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楚霸王是谁,历史上刘邦和项羽在硬实力上相差悬殊

天美资源网

西楚霸王是谁,历史上刘邦和项羽在硬实力上相差悬殊?

论起综合硬实力,刘邦远在项羽之上。

首先,针对乱世中最重要的军事实力,刘邦和项羽其实各有优劣。

西楚霸王是谁,历史上刘邦和项羽在硬实力上相差悬殊

项羽所擅长的,是战术,是打硬仗,打大仗,这从巨鹿之战、彭城之战中都可以很清晰地看出来,王离、张邯、田儋、刘邦都很难在硬碰硬的战役中战胜项羽,正因为如此,刘邦正面抗衡项羽时,往往采取守势,坚壁不出,就跟项羽硬耗。

刘邦所擅长的,是军事理论和军事战略。

在后来平定陈豨的叛乱中,刘邦一到前线,便从陈豨的排兵布阵中看出陈豨的无能,这是刘邦军事理论扎实的表现。

在整个楚汉相争的过程中,刘邦自己在荥阳前线钓着项羽,派韩信走北路消灭其他诸侯,派彭越、英布、刘贾等人在项羽后方捣乱。最后对项羽行成包围之势,这是刘邦军事战略高明的地方。

所以,以军事能力论。刘邦和项羽其实是半斤八两,看局部战绩,项羽强,看整体战绩,刘邦强。

除去军事能力,项羽诸多方面都弱于刘邦。

对于如何做一名领导人,刘邦实在是太会了。

最初举事时,大家之所以选刘邦做头领,不是因为刘邦的家世,而是因为刘邦的能力、威望和神迹,尤其神迹这一加分项,是当时所有头领都不具备的。

项羽凭什么做头领?凭他能打,凭他是项梁的侄子,凭他才气过人。

田儋凭什么能做头领?凭他是齐国王室血统,凭他有家产,凭他敢干。

其他人也差不多,要么能力强,要么有王室血统。

刘邦能力固然强,但没什么背景,连兄弟都很少,但刘邦会造神,正因为刘邦会造神,丰沛人都以为刘邦是未发迹的神人,早晚都能成大事,所以在推举头领时,大家选了刘邦。

奠定头领之位后,刘邦便展现出知人善任的一面,萧何擅长治国和搞后勤,刘邦便把这方面的工作交给他。曹参和樊哙擅长冲锋陷阵,便把先锋工作交给他们。刘交和卢绾擅长阴谋诡计,便和他们商量一些机密。张良擅长谋划,便在重大问题时依张良的主张。郦食其能言善辩,便把出使各国的工作主要交给郦食其。韩信能独当一面,便给韩信一只军队…所有人都能人尽其才,所以刘邦的团队如虎添翼,无往不利。

刘邦不但了解自己的人,也了解自己的对手。

刘邦初拜韩信为大将时,和韩信有一段对话,二人对话的起点是分析项羽,虽然史书的记载主要是韩信在说,但从刘邦后来“自以为得信晚”的感觉来看,刘邦是认可韩信对项羽的分析,说明刘邦对项羽的印象和韩信的印象一样,种种记载表明,韩信的分析是正确的,说明刘邦也是了解项羽的。

在韩信率兵攻打魏王豹时,刘邦询问了魏王豹一线队伍将领的配置。当得知分别是哪些人时,刘邦给出了结论,后来的情况果然如刘邦事先所说,这说明刘邦是了解自己对手的。

综上,刘邦之所以能战胜项羽,其实是因为刘邦比项羽更有硬实力。

为何项羽自称是西楚霸王?

谢谢邀请!

01 东楚西楚和南楚,划分其实很清楚

渊源在《史记·货殖列传》里,司马迁是这么说的:

自淮北沛、陈、汝南、南郡,此西楚也。

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此东楚也。

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长沙,是南楚也。

照这么说,彭城就在东楚和西楚的分界线上,算是“西楚”的最东边,如下图所示。项羽那个“西楚霸王”的名号,倒也不算错。

西楚、东楚和南楚划分的大致方位

不过由此也说明,当时所谓的“楚地”,中心是在今天的江苏安徽北部一带,以此为基准,才区分出了东楚、西楚和南楚。汉初韩信封楚王,都城为下邳,就在今天的江苏睢宁县古邳镇,在古彭城往东不远。

韩信之后的西汉历代楚王,封国也大致在这个中心范围之内。

02楚国都城搬迁史

要彻底说清楚东楚、西楚、南楚的问题,就要搞清楚楚国立国八百年的搬家史。

一句话,楚王堪称“搬家狂人”。

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周成王时期,“封熊绎于楚蛮……居丹阳”。

而到了春秋初年,搬迁就开始了。《汉书·地理志》言,“故楚郢都,楚文王自丹阳徙此”。

这两段史料就算是接上了。从丹阳到“郢”,这便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楚国第一次大搬家。

武王之后,楚文王继位,从武王的“始都之郢”,又稍稍向东南挪动了一下,这才最终完成乔迁大业。

据考证,这里便是清华简中所谓的“为郢”,史书中所谓的“鄢郢”,今天的湖北宜城“楚皇城”遗址。

这里要说明的是,凡是“郢”,都是“都”!

用清华大学李学勤先生的话说就是:

郢不是一个固定的地名,而是武王之后王居的通称,尤西京、东京之京。

清华简《楚居》

换句话说,所谓“郢”,并不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的专有地名,而是楚国王室所在地的通称。不同历史时期,由于“搬家狂”不断迁移,也就有了形形色色不同的郢都。

可惜,湖北宜城“楚皇城”,也就是“为郢”的结局,并不美好。春秋末年的楚昭王时期,“兵圣”孙武千里奔袭,五战五胜,吴国一度灭亡了楚国。孙武攻克的那个春秋楚都,便是这座“为郢”。

这是不是楚国第二次大搬家的起因?目前还有争议。按李学勤先生的观点,楚国将“郢都”迁到湖北荆州纪南城,也就是大名鼎鼎的荆州战国郢都,时间没有楚昭王时期那么早,应当是在楚悼王四年,也就是公元前398年。

然而,120年后,也就是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也就是荆州这座郢都,楚国再次面临搬家。换句话说,在城破之前的百年间,这里才是楚国的核心地带。

荆州纪南城平面图

03战国时代楚国的最后岁月

楚国最后的岁月,颠沛流离。

荆州这座郢都被破之后,楚顷襄王面临南下和北上两个选择,南下长沙,这里老早就是楚国的粮仓,但是无险可守,早晚也是“待宰的羔羊”,于是举国北上,迁到了“陈”,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淮阳。此处更靠近中原腹地,方便向淮河中下游和泗水流域扩张,西边更有韩国魏国做肉盾,能阻碍秦军的打击。

居陈期间,楚人重振国势,一口气灭掉了周边的鲁国、邹国、费国、邳国等等一干小国,把孔子孟子的老家都收入囊中,也算是堤内损失堤外补。所以今天你要是说,孔孟都是楚国人,其实也不算信口开河。

然而好景不长,秦国对三晋鲸吞蚕食,眼看又要杀到身边,于是楚考烈王时期,也就是公元前253年,“孔雀东南飞”,迁都到巨阳,也就是今天的安徽阜阳一带。

但巨阳还不是很安全,楚考烈王22年,即公元前241年,又继续南下,迁都到淮河以南的寿春,也就是今天的安徽寿县。从撤离荆州故地算起,前后不到40年,楚国已被迫迁都三次,曾称霸中原的南国巨人,晚景竟如此凄凉,不禁令人唏嘘。

公元前223年,秦国起倾国之兵60万,在名将王翦的率领下,最终攻破寿春灭了楚国。寿春也成为先秦时期的最后一座“郢都”。

04大楚尾声

从公元前278年,楚人从湖北故地,迁到豫皖交界的陈,到元前241年,最后一次迁都寿春,再到公元前205年,项羽在关中分封十八路诸侯时,时间已经过去了73年。

73年,对古人来说,这就是三代人甚至四代人的时间,即使是古稀老人,也只能从长辈的言谈中,才能知道湖北荆州故国零星的信息,至于后来人,自然更认定,自己出生成长的地方,那才是“楚地”,自己则是这“楚地”上土生土长的“楚人”。

生在江苏宿迁的项羽,闻听“四面楚歌”,便心灰意冷;

生在江苏淮安的韩信,因为是楚人而被改封楚王;

生在江苏丰县的刘邦,晚年要宠姬戚夫人为他跳“楚舞”;

而生在山东菏泽的戚夫人,更是唱着“楚歌”,翩翩起舞;

而时至今日,“楚大鼎”仍然是安徽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2014年12月13日,我国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当天仪式上使用的“国家公祭鼎”,便是以安徽省博物馆“楚大鼎”为原型,等比放大铸造的。

楚大鼎

这也就是为什么,从汉初开始,所谓的“楚国”一直是在苏皖北部一带的原因。

项羽虽然以华东地区的彭城为都,但相对于当时楚国的中心区域,仍然是不折不扣的“西楚霸王”。只不过,在战国时的楚国故地上,一度出现了临江国、衡山国、九江国、西楚国共四个封国,项羽的西楚国,是占据了“西楚”的最东边罢了。

项羽分封时将楚国故地一分为四

据说,当年关于这个“楚”字,到底该给湖北还是给湖南,还颇有些争议,于是湖北用了“鄂”、湖南用了“湘”,作为简称。但如果按照秦汉时期的状况,何止是两湖,就连江苏安徽,甚至山东河南,也可以跟这个“楚”字,一起来蹭个热度呢!

谋士韩生为何看不起项羽?

韩生说“楚人沐猴而冠”,一杆子打倒一船人,太过分了,不过用在项羽身上也算贴切。戴了帽子的猴终究还是猴,得了天下的项羽依旧是凡夫俗子,不能成为真龙天子。韩生不光是瞧不起项羽,其实也暗含个人的愤懑:

韩生说羽曰:“关中阻山带河,四塞之地,肥饶,可都以伯。”羽见秦宫室皆已烧残,又怀思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韩生曰:“人谓楚人沐猴而冠,果然。”羽闻之。斩韩生。——《汉书》

这位韩生,在《史记》中并未留下名字,司马迁用了个“或”(有人)指代,班固不知道从哪儿得知此人姓韩。

项羽进入关中后,有位姓韩的儒生,劝项羽利用关中的优势,定都关中称霸。项羽拒绝了,他的理由是秦朝的宫殿都被烧毁了,重建工作量太大;更主要的是,一个人发迹了,如果不回到家乡显摆显摆,不等于穿着一身华贵的衣服,夜间行走嘛,谁能看见?

不知死活的臭嘴韩生说了一句掉脑袋的话:“人家都说楚国人是沐猴而冠,如今一看果然如此!”

如果韩生只说项羽沐猴而冠,说不定还能有人站出来帮他求情,结果这伙计一杆子撂倒一船人,引起众怒,被砍了头也不算太冤枉。

我们抛开口舌之争,客观地分析一下韩生的建议,就能清晰地知道双方的是是非非。

古代中国建都可选的地点无非如下几个:长安/咸阳、洛阳/开封、南京、北京。秦朝和西汉建都关中,东汉定都洛阳,隋唐在长安,宋在开封,元明清都在北京,只有南朝和明初定都南京。

都城的选址,有个明显的由西向东,由南向北变化的倾向。这是什么原因呢?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演化的结果!

也就是说,都城定在那里,并不是凭君主的个人喜好而定,是由历史的客观条件决定的。比如刘邦虽是楚人,但是他就没有学项羽,而是选择了长安为都城,理由就是韩生所言。

也就是说,韩生的建议是正确的,项羽拿出的两条理由,第一条言不由衷,第二条小人得志,滑稽得很,被骂作沐猴而冠一点不冤枉。

试想一下,假如项羽定都关中,刘邦这辈子能出得了汉中吗?被堵死在汉中的刘邦还能有机会跟项羽争天下吗?结果项羽穿了一身锦衣,回乡嘚瑟了一圈,被刘邦把庄园抄了!

为什么说项羽的第一条理由言不由衷呢?所谓宫殿被毁的说法,其实是项羽想说又不能说透,欲言又止的理由。其中究竟有什么隐情呢?其实项羽内心是这么说的:

“你说得轻巧,我敢留在关中吗?关中四十万冤魂的家属都在这里,他们不得撕碎我!”

巨鹿之战是项羽的封神之战,在军事上封神的同时,项羽又在政治上被打入地狱!原因就是他背弃了约定,坑杀了关中四十万将士。

陈胜吴广的事迹告诉我们一个起码的道理:底层老百姓虽然成不了大事,但是一旦他们发怒,摧枯拉朽的能力如惊涛骇浪!

所以,从项羽对降卒们落下屠刀的时候,就意味着他的政治生命终结了一半,远离关中恐怕是他唯一的选择。

韩生看到这一层了吗?

我觉得这位韩生也就是个夸夸其谈的儒生,不是说他说得没道理,能看出关中优势的人比比皆是,项羽虽然没有接纳,不代表他没看出这一点。那么指责韩生夸夸其谈,又是什么道理呢?

儒生在秦朝就是个不受待见的群体,秦朝秉承商鞅变法的成果,以法治国,最吃香的一个群体是精通法律的吏员,而不是儒生。所以,这位默默无闻的韩生,应该对秦朝不会有多大好感,项羽入关后,赶紧来示好,满以为出头之日到了。

韩生是本位主义,他光是看到了自己出头之日,却不能审视项羽内心的痛处,所以当项羽拿出遮遮掩掩的理由时,这家伙根本没听懂项羽的潜台词,反而心理失衡,口不择言地以沐猴而冠,将项羽连同楚人一起侮辱。

这岂不是找死么!

所以,项羽放弃关中虽有不得已之处,但是他的目光短浅,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本质,暴露无遗,被骂作沐猴而冠也不冤。骂人者韩生也不值得夸赞,本质上他也没有完全看清真相,满以为凭一句进言就能咸鱼翻身,受挫之后心理失衡至此,死得也不算冤!

项羽是江苏人为什么叫楚军?

项羽是江苏人,但江苏在当时属于楚国。楚国当时包括三个部分,两湖是楚国旧地称南楚;江东原来吴越地区称东楚;江淮地区属于西楚。项羽建都在彭城,彭城属于西楚地区,因此项羽虽然是江苏人,却自称西楚霸王,他所率领的军队因此就叫楚军。

项羽和孙策哪个厉害?

中国历史上,只有一个霸王,他就是西楚霸王项羽。项羽之后,无人敢称霸王。即便江东奠基者,以勇猛著称的孙策,顶多敢以小霸王自居。

说真的,项羽和孙策二人,都是我比较喜欢的类型。但如果要把他们二人做个比较,评选出哪个更厉害的话。个人观点,无论是比个人勇武,还是比军事能力,项羽都是当之无愧的最强王者,孙策不可比拟,顶多钻石段位无敌。

个人勇武方面,直接不用比了。楚霸王力拔千钧,一个鼎扔过来,直接砸死。

重点说一下军事能力……

☞西楚霸王项羽

经典战例一:巨鹿之战

☞兵力对比:项羽兵力五万,章郸四十万大军。

秦始皇统一六国,对百姓实施残酷的剥削与压迫,赋役繁重,行政暴虐,百姓苦不堪言。秦二世继位后,不但没有改善当前的现状,反而是变本加厉。导致一些不堪压迫的百姓奋起反抗。陈胜、吴广率先发起“大泽乡起义”,紧接着项梁、项羽、刘邦等相继起兵。被秦扫灭的六国也奋起反抗。

——出现了天下反秦的态势。

秦朝统治者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仍然负隅顽抗,调动大军,镇压农民起义军。秦大将章郸统领四十万大军,一战即将赵军击溃。赵王退守巨鹿。章郸派王离等人率二十万大军,将巨鹿围得铁桶一般,之后亲率二十万大军,驻扎在城南数里之外,打通粮道,准备长期将赵军包围在巨鹿,伺机夺取城池。

赵王向各路反秦势力请援。燕军、齐军率先赶到巨鹿战场,但由于惧怕秦军的威势,都驻扎得远远的,不敢去解巨鹿之围。

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主将,项羽为副将,领兵五万支援巨鹿。大军行进到安阳的时候,宋义下令停止进军,一直停留了四十六天。性格火爆的项羽,再也忍不了了。苦口婆心的劝说宋义发兵,并直言赵亡则唇亡齿寒。不想宋义不但不采纳,还当面奚落了项羽一番,并下令,违令者斩首示众。

由于考虑到事态的严重性,项羽冲入了宋义的大寨,将宋义斩杀,并接管了宋义的军权。

决定全力解除巨鹿之围……

他率先截断了敌军的粮到,使包围巨鹿的秦军惶恐不安。之后下令渡过黄河,烧毁营寨,破釜沉舟,每人只带三天的口粮,抱以誓死的决心,对秦军发动连续的猛攻。项羽身先士卒,勇往直前,最终九战九捷,大破秦军。

——此战!奠定了农民起义军推翻暴秦王朝的基础。

经典战例二:彭城之战

☞兵力对比:项羽兵力三万,刘邦等诸侯联军五十六万大军。

项羽分封诸侯,按照之前的约定,刘邦的封地本来应该是关中地区。结果项羽食言,封刘邦做了汉王。这让本来就心怀天下的刘邦,感到了极度的不满。虽然表面上恭恭敬敬,暗中却一直在算计项羽。

趁着项羽全力攻打齐国的时候,刘邦出其不意的拿下了关中。并让张良给项羽解释,说自己只是拿回应得的领土,履行之前的约定,别无所图。以此来麻痹项羽。

项羽果然上当,对刘邦全无防备,继续全力攻打齐国。

刘邦以项羽杀害楚怀王为口实,纠结了各路诸侯共计五十六万大军,集体反对项羽。在项羽的王都彭城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诸侯联军非常顺利的拿下了彭城。

项羽正在全力攻齐,突然得到了彭城失陷的消息,于是非常愤怒,亲自率领三万精骑,马不停蹄的南下,对诸侯联军发起突袭。

项羽迅速占领萧县,由西向东反攻,将诸侯联军各个击破。斩杀联军将士数十余万,刘邦所部几乎全军覆灭。

此战!刘邦受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失败,诸侯联军纷纷背汉向楚。使项羽从新掌握了楚汉之争的主动权。

☞项羽的这两场战役,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至今为止,难以被后世超越。孙策的过江东,相对于项羽的这两场战役,难度要小很多。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