氐人族女皇,为什么伏羲女娲交尾图是人首蛇身?
我发现很多人不了解远古时期“人首蛇身”的文化含义,张口就是一阵乱吹,最后是绕晕了自己也糊涂了别人,我来说说自己的理解吧,“人首蛇身”的演变史其实就是一场树立信仰的过程。
三皇治世,这时三皇并不是指代具体的人物,是指那些踩着时代的潮流愉快地洗了个澡,然后带着人们过上好日子的远祖们,在口口相传的故事中,表达着人们对祖先的崇拜和敬仰,并没有落下丝毫的文字记载,没法记啊,文字还没造出来呢。
司马迁自然不能张口就从三皇开始,只能从五帝说起,不然《史记》就成了本神话小说了,但文化传承不可能一下子冒出来的,一定有其沉淀和内敛。
这好比种菜,等到地面上冒出了青苗,我们才知道这不是块荒地,至于种的什么,什么时候种的,这只有播种的人才知道,所以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通过秦博士之口说出了三皇来展示这种文化沉淀,“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
泰皇即是人皇,继天皇、地皇后第三代治世领袖。
天皇、地皇属于神祇人物及传说,但人皇可就是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在世统治者,王绾、李斯等人皆说“泰皇最贵”,这明显是在借人皇的身份来给秦始皇长脸,塑造秦始皇的威信和民间信仰。
司马贞在《史记·补三皇本纪》中说了第三代治世领袖人皇的来历,“人皇九头,乘云车,驾六羽,出谷口,兄弟九人,分长九州,各立城邑,凡一百五十世,合四万五千六百年。”
大白话的意思是说,有九个兄弟,他们各自建都城管辖一方,成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的部落首领,带领族人对抗灾害和猛兽,为人类生存谋得了安身之地,因此被选为人皇。九地呢,便是九州,这就是人皇定九州的来历。
晋王嘉曾在《拾遗记》中提及,“壁上刻为三皇之像∶天皇十三头。地皇十一头,人皇九头,皆龙身。"
人皇龙身九头,乃是兄弟九人,那么天皇十三头、地皇十一头就可以理解为十三位(任)、十一位(任)杰出的部落首领(或兄弟)。既然“皆是龙身”,那么龙就已经成为了图腾和信仰,显然传承文化不再是埋藏在地下的种子,而是长出了地面冒出了新芽,这种变化就是后人对远祖们的功绩的重整,树立信仰的开始,于是三皇出现了具体的指代人物。
三皇具体化你心情不好,去了一个环境优美的偏僻的地方散心,晒着阳光,呼吸着森林里清新的空气,烦恼慢慢散去,你突然发现背后悄悄潜来了一只猛兽!
你希望是一只饿得发疯的老虎还是一头瞎转悠的熊胖子呢?
你手无寸铁,周围无人,该怎么办?你第一时间是不是希望自己是武松?或者希望老天给你一份运气,那野兽没看见你离去?
如果没有其他的保护装备,即使在当今,在野兽的强大的本能面前,我们也显得非常弱小,再把时间放到远古去,你就该知道当时的人们面对这种情况是多么的绝望,这时出现各种信仰也就不奇怪了。
风雨雷电这些自然现象,那时都成为了人们敬畏的力量和信仰,华胥氏,始祖母,“蛇身人首,有圣德”,“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伏羲”,大人便是指雷神;再比如炎帝,乃是其母“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
在远古时代,人类不仅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应对各种野兽的侵袭,人口增长就成了重中之重,这不仅关系着部落的发展壮大,更直接关系着部落的存亡,因此生育崇拜便诞生了。
人口增长主要靠生育,关系着部落存亡,因此具有强大的生育能力的动物也就成为了人们崇拜的对象,由于蛇温和不具攻击性,并且一胎多生,非常契合人们壮大人口的期望,蛇便成为了部落图腾,象征着强大的生育能力和无上权威,专属部落女首领,这就是“人首蛇身”的由来。
你可能会露齿一笑:哥们,解释下伏羲女娲交尾图的伏羲?
这就跟信仰有关了,当信仰成为了人们战胜自然的精神动力,三皇便具体为原始社会时期杰出的部落首领,也就是前文中提到的踏着时代潮流洗澡的远祖,他们可不得了,突然就让时代迈了一大步,他们就是天皇燧人氏、地皇神农氏、人皇伏羲氏。
龙图腾钻木取火,不仅达到了防寒取暖、驱赶野兽的原始目的,并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饮食习惯的改变最终促成了人类体制的提高,大大提高了人类在大自然竞争中的生存能力,这是燧人氏。
如果说燧人氏是在顺应自然时做出了改变,那么神农氏就是全面主动改造了自然,“制耒耜、种五谷、尝百草”,从农业与医学两面下手,神农氏不仅转变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不利局面,更是以药草大大延长了族人的寿命,从而为人类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感受神迹而孕育,造成“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局面,其实是原始部落近亲婚姻制度造成的乱象,在这种群婚制度下,很容易出现患有重大疾病和缺陷的孩子,并造成早夭的严重后果,伏羲氏由此改进了婚姻制度。
“伏羲制嫁娶以俪皮为礼”,实行的是男女对偶制,用鹿皮为聘礼,并以动植物、居所、官职等为姓,使血缘婚改为族外婚,防止乱婚和近亲结婚,用现在的话说,伏羲氏通过嫁娶手段主动干预了族人基因的恶化。
我们知道蛇是远古象征生育的崇拜图腾,虽然伏羲氏实行了对偶制,但并不会否认这种信仰,由此创造出了龙图腾,还是以蛇本体为基础,加上了各个部落崇拜的图腾,鳄鱼的头,雄鹿的角,猛虎的眼,红鲤的鳞,巨蜥的腿,苍鹰的爪,白鲨的尾,长须鲸的须,象征着团结、平等、尊贵。
伏羲女娲交尾图中,伏羲也是“人首蛇身”的形象,这是误解!
女娲是“人首蛇身”没问题,因为蛇身象征强大的繁殖能力!在《说文解字》中对女娲的解释为:“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其中的“化”,即孕育,所以蛇身其实就是信仰和崇拜的图腾。
伏羲的“蛇身”其实应该是“龙身”,鳞片会比蛇鳞大一点,象征部落的团结和平等精神,所以《拾遗记》才将天、地、人皇说成“皆龙身",正如东汉辞赋家王延寿所作的《鲁灵光殿赋》赋中所说的区别,“伏羲鳞身,女娲蛇躯”。
这便是龙图腾的由来,以区分龙身、蛇身,女为尊的局面正在向男女平等转变,母系社会在向父系社会过渡。
伏羲女娲交尾图的含义对于伏羲女娲交尾图这个叫法我感觉到很无语,叫龙蛇嫁娶图不行吗?
伏羲女娲交尾图中的形象一般会有两种,有不同的故事来源和寓意。
1、伏羲女娲手执草扇
这个造型来源于《独异志》中的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后,伏羲与女娲居住于昆仑山,这时天地只有他们两人,也没有婚姻伦理概念。为了延续人口,兄妹商议成为夫妻,女娲面子薄,羞得不行,而伏羲也觉得周身不对劲,始终觉得兄妹成亲怪怪的,最后两人决定让天意来决定。两人登上昆仑,点燃两堆篝火,对上天祷告道:如果上天准许他们成婚,那么就让篝火的烟雾汇合在一起;如果反对,就让烟雾各自消散消散。话语刚落,两处烟雾便融合了在一起,于是两人成为了夫妻,开始生儿育女。
兄妹成亲,毕竟有违礼法,所以兄妹“结草为扇,以障其面”来遮羞,这些造型在多处壁画、砖画、绢画中出现,并且在长沙楚帛书中也有详细记载。
2、伏羲女娲手执规矩
在古史故事中,伏羲为伏羲氏族l首领(天皇),女娲乃是凤姓部落一位大酋长的女儿,在女娲十六岁时,伏羲以精致的狐皮作为聘礼求婚,成婚后两人居住在凤州。
伏羲在榆中称帝,女娲留守凤州,后来伏羲封女娲于汝阳(今河南洛阳汝阳),统领中州。伏羲去世后,氏族联盟推举女娲为帝,帝号女皇。
女娲任命共工氏为地官,居太行山,主管治水。后来共工欲自立为帝反叛,女娲大怒,下令火正祝融讨伐,双方大战后,共工不敌向西败逃。伏羲女娲氏时期便是被称为九兄弟定鼎九州的“九头纪”时期。
伏羲女娲造像便呼应着这个时代的变化。
伏羲居左龙身,女娲居右蛇身,伏羲左手执矩,女娲右手执规,象征婚姻对偶制。二人上方是代表太阳的日轮,下方是代表月亮的月轮,既呼应“天圆地方”的天体之说,也代表阴阳的相辅相成,周围则是伏羲所观的星象,构成四季变换时间的节点。“人首蛇身”着重强调的是婚姻制度,“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女媒,因置婚姻”,其实已经在向礼制转换,而伏羲的龙身也在说明男性地位的提高,正在向父系社会过渡。
这两种造型其实对应着原始社会婚姻的变化过程,第一种是部落最早的近亲结婚,造成“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结果,孩子通常被认为是神迹的子女;当伏羲与女娲制定对偶制后,实行聘礼制,目的是为了防止近亲结婚给后代带来的各种问题,也就初步建立了伦理礼制,因此两人被塑造成“人首蛇身”的始祖形象。
我们知道,出于对蛇生育能力的崇拜,人们朴素的认知将女娲塑造为“人首蛇身”的创世神,后来伏羲因制定婚姻制度也获得了“人首龙身”的待遇,实际上是提高了男性的地方,处于母系社会正向父系社会过渡中男女暂时平等时期;当炎帝被塑造为“人身牛首”的首领,恢复了人身的本质,这并不是代表炎帝就不如前人的功绩,而是以代表部落的牛图腾来区分尊贵,也就代表着正式进入了父系社会,信仰也就随之转变,所以我才说“人首蛇身”的演变史其实就是一场树立信仰的过程。(图片均来自网络)
吕一和胡歌拍的电视剧?
吕一,她靠着自己不俗的演技,姣好的身材外貌,和自己的努力,一点一滴的走向了成功。现在的她不仅在事业上有着一定的成就,虽然现在的她没有非常红火,但是她也曾经出演过非常火得作品,也曾经和胡歌搭过戏。现在她也有着美满的家庭。
这个女演员就是吕一,大家听到她的名字可能会有些陌生,但是大家看到她的脸一定都看过她演的作品吧,因为她可是演过很多非常经典的作品。这部当年非常火的电视剧叫做天外飞仙,是林依晨和胡歌主演的电视剧。吕一在其中演了一个女配角塞金,她在其中表演的深刻形象,如痴如醉的爱着男主,真是让人非常的可怜。很多人在喜欢着胡歌和林依晨这对cp的时候,又觉得塞金的这个人物非常的让人难忘。轩辕剑之天之痕陈靖仇喜欢谁?
《轩辕剑之天之痕》,陈靖仇喜欢谁?
在电视剧《轩辕剑之天之痕》里面,男主角陈靖仇喜欢的是他拔玉儿。在最后的时候,他把玉儿为了救他而死,可是他一直喜欢的都是玉儿。可是之前喜欢过小雪。毕竟温柔的小雪,善良的小雪,谁都会欣赏,可是最后他明白自己心意的时候,喜欢的人是玉儿。
古代朝代都有外族入侵边关危机?
方圆论坛观点
说三国时期没有发生异族入侵简直是自欺欺人。南蛮入侵蜀汉!山越进攻东吴,袁绍勾结乌恒攻打曹操,鲜卑入侵曹魏,乌恒鲜卑等族攻打公孙瓒还有董卓,马腾,韩遂等人的军队中都有羌族军队的存在。以上这些实际上都算是异族入侵。只不过相比起乌恒,南蛮,山越鲜卑等族赤裸裸的入侵,羌族就显得更加的柔和。羌族是通过和董卓,马腾,韩遂等人的合作来从中原获取足够的利益。
乱世之中最能彰显或者说激发出一个民族的野性。汉人本身并不尚武,而且也并不善战。但不得不说在某些特定的时代汉人的侵略性或者说攻击性简直要爆棚。比如秦朝,唐朝,和三国时期。秦朝和唐朝就不必多说了。毕竟是一个统一完整的国家。而三国时期属于各自混战的混乱时代。按理说一般这种时期中华大地是最容易受到异族的侵袭的。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东汉末年天下打乱,异族也看到了汉室衰弱想要趁机来捡捡便宜,结果下场一个比一个惨。因为当时虽然汉朝将灭,但是正是群雄并起之时,三国时期就好像战国时期一样,各军阀充满了侵略性进攻性。所以异族在这个时候入侵中原往往都会碰的头破血流。
比如三国时期袁绍和乌恒合作。乌恒知道靠蛮力侵略中原肯定是不可取的,所以乌恒迂回作战开始和袁绍合作。袁绍纵容乌恒在部分地方劫掠,甚至于提供给乌恒物资补给。而乌恒则需要帮助袁绍扫平敌人。从最早公孙瓒,再到曹操袁绍可以说都和乌恒进行了紧密的合作。公孙瓒比较倒霉被双方连手给灭掉了。而曹操就很刚了。不仅没有失败反而击溃了袁绍。在击败袁绍后曹操聚集大军讨伐乌恒。结果曹操一路以吹枯拉朽的气势战胜了乌恒,不仅斩杀了乌恒单于还俘虏了二十多万乌恒士兵。就此乌恒臣服于曹操。
而董卓,韩遂,马腾三人和羌族已经是血脉融合了。董卓的凉州军实际上就是羌人和汉人聚集之地。历史上董卓凉州军之所以野蛮飞扬跋扈就是因为其内异族混杂太多。而韩遂的军中也多以羌人为主。在韩遂败给曹操后逃回潢中的时候,也多亏了羌人的保护。后来羌人一直保护韩遂终老。马腾祖先就是靠镇压羌人建功立业的。而马腾时期开始和羌人联姻。马腾的军中羌人也是占据主流。历史上马腾死后马超为父报仇追击曹操,曹操略施小计就使得马超大军自乱阵脚,就是利用了马超军队中羌人贪婪的本性。
三国时期东吴和山越的“恩怨情仇”更是贯穿了东吴的整个时期。从孙策时期开始到孙皓时期结束。东吴一直都在和山越纠缠不休。东吴多次征讨山越,山越也是降了又反,反了又降。但不论怎么说山越和东吴的战争也属于异族入侵。而后来山越也有部分融入了东吴。根据《吴志》记载东吴历年来征讨山越所得士兵人数加起来不少于十三四万。直到吴国灭亡之时,当时吴国军队有二十万人。其中山越人占了将近一半。
而历史上南蛮入侵蜀汉也同样是异族入侵。只不过南蛮的入侵被诸葛亮以攻心战的方式给彻底降服。相对于其他异族的反复无常,南蛮倒也算是讲信义。有次看来三国时期虽然是一个乱世,但对于入侵华夏的异族来说确实不是一个好时机。没有人占到便宜不说反而都损失惨重。这也侧面证明了三国时期那些军阀是多么的狠。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支持一下。欢迎大家留言探讨。
为何秦朝大将王翦父子在统一六国后便销声匿迹?
王翦,战国时期四大名将之一。秦始皇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由王翦父子灭掉的诸侯国有五个,其中王翦直接指挥灭掉了赵国、燕国和楚国,他的儿子王贲指挥灭掉了魏国和齐国。可以说,秦始皇的天下,是由王翦父子打下来的。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巡游东方,在琅琊勒石记功,王翦名列功臣榜第一名。王翦是一个善于审时度势的人,因此他的家族没有像白起、李斯那样,落得一个悲惨的下场。公元前278年,王翦出生于秦国频阳县东乡(今陕西富平县美原镇千口村)。王家并非当地的名门望族,也不是士大夫家庭,而是依靠军功起家的地主家庭,比一般的农户富有,但又远远不及秦国的那些老士族。公元前241年,韩国、赵国、魏国、燕国和楚国五国合纵攻打秦国,公推楚国为首领,拜楚国春申君黄歇为上将军,率领五国联军,杀向秦国的函谷关。秦国派出王翦等五员大将各自领兵五万,分头迎击五国联军。王翦认为应该先灭掉为首的楚军,使得五国联军群龙无首而自行溃散。于是王翦秘密传令,让秦军做好夜战的准备,利用夜间,发动突然袭击。王翦的计划被楚国的奸细获知,并报给了春申君。春申君闻讯后,大惊失色,顾不上通知其他四国的军队,便连夜率领楚军撤退。其他四国军队听说楚军已逃,也无心作战。此时秦军的五路人马合为一体,冲向联军,四国军队不战自逃。经由此战,王翦开始在秦国崭露头角。嬴政成为秦王之路,并不那么平坦,幼年时和母亲赵姬在赵国做人质,受尽屈辱;回到秦国之后,因为母亲是歌姬出身,身份卑微,嬴政又受尽了歧视;好不容易登上王位,又因年幼,大权掌握在丞相吕不韦手中。公元前239年,也就是嬴政亲政的前一年,这位少年秦王跃跃欲试。然而,吕不韦却不想放权,费尽心思阻挠秦王亲政。长信侯嫪毐依仗着自己和赵太后的关系,四处培植亲信,甚至企图谋害秦王嬴政,以扶持自己的儿子上位。此时的秦王宫内外,杀机暗伏,嬴政这个王位并不好坐。也是在这一年,嬴政任命自己的弟弟长安君成蟜为主将,发兵攻赵国。然而成蟜在副将樊於期的唆使下,临阵倒戈,举兵反叛。这种阵前叛变的行为对秦国影响巨大,甚至可能招来灭国的危险。危急之下,嬴政派王翦前去平叛。关于王翦平叛的过程,有两种说法。一是王翦率领十万人马,但是没有发兵攻打,而是派出说客带着劝降书信前去见成蟜,书信的内容恩威并施,有情有理。最终,成蟜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同意归降。另一种说法是王翦带兵很快平叛,成蟜逃往赵国,并客居于赵。不管怎样,王翦不负众望,顺利平叛。至此,王翦开始崛起。公元前238年,长信侯嫪毐发动“蕲年宫之变”,被早有准备的秦王嬴政平定,并清洗了长信侯在咸阳的势力。此时手握兵权的王翦,先是派兵护送嬴政加冠,同时又镇守咸阳防备吕不韦。“蕲年宫之变”事件牵扯出了吕不韦,秦王嬴政一怒之下免去吕不韦丞相之职。王翦向秦王嬴政建议,杀掉吕不韦以绝后患,不能让其有任何的生机。嬴政在权衡利弊之后,下令将吕不韦赐死。也正是因为这次的舍身劝谏,让秦王嬴政更加信任王翦。铲除嫪毐和吕不韦之后,秦王嬴政正式亲政,秦国统一天下的战争开始了。嬴政采纳谋臣尉缭、李斯的建议,用大量的钱财收买东方六国的重臣,破坏六国合纵,在军事上实行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方略。公元前230年,嬴政派内史腾攻打韩国,俘虏了韩王安,韩国灭亡。至此,拉开了秦国统一战争的序幕,前后持续了15年。在这期间,除了最先灭亡韩国王翦父子没有参与外,其他五国,要么为王翦带兵所灭,要么为其子王贲攻克而亡。公元前251年,长平之战九年后,燕国眼见赵国的国力久久不能恢复,于是趁机派60万大军大举攻赵。与燕国对阵的赵国名将廉颇,也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廉颇率领的13万赵国残兵,不仅阻挡了燕军的侵犯,还在反击的过程中,一度围攻了燕国的国都蓟城(今北京城西南)。此战赵国虽胜,但也耗尽了最后的国力。燕国作为战败国,更是割五城求和。两国虽然取得了暂时的和平,但也因此结下了梁子。公元前236年,在秦国间谍的挑拨下,燕赵两国再起干戈。秦王嬴政眼见时机到来,便以王翦为主将,以抗赵援燕为借口,正式发动消灭赵国之战。王翦出奇兵一举拿下阏与(今山西和顺县)、橑阳(今山西左权县)、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和安阳等9个城邑。至此,赵国都城邯郸直接暴露在秦军兵锋之下。但是秦军的进展并不顺利,秦、赵之间多次交战,互有胜负。与秦军对阵的是赵国威震匈奴的名将李牧,也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李牧数败秦军,杀秦将桓齮。随后,两国在对峙中罢兵。公元前229年,秦国加大兵力,再次攻打赵国。王翦率领秦军从上党直下井陉(今河北井陉县西北),杨端和率领秦军从河内进围邯郸,羌瘣领兵助战。秦军合计达数十万人。赵国派出李牧、司马尚迎战秦军。王翦对李牧的威名早有所闻,知道强攻行不通,只能智取。于是王翦花重金买通赵王迁的宠臣郭开,让其在赵王面前离间说李牧和司马尚想联合秦军反赵,以便取得秦国更多的封赏。赵王因此对李牧和司马尚产生了怀疑,于是重新以赵葱、颜聚为将,取代了李牧和司马尚。李牧因不接受赵王的安排,遂被杀,司马尚也被废黜。李牧死后,王翦在战场上势如破竹,大败赵军,并杀了赵军主将赵葱。随后,王翦又打败赵将颜聚,攻克赵都邯郸,俘虏了赵王迁。赵王的哥哥公子嘉率数百人逃奔到了代郡,自立为代王,依附于燕国,并与燕军联合,屯兵于上谷郡(今河北怀来县)。王翦则兵临易水,驻军中山(今河北定州市),形成攻燕之势。燕国招降赵国余孽,成了秦国灭燕的借口之一。公元前227年,追击代王嘉的秦军逼近燕国边境,引发了燕国太子丹的担心。为了阻止秦军攻打燕国,燕太子丹派壮士荆轲以献图为名前往咸阳行刺秦王。最终行刺失败,荆轲被杀。此事惹怒秦王,成为了秦国灭燕的又一个借口。秦王嬴政派王翦、辛胜发动灭燕之战,易水一战,秦军剿灭燕代联军。次年,王翦乘胜进击,大败燕太子军,攻克燕都蓟城,迫使燕王杀太子丹献于秦。随后,燕王退守辽东以自保。与此同时,王翦之子王贲在南部攻打楚国也是捷报频传,接连攻下楚国十余城。公元前225年,秦国同时开辟了两个战场。在东部战场,嬴政以王贲为主将,率军北上,攻打魏国。王贲率秦军围困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挖大沟引黄河之水灌大梁城,此战历时三个月,大梁城被水泡塌,城尽毁。最终,魏王假献城投降,魏国灭亡。对于秦国来说,南征伐楚之战是主战场,楚国不同于燕、赵等中原国家,楚国南方领地广阔,人口众多,兵源充足。因此,秦王嬴政在选择主将方面特别慎重。公元前226年,秦王嬴政召集群臣,商议灭楚大计。在嬴政的心中,已经有了两个主将人选,一个是青年将领李信,一个是老将王翦。嬴政先是问李信攻打楚国需要多少人马,李信回答不超过20万人就可以拿下楚国;嬴政又问王翦同样的问题,王翦回答非60万人不可。当时,嬴政准备的兵力尚不足60万,便感叹“王将军老矣”,于是选择李信为主将,领兵20万灭楚。王翦因嬴政不采纳其主张,便称病回了频阳老家。李信率领20万秦军一开始还算顺利,但是随着战线的扩大,兵力不足的问题就凸显了出来。再加上与之对阵的楚国名将项燕指挥得当,奇袭秦军,连斩七员秦国大将,大败李信。嬴政闻讯大怒,深感自己用人不当,便立即前往频阳,礼贤下士,当面向王翦致歉,并请他出山。王翦一开始坚辞不就。但是在嬴政的一再坚持下,王翦提出非60万兵力不可的条件,嬴政满口答应。随后,嬴政尽征国内士兵60万,并亲自在灞上为王翦的出征大军送行。60万军队几乎是秦国的倾国之兵,将如此大军交给王翦来统领,整个秦国已经空虚,嬴政自然会不放心。嬴政对王翦有所担心,王翦也担心嬴政的猜忌。为了消除嬴政的猜忌之心,王翦选择了自污其名。王翦是一个既聪明,又看透人性的人。是人都会有欲望,有的人贪钱财,有的人贪权,贪图钱财的人,往往不会再去贪图权力。出征前,王翦多次请求嬴政赐给自己许多良田和宅院。他的部将认为他向秦王要的东西太多,王翦告诉部将,如今秦国几乎所有的军队都掌控在自己手中,而秦王粗暴且喜怒无常,他肯定不会放心。自己之所以一再向秦王请赐田宅池苑,也是让秦王知道自己只尽考虑这些小事,别无他图。如此一来,秦王便不会怀疑自己会背叛。对于钱财,嬴政并不计较,他计较的是权力,只要王翦表明了不贪恋权力的意图,嬴政的猜忌之心应该会消除,同时王翦也达到了自已的目的,所以王翦能够善终。王翦汲取了李信失败的教训,采取坚壁疲敌的战术,在淮阳至平舆一线就地为营,筑起军垒,坚壁而守。 楚国主将项燕原本想以逸待劳,伺机而动。但是楚王并不懂军事兵法,多次派人逼迫项燕主动出战。无奈之下,项燕只好率领楚军行进至秦军阵前。两军对峙,楚军多次挑战,但秦军整天窝在防御工事里,饱食善养,对楚军的叫阵毫不理睬。时间一长,楚军粮草不济,加上军心疲惫松懈,项燕便拔营向东撤退。就在楚军拔营之际,王翦抓住战机,趁势穷追猛打。慌乱中,楚军兵败如山倒,主力被全歼。秦军一路追击楚军残部,在蕲(今安徽宿县东南蕲县集)大败楚军,项燕自杀,楚军溃不成军。王翦率领秦军一鼓作气横扫楚国许多城邑。公元前223年,秦军攻下楚国的都城寿春(今安徽寿县),俘虏了楚王负刍。次年,王翦再次南下,渡过长江,征服百越,楚国彻底灭亡。就在王翦灭楚的同时,他的儿子王贲指挥的北方战场也是战果辉煌。王贲在灭魏之后,于公元前222年率军远征辽东,彻底消灭了燕国的残余势力,俘虏了燕王喜,燕国从此走进历史。在回师的途中,王贲又顺势攻灭了赵国仅存的代郡,俘虏了自称代王的赵公子嘉,赵国彻底不复存在。王翦灭楚之后,急流勇退,彻底告老还乡,剩下的齐国和一些小国,交给他的儿子王贲去攻打。公元前221年,王贲受命攻打六国中仅存的齐国。经过一番周密的准备之后,王贲率领秦军从燕国南部攻入齐国境内,齐军很快就土崩瓦解。不久之后,秦军攻占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北),齐王建率众守卫王宫,王贲以给齐王建500里封地为条件,诱使其率众投降,齐国灭亡。王翦父子助嬴政平定天下,统一六国,功高盖世。嬴政称帝后,并没有忘记王翦父子的功绩,破例封王翦为武城侯,封王贲为通武侯。王贲的最后一次出场是在秦始皇东巡时,之后毫无踪迹。王贲应该是回到了家乡频阳,和父亲王翦一样过起了隐居生活。同时把公职交给了儿子王离,让其和蒙恬一起去筑长城打匈奴。秦末天下大乱,在巨鹿之战中,王离带着边关的秦军回撤,败给了项羽。王离最终的结局,史籍中没有任何记载。有观点认为项羽坑杀20万秦降卒时,一并将王离坑杀了。我更愿意相信,王离和他的父亲、祖父一样,回到故乡,过起了隐居生活。欧阳修在编纂《新唐书》时,鉴于南北朝时期流行的郡望风俗,将当时叱咤风云的太原王氏、琅琊王氏之先祖追认为王翦,并且将王翦的先祖追认为东周周灵王的儿子太子晋。如此一来,王翦就有了高贵的血统,从而论证南北朝王氏自古以来就是血统高贵。然而,没有任何史籍记载能证明王翦和周灵王的太子晋以及后来的太原王氏、琅琊王氏的关系,欧阳修的观点有点牵强附会。欧阳修所处的北宋距战国时代跨度已经千余年,欧阳修可能是出于找名人作为祖先的传统习惯,找了一个历史上较早的王姓名人王翦充当王氏的先祖。但是王翦的来历又不明,于是又给王翦再找一个名人依附一下,最后选择了东周王室的太子晋。越王勾践通过卧薪尝胆,功成名就之后,赐死文种,逼走范蠡。从此,中国历史上就有了评价君主过河拆桥的千古名言: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历史上一些善于权术的君王,在政权稳定之后,便大开杀戒,将和自己一起打天下、共患难的臣属杀的杀,贬的贬,流放的流放,以确保政权的顺利传承。当然,历史上也不乏权臣纂位的案例,比如三家分晋,田齐代替姜齐,王莽篡汉,曹丕篡汉等等。自从有了国家,权力的斗争就从未停止过。君王为了防止权臣纂位,往往会对权力过大的权臣采取一些政治手段进行打击。君王与功臣之间的关系,历来就很复杂。功高震主,一旦处理不当,便会招来杀身之祸。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以法家治国,轻易不会乱杀功臣。秦昭襄王逼死白起,是因为白起心思过于单纯,不但功高震主,还使得秦国相邦范睢嫉妒,结果被诬陷致死。王翦时期秦国的相邦是李斯,其心胸相对于范睢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但王翦家族最终得以善终,就是因为王翦对政治较为敏感,也较为关心,他深刻地明白自己的功劳和秦王政刚愎自用的心思。李斯弄死了韩非,但是并没有对王翦下手。因为王翦平时表现出一副只在乎利益的态度,在李斯看来,这样的王翦在政治上掀不起风浪,嬴政也觉得王翦不是一个贪恋权力的人。所以,到了秦二世时代,王翦的后人仍是国之栋梁,而李斯却成了第一个祭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