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公田文,薛城战国时候属于楚国吗?
春秋战国时期,薛国先后为列国交争,其间隶属于齐国的时间最长。
齐相国田婴、田文曾先后受封于此,称薛公。田文在治薛期间,大规模地增筑薛城,使之成为周长二十八里,仅次于齐都临淄、曲阜的东方大城。薛国故城遗址在今滕州市官桥镇境内,薛国故城是全国文物终点保护单位。 前418年,齐国乘机将任姓薛国占领,为田氏邑。另一说为楚国所灭。薛国灭亡后,从薛国逃亡的公子登在楚国做官,楚怀王以沛地赐公子登为食邑,公子登遂率族人迁居于沛,以祖先原封地命姓,成为薛姓。如果薛国为楚国所灭,公子登入楚做官,侍奉仇敌,于情不和。再则,此地后来为齐国田婴封地。薛国应是被齐国所灭更合理一些。前321年(周显王十八年),齐愍王封田婴(号靖郭君)于薛称薛公。并建造高耸的薛国城池,立宗庙。由此任姓薛国演变为田氏薛邑。 田婴死后,其子田文(号孟尝君)袭封。田文好客喜士,招八方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增筑薛城,薛城也成为仅次于齐都临淄(七万户)的战国大城,乃至于“天下知有薛,不知有齐”,盛极一时。田文死后,魏国觊觎薛邑,而齐国担心薛国独大,于是齐魏共灭薛。战国四公子是谁?
战国四公子,因其封号中皆有“君”字,又称“战国四君子”,是战国时期齐国孟尝君田文、楚国春申君黄歇、魏国信陵君魏无忌、赵国平原君赵胜。
孟尝君田文的父亲是靖郭君田婴,母亲是田婴的一名妾,地位卑微。田婴是贵公子出身,他是齐威王少子,齐宣王庶弟。田婴相齐十一年。田婴有子四十馀人。田文以五月五日生。婴告其母曰:“不要抚养他。”其母不忍,偷偷地生下并养大了田文。田婴知道此事后,大发雷霆。田文不急不躁地问父亲:为何五月五日出生的孩子不能养育?田婴回答说:“五月子者,长与户齐,将不利父母。”田文反问曰:“人生受命於天乎?将受命於户邪?”田婴无言以对。田文又说:“必受命於天,君何忧焉。必受命於户,则可高其户耳,谁能至者!”后田文劝谏田婴,要注意招纳贤者,不要只顾私利,忘记公家的职责。田婴感到奇异,使田文主家待宾客。宾客日进,名声闻于诸侯。诸侯皆使人请求田婴立田文为太子,婴许之。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舍业厚遇之,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士以此多归孟尝君。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后孟尝君应秦昭王邀请,到秦国为相。但秦昭王又听信谗言,准备杀害孟尝君,孟尝君依靠门下素不为众人重视的两名门客,一擅长偷盗,一擅长鸡鸣,得以逃脱。成语“鸡鸣狗盗”源出此处。
後齐湣王灭宋,益骄,欲去孟尝君。孟尝君恐,至魏。魏昭王以为相,西合秦、赵,与燕共伐破齐。齐襄王新立,畏孟尝君,与连和。孟尝君为后人所熟知的故事,除前述“鸡鸣狗盗”外,还有冯驩为孟尝君收债,却尽焚券书,为孟尝君营造安全游刃有余的生存环境,成语“狡兔三窟”即源出此处。
孟尝君喜招揽士人,时门下食客三千余人。司马迁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馀家。后人往往将喜欢结交朋友豪杰者,冠以“孟尝”之号。如演义中隋唐之际的秦琼就被称为“赛孟尝”。
平原君赵胜,喜宾客,宾客盖至者数千人。相赵惠文王及孝成王,三去相,三复位。平原君家楼临民家。民家有跛者,走路不便。平原君美人居楼上,临见,大笑。明日,跛者至平原君门,对他说:“臣闻君喜士,士不远千里而至,以君能贵士而贱妾。臣不幸有跛病,却遭到你宠爱的女子的嘲笑,我希望你杀了她。”平原君笑应曰:“诺。”跛者去,平原君笑曰:“这家伙,欲以一笑之故杀吾美人,太过分了!”终不杀。过了一年多馀,平原君发现宾客门下舍人告辞离开者将近一半了。平原君很纳闷,对门客们说:“我平常待你们很好,未尝敢失礼,离开的人为什么这么多呢?”一名门客回答曰:“以君之不杀笑跛者,大家都以为你爱色而贱士,所以很多人不屑在你手下,就离开了。”於是平原君斩笑跛者美人头,自造门进跛者,向他道歉。其後离开的门下又逐渐回来了。
平原君执政时,最大的失误,就是仅着眼于领土的扩张,而不顾大多数陈臣僚的反对,劝说赵王接受了韩国上党太守的归顺,从而使攻击上党即将得手的秦人非常愤怒,兵峰转向赵国。在长平之战中,平原君作为执政,没有妥善处理好前线将帅有关事宜,尤其重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为统帅,轻率地放弃廉颇持久作战消耗秦军的正确战略指导思想,听从赵括盲目出击的主张。虽然最终的决策是赵王作出的,然作为执政的平原君,也难辞其咎。长平之战,赵国损失惨重,几乎亡国。
长平之战后,秦围攻赵国都城邯郸,遂有平原君率诸门客至楚国求援之事。“毛遂自荐”的故事即发生在此时。事成回国后,平原君感慨的说:“胜不敢复相士。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数,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於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於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彊於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这说明平原君在对人才的评判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阙失。
魏公子无忌,魏昭王子少子,魏安釐王异母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门下食客三千人。当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馀年。其为后人熟知的事迹,就是“窃符救赵”了。
魏王怒公子盗其兵符,矫杀魏国大将晋鄙,欲待信陵君返国后,重重治罪。信陵君也知道返国后必受严厉惩处,故使将领率魏军归国,公子独与客留在赵国,十年不归。秦闻公子在赵,出兵东伐魏。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公子趣驾归救魏。魏王以上将军印授公子,公子使使遍告诸侯。诸侯闻公子为统帅,各遣兵救魏。公子率五国兵击败秦军,乘胜追击至函谷关,秦兵不敢出战。当时,公子威振天下,诸侯之客进兵法,公子皆名之,故世俗称魏公子兵法。秦王患之,行金万斤於魏,诋毁公子有异心,欲自立为王。魏王整天听到的都是这些谗言,却不能不信,使人代公子为统帅。公子自知为魏王猜忌,于是谢病不朝,与宾客为长夜饮,饮醇酒,喜好女色。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病酒而卒。其岁,魏安釐王亦薨。秦国闻公子死,攻魏,十八年后灭亡魏国。
春申君黄歇,楚人,游学博闻,事楚顷襄王。当时秦使白起攻楚,取巫、黔中郡,攻陷鄢郢,黄歇于是游说秦昭王,停止攻击楚国。由于黄歇善辩,使得秦昭王打消了攻击楚国的念头。黄歇受约归楚,楚使歇与太子完入质於秦。留之数年。楚顷襄王病,太子不得归。於是黄歇劝秦相应侯,释放楚太子归国,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护秦国的利益。太子完回国后即位,为考烈王。以黄歇为相,封春申君。春申君后被李园利用,将怀有自己孩子的李园的妹妹贡献给楚考烈王为妃,后春申君被李园杀害灭口。
2战国四君子中哪一位不是王室之中的人?
不卖关子,直接说答案选:B春申君黄歇首先看孟尝君妫姓,田氏,名文,他是战国时期齐国贵族,齐威王田因齐之孙,靖郭君田婴之子,齐宣王田辟疆之侄。因封袭其父爵于薛,又称薛公,号孟尝君。所以排除A!B选项,春申君黄歇,黄国(今河南省潢川县)人,楚国大臣,曾任楚相。黄歇游学博闻,善辩。楚考烈王元年(公元前262年),以黄歇为相,赐其淮河以北十二县,封为春申君。公元前238年,楚考烈王病逝,黄歇在前去奔丧,李园令人埋伏于棘门之内,杀死春申君及其全家!在那个战乱多发的时期,一个没有任何贵族背景,一步步成长为人人敬仰的“战国四公子”之一,真的是其中最有能力的了!平原君赵胜同为战国四公子之一,赵国贵族。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之弟。因贤能而闻名。 封于东武(今),号平原君。C也排除了!所以只能选B了呵呵!看来排除法还是挺好用的!
补充一下,另一位战国四公子之一是魏国信陵君魏无忌!大家不要把他忘了呀!这里就不多做介绍了!
田文入秦为相?
原因:公元前299年,齐湣王终于又派田文到了秦国,秦昭王立即让田文担任秦国宰相。臣僚中有的人劝说秦王道:“田文的确贤能,可他又是齐王的同宗,现在任秦国宰相,谋划事情必定是先替齐国打算,而后才考虑秦国,秦国可要危险了。”于是秦昭王就罢免了田文的宰相职务。他把田文囚禁起来,图谋杀掉田文。
为何刘邦只祭拜信陵君一人?
刘邦每次路过当初魏国的都城大梁,都会专门抽时间去给信陵君扫墓,后来还刻意安排了守陵人;
治学严谨、评价历史人物严格的司马迁,对信陵君魏无忌出乎寻常的高看一眼。他在《史记》为战国四公子各写了一篇列传,对于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他都是用XX君这种官方称呼指代;只有对魏无忌,他全文中都恭恭敬敬的称呼“公子”;对于前面三人,司马迁经常毫不客气地批评,但对信陵君无忌却不吝赞誉之辞。
信陵君的独到之处在哪里?与其他战国公子相比,信陵君魏无忌身上的人性光辉、人格魅力几乎是独一无二的,他忠于国家和家族,对待朋友无所保留,对待人才真情实意,在沽名钓誉、以权谋私成风的战国时期,这样的贵族是极其罕有的。
公子,在先秦时期指的是诸侯的庶子,以跟能够继承诸侯之位的世子区别开来。魏无忌,就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釐王的同父异母弟弟。
公元前276年,魏无忌被哥哥封为信陵君。此时的魏国日子艰难:秦国的魏冉主政,任用白起大杀四方,魏、韩首当其冲;到了公元前270年,形势更加恶化,范睢被魏国丞相魏齐欺辱后逃向秦国,其后获得了秦昭襄王的信任,并提出了远交近攻、优先解决三晋(韩赵魏)的战略,随后对魏国发起了凶狠的报复。
对于当时的不利局面,“魏王及公子患之”,信陵君为了替兄长分忧,也采取了“养士”的方式。
养士之风盛行于战国时期,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国家竞争,各诸侯国的国君、贵族纷纷招揽门客,将众多拥有一技之长的人才收归门下,以求提升国家实力。齐国的孟尝君,是第一个开创“门客数千”壮举的公子。
信陵君虽然起步较晚,但却有他的过人之处:虽然贵为堂堂魏王之弟,但他丝毫没有贵族的架子,为人宽厚仁爱、礼贤下士,那些人才无论才能大小,都得到他谦恭有礼的对待。通过这种方式,他从各国招揽了超过3000名人才,在他们的辅助下,魏国的颓势一度得到了遏止,十余年间各国不敢轻视,而魏安釐王对这个弟弟也颇为依仗。
但人臣的名声、威望过大,向来不是什么好事。有一天,当魏王发现信陵君在赵王身边都安排有眼线时,顿时感到惊恐:原来自己的弟弟对政务的掌控、权术的运用,竟然已经超过了自己,从此心生畏惧,逐渐收回了信陵君手上的权力。
到了公元前258年,秦国挟长平之战的余威,围攻赵国都城邯郸;此时的赵国已经失去了40万最精锐的部队,在秦国虎狼之师的围困下危在旦夕。这是秦昭襄王“远交近攻”战略的关键一步,若赵国彻底倒下,那么本已孱弱的韩、魏更加毫无抵抗之力;而一旦三晋被拿下,秦国一统天下之路将一片坦途。因此,用“唇亡齿寒”来形容此时的魏、赵关系,再也贴切不过。
面对赵国的求救,魏安釐王本已派出了十万救兵,但却被秦王的一番威胁吓得连忙按兵不动。此时,信陵君的姐夫——平原君赵胜派来催促的使者络绎不绝,但无论信陵君如何劝说,魏王仍按兵不动。万般无奈下,他采用门客侯嬴的计策,偷来魏王的兵符,击杀晋鄙、抢夺十万大军的指挥权,随后率领魏军击退秦军、挽救赵国于危亡之中。
紧接着,信陵君把魏军遣回魏国,自己则由于担心魏王的责怪,带着一些门客留在赵国。
到了公元前247年,秦将蒙骜(蒙恬的祖父)率秦军攻打魏国,魏军节节败退、形势危急,魏安釐王情急之下终于想起了信陵君,于是派人前去请其回国。
信陵君归国后,凭借其多年建立起来的威信,迅速召集了燕、赵、韩、楚等各国军队前来救援。在各方的团结打击下,秦军大败而退,甚至被追到了函谷关,遭受了多年罕见的羞辱。而信陵君魏无忌则更是因此威震天下。
然而,在度过危机后,魏王再次对弟弟起了猜忌,而秦国也趁机派人携重金来魏国施展离间计,捏造信陵君觊觎魏王之位的谣言。没多久,信陵君的兵权再次被魏王剥夺。
经此打击后,他彻底心灰意冷,再也没有振奋魏国的雄心壮志,改为日夜饮酒作乐、自暴自弃,四年后便因酒色过度而死。
而在信陵君死后,魏国也失去了能够抵抗秦国的资本。18年后,在秦军不间断的蚕食下,魏国灭亡。
相对于同时期的其他“公子”,信陵君魏无忌有以下过人之处:
其一,他是一个纯粹的爱国者。
战国时权臣养士之风虽盛,但绝大多数人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所在的政权服务,而是有自己的小算盘:以“四公子”中的元老——齐国孟尝君为例,他曾毫不掩饰自己养士的动力:出名。而他追求这份名声、威望,根本目的是为了和齐王争夺权力。最终,他在与齐闵王的博弈中失败外逃,其后却不顾自己的身份、悍然配合各国联军伐齐,其行径让人不寒而栗。
而信陵君养士,虽然客观上带来了名声,但他这一举动的目的只是为了振兴魏国,避免在强敌环伺下丢掉祖宗的基业。因此,在大权在握的情况下,他虽两次被魏王排挤,但却从未作任何抵抗,这种“逆来顺受”,在利益至上的战国时期难能可贵。
对于魏无忌最大的争议,也许是他窃符救赵、击杀晋鄙的举动,从表面上看,他公然违抗王命、暗杀魏将、抢夺魏军兵权,行为几乎等同于叛乱。但他的这一过激举动,根本目是为了避免各国被秦军各个击破,反而是最符合魏国利益的选择。从这个角度而言,他的战略大局观远远高于魏王。
其二,他对朋友坚守信义,甚至奋不顾身。
平原君赵胜不仅是信陵君的姐夫,也是他的好友。邯郸之战期间,鉴于魏国按兵不动,平原君派使者催促小舅子:“我赵胜之所以与您联姻,就是仰慕您能够急人之危的高义。如今邯郸危在旦夕你们却袖手旁观,纵然您看不起我,难道也不可怜您的姐姐吗?”
被姐夫这么一激,信陵君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费尽心思劝说魏王出兵,但仍被拒绝。不得已,他只好带着几百个铁杆门客出发,准备前去陪着平原君送死,好在经侯嬴的提醒才想到了窃符救赵这一更加可行的对策。
其三,没有阶级偏见,名副其实的任人以才。
受时代观念及个人意图所限,战国四公子名为“招贤纳士”,实际上大多包藏玄机。
比如孟尝君,他找人是本着追求数量不求质量的原则,不仅“鸡鸣狗盗之辈”来者不拒,甚至很多是“有罪亡人”,也就是犯法的逃犯,他的薛邑,基本上成了藏污纳垢、包庇罪犯之所,因此司马迁称他是“奸人之雄”;
春申君黄歇,对门客划分等级,高级门客穿珠带玉,让一些诸侯的使者都自惭形秽。
平原君赵胜,同样门客数千,但他心中已经给当时的人才划分了三六九等。得知信陵君前去酒馆求见人才时,平原君曾经回家嘲笑自己的老婆:“始吾闻夫人弟公子天下无双,今吾闻之,乃妄从博徒卖浆者游,公子妄人耳。”连赌徒、酒店伙计都愿意交往,看来公子只是个无知妄为的人罢了!
而信陵君魏无忌,则跟上面三位完全不一样,他招揽人才有两个特点,一是不在意对方的身份,无论贫贱高下,只要真的有才,自己就屈尊结交;二是不依靠重金收买人才,而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打动对方,讲究“神交”。而他这种真诚的方式,往往能找到有真才实学、且忠心耿耿的人才。
战国时期的很多人才出身寒门,往往从事着低贱的工作。比如为信陵君制订窃符救赵计策的侯嬴,只是个大梁城的看门人,但却凭借才能得到了信陵君的尊重;
信陵君在邯郸的赌档、酒店结交的朱亥、毛公,被平原君发自内心地看不起,但正是这俩人,在信陵君发脾气不愿意救援魏国时,以“公子所以重于赵,名闻诸侯者,徒以有魏也”,提醒信陵君与魏国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使其明白了魏国存亡事大、自己与魏王的个人恩怨事小这一道理。信陵君被一语点醒,毅然回国赴国难。
“仁而下士”,战国四公子中,真正爱才、求贤若渴的,只有信陵君;真正为了国家、家族而养士的,也只有信陵君。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信陵君一心为国,得以流芳百世;他发自内心的尊重人才,这些人才也以死相报,多次在危难时刻帮他挽救了自己、挽救了魏国。相比之下,孟尝君田文为了私利背叛国家、落得绝后的报应;平原君轻视底层人才,而被近半门客抛弃;春申君玩弄权术,惨遭人头落地、全家抄斩,在这些与自己并称的“公子”的衬托下,信陵君的流芳百世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