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擅长画什么,郑板桥画什么最好

天美资源网

郑板桥擅长画什么,郑板桥画什么最好?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以画竹出名,画的最多的最擅长的就是竹子。

他的作品经常会表现同情劳苦大众的思想情感,能较好地把描画的对象和自己的感情联合起来,做官时他画的《墨竹图》,就表达了他想为老百姓做点好事的良好愿望。

郑板桥擅长画什么,郑板桥画什么最好

郑板桥更是为自己的画竹总结出“眼中有竹、胸中有竹、胸中无竹”的三个阶段,很有深意。

竹子也是一种个人气节的彰显,所以这一点应该也是郑板桥喜欢竹子的原因,对于竹子的长期研究也就促成了这位画竹子的大师,对于其他的自然植物,郑板桥虽有画过,但是都不如竹子让后人深记。

郑板桥的字画最著名的一幅是什么?

郑板桥最著名的画是《竹石兰蕙图》。。

郑板桥(1693年-1766年),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作有单画兰竹?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郑板桥作品的特点是什么?

郑板桥(1693?1765),名燮,字克柔,板桥是他的号。

在“扬州八怪”中,郑板桥的影响很大,与茶有关的诗书画及传闻轶事也多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板桥之画,以水墨兰竹居多,其书法,初学黄山谷,并合以隶书,自创一格,后又不时将篆 隶行楷熔为一炉,自称“六分半书”,后人又以“乱石铺街”来形容他书法作品的章法特征。人评“郑板桥有三绝,曰画、曰诗、曰书。三绝中又有三真,曰真气、曰真意、曰真趣。”( 马宗霍《书林藻鉴》引《松轩随笔》)。 郑板桥喜将“茶饮”与书画并论,他在《题靳秋田素画》中如是说:“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竹,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没没墨墨,绝不知乐在何处。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这暇,闭柴扉,扣竹径,对芳兰,啜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 此日之难得也。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郑板桥,他的书画以“清、劲、怪”遗世,给了后人很独特的美学启示。他的书法很“另类”,筛检真草隶篆用笔,独创一体,自称“六分半书”;字形变化多端,章法诡谲有致,摇曳多姿,真可谓是书中奇宝,性情大自由的“表演秀”。再次传达出作者既是性情自由的,却是心态不平的感觉.这个板桥先生,很像我们现代许多不是特别得志的著名诗人和散文家,既是心态不平的,却是性情自由的,反用一下,其实,殊途同归.◆ ■1、郑板桥即郑燮的书法特点。他的书法,楷书学《瘗鹤铭》、黄山谷、二王,写得清新亮丽;后来参以隶书的波磔、篆书的结构、行草的用笔,创造了一种称“六分半书”的新书体,以楷、隶为主,把楷、草、隶、篆四体融为一体,并且用作画的方法去写,这是他在书法艺术上大胆独创。他的字用笔方法多样,线条类似他所画的竹子;在结体上进行夸张,使长窄的字更加长窄,宽的更宽,斜的更斜;章法布局上,大小错落,上下左右互相响应,疏密相间,所谓“乱石铺街”,富有节奏韵律感。郑板桥的书法出现在推崇帖学的清代书坛,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有众多对联、条幅、条屏等墨迹传世。 ■2、郑板桥即郑燮的书法代表作。他的《满江红》行书轴 是行草代表作,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郑板桥因为善画半竹,笔致飘逸,超越当时流行的媚俗风气之上,再加上他的书法往往汇合了篆、隶、楷、行、草五体,从而开成了自己独特的个人风貌,自称“六分半书”。此幅是他晚年的作品,书写的是他的老师陆震(号种园)所作的《满江红》词一阙。全轴以行、草为主,兼参以篆、隶、楷的用笔、结体、行笔或拙实,或秀润,或凝厚,或飘逸,奔放阔达,堪称佳作。

题画竹清郑燮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

竹石的作者郑燮借竹的刚毅、坚韧的品格,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竹石》是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郑燮的七言绝句。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 ,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是一首咏物诗。

作品原文

竹 石①

咬定②青山不放松,

立根③原④在破岩⑤中。

千磨⑥万击⑦还⑧坚劲,

任⑨尔⑩东西南北风。

折叠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折叠语句注释

①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画家郑燮,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②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③立根:扎根,生根。

④原:本来,原本,原来。

⑤破岩:破裂的岩石。

⑥磨:折磨,挫折,磨炼。

⑦击:打击。

⑧还:仍然

⑨任:任凭。

⑩尔:你。

折叠译文

竹子把根深深地扎进青山里,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强,不管你是吹来酷暑的东南风,还是吹来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经受得住,同以前一样依然坚韧挺拔,顽强地生存着。[1]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郑板桥幼年家贫,丧母,赖乳母教养,并随其父学画,早年便在扬州以卖画为生,经常过着“爨下荒凉告绝薪,门前剥啄来催债”的困窘(jiǒng)生活。后由朋友资助,才得到读书机会,并应科举而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做官期间,鞭挞奸吏,力争赈济,后被诬告罢官。在他离职时,只有三头毛驴,一是他自己乘坐,二是驮他的书籍、阮琴,另是他仆人乘的。可谓“两袖清风”“一官归去来”。这首诗正是他不与世人同流合污的写照。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