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攻,李自成是怎么攻破西安的?
有内奸开门!冬十月,自成陷潼关,传庭死,遂连破华阴、渭南、华、商、临潼。进攻西安,守将王根子开东门纳贼。自成执秦王存枢以为权将军,永寿王谊曈为制将军。巡抚冯师孔以下死者十余人,布政使陆之祺等俱降。自成大掠三日,下令禁止。改西安曰长安,称西京。
这是明史记载的,虽然后世从考古挖掘中发现了,所谓的秦王并非是朱存枢,朱存枢早在崇祯二年时已经病死了,而投降闯军的可能是朱存枢的弟弟朱存极。
根据《明史》和《陕西地方志》的描述,李自成攻破西安城很是轻松,就是内奸开了城门直接投降的。
西安可以说是一座千年古城。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在文字上了,那个时候的西安名叫“丰镐”。到了元朝时,马可波罗曾写到:“城甚壮丽,为京兆国之都会…此城工商繁盛,产丝多,居人以制种种金锦丝绢……凡人生必需之物,城中皆有,价值甚贱。”
明朝初期,朱元璋封次子朱樉为秦王,在原西安城东外修建秦王府,随后将旧城与秦王府相连,修建城墙。甚至是在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时朱标西巡西安后,向朱元璋提议迁都西安意见。
明初的秦王可是天下第一藩王,哪怕是燕王朱棣,所掌控的兵权都没有秦王多。明初的秦王府不仅仅要担负作为长城防御线的连接点,还要担负西北区域的军事压制。只是不知为何,秦王朱樉突然就暴毙了,随后的子孙后代一代不如一代。
孙传庭的战死,是陕西全境沦陷的开启,也是明朝灭亡的开启崇祯十六年时,陕西巡抚孙传庭升任兵部尚书,兼督河南、四川、山西、湖广、贵州及江南、北军务,当时的兵部侍郎张凤翔给崇祯皇帝“进言孙传庭所有皆天下精兵良将,皇上只有此一付家当,不可轻动”。确实也是,当孙传庭战死在潼关之后,明朝就再也没有一战之力,而李自成和进入陕西之后,仅仅几个月就攻破了京城。
《大明劫》中的孙传庭描绘得不是很丰满,真实的孙传庭几次在官场上沉浮,早年他力排众议,人数虽少,可是实在的战兵,而且就如同《大明劫》里所拍摄的那样,孙传庭重启了陕西的卫所制度,将那些侵占军队土地的豪族一网打尽,得罪了许多人。
而关中频岁饥,驻大军饷乏,士大夫厌苦传庭所为,用法严,不乐其在秦。相与哗于朝曰:“秦督玩寇矣。”因此后来被杨嗣昌诬陷入狱后,那支早年训练出来专门对付民军(起义军,后同)的秦军,也迅速被那些酒囊饭袋给祸害干净了。
等到孙传庭再次被崇祯启用时,孙传庭只能坐视开封被围被攻破,历经几个月的时间,才重新训练出一支秦军,可就是这个时候,急躁的崇祯被开封城破,藩王被杀的消息刺激之下,反复、多次催促孙传庭出关攻打民军。
最终柿园之役败北,孙传庭再次守关不出,坚持训练军队大半年之久。只可惜这时候的民军已经不再是之前的流寇,攻破开封后的他们已经获取了大量的军事装备,以及民间读书人的支持。
所以李自成不再像以前那样直接攻打潼关,反而是施行坚壁清野(其实也没必要,因为小冰河的威力,早已经让千里无人烟),坐等明朝官军出关,将补给后勤问题留给长途跋涉的官军。
汝州战役开启了,开始时孙传庭的军队势如破竹,甚至打得民军军心动摇,李自成差点就在军中被擒获。但战役开启后不久,明官军的后勤补给就出现问题了,而李自成也抓住了这个机会,派遣刘宗敏率一万名骑兵从小路抄到官军后方,切断官军的粮道。
明官兵攻破郏县时,这个县城早已经被民军吃得一干二净,只截获了少量骡马,也在此时,本来早已经干旱多年的河南地区突然天降暴雨,明官兵只能又冷又饿,无奈之下,孙传庭只能率军后退,想打通粮道,孙传庭留下的河南军陈永福部留守大营。
可能是河南军在这些年里已经看多了官军中出卖队友的戏份了,也可能是真的被民军打得没信心。史书上说,留守的河南军一看陕西军“后撤”,迅速爆发了“兵变”,总兵官陈永福根本无法弹压——前军既移,后军乱,永福斩之不能止。贼追及之南阳(《明史 孙传庭传》)。
贼阵五重,饥民处外,次步卒,次马军,又次骁骑,老营家口处内。战破其三重。贼骁骑殊死斗,我师阵稍动,广恩军将火车者呼曰:“师败矣!”……一日夜,官兵狂奔四百里,至于孟津,死者四万余,失亡兵器辎重数十万。传庭单骑渡垣曲,由阌乡济。贼获督师坐纛,乘胜破潼关,大败官军。传庭与监军副使乔迁高跃马大呼而殁于阵,广恩降贼。传庭尸竟不可得。传庭死,关以内无坚城矣。《大明劫》这部剧讲述的是一场瘟疫毁了明朝。确实是一场“瘟疫“,只可惜不是医者吴又可所能医治的。正如明史中写的”传庭死,关以内无坚城矣“,没有坚城了吗?非也,是有坚城,却无战心,大明亡了……
所以当李自成的军队到达西安时,守城的将领开城投降了,秦王朱存极也跟着投降了……
图片均来源网络,感谢《大明劫》剧组,若有侵权,请联系,必删除。
原创若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关羽没有进攻樊城?
如果是在荆州没有丢失,益州同时存在的情况下,蜀汉的赢面能有多大?实际上蜀汉的问题不仅仅是丢了荆州这么一个问题,丢了荆州的同时,刘备在拿下益州的时候也遗留了很多的问题,入四川的时候刘备原本是帮助刘璋对抗张鲁和曹操的,但是刘备转手将益州夺走,这是不义之事。
按照诸葛亮的隆重对策,提到的是益州和荆州双向出兵,随后夹击关中,以此形成居高临下的形势,再东出讨伐曹魏。但事实上更重要的一点是要顺从兴复汉室的原则,只有这一准则在,刘备才有正当理由说曹操是曹贼,自己是承衣带诏来反曹,解救皇帝。
不过也不是说毫无胜算可言,看到很多回答说到了蜀汉的发展问题,其实很多人都没有看到荆州和益州的发展前景。在东汉末年时期的人口统计之中,荆州的总人口数是七个郡,六百二十六万人口,益州的人口总数是七百二十四万人口。可想而知潜力巨大,其中三国末期人口最多的就是益州,其次则是豫州。
而现实的情况是在黄巾之乱爆发以后,随着平定战乱和之后的董卓入京,整个中原地区损坏严重,至于人口总数更是不用多说。徐州在战前人口多达两百七十九万人,但是曹操几次讨伐徐州,而且徐州又先后经历了刘备、吕布时期,总而言之是所剩无几。(而且曹操还几次屠城)相反荆州和益州的未曾经历大的动乱,反而是保存完好。所以从这一个角度出发,蜀汉还是有机会的。
但这一结果还是有前提的,首先是刘备没有能拿下荆州全境,只是得到了南郡的一部分,而且还是以荆州南部四郡为代价所换取的。所以刘备只是得到了战略位置,但是却没有得到荆州全境的财产。另外荆州的重要部分南阳郡在曹操的手里,襄阳也在曹操的手里,所以关羽才会在这之后出征襄樊,目的也是要获取战略重地。
所以说关羽进攻襄樊是个必然的结果,就算是不在当时,之后也一定会北伐。因此关羽要是没有北伐,而是固守荆州最后的结局也不会太好,再加上东吴对荆州的觊觎,无非是换一种方式将荆州夺走。这么看来蜀汉的胜算还是不大,除非是同时坐拥荆州和益州全境,而且还没有夺取益州时所产生的影响,蜀汉才能真正实现隆中对的计划,才有机会成功。
有太子或王子参与吗?
提问者一定看过韩国电影《最强兵器·弓》吧!因为这部电影里面确实有清朝在进攻朝鲜时,清朝皇太子被男主角(某朝鲜神箭手)干掉,尸体被烧焦的桥段,平心而论讲这部电影的制作是很精良的,客观的反映了八旗军的战斗力(某种意义上忖托了男主角的强悍),但是关于整死清朝太子一说,真是子虚乌有的,纯属虚构,绝无雷同。
因为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代还没有形成“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制度和传统,如努尔哈赤生前确实曾试图建立皇子继承汗位制度,因先后发生舒尔哈齐、褚英之问题,所以使用了原始民主制,制定了“八王共治”制度,其继承人也是由推举产生,所以并没有什么皇太子,这在努尔哈赤于天命七年三月的《汗谕》中就规定了继承人由八个和硕贝勒推举产生。
《满文老档》天命七年三月初三日:故命尔等八子为八王,八王共谋,愿无所失。择能听尔八王之言者而立。后来皇太极的汗位就是推举产生的结果,当然过程上存在着各种暗黑,但是皇太极被推举上去是毫无疑问的。
《清史列传·代善》:十一年八月,太祖龙驭上宾,岳讬偕弟台吉萨哈璘以告父代善曰:“四贝勒才德冠世,深契先帝圣心,众皆悦服,当嗣大位。”代善曰:“此吾素志也!天人允协,其谁不从?”代善告阿敏、莽古尔泰及众贝勒,皆曰善。遂合词请太宗文皇帝嗣位,太宗文皇帝让再三,代善言益恳切,众议亦坚,乃从之。至于皇太极由于死的过于突然,他在生前也没有明确指定过继承人。而且皇太极自己也没想到他会死的那么突然,所以也没有立下关于皇位继承人的遗嘱,皇太极其人本就身体过胖、性情焦躁、饮食多肉,再加上国政繁忙、过度哀伤(皇太极亦性情中人,爱妃死亡,哭之!爱将死亡,亦哭之!一旦哭泣常不舍昼夜也)来看,其死于突发的脑溢血可能性很大,所以顺治帝能上位也是各方势力博弈的结果。
所以可以得出结论,天聪元年和崇德元年攻打朝鲜根本就没有什么所谓的太子参与,至于各贝勒那确实参与了攻打朝鲜,而且不少还是在后金(清)中是举足轻重的人物。
第一战 丁卯之役
天聪元年(1627年)正月,皇太极命令二贝勒阿敏、贝勒济尔哈朗、阿济格、杜度、岳讬、硕讬等率兵5万东征朝鲜。
《满文老档》天聪元年正月初八日:命贝勒阿敏、济尔哈朗台吉、阿济格台吉、杜度台吉、岳托台吉及硕托台吉,率大军往征朝鲜明将毛文龙。皇太极此刻出兵意图有二:主攻毛文龙、次攻朝鲜国。在阿敏攻打朝鲜前,皇太极就已经传达了作战机宜,所谓“明毛文龙近彼海岛,纳我叛民,故整旅徂征。如朝鲜可取,并取之”。
正月十四日,后金军攻陷义州,分兵一部向铁山,毛文龙失利,还师皮岛。而后金军的主力在朝鲜降将姜弘立、韩润引导下,连克铁山、定州、凌汉山城,于二十六日攻克平壤,二月后金军推进至平山一带,朝鲜在后金的强大军事压力下,被迫与后金结为兄弟之国。
参加此次战役的后金诸贝勒并无伤亡。
第二战 丙子之役
这场战役距离丁卯之役已经过去十年,后金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此时的后金(清)政权早已征服了漠南蒙古诸部和黑龙江流域各部,对明军事节节胜利,通过四次迂道入塞战略,大大损耗了明朝的实力,志得意满的皇太极改元为崇德,改国号为清,他已经有了取明而代指的想法,对于朝鲜这个明朝的藩属国,清朝决定一改以前的宽容态度,“朝鲜不背天朝,亦好意思,任从之”,逼使其在“事强”和“事大”之间做出选择,不再有任何商量的余地,这是第二次攻打朝鲜最主要的原因。
崇德元年四月,皇太极举行称帝典礼,适逢朝鲜使臣罗德宪、李廓留在沈阳,二人拒绝叩拜,“胡差等摔殴廓等,衣冠尽破,虽或颠仆,终不曲腰,以示不屈之意”,皇太极阻止了众人对待朝鲜使臣的的举动,将这两位使臣的不屈行为恶意推测为朝鲜国王授意(评:甩得一口好锅),以此为借口征伐朝鲜。
《满文老档》崇德元年四月十一日:朝鲜国王使臣罗德宪、李廓无礼之处,难以枚举。此皆国王有意构怨,欲我先启衅端,杀彼使臣,然后加我以背弃天盟之名,故令其如此耳。此次参战的清朝主要王爷、贝勒有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多罗贝勒岳托。
《满文老档》崇德元年十二月初一日:圣汗南征朝鲜国,时和硕礼兄亲王、和硕睿亲王、和硕豫亲王、多罗贝勒岳托、多罗贝勒豪格,多罗安平贝勒及固山贝子等率大军启程。此次战役清朝出动满、蒙、汉八旗共12万人,阵容明显比第一次豪华很多,最后围朝鲜国王李倧于南汉山城之下,在各道援军不断被击溃,救援无望的局势下,朝鲜被迫与清朝结为“君臣之国”,接受了清朝提出的惩办主战大臣、奉清朝正朔、以朝鲜国王之子为质的条件,朝鲜正式屈服于清朝。
参战主要王爷、贝勒无一被击毙。
但是,清朝也并不是没有重要人员损失,据朝鲜史料称,在朝鲜军队勤王过程中,击毙了皇太极的妹夫。
《丙子录·记各处勤王事》:贼逐日来战,杀伤无数,贼之名将亦死,汗之妹夫也。那么这个皇太极的妹夫是谁呢?此人就是一等超品公舒穆禄·扬古利,此人是清朝的开国元勋之一,早年当过努尔哈赤的侍卫,受到努尔哈赤的信任,为额驸,因为屡立战功,位亚八贝勒之下。
他与豫亲王多铎阻击全罗、忠清两道援兵的时候,被埋伏的朝鲜败兵用鸟铳射打身亡,“时有朝鲜败兵,伏于石窟,以鸟枪击中扬古利,终年六十有六”。
在其阵亡后,皇太极予以厚葬,“赐上所服黑貂裘、貂帽、靴”。阵葬大将,“上恸哭,群臣屡劝不止”。扬古利的战死大概就是此次清朝攻打朝鲜的最大损失吧!
引用文献:《满文老档》、《燃藜室记述》、《丙子录》、《清史列传》、《清初内国史院档案译编》
黄金台剧透?
受是将门之后,满门忠烈,受年少时就被赶鸭子上架上了战场,结果出人意料地在军中站稳了脚跟,没有给长辈们丢脸,成了受万人敬仰的大将军。攻是得宠大太监的义子,靠着义父的荣威成了朝廷军犬,是皇帝身边的红人。朝臣们对他既是瞧不起又是无可奈何的忌惮他。
两人小时候曾有过一段还没萌生就因道不同而被掐灭的情谊,曾经一同经历过生死,也交过心,最终因为两人身份与信念的差距而分道扬镳,成年后在官场也总是针锋相对。
皇帝对受家族的声望和实力感到不安,在暗害受不成之后,在有心人撺掇下旨为攻受赐婚,以此让受的家族断后。然而攻受两人私底下其实并不像朝堂上那样水火不容,年少时的回忆还让他们有着半生不熟的关系。
受在战场上被人暗害,虽没有伤及性命,但是双腿重伤。两人成婚后,攻总是在身边悉心照顾他,让孤家寡人在战场拼杀数年的受感受到了一丝温暖,两人之间那段半路夭折的感情又重新冒出了一点苗头。受也意外地遇到了旧时的故人,解开了当时年少时对攻的误解,发现了攻心里的一点点光明和温柔。两人明面上仍是被迫成婚,实际上暗度陈仓暗自两心相许,私下里互相扶持,一致对外。
两人甜蜜的日子还没过多久,朝堂之上暗流涌动,四境之外皆是虎狼。内忧外患,战乱四起,山河破灭。两人分隔两地,却为着同一个目标而努力,击退了外敌,收拾了朝堂上居心不良的人,最终收复了河山,也让太子顺利登基。
小受还有一个麒麟当宠物?
我在找你说的这本书,你知道这本书叫什么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