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三别,白居易比李白杜甫强在哪里

天美资源网

杜甫三别,白居易比李白杜甫强在哪里?

私以为,从文学成就的角度出发,我认为白居易并不比李白和杜甫强,理由如下:

首先,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贺知章又称他为“谪仙人”。他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自是需要赘言的。他以一种浪漫飘逸的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塑造了一位豪放不羁,翩翩潇洒的形象,他的诗歌讴歌祖国山川风光,抒发个人理想抱负和自我情感,其诗歌语言清新明快,真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他是在屈原这位浪漫主义诗人之后,我国古代诗歌中浪漫主义风格的一座高峰。此外,人们总能在李白的诗歌中找到情感的共鸣和寄托。李白诗歌表达的感情具有代表性,无论思乡、得志、失落、还是渴求功业的愿望,都能通过各种充满浪漫气息的手法表达到极致。

杜甫三别,白居易比李白杜甫强在哪里

其次,杜甫被称为“诗圣”,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他的诗歌与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不同,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又十分精湛、卓越,内容多表现广阔的社会生活以及社会底层民众的生活,同时在诗歌中贯穿诗人真挚的情感和博大的胸怀,具有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句话来评价杜甫诗歌是最精当的。

最后,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的又一位现实主义诗人, 他作诗以“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而切,欲闻之者深戒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为标准和追求,所以他的诗语言浅显易懂,明白如话,但白居易诗歌有时过分追求通俗浅显,而使得诗歌的整体艺术性不足,一味议论而形式比较刻板,这是白居易不及李白和杜甫之处。

所以,我认为白居易的诗歌在整体上是不及李白和杜甫的。正如韩愈在《调张籍》中说的“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李白和杜甫的写诗风格有什么不同?

李白和杜甫的写诗风格有什么不同?

前言: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代诗歌的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高峰,我们分别称他们为“诗仙”“诗圣”.他们共同经历了唐王朝由极盛到动乱的历史。面对这个乱世,他们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诗歌艺术风格和个人性格。

一、写诗风格

1、

李白的诗歌豪放不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被称为“诗仙”。

2、

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忧国忧民,充满现实主义,被称为“诗圣”。

二、两者身处时代背景不同

1、

李白身处盛唐,国势强盛, 文人渴望建功立业,所以李白作为盛唐时代的文人,他所写的诗作也与时代相呼应,表现出雄心壮志和远大抱负。

李白是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其诗感情热烈,气势宏大,想像丰富,语言清新,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在唐朝最强盛的年代,诗作风格抒发个人情怀,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

2、

而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所以杜甫的诗歌表现为格律严谨、情感内敛、沉郁顿挫、充满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以及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性格特征。在战乱中颠沛流离的杜甫诗作风格和苦难的生活中相照应,显得哀婉沉痛。

三、成长环境不同

1、

李白年少时博览群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他还仗剑任侠,“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中国文学史》)他年少是曾广有游历。这一切都对李白自由奔放的性格形成有重大影响,还直接导致了他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李白尚武轻儒,轻财好施,喜欢豪饮。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又是积极入世的。他的人格魅力也是别人所不能及的。

2、

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重要诗人,所以对杜甫来说从仕与诗歌都是家业。他曾对儿子说“诗是吾家事“。杜甫深受儒家文化教养,终身都有辅佐君王的愿望,又加上自身一生的穷困潦倒,从而形成了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性格。他的诗歌也因此偏重于现实主义。

四、追求不同

1、

李白终其一生都徘徊在出仕与高蹈之间。他在《蜀道难》中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种忧虑,他说“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剑阁峥嵘而崔嵬”这可能是对当时政局混乱他抑郁不得志的一种隐喻。

2、在他的《行路难》中他用“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等太行雪满山”来形容自己艰难处境。由于当时高力士杨国忠的受宠,贤士都被据在朝门之外,因此他发出了“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悲叹,但他的乐观主义天性又使他对理想追求都是执着的。他唱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

3、在《夜泊牛渚怀古》中他写道“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借用谢尚知遇袁宏的典故来表明自己的怀才不遇渴望知音的心情。以上都说明李白对仕宦生涯是积极的。

4、而另一方面李白又受道家的影响,不时又有高蹈出世的想法,而且他也曾在深山隐居过。在《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中他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山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表现了他对道家的崇信和对儒家的嘲弄和摆脱世情追求神仙生活的感情。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描写奇幻的梦境表达了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最后他说“安能催眉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表明了自己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志向。可以说李白的一生都在出世入世的矛盾中前行着。

5、而杜甫就简单的多。他一生都在谋求获得官位。

6、

“奉儒守官,未坠素业”(《进雕赋表》)。他一生都相信自己能有朝一日“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这种精神一直渗透在杜甫诗的字里行间他的七律《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这首诗十分能体现杜甫诗歌的特点,诗开头就以景色引出作者心绪,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样有动人的对比。

其后写出“万方多难”的境况,最后写出个人报负,他想像诸葛亮一样建功立业。全诗即景抒情写山川联系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说人事又借助自然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熔自然景物国家灾难个人情感于一炉,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风格。

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写的是唐军攻克安史老巢后诗人听到消息后的喜悦。全诗以流走的音韵真挚的情感快速的节奏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他的《登高》全诗对仗工整,写景抒情融合一体。前两联写景,后两联结合自身衰老,归结到零落潦倒的根源。其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名句。

五、诗体上的区别

1、

在诗体上说李白擅长古歌行体,擅长五七绝句,他性格自由奔放使他不囿于格律音韵,他的《蜀道难》长短参差,他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云》的前两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使用的是散文句法。

2、

而杜甫精于音律,擅长铺陈排比。因此律诗尤其是七律是他的长处。在诗的音美形美的方面李白稍逊于杜甫。而在风格美方面,李白的飘逸豪迈,谈吐天然是别人所不能学的。李白直抒胸臆多,乐则大笑悲则大号。而杜甫的诗多含蓄曲折沉郁顿挫。这也是年轻人多喜欢李白而思想成熟的人多喜欢杜甫的一个原因。

最后借用诗人韩愈的话做为结束语:

韩愈说得好:“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他们两人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两人的诗,是各有长处的。

杜甫的三吏三别在当时社会算不算是传播负能量?

你可以穿越到唐玄宗时代,向刑部实名举报,领十几个开元通宝赏钱。

三更三别是什么?

应该是三吏三别,指的是诗圣杜甫的六首诗。

三吏三别即《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是杜甫的作品,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不幸和困苦,表达了作者对倍受战祸摧残的老百姓的同情。

杜甫安史之乱诗?

《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所写的五言律诗,杜甫在这首诗歌作品中,反映了唐朝经历安史之乱后,国家凋敝,百姓流离失所的景象。

《春望》作为杜甫安史之乱的诗,它具有极高的写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是诗歌的全部内容,通过诗句的描写,便可看出经历安史之乱后的唐朝极具衰败之景。

这首诗歌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将国家的凋敝一览无遗的展现在了世人面前。诗句开篇,作者以“望”字点题,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心情。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