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怎么死的,安禄山是哪里人?
安禄山(703年~757年)为营州(今辽宁朝阳)人。
父亲是胡人,母亲是突厥人,本名阿荦山(一作轧荦山),即战斗的意思。
母亲阿史德氏为突厥族女巫,安禄山年幼时父亲就死了,一直随母亲住在突厥族里。他母亲后来嫁给了突厥将军安波注的哥哥安延偃,安禄山也就冒姓安氏,名叫禄山。
他在30岁前一直混迹在边疆地区,是一个不很安分的商人。
30岁那年步入军旅,在不到4年的时间就做到平卢将军。
天宝元年(741)正月初一,他刚刚40岁时,一跃成为驻守边疆的藩镇安禄山家乡朝阳古城一级的最高军事统帅——平卢军节度使。
在此后的十几年中,他飞黄腾达,在唐朝严格按照任职年限资格任官的体制下,创造了和平年代边疆军帅仕途腾达的神话。
天宝十载二月,也就是他49岁的时候,已是身兼三镇节度使,同时兼领平卢、河北转运使、管内度支、营田、采访处置使。从40岁到49岁,安禄山从一方节帅到身兼三镇,荣耀君宠达到顶峰。
天宝十四年狡黠奸诈,骁勇善的他拥有重兵,以清君侧为由发动叛乱,使强大的大唐帝国开始走下坡路。
叛乱后称帝,做了二年瞎眼皇帝,被其子谋杀。
历史上有哪些离奇失踪的人?
在历史上有5个非常著名的人,他们的下落却至今都无解。
第一个就是闯王李自成,在明朝末年,民不聊生,群雄并起,其中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打进北京,逼死崇祯皇帝。但是,李自成入主紫禁城不到2个月,就被清军打败,最后李自成逃往老家陕西,不料被随后而来的清军彻底击败,李自成逃往九宫山。这成为李自成最后的踪迹,有人说李自成为了活命,出家为僧了,有人说李自成因为偷吃玉米被农民打死了,到底去哪了,无解!
第二个就是我们的建文帝了,大明朝建文帝朱允文可以说是古代唯一一位离奇失踪的皇帝。朱允文在位期间,以仁义治理天下,注重与民休息,但没有爷爷朱元璋的血性和谋略,削藩政策激起了朱棣的反抗。经过3年靖难之役,朱棣攻破了南京,在那场混战的皇宫大火里,并未发现朱允文的尸体,因此传说其逃了出去。因为生不见人,死不见尸,朱棣派郑和七下西洋寻找建文帝,可是依然无果。建文帝去了哪里?有人说出家了,有人说去了海外,有人说被烧死了,还有人说去了波斯,也是众说纷纭。
第三, 徐福,秦国方士,他通晓医学、天文、航海等知识,学辟谷、气功、修仙,兼通武术,后被秦始皇派遣出海采仙药,一去不返。某种程度上,徐福可以说是最成功的骗子炼丹家,以长生不老的鬼话骗得秦始皇团团转。最为离奇的是,徐福率领500童男童女,和3000工匠出海后,一去不复返。有人认为徐福就是日本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其实纯粹是杜撰神武天皇公元前7世纪就存在了,时间就对不上,那么徐福去了哪里?台湾?琉球?还是遭遇了海难?
第四个, 老子,古代圣人之一,学识卓越,成为孔子的老师。其创立的道家学说更是影响华夏几千年,许多名句至今仍被奉为经典!在神话传说中,他更是被神化成太上老君。据说,他在函谷关创作完《道德经》之后,骑青牛出关,一路西去,从此不知去向。有人说去了印度,有人说路上被劫匪杀死了,说什么的都有。
最后一个消失的美女:西施。我们都知道西施是古代的四大美女之一,当时越国被吴国消灭后,越王被抓去当了人质,但是他一心想要复国,就把当时有名的美女西施献给了爱好美色的吴王夫差。因为沉迷西施的美色,吴王荒废朝政,最终被勾践灭国了。而帮助越王勾践复国之后的西施却不知所踪了。有人说她因为羞愤难当自尽了也有人说她被范蠡带走了,但是不管哪种说法都没有得到证实过。
安史之乱中的安禄山史思明?
“安史之乱”中“安”就是安禄山,“史”就是史思明。安史之乱不仅是安禄山和史思明两个节度使,只是以他们势力最大,所以就以他们统称。在长达8年的安史之乱里,史思明一直担任安禄山的副统帅,甚至在安禄山死后,史思明还是叛军实际的首领。而这对好兄弟最后都死于亲生儿子之手,也算难兄难弟到了最后。
安禄山这人,非常非常胖,据说有三百多斤,要提着自己肚子才能走路。后来有患了眼盲,根据这个情况推测安禄山应该是严重的糖尿病,全身还长满毒疮,穿衣起居都是由他的心腹宦官—他亲手阉割的李猪儿来服侍。但安禄山性格暴躁,对下人非打即骂,李猪儿最亲近,挨打最多。安禄山称帝以后,深居宫中,议事皆由严庄转达,但又时常鞭笞严庄。后来安禄山和宠爱的段氏生下一子名庆恩,也受禄山宠爱,常想以庆恩代次子庆绪。
所以李猪儿怕挨打,严庄怕鞭笞,庆绪怕被废,三个人合谋杀了安禄山。《旧唐书》记载:“立庆绪于户外,庄持刀领竖李猪儿同入禄山帐内,猪儿以大刀斫其腹”。所以是庆绪放哨,严庄撑腰,李猪儿动手。
安禄山死后,《旧唐书》对这一事件爆出的一个大冷门出自帐外的放哨人,其记载:“立庆绪于户外,庄持刀领竖李猪儿同入禄山帐内,猪儿以大刀斫其腹”。
安禄山死后,史思明筑坛自立为大圣周王,随后杀死安庆绪。册封大儿子史朝义为怀王。史思明儿子众多,胡人以幼子为尊。其中史朝义待人宽厚,还有个儿子史朝清爱杀人,比较像史思明。
次年,史思明派史朝义攻打进入长安必经之地陕州失败,史思明大怒。后来又让史思明修筑一座三角城储粮,史朝义让累了的士兵休息会,正好让史思明撞见,大骂他只顾士兵性命,却不顾他的性命。还恨恨的说:朝取陕州,暮杀此贼子!还想把后方的史朝清召开做自己副手,代替史朝义。
史朝义部将悦骆便与他密谋生擒了史思明。后来悦骆怕事情败露,勒死了史思明,将尸首运回东京,史朝义继位。
安禄山和史思明被杀原因很像:第一,对身边人刻薄寡恩,非打即骂,导致他人生出二心。第二,对接班人问题上的迟疑不决,让儿子生出反心。举起屠刀的人,一定会死在屠刀之下。
杨玉环之死?
历史上杨玉环是怎么死的
杨玉环之死。杨玉环死于马崽坡。唐朝时期爆发了安史之乱,唐玄宗兵败带着杨玉环逃到了四川马崽坡,人家听闻杨贵妃的事迹后觉得杨玉环是红颜祸水,所以逼李隆基杀死杨玉环。李隆基没办法只能赐白绸缎让杨玉环自行了断。马嵬驿兵变,杨玉环没办法只能自杀身亡。
杨玉环之死,杨玉环死于佛堂。安史之乱爆发后禁军杀了杨国忠,禁军请求李隆基杀死杨贵妃杜绝后患,李隆基迫于无奈赐白绫让杨贵妃自尽在佛堂梨花树下。
杨玉环之死,杨玉环死于乱军刀刃之中。杜甫是诗歌中描述杨贵妃当时有血,上吊是不会流血的所以杨贵妃是安史之乱时死于叛军的刀刃下。
杨玉环之死,杨玉环死于吞金自杀。刘禹锡诗中描述的是杨玉环死于吞金。
历史上论证杨玉环有四种死法,它们分别是她死于马崽坡、佛堂、乱军刀刃之中,还有一种是她吞金自杀,但是哪一种是真实的还有待考证。
马嵬坡杨玉环之死
说起杨玉环之死就不得不说一下杨玉环当时所在的唐朝的这个宏大的背景。 在当时,唐玄宗李隆基本是一位有着壮志雄心,并且文武双全的皇帝,他创造了唐朝的开元盛世,为天下万民所爱戴。但在后期,宫中来了一位才貌双全的女人,名叫杨玉环,刚刚见到杨玉环的李隆基就深深的爱上了她,所谓英雄难过美人关,李隆基自从爱上杨玉环后,从此性格大改,不爱江山爱美人,性格变得暴躁,每天只有与杨玉环在一起的时候才十分的温和。
杜牧有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说的就是李隆基对杨玉环的宠爱。还有白居易的《长恨歌》也将二人的爱情刻画得感天动地,那一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充分的刻画了二人的爱情悲剧。 但也因为唐玄宗李隆基过分宠爱杨玉环,导致朝政无人管理,使得朝政混乱,百姓的生活也大不如以前。
几年后,就发生了改变了唐朝历史的安史之乱,这场战争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在安史之乱中,唐朝政府军节节败退,最后连都城都被占领,皇帝李隆基和杨玉环匆忙逃出了京城,落脚在马嵬坡,就在这时,皇帝李隆基手下的士兵发生哗变,要求皇帝李隆基杀死杨玉环,否则就推翻唐朝,李隆基迫于无奈,含泪赐死了杨玉环,把她吊死在马嵬坡。所以说杨玉环之死是李隆基一手造成的。
为何最后却变节投降安禄山?
哥舒翰,唐玄宗时期名将,多次大败吐蕃,战功赫赫,有“大唐第一战神”之称。
“第一战神”也许有点夸张,但他却是名副其实的常胜将军,他在诗仙李白眼里,更是把卫青、白起落下几条街的大英雄——
丈夫立身有如此,
一呼三军皆披靡。
卫青谩作大将军,
白起真成一竖子。
然而,这位屡破吐蕃、百战百胜,为唐玄宗开疆拓土立下汗马功劳的名将,却在与安禄山叛军的PK中阴沟里翻了船。
安禄山是公元755年,也就是天宝十四年发动“安史之乱”的,之前打死也不信安禄山会反的唐玄宗,直到叛军势如破竹地占了大片地盘,这才如梦方醒,匆忙组织防御。
首先派出的虽然是封常清、高仙芝两员名将,但因是仓促上阵,加上双方实力悬殊,两员名将也无济于事,连洛阳都没守住,被迫退守潼关,坚守不出。
潼关乃长安门户,只要牢牢守住这个门户,叛军就无法越雷池一步,长安可保无虞,然后调集兵力,从四面八方合围叛军,未必不能反败为胜。
而这,也是多数朝臣的看法。
图1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762年)
然而,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唐玄宗,无法接受堂堂政府军出师不利这个现实,求胜心切、急于挽回面子的他,对两人“躲”在潼关不出战极其不满,而唐玄宗派去监军的宦官边令诚,竟然一再向封、高两人索贿,均遭拒绝后,边令诚竟然在唐玄宗面前说:“常清以贼摇众,而仙芝弃陕地数百里,又盗减军士粮赐。”
唐玄宗也不管是不是谗言,将两人同时赐死,然后起用一个“瘫子”,命令他接替被冤杀的封、高二人。
这个“瘫子”就是哥舒翰。
那时的哥舒翰不但年纪大了,还因常年好酒好色,把身体糟蹋得一塌糊涂,一次洗澡时不幸中风,差点见了阎王爷,昏迷了很久才醒过来,从此得了半身不遂的后遗症,站都站不起来了。
这对于一个武将来说,无异于判了死刑。
“病废在家”的哥舒翰接到命令,不由得大吃一惊,以身体原因极力推辞,然而唐玄宗说,战马就是一个将军的腿,把他抬到马上,他不就站起来了吗!
哥舒翰不得不接受任命,带着行军司马田良丘、马军指挥王思礼、步兵指挥李承光等几个唐玄宗给他配的属将和高仙芝的二十万旧部,开向潼关。
没多久,安禄山就命儿子安庆绪来攻潼关,被哥舒翰轻松击退。
图2 哥舒翰据守边关
那以后长达半年时间里,叛军多次进攻,都被挡在潼关以东,眼看长安近在咫尺,就是无法前进一步。
安禄山不愧是老狐狸,强攻不成,便把精锐部队藏起来,然后命部将崔乾佑把一些老弱病残放在陕郡(今河南三门峡),想骗哥舒翰去捡便宜。
这点小把戏,怎么可能骗得了经验丰富的哥舒翰?
不料,陕郡“兵不满四千,皆赢弱无备”的情报,唐玄宗也得到了,他马上派人命哥舒翰出兵,捏了那些软柿子,然后收复陕洛。
完了,皇上上当了!
前线将领最怕的,就是不了解军情的上级干预战事,尤其是这个上级是皇上大人,因为谁的命令都可以违抗,唯独皇上的命令不能!
哥舒翰立即给唐玄宗上书,不行啊陛下,安禄山这是故意示弱,给咱们挖了个坑,咱们不能中他的奸计啊。
哥舒翰又认为,叛军劳师远征,利在速战速决,官军则正好相反,利用潼关天险抵挡,利在坚守,再说暴虐无道的叛军已经失去了民心,时间稍长定会发生内乱,那时再进兵收拾他们,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哥舒翰的想法,与郭子仪、李光弼不谋而合。
图3 郭子仪(697年-781年)
那时,郭子仪和李光弼正在河北攻打叛军另一股主力史思明,而且连续打了几个大胜仗,等他们把史思明搞定,就可腾出手来支援潼关,到时候潼关守军再出击,就可对叛军来个前后夹攻,将其彻底歼灭,也就不是难事了。
所以他们二位也认为,潼关守军只宜坚守,不可轻易出击,否则万一被安禄山埋伏的精锐诱歼,潼关就完了,叛军一旦占领潼关,那就是灭顶之灾!
道理讲明了,就看唐玄宗能不能听进去了。
但是杨国忠说,哥舒翰按兵不动,是贪生怕死,是在打自己的小算盘,是把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他这样做,不是坐失良机是什么!
唐玄宗听杨国忠这么一说,立即否定了郭、李二人之谋,接连不断地派中使催哥舒翰出战。
哥舒翰抚膺恸哭。
他哭的不是自己,是整个李唐王朝的命运。
因为他知道,一旦出击,必败无疑!
756年六月初四,“恸哭出关”的哥舒翰率军驻扎于河南灵宝。
南面靠山、北临黄河的灵宝,中间是一条狭窄的山道,长达七十里,是设伏的理想地段。
不出哥舒翰所料,安禄山的精锐部队,已经在此设下埋伏。
图4 安史之乱
四天后,战斗打响。
安禄山再次故意示弱,将王思礼的五万精锐,和随后跟进的庞忠的十万大军,成功诱入伏击地段。
叛军哪儿去了?官军刚开始疑惑,流星雨一般的滚木檑石,就从山上倾泻而下,在狭窄的山道上,官军想躲躲不了,想逃逃不了,砸死者不计其数。
哥舒翰连忙命令毡车在前面开路,叛军点燃早就准备好的几十辆草车,推下山谷,顿时浓烟滚滚,烈焰熏天,像下了一场大雾,什么也看不清的官军胡乱放箭,直到放到天黑,放完最后一支箭,才发现那些箭射中的,全是空气,连叛军的影子都被射中一个!
叛军到底去哪儿了?官军心里刚刚再次冒出这个问号,叛军主将崔乾佑率领的精锐骑兵,就从背后杀出。
官军惨遭前后夹击,只顾逃命,乱作一团,仅被挤下黄河淹死的,就达数万人。
河边上的官军运气不错,挤上了运粮船,然而没多久就因超载,运粮船连同上面的人,全部翻沉河底!
侥幸没有沉入河底的官军,总算划到了对岸,但已剩下不到十分之二。
而有幸逃到潼关城外的官军,最终也大多掉入自己之前挖的堑壕。
那些堑壕总共有三条,均深一丈宽二丈,三条堑壕很快被填满。
最幸运的是后来者,他们踩着同伴的尸体,总算安全回到了潼关。
图5 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北临黄河,南踞山腰
哥舒翰一清点,发现回来的仅有八千人,而出去的时候是二十万。
这点人马肯定守不住潼关,潼关早晚是安禄山的。
产生这个想法的不是哥舒翰,是他的部将火拔归仁,以及其他几个与他关系不错的将领,而且他们一致认为:投降安禄山才是上策。
火拔归仁是突厥人,突厥火拔部落颉利发石失毕之子,开元二年降唐,袭燕山郡王兼火拔州都督,在哥舒翰帐下为将,那时的哥舒翰是河西节度使。
尽管仅剩八千人马,但哥舒翰毫不气馁,准备整军再战,火拔归仁却对他说:“敌军逼来,相公且宜西行避之,以图去就。”
没想到哥舒翰刚上马出驿,火拔归仁就带领其他将领,“叩马请降禄山”。
哥舒翰大怒:“大丈夫死则死矣,怎么能投降叛军?”
火拔归仁拿出早就准备好的绳子,把哥舒翰的双脚绑在马腹上,和其他不肯投降的将领,一起押着投降去了。
哥舒翰又气又恨,想用马鞭插入自己咽喉自尽,被夺走。
图6 唐玄宗入蜀避安史之乱
安禄山将哥舒翰囚禁了几个月,哥舒翰一直没有实现替他劝降李光弼等唐将的承诺,安禄山正在想这人到底是真降还是假降,就被儿子安庆绪指使人杀了。
哥舒翰“投降”没多久,长安门户潼关失守,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姐妹、皇子皇孙等数千人,慌忙逃往成都。
公元757年,在洛阳称帝没多久的安庆绪,就遭到几十万官军夹击,逃往邺城前,将哥舒翰等三十多名被俘唐将全部杀害。
一代名将,就这样结束了生命。
文:沙尘暴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