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探险家的故事,郑和的励志故事简短50字?
郑和是云南昆阳人。小的时候,他的祖父和父亲曾经乘着大船,去过很远很远的地方。每逢他们归来,小郑和都要缠着他们讲故事。
那些新奇的故事,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扎下了根。他多么盼望自己也能驾着一条船去远航啊!可是他不太小,驾驶不了大船,他就经常做些小船玩。
小郑和找来纸,叠了许多小船。他把小船放在水面上,让微风把它们吹向远方。他目送着顺水飘荡的小船,心中有了远航的愿望。
郑和暗暗下定决心:长大以后,一定要做个航海家,像祖父和父亲那样,乘上船,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渐渐地,郑和不再叠纸船了。
只要一有空儿,他就围着造船的叔叔、伯伯们转,问这问那,把造船的方法牢牢地记在心里。这一天,郑和捡了一些碎木条和小木片,在屋后的空地上,自己悄悄地造起小木船来啦。
郑和一心一意地造船,把别的事情都丢在了脑后边。为了造船,他常常忘了吃饭和睡觉。没用多少天,郑和就造出了三十多只小木船。
船造好了,郑和的欢喜劲儿就甭提了,一天,他把小木船都运到湖边,用绳子一只一只地连起来,郑重地放到水里,系在大船后面。
看着自己造的小木船排成了队,郑和高兴地又蹦又跳,嘴里喊着:“我的船下水啦!我的船下水啦!”伙伴们好多天没看见郑和了,听到他的喊声。
跑过来,一看:“嗬,郑和造了这么多船啊!真是太好啦!太好啦!”一个个都高兴得拍起手来。郑和一本正经地说:“我的船队就要出发了,你们愿意做我的水手,跟我去远航吗?”
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愿意,愿意”,郑和让伙伴们上了大船,他自己当船长,等伙伴们拿起船桨,就大声说:“现在起航”。
孩子们一齐划起船来,三十多只小木船跟在大船后面,像一条长龙似的在水面上游动。郑和挺着小胸脯,站在船头,不断地下着命令,可威武啦。这一年,郑和才10岁。
南极考察的艰难历程中斯科特探险队在探险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南极考察的艰难历程中,斯科特探险队遇到了诸多困难:呼啸的风雪中,翻越冰障、冰原,历尽干辛万苦。忍着暴风雪、饥饿和冻伤的折磨,食物极度缺少,环境急剧恶劣,最主要的是随时面临死亡的考验。 斯科特简介: 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是一位英国海军军官和极地探险家。1868年6月6日出生于英国德文波特,斯科特1881年加入英国海军,1891年升为上尉。1900年开始进行第一次到南极洲的探险,其目标是罗斯海。他发现并命名了爱德华七世半岛。1904年他回到英国。1908年9月2日他与凯斯琳·布鲁斯结婚,两人有一个儿子彼得,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其中一位创办人。1912年3月29日斯科特逝世于南极洲。 1910年,斯科特从英国出发,重返南极,他这次的目标是要到达南地极。但他发现这次他有一个竞争者:罗阿尔德·阿蒙森。斯科特的五人探险队于1912年1月17日到达南极,但发现阿蒙森比他们早到了一个月。在返回南极洲边缘的路途上,他们遭遇极强的寒冷低温(自1960年代在南极洲大陆内部有气温记录以来,只有一次气温降到过斯科特曾遇到的程度),五人先后遇难。斯科特及另外两人死时,距离最近的补给站仅有20公里,尸体连同日记在六个月后才被发现,他们死时还带着十多公斤的岩石标本。他被英国国王追封为骑士。今天位于南极地区的阿蒙森—斯科特站是以他和他的竞争者命名的。 早在最后一次南极远征之前,斯科特就已经是英国的民族英雄。他在1902-1904年间首次进行南极探险,相关游记《发现之旅》曾是英国最畅销的书。而他最后一次南极探险的悲壮故事由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写成传记《伟大的悲剧》,使其影响了更多的人。
著名探险家的故事?
著名探险家的故事
麦哲伦的故事
麦哲伦1519年奉西班牙国王之命,率领探险zhi队寻找到通往东印度群岛的香料群岛这一西行路线,西行横渡大西洋至巴西的一路上风平浪静,但后来情形开始恶化。船队中有一艘船遇风暴失事。接着几名船长密谋反对他。
有一艘船调头返航。麦哲伦将谋反者中的一名处死,将另外两名弃留在荒凉的海滩上后,又扬帆启航。当船队抵达马里亚纳群岛时,当地居民向他们发起了攻击。在一次与菲律宾麦克坦岛上部落的交战中,麦哲伦阵亡。由于他的阵亡,使麦哲伦失去了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完成环球航行探险家的机遇。
张骞的故事
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前往大月氏国。他的使命是帮助该地区人民起来抵抗侵略者。张骞被匈奴族捉去囚禁了11年,但他获释后再度前往中国以西的地方探险。他的旅行路线经过阿富汗,当时尚无人到过中国以西这么远的地方。张骞回来后,使大汉皇帝第一次听到了关于印度、中东以及欧洲诸国的消息。
张骞是第一位横穿阿富汗旅行的中国人,后来的中国商人带着丝绸和玉石,沿张骞所经过的路线,翻山越岭来到中国西北并穿过了戈壁沙漠。这条路线后来被称为“丝绸之路”。
罗伯特·皮尔瑞的故事
探险成果:最早到达北极
时 间:1909年
罗伯特·皮尔瑞和他信赖的伙伴马瑟·汉森(另一个天才探险家),以及其他4名队员一起向北前进。前往北极的途中,他们铲除了15米高的冰峰,忍受着极其寒冷的天气,遭遇过漫无边际的大雾——那大雾仿佛是整个北美大草原燃烧冒出的黑烟。
当他们最终到达北极时,衣衫破烂的皮尔瑞激动万分,他挥舞着妻子亲手缝制的美国国旗,真实地感觉到自己正站在世界的顶端。
半根火柴的沙漠故事?
有5个探险家乘着一个热气球去环游世界,结果他们飞到一片大沙漠的时候,突然动力不足,热气球集聚下降!
这是几个人当机立断:必须把重物扔到下面,不然他们都会葬身沙漠!
于是他们就把行李箱子扔了出去,可是热气球还是在下落----必须再扔出去一个人!!
当然,谁都不愿意被扔出去,因为那代表着死亡。
所以他们决定赶快抽签,一个人拿出5根火柴,把其中一根折断,如果谁抽到这半根火柴谁就得下去。
结果很不幸,他自己抽到了这半根火柴----- --于是他被无情的扔了出去,大头朝下,栽到了沙漠里,死了。。。。。。
南极破冰船的故事?
2020年1月16日 浙江 舟山岛
小雨将歇,时值远航。
五十余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和科学工作者,陆续登上破冰船。张昕宇、梁红站在码头上,梁红手持一瓶香槟许愿:“祝愿北京海洋领导者号,平平安安!”然后将香槟砸向船头,掷瓶礼毕。
“呜——”起航汽笛长鸣。舰桥上操纵台前,张昕宇郑重地推动了第一杆,破冰船拔锚起航,开启了全球民间破冰船的第一次南极探索之旅。
所有的船员、志愿者和科学工作者们,还沉浸在起航的喜悦,和对接下来征途的憧憬之中,张昕宇一个人悄悄地钻进了船长室,此刻他的心里五味杂陈。
七年来不曾幻灭的再赴南极执念,六年来倾注的无数心血,每时每刻都紧绷的心弦……道不尽的阻力,说不出的苦楚,卸不掉的压力……起航时刻,各种情绪一块儿涌上心头。极少有情绪波动的张昕宇,这会儿终于绷不住了,掩面哭了起来。
心有灵犀的梁红赶来,这些年来的付出、辛苦、煎熬……从西方的技术封锁背景下艰难的买来破冰船、以个人之力撑起这种以举国之力打造的重器艨艟、多方斡旋处理船只的入籍和维修及改造、为保障南极行的顺利做的无数准备……凡事种种,只有眼前的爱人最能懂。
起航时刻,这些年两人一块儿饱尝的百般滋味涌上心头。他们没有多的言语,只是相拥大哭。
耗资过亿,侣行夫妇破冰船南极行破冰年鉴
2013年2月23日 南极 乔治王岛
时间拨回7年前。历时234天,航程18000海里之后,张昕宇、梁红驾驶“北京号”帆船,抵达南极长城站,并顺利在这里完婚,实现了儿时的承诺。
历尽千辛万苦,渡尽九九八十一难,终于抵达梦想彼岸的满足感,以及新婚的喜悦之情中,张昕宇在乔治王岛西望,看向无垠无际的雪白原野。他们抵达的只是南极一角,这片广袤的大陆,还有太多的未知和神秘,在吸引着他。
耗资过亿,侣行夫妇破冰船南极行破冰年鉴
2015年12月 北京
驱车自驾中东归来,张昕宇、梁红洗去一身硝烟和征尘,无暇修整,他们在网上查找着关于飞机和破冰船的资料。
这几年来,再赴南极的念头一直没有消停过。帆船南极行之后,张昕宇心里并未后怕上次大航海时,经历的惊涛骇浪和九死一生,而是还有着更为疯狂、执着的计划:自驾国产飞机飞抵南极点,以及驾着破冰船破冰南极。
耗资过亿,侣行夫妇破冰船南极行破冰年鉴
2017年4月 巴西 福塔雷萨
两个月前从哈尔滨太平机场出发,张昕宇、梁红开启了中国人自驾国产飞机的首次环球飞行之旅。
这趟航程除了要完成挑战国产飞机首次环球飞行记录的民族空白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标:飞抵南极点。
一路飞跃了远东的蛮荒勘察加、白令海、北美大陆、加勒比地区之后,因为一些意外的耽搁和飞机故障的修理,错过了飞赴南极的季节。在巴西,他们无奈地选择了暂时放弃西飞南极计划,转而向东,进行另一项同样艰难卓绝的挑战:中国人自驾国产飞机首次跨越大西洋。
耗资过亿,侣行夫妇破冰船南极行破冰年鉴
2017年 11月 韩国
经过多年的联系、沟通和商谈,一艘红色的破冰巨舟终于停在了张昕宇、梁红面前。从这天开始,面前这艘破冰船属于了他们,张昕宇也成为了全球唯一一个合法拥有这个级别破冰船的个人船东。
在4年前的那次帆船南极行结束后,梁红说过一句话:“一个船东最高兴的日子有两天:接船那天和卖船那天。”
现在,一艘更大的“玩具”摆在了他们面前,短暂的喜悦感过后,原船的工作人员在甲板上摆了个燃烧桶,将船只的相关资料全部当面烧毁。这些信息,西方世界对于中国依然处于技术封锁状态。
接下来迎接张昕宇和梁红的,将是更加纷繁复杂的学习,和耗费精力、财力的入籍、维修、改装等。
耗资过亿,侣行夫妇破冰船南极行破冰年鉴
2018年7月 中国 天津港
张昕宇站在破冰船的舰桥里,指挥着船只缓缓进港。这艘原名“IKALUK”的破冰船,经秦皇岛锚地停留休整后,进驻天津港,改名“Beijing Ocean Leader”,北京海洋领导者号。
在这儿,它将进行为期四百多天的检修、改装等工程。
机械狂人张昕宇,以最短的时间,摸熟了这个庞然大物的每一个系统、每一条线路、每一颗螺丝,然后亲自制定了维修和改造计划。
在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张昕宇将绝大部分精力都投到了破冰船上。经常结束了国外或者其他城市的工作,半夜抵达首都机场,然后马上驾车直奔天津港。
只要有空,他就泡在船上。不断地去熟悉再熟悉船上的每一个细节,紧盯维修和改造进度,手把手地去教会团队其他相关成员和船员相关技能和操控。
耗资过亿,侣行夫妇破冰船南极行破冰年鉴
2020年2月23日 南极 罗斯海
经过一个多月的乘风破浪,“北京海洋领导者”号破冰船,终于抵达南极。随船极地科研工作者们,终于抵达了魂牵梦萦毕生的圣地;来自五湖四海的志愿者们,也终于踩上了梦想的南极冰盖。
驾驶着贝尔-212舰载直升机负责运输和保障的张昕宇,盘旋在南极上空,却成了此刻唯一一个无法踏足南极的人。
他遗憾吗?当然遗憾。七年来近三千个日夜的重回南极梦,六年来付出的无数心血和精力,出航一个多月以来每分每秒的警觉和压力,此刻目的地近在咫尺,他却无缘涉足。
他满足吗?他也满足。这趟南极行的主要心愿,他都达成了。
首先,帮助年轻人们圆梦,这些履历、背景迥异的年轻人们,此刻每个人的眼眸里都闪耀着梦想成真时分的光芒。然后,第一次民间助力极地科考的成功;沿途和南极的科学实验全部超额完成,他们完成了我国首次全航段气象采样、我国首次全航段海水表层采样,还发现了两个待定的可能新物种;除此之外,还成功在南极建立了第一个无人值守气象站,这也是泱泱中国在南极的第17个气象站。
以及,他内心里的自我价值的实现。马斯洛需求的塔尖,便是自我价值。已经行遍万里路,上过天下过海、上过冰川下过火山、穿过战区进过雨林的张昕宇,他的自我价值体系里,早已不是口号上的“我来到了,我看到了,我征服了”,而是朴素的“我做到了”,We made it。
是的,他做到了。他梦想再回南极;他梦想侣行变成我们的侣行帮助更多人圆梦;他梦想做到民间助力极地科研的表率,彰显中国民间软实力;他梦想为科学和环保力所能及地做一些事,譬如人类日常生活造成的海洋微塑料对海洋生态的影像,譬如澳洲山火烟尘漂到南极加速冰盖融化的厄尔尼诺效应……他竭尽全力,用心践行,希望籍此影响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地球、影响未来。
他做到了,接下来希望是我、无数个我们,也能够燃起心中火焰,做到那些愿做到的、想做到的;希望是更多有梦想、有能力的民间个体、企业,也能够将目光投向南极,将环保的态度摆在心间。
耗资过亿,侣行夫妇破冰船南极行破冰年鉴
2020年4月23日 中国 天津港
历时99天,航程15400海里,张昕宇、梁红做到了此次破冰船南极行最重要的一件事:将所有人平安带回去,再平安带回来。
自阿蒙森·斯科特的探险队首次南极行开始,几个世纪以来,这片冰封大陆吸引着无数的探险者和科研工作者、梦想者。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无数人在途中或者梦想之地殒命、无数的舰载机在西风带飞行时发生空难。
破冰船成功抵达南极,完成极地科考目标和圆梦之时,最重要的,便是全员安全回家。
在全球疫情阴云的笼罩下,“北京海洋领导者”号破冰船,沿途无法靠岸补给。在绝处张昕宇通过调整发动机组合、借洋流、风向等一切办法,终于成功率船返航。无意中也创造了另一项纪录:全世界唯一一艘从北半球出发无补给成功返回北半球的破冰船。
在特殊的环境下,没有散伙饭,众人在码头星散,但是2020年的这次破冰船南极行的经历,一定会长存于每个人终生的记忆里。
张昕宇、梁红和侣行团队,前无古人的全球首次民间破冰船助力极地科考南极行,也将永载史册。
耗资过亿,侣行夫妇破冰船南极行破冰年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