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田免赋,李自成是哪里人?
李自成是陕西人米脂县人。
李自成(1606年―1645年),原名鸿基,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世居陕西米脂李继迁寨。童年时给地主牧羊,曾为银川驿卒。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荥阳大会时,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领的赞同。高迎祥牺牲后,他继称闯王。当时中原灾荒严重,社会阶级矛盾极度尖锐,李岩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起义军中的主力军。1643年在襄阳称新顺王,并在河南汝州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旋乘胜进占西安。次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四月,多尔衮率八旗军与明总兵吴三桂合兵,在山海关内外会战李自成。李自成战败,退出北京,率军在河南、陕西抗击。1645年5月17日,在湖北通山九宫山元帝庙遭村民误杀。
李自成为什么失败的那么快?
这个问题让李自成非常尴尬。
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出名的农民起义领袖,数百年来李自成一直是后人评头论足的重要人物,其评论加起来可绕地球三圈。
因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所以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李自成的形象也在不断切换中,比如豪气冲天的民族英雄、比如庆祝难受的民族罪人等。
而回到李自成本身,这个成功颠覆大明王朝的农民军领袖,到底为何会迅速失败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天时不予
在静夜史看来,李自成之所以迅速失败,根本原因就在于他成功得太突然了。
从崇祯二年走上揭竿而起的工作岗位,到崇祯17年将大明王朝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成功晋升,李自成虽然屡战屡败,但好在当时的明朝已经烂到了根,竟然多次出现放虎归山的尴尬局面,这也是李自成能一次次东山再起,并最终推翻明朝的根本因素。
但问题是强大的明朝即便再无可救药,但也绝不至于一推就倒,而且是倒在农民起义军这样的乌合之众面前,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所以答案就是,李自成绝对是“借助了”天时,而这个天时就是华北鼠疫。
明末小冰期导致的连年干旱,使得农民起义愈演愈烈,并导致了席卷华北的恐怖鼠疫。
因为鼠疫的存在,所谓北京的明朝军队几乎丧失了战斗力,李自成得以风卷残云地拿下北京,颠覆明朝。
但紧接着,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就遭受了和明朝军队同样的厄运。其后而来的清朝军队,因为推行满汉分离,得以独善其身并最终熬了过去。
2、地利不济
因为李自成同志忙于革命斗争且屡败屡战,导致根本就没有时间建立自己的根据地,这导致的结果就是李自成始终难以摆脱流寇的身份,一旦遭遇挫折,那么紧接着必然是土崩瓦解的恐怖局面,一片石大战之后的李自成亲身验证了这一点。
当然,更令李自成尴尬的是,即便建立了根据地,李自成也难有作为,因为他的区位太差了。
李自成的失败,固然有忽视清朝的因素,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李自成就是高度重视也没什么卵用。
虽然李自成成功打进了北京,但他能够获得的也只有包括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在内的北方区域。为帝国提供赋税的南方依然在南明手里,占据四川盆地的张献忠虽然和李自成没有竞争关系但也不是李自成的下属,而李自成能够占据的土地早已被十多年的农民战争搞得满目疮痍、一片狼藉。在这样的情况下,李自成拿什么和清朝硬刚?而且是征服了漠南蒙古的清朝硬刚?
这还不算西部青藏高原上的蒙古势力,这意味着李自成的最大成就,也就是割据北方。而在南明、清朝和吴三桂等多方势力的夹击下,李自成想要活下去都是个大问题,所以他的失败绝非偶然。
3、人和不行
古往今来的历史证明,如果没有合适的天时地利,依靠人和也能够闯出一片天地,即便不能称霸天下,最起码也能够割据自守。
但问题是李自成最缺的就是人和,不仅李自成个人能力不行,其军师团队更加不行,和汉太祖团队之间差好几个李世民。
在革命初期,为了拉拢更多农民加入,李自成提出均田免征的口号,这无可厚非,但当李自成推翻明朝后,麻烦就随之而来。因为没有收入,所以李自成开始了对明朝官员的“追饷”,打碎了这些投机者的所有幻想。要知道,士绅阶层一直以来就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实际统治力量,他们的向背直接决定了李自成的成败;再加上刘宗敏霸占陈圆圆,导致左右摇摆的吴三桂愤而降清,将大顺政权置于众叛亲离的地步。
而更尴尬的是,李自成团队不给力,自己的个人素质更不行,比如他的第二任妻子邢氏就跟自己的战友高杰私奔而后成为李自成的宿敌。
更重要的是,李自成自己也没啥主意,也就是长远的考虑。这使得李自成在颠覆明朝后,没有及时应对南明的顽抗和清朝的南下,为速败埋下了祸根。而且虽然李自成在高迎祥死后拥有了闯王的称号,但却并不能令其他农民起义军信服,尤其是混世魔王张献忠。
因为李自成始终处在极端危险的环境之下,最需要同仇敌忾共御外敌的盟友,但张献忠明显只想当土皇帝。
概括来说,李自成的失败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以说绝非偶然。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为什么民间却称他为英雄?
非常赞同题主的观点,李自成自起义以来,他与其他的明末农民军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所率领部队如蝗虫、土匪一般,所过之处,财富人口被掠夺一空,只有破坏,不事生产。但为什么李自成在民间名声却很好呢?
第一,李自成起兵的口号对占据绝对多数的贫苦农民有很强的吸引性和蛊惑性。尤其是当李自成进入灾民遍地、饿殍遍野的河南时,李自成喊出了“闯王来了不纳粮”、“均田免赋”等对下层贫苦农民有极强吸引力的口号。使得贫苦农民对李自成极为支持。
第二,姚雪垠系列小说《李自成》的强大宣传影响。小说《李自成》中,将李自成描写为一个嫉恶如仇、为民请命的完美英雄人物。他所率领的起义军,在书中秋毫无犯,犹如明末的红军和八路军。过于美化乃至失真的描写,也对普通人对李自成的印象有了很大的加成。
第三,李自成起义代表了已无法生存农民的反抗。李自成发动农民起义的背景,是在明末官僚腐败、贪污横行、土地兼并、天灾频发等诸多情况下发生的,此时的农民已经彻底活不下去了,因此,李自成代表了已无法生存农民最后愤怒的呐喊,自然得到了贫苦民众的好感与支持。
哪个更爱这个国家?
谢邀。
如果说是指爱他们继承和缔造的国家而言,不论是崇祯皇帝,还是李自成,或者是皇太极,无疑都是爱的,也没有不爱的道理。
但是,如果针对他们曾经赖以生存的国家——大明帝国而言,他们则是截然不同的:崇祯帝是爱,是真爱;李自成是恨,是不甘;皇太极是妒,是觊觎。
一、崇祯帝是爱,是真爱崇祯皇帝无疑是一辈子都爱着这个“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国家的。大明帝国是为他带来荣耀和权势的根本所有,大明帝国是他主宰和维护的江山社稷。
崇祯帝的童年是不幸的。
他的父亲朱常洛虽然是皇太子,但不受万历皇帝的待见,朱常洛和朱由校、朱由检兄弟俩在皇宫内没有过上什么好日子。特别是朱由检幼年失母,其父在他9岁时也去逝了,其兄弟7人、姐妹10人,只有他与长兄朱由校两人和3位姐妹长大成人。生在帝王之家,他可以说没有享受到童年快乐和太多亲情,也没有受到很好的教育,但他毕竟是大明王朝的龙子龙孙,地位崇高,他仍然热爱这个祖宗开创和承续的国家。
崇祯帝出道即巅峰。
按照正常发展,朱由检以信王之位就国之藩是他的正常归宿。但由于熹宗意外英年早逝且无子,这才侥幸得以登基为帝。即位不久,崇祯帝冷静且很有手段地清除了祸乱朝政的魏忠贤及其党羽,朝廷“众正盈朝”,呈现中兴之势。
可惜的是,大明王朝内忧外患,党争激烈,军政不振,而崇祯皇帝并没有力挽狂澜之能,在他的统治下,大明王朝终于在的手上亡了国。崇祯皇帝虽然是亡国之君,却不能说是昏君,反而有许多明君品质。他从即位之初就立志要当明君,并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他不迩声色,勤于政务,崇尚节俭,勇于认错,他也有许多被士民认可的明君言行。但他一个致命的问题,在危局中多疑不善断,刚愎而自用,这是导致君臣多离心、决策常失误的重要原因。
崇祯帝的结局是悲惨的。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入北京,朱由检自缢于煤山,大明灭亡。《明史》记载:
帝崩于万岁山,王承恩从死。御书衣襟曰:“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客观上说,明朝进入崇祯时期,虽然存在这样那样的严重问题,正如《韩非子•亡征》中所总结分析的那样,“然木虽蠹,无疾风不折;墙虽隙,无大雨不坏”,虽有亡征却非必亡。真正的问题在于,此时的明朝没有一个“有能服术行法以为亡征之君风雨者”,以至无力度过天灾人祸叠加、各种问题频发的疾风骤雨一样的困难时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缺少一个或为皇帝或为重臣的强力改革者,没有这样一个力挽狂澜的伟大人物,明亡就是必然的。
二、李自成是恨,是不甘崇祯初年,陕西大饥,饥民起义者众。这是明朝末年内扰外患的真正开始,一直伴随着大明王朝的灭亡。
在此后的十多年间,官府的剿贼与农民的起义交织并行,其中又加入了后金、清军多次入塞干扰,而社会动荡从陕西波及到山西,继而扩大到湖广、河北、安徽、山东、四川等省。有时,官军剿抚收效,义军或降或死;有时,官军或胜或败,义军此起彼伏,旋灭旋炽,愈剿愈盛。
早期比较有名的义军首领,有府谷王嘉胤,安塞高迎祥(称闯王),延安张献忠(称八大王)等。中后期,只剩下了接过“闯王”大旗的李自成和最后建立大西政权的张献忠。
李自成的真正发展是从崇祯六年开始的。当时,已经加入农民起义军几年的李自成率部东渡黄河,在山西投奔了他的舅父“闯王”高迎祥。此后的十年间,李自成开始闯荡四方,鏖战中原,实现从“闯将”到“闯王”的飞跃,期间有高潮有低谷。
崇祯十四年,李自成陷洛阳,灭福藩,至是势大盛,成为明末农民起义军的领军人物。
崇祯十六年,李自成先是在襄阳称“新顺王”,后又攻破潼关,杀死孙传庭,占领陕西全省,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
崇祯十七年春,出师北京,推翻了明朝。
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进入北京,到在山海关之战中败于清军和吴三桂军,被迫从北京撤退,李自成只享受了42天的高光时刻。
其后,清军一路追击,李自成一败再败,转走陕西、山西和湖北,次年五月初,在湖北九宫山视察地形时,被地主武装偷袭而死。
当然,李自成这个结局和归宿地是有很大争议的。李自成究竟归宿于何时何地,是殉难湖北通山九宫山,还是禅隐湖南石门之夹山?这是三百年来的一个谜,而这个谜团的解开也许还要更多的实证。
从早期经历来看,李自成由于地位低下,生活艰难,下岗失业,杀人投军,起义造反,总是随波逐流,命运不能自主。到了李自成成为义军首领,提出“均田免赋”口号,推翻朱明统治成为他的目标。因此,对于大明王朝,李自成大约是只有恨而没有爱,还有对世道的不平、不甘。
李自成的结局和归宿地之所以存在重重疑团,可能是因为李自成故布疑局。也许是李自成对造反起义成功却引来外族入侵结局的反思,从对大明的恨转变为对大清的恨。这从大顺军和大西军余部一致加入南明,坚持抗清大业,可以得到印证。
那么,结论可能是:殉难是局,退隐为实。
也许,这算是李自成及其大顺军对这个国家、这片土地、这些人民的一种救赎吧。
三、皇太极是妒,是觊觎清太宗的名字确实应该翻译为黄台吉为宜,叫皇太极总给人一种违和感。
清代先祖——女直、女真的历史沿革,明朝与女直、女真的关系(分封、朝贡、赏赐、诸卫等),是十分清楚的历史。对此,曾经被乾隆皇帝下令列入禁毁书目的叶向高《四夷考》有全面记载。
皇太极出身于建州女真,对于女真人所依附生存的大明帝国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什么样的情感?用一个字来形容也许是恰当:妒。嫉妒大明的万里江山和中原的璀璨文明,就是恨别人比自己好,从而生出觊觎之心、抢夺之举、侵占之意。
从1618年(万历四十六年)后金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名义誓师反明到1662年(康熙元年)南明永历帝被杀,四十多年间,经历四十多次重大战役,无数的将士、人民卷入这场明清朝代更替战争。
皇太极率军亲征的战役,包括天启七年五月的宁锦攻坚战、崇祯二年十月至三年四月的北京奔袭战、崇祯四年七月至十一月的大凌河围城战、崇祯七年六月至九月的入口之战、崇祯十四年八月至十五年三月的松锦决战。皇太极在位期间,还决策推动了其他三次大型入塞之战,均“杀掠无算”而归,此外还发动了第三次旅顺之役、皮岛海战等战事。
历史上的李自成是怎么死的?
李自成虽然是榆林米脂县人,究其身份却大有来头,建文帝朱允炆被朱棣逼宫,从皇宫秘道逃生,一路辗转,来到陕西,化名李阳,所跟随的18宫女皆纳为妻妾。
李自成乃朱允炆十二代孙,从小不忘国恨家仇,立志夺回祖上失去的江山。李自成能把军队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发展如此迅速,得益于刘伯温十三代孙刘仁暖的帮助。
李自成九岁时,路遇云游的少林藏经阁高僧玄慈大师,玄慈见李自成骨骼惊奇,收为弟子,秘密传授少林绝学【易筋经】和少林三十六绝技。在李自成十六岁时,师徒分手,临别,师父把自己八十年功力,输入李自成体内。
19岁的李自成年少成名,在西北七省绿林道中,首屈一指。也许是李自成的初恋改变了他的人生,18岁的武林第一美女陈芳芳爱上21岁的李自成时,英雄美女,轰动了整个武林。陈芳芳温柔美艳 ,美貌远胜其妹陈圆圆。
也是李自成曾经的年少气盛惹下祸端,大力金刚指下,魏忠贤的十三太保五人毙命。从此结冤于东厂锦衣卫。汉中飞龙谷,李自成带着心爱的人陈芳芳正观山景,被大内三十六位高手团团围住。李自成虽然尽数击毙三十六位高手,怀孕三个月的陈芳芳倒在血泊之中,奄奄一息。陈芳芳的最后一句话是【成哥,娶圆圆为妻】。
万念俱灰的李自成终于决定起兵反明,西北七省绿林,一呼百应,半年内军队发展到百万,势不可挡。李自成作为陈圆圆的姐夫,由于忙于军务,无法脱身与小姨子取得联系。就在李自成反明的第二年,陈圆圆带着老管家和贴身丫环千里来寻姐夫。
那是个战乱的年代,一行三人走到巴山时,吴三桂带兵经过此地,见陈圆圆貌美如画,当场强暴陈圆圆,从此据为己有。李自成对大明的一路进攻,势如破竹,风生水起。最后夺得大明京城,崇祯吊死煤山。陈圆圆得知姐夫起义成功,对姐夫的思念和对吴三桂的恨更加强烈。
吴三桂知道陈圆圆一心爱着姐夫李自成,可对如此美丽的女人,又爱如己命。他虽然明白强扭的瓜不甜,还是对陈圆圆不舍。陈圆圆终日以泪洗面,面对吴三桂,她毅然决然,告诉吴三桂,你得到我的人,永远得不到我的心。
身为明将的吴三桂,看到大势已去,对李自成是惧怕的。成功的李自成没有忘记小姨子,在即将功入北京的前夜,他抬头仰望明月【芳芳,我一定找到圆圆,江山与圆圆比又算得了什么呢?我爱小姨子…………】。
李自成如愿以偿了,他夺回了陈圆圆,也让吴三桂狗急跳墙,引清兵入关。李自成带着陈圆圆两人一马冲出敌人的包围,夕阳西下,大河拦路,李自成看着岸边石上的几个字【霸王自刎处】,仰天长啸【李栆儿兮小姨痴,江山失兮圆来迟。圆来迟兮可奈何,圆圆圆圆奈若何】。李自成别圆,欲红河自刎 。
陈圆圆说,【姐夫,休学匹夫之勇,妹不羡王侯不羡仙,你挑水来我浇园,红尘有何恋?霸王若不别姬,谁敢说无小霸王顶天立地呢?姐夫 ,我想给你生个小孩……】。李自成看着千娇百媚的陈圆圆,欲罢不能,在河边终于上演了千古佳话【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陈圆圆情乱意迷,秋波惺眼,低声道【哥,我还要…………】。李自成遥望追兵,紧紧抱住陈圆圆说【好吧,牡丹花下,谁问生死?让你一次爱个够……】。
正在李自成儿女情长之时,忽听空中一声叹息,【孽畜,我乃你祖建文帝,你知罪吗?】。李自成如梦初醒,跪地磕头,羞愧难当。建文帝说【当年我遇高人传我易容术与缩骨丹,今传授与你……】。
李自成抬头,空中站着一位身穿龙袍的帝王,李自成知道是自己的先人建文帝,泪流满面说【孩儿该死,孩儿该死……】。建文帝佛尘轻摆,李自成顿时感到舌底生津,全身骨节格格作响,瞬间缩骨成孩童,接着一张形如面膜之物扑面而来,敷在脸上,十二分钟后,再看李自成,与康熙如出一辙,谁也分辨不出真假康熙。建文帝说【我助你大清为帝,再续祖宗基业,望勤勉为国……】。
李自成再次醒来时,已身在皇宫,而真正的康熙被建文帝带上九龙山,修炼长生之术,活到258岁,直到大清亡国,康熙无限感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红尘滚滚,不如静通黄庭三五卷,不惹凡间半点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