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普怎么死的,三国杀濒死状态可以把血回满吗

天美资源网

程普怎么死的,三国杀濒死状态可以把血回满吗?

三国杀濒死状态只有庞统才可以把血回满。

庞统是由游卡桌游推出的桌上游戏《三国杀》中的武将牌,武将设计来源于三国时期刘备军师庞统,武将技能是连环、涅槃。

程普怎么死的,三国杀濒死状态可以把血回满吗

涅槃:限定技,当你处于濒死状态时,你可以弃置区域里的所有牌,然后复原你的武将牌,摸三张牌,将体力回复至3点。

庞统的涅槃可以视为濒死时将体力值回满,但是此技能只能用一次。

他的武艺在东吴是什么档次?

罗贯中写作《三国演义》,是以蜀汉为正统的。所以,对于蜀汉方面的主要人物,如刘备、关羽、赵云等都有十分出彩的描写,而孙吴一方的文臣武将,一般都成了陪衬。

东吴中后期的“顶梁柱”朱然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东征孙权失败后,朱然负责追击,结果被赶来接应的赵云一矛刺于马下,结束其在小说中毫无存在感的一生。小说中的朱然,战斗力真是“渣”得可以。

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上,朱然不仅为孙权擒关羽,夺荆州,还与陆逊一起击败了刘备。

江陵保卫战,朱然更是以区区几千孤军,连败曹真、张郃等名将,名震曹魏。

这位在历史上赫赫有名,但却被小说所忽视的名将朱然,究竟有怎样的人生呢?

一、擒关羽、败刘备

朱然本姓施,是东吴老将朱治姐夫的儿子。因为朱治没有子嗣,所以朱然在13岁这一年被过继给了舅舅朱治。

朱治与程普、黄盖等都是追随孙权之父孙坚创立江东基业的老臣,而且朱家本来就是江东地区的名门望族。可想而知,朱然的出身是非常显赫的。

也正因为如此,朱然早年就跟孙权成为了同窗好友,两人一起读书学习,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且维系了一生。

公元200年,孙策去世,年轻的孙权坐领江东,他很快就开始重用老同学朱然,提拔其为山阴令,一次管辖5个县。

而此时刚刚20岁的朱然,就能把5个县治理得井井有条,让孙权惊叹不已。

此后,孙权又任命其为临川郡太守,镇压山贼的叛乱,朱然又用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任务。后来,曹操南下,进兵濡须口,孙权又提拔朱然为偏将军。

能文能武的朱然,在东吴迅速展露头角。孙权对其充分信任和擢升,让他成为当时大都督吕蒙的爱将。

公元219年,朱然随吕蒙袭取了荆州。拿下荆州后,朱然又派遣潘璋在临沮擒住了蜀军大将关羽,因此战功,他被孙权封为昭武将军、西安乡侯。

不久,吕蒙病重,孙权问吕蒙谁可为其替代者?吕蒙回答说:“朱然胆守有余,愚以为可任。”朱然因此成为了驻守荆州的东吴主将。

对于这段历史,即使是许多三国迷也有一种误区:直接接替吕蒙职责的是陆逊,但实际是朱然。

公元222年,刘备兴兵东征,朱然又率军与陆逊一起抵御蜀汉。在夷陵之战中,虽然有陆逊的运筹帷幄,但在一线起着关键作用的仍然是朱然。

夷陵之战中,他不但没有被赵云一矛刺死,反而是先击破了刘备军的先锋,后又断其归路,逼迫刘备败走永安。朱然也因此被孙权拜为征北将军,封永安侯。

二、战江陵、败曹魏

公元223年,在夷陵之战中一直持观望态度的曹丕,终于发兵攻打东吴。他派曹魏名将曹真、张郃等进攻江陵,自己也亲自到宛城督战。

孙权则派孙盛领兵一万人在江陵建立围坞设防,同时命朱然作为其外援。

张郃渡河后击败孙盛,继而围攻江陵。二朱然在仅有数千兵马的情况下,没有逃跑,而是选择死守城池。孙权为救出朱然,派出潘璋等人几次前往解围,但均没有成功。

此时,城中内外联系断绝,加之疾病流行,东吴士兵多患上了肿病,战斗力大幅下降。

而曹军主帅曹真为逼迫朱然投降,又在城外筑起土山,建起箭楼,向城中万箭齐发。

面对曹军的猛烈攻势,东吴将士皆有惊惶之色,但朱然仍然镇定自若,激励他们趁曹军懈怠之际,出城攻破了两座军营。

曹真、张郃围城猛攻了半年,仍然未能击破朱然,最后只能选择退兵。

朱然因江陵保卫战声名大震,威震魏国。孙权晋封其为当阳侯,这已经是朱然第三次被封侯了。这种待遇,在整个三国时代的将领之中都是极其少见的。

三、攻石阳、能救主

曹丕在位时,一直未对蜀汉用兵,但却几次三番出兵东吴,虽然皆是雷声大、雨点小,但也给孙权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公元226年,孙权听说曹丕去世,于是发5万兵进攻江夏石阳,是为“石阳之战”。

但孙权虽然善于用人,实战方面却是乏善可陈。此战,先是魏将文聘坚守石阳二十多天,挫败了吴军的锐气。后来曹睿派出一个名叫荀禹的文官,只带了几个县的兵马在山上放火,就将孙权的大军给吓退了。

看到孙权败退,文聘又乘势追击,一举击溃了负责断后的潘璋部,幸好有朱然挺身而出,挡住了文聘的追兵,保障了孙权安然离去。

因为朱然这次的救主之功,孙权在称帝后,封朱然为车骑将军、右护军,领兖州牧。

此后,东吴又曾两次进攻曹魏,朱然皆有领兵逆袭的表现,因战功被孙权擢升为左大司马、右军师、官至大都督。

《三国志》对他军事能力的评价是:

“终日钦钦,常在战场,临急胆定,尤过绝人,虽世无事,每朝夕严鼓,兵在营者,咸行装就队,以此玩敌,使不知所备,故出辄有功。”

真实历史中的朱然,身高虽然不足1米6,跟吕布、关羽等身材高大的猛将无法相提并论,但他是“以勇烈着闻”,作战十分勇敢,而且,用兵的特点是敢于攻坚克难,善于出奇制胜,是东吴军中的名将。

草船借箭的真实历史是什么?

“草船借箭”应该是大家非常耳熟能详的一个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了。大家也都知道,这个故事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里为了突出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而虚构出来的。

但其实在赤壁之战前夕的长江江面上,还真的发生过一次“借箭”事件,不过并没有诸葛亮什么事,这个事件的真正主角其实是常常被大家所忽视的吴主孙权。

孙权这个人常被大家认为没什么优点,唯一的优点就是活得够久,在位时间挺长,然后没了。其实这都是受到了《三国演义》的影响,这部小说的特点就是“尊刘抑曹轻孙”,不只是孙权一人,整个东吴在小说里都是一个弱鸡,似乎可有可无。

但真实历史中的东吴,政权稳定,实力强劲,内部较为团结,整体实力一直在蜀汉之上。而孙权本人,正史中对他的记载是英姿雄伟,喜与野兽博斗,是一个大力士,且胆略过人,这次要说的“借箭”事件,就很好的印证了这一点。

公元213年,孙权军与曹操军隔江对峙,曹操因为初战先败了一阵,所以让军队坚守不出。夜晚,江上夜雾弥漫。孙权认为这是一个刺探敌情的好机会,所以亲自乘着一艘战船渡过长江,贴近曹操的营寨仔细观察。

由于靠的太近,结果被曹军发现。但由于江上雾大,视线不清,曹操无法判断孙权的虚实,不敢贸然出寨迎击,只好下令朝着江上有船影的地方拼命放箭!

没多久,孙权的船朝向曹营一面的船身受箭太多,船身渐渐倾斜,眼看将要倾覆,危急关头,孙权果断下令:调转船身,让船的另一面受箭。不一会儿,船身果然慢慢恢复了平衡。并带着满满一船箭枝缓缓驶向了己方的营寨。

当大雾散去,曹操站在高台,看见远处一艘像刺猬般的孤船慢慢朝对岸驶去,而孙权正得意洋洋地站在船头,不禁赞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啊!”

后来这件事被罗贯中移花接木到了诸葛亮的身上,成为神化诸葛亮的材料之一。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必删。

少年马超扎死一将活捉一将?

西凉锦马超和江东孙策两人都可谓是少年英武,成名时间较早。

马超第一次出场亮相是在李傕、郭汜乱长安的战役中。董卓被吕布杀死后,西凉军人心惶惶,贾诩出了个坏点子,怂恿西凉军诸将叛乱攻入长安,杀死王允,赶走吕布,挟持了献帝。征西将军马腾奉秘诏率军勤王,西凉叛军将领李蒙、王方领兵在长安城外二百八十里的盩厔(zhōu zhì)山摆阵迎敌。

两阵对圆,马腾之子马超抢先出阵,他当时“年方十七岁,英勇无敌”,生得“面如冠玉,眼若流星,虎体猿臂,彪腹狼腰”,一看就是个身材矫健敏捷的技术型猛将。马超出阵搦战,王方看马超年龄尚幼,就没放在眼里,策马迎敌,“战不到数合” ,就被马超一枪捅翻马下。

马超得胜,拔转马头往本阵中回转,李蒙却从背后追来,想趁马超不备偷袭。但马超早就发现了,假装不知道,等李蒙正要挺枪搠向马超时,马超突然闪开枪尖,将李蒙“轻舒猿臂,生擒过去”。

年方十七岁的马超初次上阵就杀一擒一,连胜两阵,可谓是将门虎子,少年英雄。展示出扎实的基本功,机敏的头脑,未来成长为“超级猛将”的强大潜力。

孙策第一次展示武力是在孙坚跨江击刘表的战役中。当年孙坚参加十八路反王讨董,他率部抢先攻入长安城,得到传国玉玺后匿玺南归,途中遭到刘表的截杀,双方结下仇怨。孙坚站稳脚跟后,为了报仇雪恨,带着当时年仅十七岁的长子孙策率军跨江而来,向刘表发动进攻,攻下了樊城。

刘表麾下大将黄祖失去樊城后,率军在邓城野外与孙坚对阵。孙坚麾下猛将韩当出阵,与黄祖部将张虎厮杀,两人“战二十余合”,张虎力怯,他的同袍陈生出阵助战,而年方十七岁的孙策突放冷箭,“正射中陈生面门,应弦落马”。

孙策“挟死一将,喝死一将”的战绩实际上是在后来攻打刘繇的牛渚之战中。孙策以传国玉玺向袁术借兵,率部征战江南的过程中,当时孙策已经是二十一岁了。

孙策征战江南,与占据曲阿的刘繇发生冲突,双方在牛渚滩摆阵对战。刘繇麾下将领于糜挺枪出马,孙策亲自迎敌,“战不三合”被孙策生擒活捉。孙策拔马回阵,刘繇另一名部将樊能从后面挺枪追来,“那枪刚搠到策后心”,孙策回头“大喝一声,声如巨雷”,樊能惊骇落马,摔破脑袋,折断颈椎而死。此战之后,孙策获得了“小霸王”的美名。

马超和孙策同样的战绩,都是杀一擒一,看起来似乎不相上下,同样威武,甚至孙策还是喝死敌将,更显强悍。

但我们必须要注意到的是,马超取得“杀一擒一”的战绩是在其“年方十七岁”的少年时代取得的,而孙策“擒一杀一”的战斗则已经是其二十一岁的青年时代了。同样在十七岁时,马超已经挺枪策马在两军阵前与敌将厮杀格斗了,而孙策只是在阵后偷放冷箭。

那么,孙策十七岁时与敌人阵前单挑的能力如何呢?咱们翻看原著“跨江击刘表”这一节,可以看到,当孙坚在砚山中了敌军埋伏被乱箭射死之后,趁着江东兵马群龙无首陷入混乱之时,襄阳城中“黄祖、蒯越、蔡瑁分头引兵杀出”,突袭江东营寨。混战中,江东老将程普“保着孙策,急待寻路”,正遇敌将吕公,程普“战不到数合”,一矛将吕公挑落马下。这次战斗也从侧面说明当时十七岁的孙策与敌将单挑厮杀的水平还很差,尚且需要部下的保护。

潜质不同,后来的发展也不同。虽然在江南这片地方,孙策可以所向披靡,横行霸道,威风不可一世,但如果放到整个汉末的广大区域,孙策这两下子根本就不够看。神亭岭一战,孙策与太史慈连续恶斗数百合,从马战打到步战,从步战又打到肉搏,始终旗鼓相当,难以取胜,反而丢了帅盔。

太史慈在后来的合肥之战中与张辽七八十合丝毫不占上风,说明孙策的武力值与太史慈、张辽、张郃等人处于同一水平,彼此相差甚微。也就属于“中一流”猛将的水平,不但根本无法与“超级猛将”马超相提并论,甚至还在庞德、徐晃、夏侯惇这些“强一流”猛将之下。

所以,后来孙策在丹徒行猎时遇刺也就不奇怪了。他的战场体察力和应变水平完全称不上高强,面对三个步战的刺客,还射倒一人的情况下,仍被敌人得了手,身负重伤。

而马超面对群殴时的表现则远超孙策。渭南大营内,以一敌六的形势下,马超劈倒韩遂后,又“独挥宝剑,力敌五将”,“砍翻马玩,剁倒梁兴”,杀散众人;翼城之外,马超力敌杨阜和其“宗弟七人”,以一敌八,将杨阜的七个宗弟杀死,杨阜也“身中五枪”。

马超避箭能力也是一流,曾经躲过于禁的暗箭,还曾以枪拔打曹军虎卫骑的乱箭,“矢皆纷纷落地”。防御力远在孙策之上。

所以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以马超的武力值,当之无愧侪身于“超级猛将”的行列,而孙策顶多也就算个“中一流”,与马超相比,他还差着将近两个层次呢!

孙策武艺高强人称小霸王?

在东吴阵营中,武力值最高的猛将,无疑就是“小霸王”孙策了。

孙策确实很了不起,年轻有为,志向高远,率兵打仗是一把好手,还能够拢络人才,治理地方,堪称是智勇双全,能文能武。除此之外,孙策在阵前单挑厮杀的武艺在江东也是首屈一指的。

咱们来看一下孙策的厮杀战绩:

1 .孙坚征黄祖,在樊城之战,韩当与张虎交锋,陈生来助战,孙策一箭射中陈面门,翻身落马;

2 .神亭岭之战,孙策被太史慈阻截,两将交锋,马战打到步战,数百合不分胜负;

3 .牛渚之战,对阵于麋,“战不三合”孙策生擒于麋,回阵已在臂中挟死;

4 .牛渚之战,敌将樊能从背后偷袭,孙策回头暴喝,樊能惊惧落马,头颈折断而死;

5 .孙策兵围吴城,严舆来谈判,欲平分江东,孙策大怒,严與拔剑起身,孙策飞剑斩之;

6 .会稽之战,周昕与严白虎夜袭, 遇孙策拦截,周昕舞刀来战,被孙策一枪刺死。

盘点孙策的战绩,相当惊人,6战5胜,杀敌5人。和他对阵过的敌人,除了太史慈活着,其他人全部都被孙策干掉了。这样的战斗效率,完全配得上“小霸王”的美称。

那么,以孙策如此横勇的武力,为什么会被三个刺客行刺得手呢?其实分析孙策遇刺的过程,还是非常诡异的。

按照演义,是许贡被孙策所杀,他的三个门客为他复仇,刺杀了孙策。而正史也是这个说法,但要认真检索史料,还是能发现其中的一些痕迹。

在孙策遇刺之前,就曾经有人预测过他的死亡,而且明确说他将死于刺杀,这个人就是郭嘉。当时曹操与袁绍翻了脸,准备率兵北上与袁绍开打,但曹操很担心背后的孙策会趁机率兵袭取后方,导致腹背受敌,而郭嘉则告诉曹操不必担心,在《三国志·郭嘉传》中记载了郭嘉的这段话:

“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

郭嘉准确地预言了孙策死于刺客之手。难道他是未卜先知,还是早有预谋呢?咱们把目光转向另外一个人――陈登。陈登也想刺杀孙策,并且早就有准备了。

为什么陈登如此仇恨孙策呢?原来他们早就有仇。陈登叛变吕布,投靠了曹操,曹操封他做了伏波将军,在江淮一带名声大噪,“遂有吞灭江南之志”。而孙策此时正在江东一带扩张势力,双方自然发生了矛盾。陈登有个表叔,叫陈瑀,“登乃瑀从兄珪之子”,受朝廷之命与孙策合兵去讨伐称帝的袁术,走到半路上,“瑀阴图袭策”,陈瑀想偷袭孙策,被孙策发现,先下手为强,把他打跑了。

孙策年轻有为,非常机敏,他认为这事跟陈登有关,是陈登使坏教唆的。于是孙策就率兵攻打陈登,“遣军攻登于匡琦城”,结果被陈登夜袭,打得丢盔卸甲,“斩虏以万数”。孙策不能吃这亏,再次来攻,“贼忿丧军,寻复大兴兵向登”,陈登一面向曹操求救,一面“燃薪聚火”,假做援军已至,趁着敌军惊慌之际,出城攻击,“贼望火惊溃,登勒兵追奔,斩首万级”。

孙策在陈登这里连吃两次大亏,以孙策的性格,根本不可能忍气吞声,想尽一切机会要报复回来。建安五年,曹操率兵北上与袁绍在官渡对峙,“策阴欲袭许,迎汉帝”。那么,陈登又是首当其冲的攻击目标,但曹操主力与袁绍对峙,就没有足够的兵来援助陈登,陈登就琢磨着要刺杀孙策。《江表传》中记载:

“登阴复遣间使,以印绶与严白虎余党,图为后害,以报瑀见破之辱”

孙盛异同评曰:“孙策虽威行江外,略有六郡,然黄祖乘其上流,陈登间其心腹……”这就是说,陈登买通了孙策身边的人。

大家知道,孙策是在行军到丹徒时候,出去打猎遭到了刺客的伏击。咱们可以想象,大军出动,周边地区岂是几个寻常百姓能够轻易靠近的?刺客想行刺成功,绝不会临时看到孙策出来就赶紧往他身边凑过去,那根本就靠不过去,马上就会被发现了异常。

那就早就预谋,而且事先必须知道孙策的行程,掌握孙策行程的,必须是掌管其贴身护卫的心腹之人。那当时是谁掌管着孙策的护卫呢?咱们看《三国志集解·吴书六·宗室传第六》中一段记载:

“河,坚族子也,出后姑俞氏,后复姓为孙。河质性忠直,讷言敏行,有气干,能服勤。少从坚征讨,常为前驱。后领左右兵,典知内事,待以腹心之任。”

这个人是孙河,他与吕范两人常在孙策左右。《三国志》中说:

“时唯范与孙河常从策,跋涉辛苦,危难不避,策亦亲戚待之……”

孙河掌握着“左右兵,典知内事”,还被孙策以“腹心之任”,如果说孙策遇刺与他没关系,谁能相信?

孙策打猎,遇到三个人,孙策感到不对劲,询问他们的身份,刺客回答说:“是韩当兵,在此射鹿耳。”以韩当部队的身份混进了大军的驻地,并早就潜伏在此,等待着孙策。

孙策立即发现情况不对,“当兵吾皆识之,未尝见汝等。”马上拈弓搭箭,“因射一人,应弦而倒”。余下的两名刺客见已经暴露,立即动手,“便举弓射策,中颊”,孙策受了重伤。

后面的护卫赶到,“后骑寻至,皆刺杀之”,护卫们并没有生擒刺客,留下活口以供进一步审问,而是把他们全部杀死了。这也是一件非常不正常的事情。

而看《三国演义》的描述就更惊人了,说孙策遇袭,立即拔剑自卫,格挡对方长枪,没想到剑突然断了,手中只剩下个剑把,猝不及防之下,身上被刺客连续刺中多处。又是谁把孙策的剑搞成这样的?

所以说,无论正史《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对孙策遇刺都持有相同的态度:孙策的身边潜伏着内贼,这个内贼是他最信任的人。我认为,孙河这个人绝对有大问题。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