对准枪口,否则的话绝对无法引爆。

换言之,如果安全栓不拔掉,即使把手雷击穿,也不会发生爆炸。

MK2手雷在当作枪榴弹使用的时候,程序也很复杂,必须要摘掉引信。

枪榴弹飞到一定程度,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安全装置会松开本来被卡住的引爆装置,引爆装置和火帽前移,做好击发准备; 当榴弹击中目标或落地,产生撞击力,位于弹头的触发器在撞击的压力下,带动撞针直接撞向火帽,才会直接引爆。

手雷的炸药引爆难

手雷里装的大都是TNT炸药,它是一种烈性炸药,由J·威尔勃兰德发明,呈黄色粉末或鱼鳞片状,难溶于水,可用于水下爆破。

之所以要使用这种炸药,因为它威力大。

而且TNT炸药还有一个最大的优点,那就是性质稳定,不易爆炸。

这就保证了它在运输途中的安全,无论怎么撞击、震动都不会发生爆炸。

不然的话,根本无法运输到前线。

TNT炸药不但不会因为撞击和摩擦发生爆炸,即使直接被子弹击中也不会引爆,必须要雷管才能进行引爆。

二战时期TNT短缺,手雷里的炸药里加了不少硝化淀粉,它除了安定性不好之外,其它地方不比TNT差,它突出的优点是感度低,须用雷管起爆,使用非常安全。

因此,我们根本不必担心,子弹击中手雷后会发生爆炸。

把手雷放在胸前,不但没有危险,还会起到防弹衣的作用。

李云龙口中的边区造手榴弹真的是只能炸成两半吗?

咱老李口称的“边区造手榴弹”有时候表现真的不够给力,炸成两半的事儿有,炸开一条裂缝的事儿有,没炸开只是呲烟花的事儿,也有。

抗战之前的中国国民政府曾经批量购买过德国M24系列的长柄手榴弹,在国内战争中被大量运用,杀伤力较大,于是在汉阳、济南、山西、巩县各地的国军兵工厂,纷纷推出仿制版,在抗战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德国M24系列在老家德国于1924年定型,它的外壳是采用薄脆钢板冲压成型,里面填充的是TNT炸药,属于靠爆炸冲击波和少量弹片造成杀伤的进攻型手榴弹,但也可以加装刻有预制破片槽的铸铁弹套,变成靠大量散碎弹片造成杀伤的防御型手榴弹。由于德国M24系列独特的木柄长把,使得它的空中运行轨迹既远又稳定,给对手带来很大麻烦。国军兵工厂仿制的德国M24系列手榴弹,水平则良莠不齐,山西、济南兵工厂采用的即是铸铁外壳和黑色火药,八路军的兵工厂前期由于缺乏设备、技术、原料和经验,所仿制出来的成品也大量使用黑火药和铸铁,即便这样也是前线部队的宝贝。随着八路军兵员数量的不断扩大,八路军军级的正规兵工厂产量跟不上实战需要,各级边区兵工厂也就地取材,开展土法制造手榴弹的进程。简易模具制造而成的铸铁式手榴弹,比起冲压钢板,设备投入这方面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敌人来扫荡了抱上模具就可以撤退,即便丢了也可以重新制作一套,但这种制作工艺就决定了弹壁厚薄不均,再加上黑色火药的局限性,使得文章开头时描述的那一幕幕成为现实——这种“边区造”手榴弹老是炸不响,炸响了往往杀伤力也不大。到了后期,八路军兵工厂在旅德华人的帮助下,偷师掌握了钢制弹体的生产技术,在许多归国技术人员的支持下,在火药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制造出了硫酸,在此基础上研发出多款烈性炸药。根据地不缺煤矿和铁矿等能源材料,这也是稳定生产的一大保障,打这时候开始,小日本的苦头就来了。

根据统计,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使用了3000万颗以上的手榴弹,其中八路军及其下属部队使用了800万颗,侵华战争中日本军人的伤亡人数的三分之一,就得拜中国生产的手榴弹所赐。

大显神威的黄崖洞兵工厂的“边区造”主要还是配备给八路军主力部队,像县大队、区小队、敌后武工队这些游击队员们,恐怕更多的还得使用简易版的各不挂名分厂制造的土法手榴弹,不仅仅是被李云龙诟病的铸铁,甚至石头、陶瓷也一样被广泛使用,也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打击敌寇的积极作用。

有些手雷在拔掉保险后好像拿在手上按住什么东西就不会爆炸?

保险不是引信,只要保险在就不会爆,但不一定没了保险马上爆.保险就像门上的锁,想开门就要先开锁,而开了锁却不推门的话门不会自己开的. 也许你还没分清保险和引信.举个老土点的例子,铁道游击队里,有教如何使用木柄手榴弹,木柄末端的盖子就相当于保险,弦就是引信,不开盖子就拉不了弦.现在的手榴弹的保险基本都是一根销子带个圆环,使用时拔掉保险再触发引信后爆炸. 现在的手雷有些用的是延时引信,触发引信后经过一段时间再爆炸;有些是感应式引信,手雷落地后感应到震动立刻爆炸.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