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三国官职爵位,它的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故事?
追寻历史真相,我是悍马狂飙。“封狼居胥”和“勒石燕然”都是中原农耕民族对草原游牧民族的伟大胜利,标志着汉民族最高军功,是千百年来中原王朝武将们的终极梦想。
华夏文明史泱泱五千年,这五千年中不乏有武力巅峰,同时也留下过脍炙人口的豪言壮语,如“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如“封狼居胥”,这都是汉民族王朝历史上的不世名将——霍去病留下的个人传奇。“狼居胥”指的是现今的蒙古共和国的肯特山,这座山是匈奴人的发源地之一,匈奴人心目中的圣山,后改称不儿罕山,又是蒙古民族的早期诞生地之一,“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多次在肯特山进行膜拜和祭祀,学术界认为成吉思汗的真正陵墓就在肯特山起辇谷。
西汉反击匈奴及狼居胥山的位置
何为封狼居胥所以,“封狼居胥”就是在狼居胥山举行祭天仪式,西汉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命令卫青、霍去病率领几十万汉军,出塞反击匈奴,分两路横渡大漠,追击匈奴。其中霍去病一路突入匈奴腹地两千余里,与匈奴左贤王遭遇,霍去病部斩首七万余,而后乘胜挥军北进,直到大漠深处的狼居胥山。到此山下,强敌远遁。霍去病命人堆土增山,然后他登临山顶,南面中原设坛祭拜天地,并在山上立碑纪念,以示此地纳为汉家疆土。“封狼居胥”代表着农耕民族对游牧民族的里程碑式的胜利,此后成为千百年来汉家武将战功的最高彪炳,历代名将的终极梦想。
狼居胥山,即今肯特山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记载:
“济弓闾、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史记·匈奴列传》 记载:
“ 汉骠骑将军之出代二千余里与左贤王接战,汉兵得胡首虏七万余级,左贤王皆遁之,骠骑封于狼居胥山,禅姑衍,临翰海而还。..”《汉书.霍去病传》 记载:
“出代右北平二千余里....济弓卢....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瀚海即今杭爱山,是蒙古北冰洋流域和内河流域的分水岭。时人多以为贝加尔湖,误。)从以上三篇原文所提供的第一手资料可以看出: 第一,狼居胥山出代郡二千余里( 代郡在今河北蔚县一 带) 。第二,济弓卢( 弓闾即弓卢) 就是渡过弓卢水( 弓卢水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克鲁伦河) 。第三,禅姑衍,姑衍是山名,当在狼居胥山附近。那么根据原文中提供的资料,,可以推定狼居胥山就是今蒙古乌兰巴托东侧的肯特山。
霍去病功勋卓著,还对汉武帝说出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样的千古名言,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西汉准备再一次出击匈奴,然而在准备过程中,骠骑将军霍去病去世,年仅23岁。汉武帝因此被迫暂时停止了对匈奴的作战 。汉武帝对霍去病的死非常悲伤。他调来由匈奴人组成的属国铁甲军,列成阵沿长安一直排到茂陵东的霍去病墓。他还下令将霍去病的坟墓修成祁连山的模样,彰显他击败匈奴,封狼居胥的不世奇功。
马踏匈奴石雕 此件石雕放置于霍去病墓前。作品表现一匹昂首屹立的战马,四足下踏着一名手持弓箭的匈奴首领,以战马象征西汉政权的声威和霍去病的战功。
实现“封狼居胥”梦想的几位军事家与“封狼居胥”并称的就是“勒石燕然”。公元89年,东汉将军窦宪率领汉军及南匈奴、东胡乌桓、西戎氐羌大破北匈奴之后,封燕然山,勒石记功。燕然山在今天蒙古共和国的杭爱山,2017年《燕然山铭》在杭爱山被发现,证明了“勒石燕然”的真实性。
保存至今的《燕然山铭》
“封狼居胥”作为中华武将的最高梦想,在霍去病之后,还有数位杰出人物达到过这一成就。
1.唐代名将李靖。贞观三年,唐太宗李世民派李靖出击突厥,李靖率军从狼居胥山下经过,带领3000精锐突袭突厥大营,生擒颉利可汗,灭掉突厥 国!唐太宗称赞他:古之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岂能及也!
2.明初名将蓝玉。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璋拜蓝玉为大将军,率领15万大军北征蒙古,力求一举肃清北元残余势力!最后蓝玉一直追到捕鱼儿海(今贝加尔湖),发现了蒙古军队,迅速全军出击,大败元军,俘虏7万多人,得获牛羊和财宝无数。此战彻底打垮了北元残余势力,朱元璋大喜,封蓝玉为凉国公。
3. 明成祖朱棣 。朱棣从永乐八年开始,朱棣先后五次亲率大军北伐元朝的残余势力,最后朱棣追击蒙古败军到了狼居胥山下,杀青牛白马祭告天地,然后勒石记功、凯旋还朝!
油画 封狼居胥
4. 清代康熙率军远征葛尔丹的战役。《清鉴》这样记载:“三征葛尔丹,帝亲征,渡黄河幸宁夏,勒铭于狼居胥山,五月还京师。”虽然清王朝并非汉人王朝,但康熙帝击败葛尔丹,平定漠北,巩固了大一统多民族国家的版图,其积极的历史意义不容低估。
当然,还有自不量力试图“封狼居胥”,结果只留下千古笑柄的。南北朝时,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好大喜功,意图“封狼居胥”,没成想北伐一败涂地,被强敌北魏一直追击到长江北岸的瓜步山,刘宋几乎亡国。南宋词人辛弃疾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对其进行了辛辣的嘲讽。
汉武帝诛杀李陵全族的用意何在?
汉武帝刘彻诛杀李陵全族的用意何在?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得弄清楚这件事的背景。天汉二年,李陵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征匈奴。这位李广利不是别人,正是汉武帝宠妃李夫人的亲哥哥、汉武帝的大舅哥!说白了,这一仗就是汉武帝想像当初培养小舅子卫青一样,给李广利一个扬名立万的机会。当然,大败匈奴也是必须的,否则这一仗打得就没有意思了,汉武帝还不至于拿国家的安危去给李广利换军功!
这事儿本来和李陵没有什么关系,最初汉武帝只是让李陵做李广利的军需官、负责后勤保障而已。可是,立功心切的李陵不干了,亲自找到汉武帝,想要上一线杀敌立功。汉武帝一看,也行,正所谓虎父无犬子嘛,作为飞将军李广的亲孙子,李陵应该也不会差到哪里去。事实也的确如此,平心而论李陵的军事素养还是相当不错的!只可惜,双拳难敌群殴,李陵带着五千步卒深入匈奴腹地,却遇到了数万匈奴军队的围攻,结果可想而知……李陵几乎战至了最后一兵一卒,可结果还是力竭被俘了。不久之后,汉武帝诛杀了李陵全族!李陵的祖父李广当初战败被俘后只身逃了出来,最后也就是被削职为民而已,而且后来又被汉武帝重新启用,为何李陵被俘却遭来了灭族呢?
猪一般的队友李陵被俘之后并没有立即投降匈奴,大概其他也想像自己的祖父李广一样只身逃出匈奴吧。汉武帝方面起初也并没有放弃,而是派出了公孙敖一路搜寻、接应李陵。可公孙敖转了一大圈,连李陵的影子都没有找到!空手而回,公孙敖恐怕很难向汉武帝交差。就在这个时候,公孙敖不知道从哪儿听说有位姓李的年轻将领在帮匈奴人训练军队。这位爷核实都没有核实一下,便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回长安复命去了。
回到长安之后,公孙敖直接上奏汉武帝,说李陵已经投降匈奴了,而且正在帮匈奴人训练军队!事实上,的确有一位姓李的汉军降将在帮匈奴人训练军队,但却不是李陵……很显然,公孙敖是在以讹传讹!可汉武帝信了,他也需要相信这是真的……如此一来,李陵就不是被俘的问题了,而是降敌!根据汉制,降将的家属是要受到连坐的。单从这一点而言,汉武帝如此处置李陵全族也不算“违法”。可怜的李陵,还在想着怎么逃回汉境,却因为猪一般的对友公孙敖落得个全族被杀的下场,得到消息后呢李陵一怒之下索性真的投降了匈奴并成为了匈奴的右校王!
汉武帝的背锅侠事实上,此战不仅李陵被俘了,带着主力出征的贰师将军李广利也没有达到汉武帝的预期。换言之,汉军在这次出击匈奴的战役中落得个一败涂地……仗是汉武帝要打的,并不是匈奴人南下、汉军被迫反击;李广利也是汉武帝要用的,就为了给这位大舅哥一个扬名立万的机会。可名没扬到、万没立成,却换来一场惨败,谁来为战争失利买单?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当然是全国的最高统帅汉武帝和一线的最高统帅李广利买单!可汉武帝根本不想买这个单、也不想李广利来买单!李广利是汉武帝要用的,他买单和汉武帝买单没有区别,不是吗?最后也只能是牺牲李陵了,既然李陵已经“投降匈奴”了,正好用他来给汉武帝的这次战争失利背黑锅!因此,汉武帝必须高调处理李陵。可李陵人在匈奴,那就只能拿他全族开刀了……除此之外,震慑或许也是一个原因,诛杀了李陵全族,谁还敢不要命提出反对意见?汉武帝战争失利的责任也便彻底撇清了——“就是因为李陵投降,这一仗才打败了,不是朕和李广利的责任!”
又一个猪一般的队友虽说如此,还真有不怕死的,他就是太史公司马迁!汉武帝对司马迁与李广的关系心知肚明,加之他又是一个无足轻重的文官,如果司马迁单单只是为李陵说情,汉武帝恐怕最多也就是斥责斥责司马迁不知轻重了事,未见得会阉了他!甚至还可能就坡下驴,留下李陵全族的性命改为流刑之类也未可知。毕竟汉武帝要的只是高调处置李陵、为自己的决策失误和战争失利背锅,并不一定非要置李陵全族于死地。更何况,汉王朝本来就有赎刑,死刑花钱也是可以免死的……
司马迁错就错在不该在为李陵说情时捎上了贰师将军李广利!李广利是汉武帝用的人,说他错,等于是把决策失误、战争失利的屎盆子重新扣回了汉武帝的脑袋上……这下汉武帝出离愤怒了!硬是给司马迁安上了一个“欲沮贰师”的罪名,什么意思?想要污蔑贰师将军!这还得了?你为李陵说情已然不对了,现在还要污蔑朝廷重臣!最终汉武帝不仅杀掉了李陵全族,连司马迁也给判了死刑。最终,司马迁以腐刑赎死,这才侥幸保住了一条性命。换言之,司马迁的出发点是好的,却最终把李陵全族彻底推上了绝路!
综上所述,正是因为两个猪一般的队友彻底葬送了李陵归汉的一切可能性和他全族的性命!至于汉武帝为何要诛杀李陵全族,一来在彼时的汉武帝看来,李陵的确是投降匈奴了,按汉制家属理应连坐。二来汉武帝急需有人替自己背锅、急需撇清决策失误、战争失利的责任,自己和李广利自然是不能背这个黑锅,可不就只能让李陵来背了……当然,汉武帝也未必就一定要置李陵全族于死地,毕竟彼时是有赎刑存在,花钱即可免死,全族不死或许做不到,但赎下部分人还是问题不大的。可太史公为了救李陵慌不择路,竟把屎盆子又重新扣回到了汉武帝头上,这就注定了李陵全族的下场——必须死!不过话又说回来,就算李陵没有投降,两位猪一般的队友也没有出现,恐怕这个战争失利的黑锅还是得由李陵来背!充其量也就是全族的性命或许能够得以保全罢了,但日子恐怕也未见得会好过到哪里去……
明朝那些事中都漏掉了哪些明朝名人?
这里要澄清一句:不是《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开小差,而是明朝有太多牛叉人物了,写都写不完!
一:言官祖师爷:韩宜可!这位老大就牛掰了,堪称言官中的喷子,一发现什么不合法律,不合时宜的行为,不管对方是谁,都能骂个狗血喷头。而且骂的那叫一个准,连朱元璋都被他骂的哑口无言。当初胡惟庸受宠,朱元璋和老胡聊知心话时,他可倒好,直接蹿到大殿上开骂,关键胡惟庸还回不了嘴。朱元璋说:你这古代喷子,来人,给我下狱!后来胡惟庸被抓,老朱为了补偿老韩,就想把老胡的老婆和钱分给他。受了委屈的老韩还是一如既往:你真是禽兽不如,人家老婆干嘛分我,我自己又不是没有。还有,爷是那差钱的人么!老东西,把我下狱的人也是你,现在来收买我的人也是你,你以为我是谁了!把老朱说的,当场臊到地里。就这样,老韩隔三差五就怼老朱,把个老朱愁的:咋当个皇帝都那么憋屈。偏偏又没办法收拾他。这导致老朱一度没事儿就琢磨:咋就能骂过老韩,出这口恶气。自己好歹是个皇帝,咋能让喷子占了上风呢!有一天,朱元璋终于想了个招,直接突击到老韩家,就不信抓不到他的小辫子。结果去了才发现:老韩家徒四壁,全家补丁打补丁,吃的还是粗粮,连块肉都没有。老韩看出老朱的用意,打开家里的大箱子:看看,没有钱吧!又打开家里的米罐子:看,也没有钱吧!这下老朱是真服气了,他平生最恨贪官,也最敬重清官,于是他对老韩说:韩啊,你是个老臣啊!后来老朱老了,脑子糊涂了,只能听好话,不能听赖话。于是老韩被发配到云南充军。是金子在哪儿都发光。老韩成为名震西南的一代宗师,连西平候沐英,也对他毕恭毕敬。后来朱棣还为他设立宗庙,他成为言官的精神领袖。后世的言官胆子那么大,也是受他的启发!二:欧阳必进欧阳必进的一生颇有戏剧性。他是严嵩的小舅子,却是个清官,他一生的主要任务就是给严嵩擦屁股。严嵩干儿子赵文华贪污了正阳门和太和殿的工程款,被双规了。严嵩说:小舅子,你给我整整。欧阳必进头都炸了:这钱被赵文华贪了,嘉靖又不给钱,这可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亏得欧阳必进是一代数学天才,利用有限的资源硬是修好了正阳门和太和殿,还保质保量。成功地救了严嵩一条小命。后来严嵩卖官鬻爵,还被别人发现了,欧阳又被老严拉出来擦屁股。欧阳成了礼部尚书,开始大力整顿吏部。结果有人前脚刚从严嵩那里买了官,后脚这官就被撸了。有人还讥笑:姐夫卖官小舅子撸,堪称买卖一条龙。严嵩也受不了了,挡我财路,你退休吧你!于是欧阳必进喜得退休,安享晚年,严嵩倒台时 也没被牵连。当然,这个欧阳必进,不仅是官场和建筑行业的奇才,还是个了不起的农业科学家呢。他当巡抚时,赶上牛瘟,农民家里的牲口都死了。没有牲口咋耕地了,欧阳必进说:那整个拖拉机吧。结果他就在湖北十堰发明了人力耕地机,这是第一台不用牲畜,以绞索滑轮驱动的耕地机!这机器牛掰啊,后来被推广到全国各地。到民国时,湖南广西的农村还在用。明末时,传教士们还把这耕地神器带到欧洲,一时风靡欧洲啊。你说这欧阳必进得有多牛逼。三:朱童蒙朱童蒙是魏忠贤的亲信,他还是个能和海瑞比一比的清官。但他比海瑞强多了,毕竟海瑞就是个糊涂的标杆。他当官后赶上辽东战争,别人不敢督战,朱童蒙拿着弓箭就走了。杀得满身血,可以说一身胆气。后来名将熊廷弼被诬陷,他还救了老熊一命。他对皇帝说:这老熊可是个好官。当初我去督战,辽东百姓拽着我马头哭,还说辽东人都是老熊救得,皇上你可不能杀他。他救了老熊的命不假,但东林党不记他的好。
却成功吸引了魏忠贤的注意力。
后来老魏推荐他当巡抚,老朱还建出一只“榆林精兵”
这只队伍就是后来吊打李自成的秦军的前身。
朱童蒙虽是阉党一派,但却是难得的实干家和好官。后来崇祯收拾魏忠贤,也一并把他收拾了。朱童蒙顶着“逆案”的污名黯然回家,十年后郁郁而终。不分好歹,不辨忠奸的崇祯,最终也吊死在那山上,为他的用人不明付出了代价!武乡侯究竟是乡侯还是县侯?
三国时期,凡是有重大功劳者,一般都会对其封侯,以示奖励。不过看了魏延和诸葛亮的侯爵,我们却会非常奇怪,作为蜀汉二把手的诸葛亮,在侯爵上仅仅是个乡侯,而作为诸葛亮的下属,魏延却是一个县侯,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说诸葛亮的武乡侯实际上也是个县侯?
我们先看看侯爵有哪些等级?汉朝的侯爵一般有县侯、乡侯、亭侯、关内侯四个等级,魏延是南郑侯,而南郑是汉中郡下的一个县,所以说魏延的南郑侯是一个县侯。诸葛亮的侯爵是武乡侯,从字面意思上看,就是一个乡侯,这就引出了大家对诸葛亮侯爵的猜测和疑惑,认为以诸葛亮的功劳来看,不应该仅仅是个乡侯,所以也有人说,诸葛亮的武乡侯,这个武乡其实是一个县,诸葛亮的侯爵其实是县爵。
按照古代的封爵习惯,一般会在这个人的出身地附近找一个地方来进行封侯,或者在他镇守的地方来找一个地方。诸葛亮主要待在成都,肯定和不会在这里找地方封侯的,很可能是从他的出生地来找。
诸葛亮出生地是琅琊阳都,但是三国时期琅琊郡根本就没有武乡县,当时的琅琊郡只有开阳、临沂、阳都、缯、郎丘、华、费、安丘、剧等九县,所以说武乡是一个县其实并不准确。事实上,真正的武乡县出现于西晋时期。所以说诸葛亮的爵位武乡侯确实仅仅是一个乡侯!这就让人很奇怪了,为啥诸葛亮这么大的功劳,仅仅是一个乡侯,而魏延作为他的属下,却是一个县侯呢?其实这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侯爵获取难度大
爵位的获取,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容易,打赢汉中之战时,蜀汉大多数人其实都是没有爵位的,只有刘备、关羽、张飞、马超等少数人有爵位,其中刘备是宜城亭侯、马超是都亭侯、关羽是汉寿亭侯、张飞是新亭侯,这个时候的他们都还仅仅是亭侯,比乡侯还低,而此时的诸葛亮,更是连爵位都没有。
到了刘备称帝后,诸葛亮其实也还是没有爵位的,没办法,刘备承继汉室,必须按照汉室的方法来封爵,诸葛亮当时主要是属于后勤人才,没啥军功,所以不能给他封侯。诸葛亮真正的封侯时间其实是刘禅继位以后,按照正常的军功来说,此时诸葛亮也是封不了侯的,但是新皇继位,总要普天同庆,收买人心嘛,所以就给一批人封了侯,诸葛亮就在其中。
而说到魏延,他之所以能封为县侯,其实也是他一步一步打出来的。刘禅登基后,本来是封魏延为都亭侯的,比诸葛亮的乡侯爵位低一级,但是后来魏延战功确实很大,所以他的爵位不断上升。
建兴八年(230年),魏延出兵扫荡了曹魏的凉州地区,更是在阳溪一战中,大破魏国的费瑶和郭淮,这可是深入敌境作战啊,还击败了敌军的主力,属于是打出了蜀汉的国威。魏延也因此大功被提拔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为南郑侯。可以看到,魏延的爵位都是军功换来的,这其实是无可置疑的。
也有人奇怪了,诸葛亮五次率军北伐,也为蜀汉立下了大功,按理说也应该给他提升爵位啊。其实这主要因为诸葛亮是作为主帅指挥北伐的,虽然多次出征,但确实是并没有取得非常大的战果。魏延这些将领可以凭借局部战役,斩首缴获来论功劳,但是诸葛亮不行,他身为主帅,是需要对整场战争负责的,只有整场战争大胜,他才算获得了大的战功!而事实上五次北伐,并没有获得很明显的大胜。
二、诸葛亮淡泊名利
诸葛亮之所以一直是乡侯,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诸葛亮把这些虚名看得不重。在刘备时期,他甚至爵位都没有,但并不影响他对蜀汉的一片忠心。而他掌权以后,反正都大权在手了,根本就没必要在乎爵位这种虚名。
作为统帅,诸葛亮的目标其实是非常远大的,他的口号是“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不取得大的战果,不彻底击败魏军,诸葛亮是不愿意接受刘禅的封赏的。甚至于说,如果在战场上出现了失误,诸葛亮都会主动接受惩罚。街亭之战后,诸葛亮就自降三级,目的其实就是为了给大家做一个表率,激励大家英勇作战,为匡扶汉室抛头颅洒热血,他诸葛亮根本就不在乎什么乡侯、县侯,他要的是王师北定中原!
结语
诸葛亮的武乡侯爵位确实仅仅是一个乡侯,而之所以会出现魏延是县侯,爵位比诸葛亮高,一方面是因为魏延确实军功很大,另一方面则是诸葛亮不贪慕这些虚名,他要做出表率,激励蜀汉众将,勇猛作战,封爵指日可待,就像魏延一样!而他自己,在没有完成北伐大业前,其实是不愿意接受这些封赏的。
为何刘裕是称宋而不称汉?
谢邀。这个问题子渊在文章里曾经专门说过,主要有两种现实考虑,一是政治意义已经丧失,二是为了避凶趋吉。
说起来,两汉国祚长达四百余年,在历代王朝中可谓名列前茅。再加上两汉时期中原王朝无比强大,甚至有“明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热血豪言,其荣光令后世帝王羡慕不已。为了标榜自己的正统性,无数帝王挖空心思都想和汉朝搭一点儿关系,甚至还以“汉”作为国号,比如西晋时期的匈奴左贤王刘渊、建立成汉政权的李特、占有六十州领地的刘龑,以及唐朝中期的叛臣朱泚等,他们都以汉为国号,希望能像汉朝那样一统全国,让四方蛮夷俯首称臣。
▲匈奴贵族蜡像
然而最有资格以汉为国号的宋朝开国皇帝刘裕却没有这样做。要知道,他可是汉高祖刘邦之弟、楚元王刘交的二十二世孙。子渊之前曾经讲过,刘备先祖乃是被削去取爵位的中山靖王刘胜之子刘贞,压根连宗亲都算不上,根本就没有皇室继承权。至于刘裕,这一支刘氏族人向来充任汉朝宗正(负责管理皇室亲属)一职,与其他宗室相比地位颇高,非常亲近天子。那么,刘裕为何坚持不用汉作为国号呢?
▲宋武帝刘裕画像
第一,当时汉朝已经灭亡两百余年,可谓余威已尽。虽然汉朝强盛时确实威震八方,就连匈奴也被打得衰弱不堪,不敢再与大汉争锋西域。要知道,纵横大漠的匈奴人凭借着骑兵的机动优势,来时呼啸而至,去时如风而退,几百年来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心头大患。秦始皇尚且要修万里长城自保,汉高祖刘邦更是差点儿在白登山被匈奴活捉。然而匈奴最后却俯首称臣,可见大汉之强盛。但这毕竟都是过去的事了,所谓“好汉不提当年勇,智者莫念昔日功”,在历经魏晋两朝之后,汉朝在民间已经没有太大的影响力,沿用汉号毫无意义。如果采用新国号,反倒有朝政更新之勃勃生机。
▲魏国开国皇帝曹丕剧照
第二,则是因为受汉末时期民间谶纬之说的影响。在汉末三国时期,有一种流传已久的说法,叫做“代汉者,当涂高也”。民间关于这句话争论不休,最后是曹魏太史令许芝出面解释“当涂高者,魏也;象魏者,两观阙是也”,也就是说是由魏代汉。历史也确实如此,无论是曹魏逼迫汉献帝禅位还是攻灭蜀汉,都是灭了汉。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塑像
虽然刘裕建国时已经没有了三国时期的魏国,但拓跋珪却在北方建国,并于东晋隆安二年(公元398年6月)正式定国号为魏。如果刘裕再使用汉作为国号,那么就又满足了谶言上的两国关系,因此很不吉利。最终,刘裕放弃汉号,而沿用自己的宋王封号,定国号为宋,史称“刘宋”。事实上,刘裕确实也立下了不逊于刘备的功业,攻北魏、伐后秦、平卢循、灭谯蜀,被称为南朝第一帝。
参考文献:
《宋书·卷一·本纪第一》《南史·卷一·宋本纪上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