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7月22日距今多少天,秀才举人进士在古代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
秀才若是211的话,那么举人已经是等同于完成大型国考的“预备公务员”了,有机会在中央部门任职,回到地方也是很有潜力的。
这已经不仅是学历的问题了,而是人才价值的问题。古代科举更加强调人才的价值,而不是学历高低。
接着,如果还能继续考最后一级殿试,一旦成为进士,若是足够排前,直接会被授予官位(往往是从九品到从八品),这在现代的角度来讲,那就等同于直接给予“行政级别”,第一名进士状元给予一个“处级”都是有可能的。
而这些进士学者,若是留在朝廷中央,他们会被分配到京城的“学士殿”(翰林院),这个学士殿就是朝廷文官的培养地,也同样是人才的聚集地。站在如今的角度来看,地位等同于如今的“两院”(工程院、科学院),古代进士已经可以等同于两院院士了,这个身份已经不是学历范畴问题了。
如果选择不在朝廷中央,在宋明两代,可以休息一段时间后,就立即报道出去地方历练,职务一般都是“副县及”或者“县级”(县令或县丞、县尉),主要看地方,要是江南发达的县区,一二把手的位置可能就捞不到了,但即便如此,外放为官也是正科级乃至副处级保底的。
宋明两朝科举最为繁荣,但两朝科举的概念不同唐宋时代的秀才和举人与明清时代的不一样,唐宋时期,秀才是对所有准备考科举的学子的称呼,到了宋代最为明显。而明代则是要通过童试之后,也可以理解为受过了一定的“全日制教育”之后,才能被称为秀才。
而举人,在唐宋时意思是被举荐到某一级别考试的学生。例如北宋欧阳修,他中进士那年,就是其岳父举荐他进入国子监考试,到了明代这种就叫监生。而明代的举人则是需要考过了第一重地方的乡试之后,并且获得了功名,才能称之为举人,俗称“老爷”。
宋代的科举是繁荣的,但也是和如今的“学历”制最不挂钩。
因为古人坚信学无止境,在宋代,有苏洵、柳三变这样没有进士之身,却才高八斗、享誉大宋朝的文人,有时候功名更是象征着“政治前途”,而不是如今的知识等级。
两宋时期,为了维护民间的稳定,两宋取士高达十一万人,而且两宋取士,还是沿袭了唐朝的“九科”,其中也是以进士科为主,因为考了进士科就可以为官。但其他的例如明算科,这个典型就是考数学、天文方面的,一进去就是个科学人才,往往会被分配到“天文局”,唐代是叫太史局、宋代称之为“司天台”,有官位在身,但是不主政。
而这也被认为是冗官的根源。
到了明代,科举难度大大增加,明朝统治者搞出了个“全日制教育”,也就是童试之前需要有一定的“上学经历”,经过三次考试(童试:县试、府试、院试),才能称之为秀才,不过在明代,一些情况下通过了县试也能算是秀才,所以明代的科举也有地方差异。
按一般情况来讲,如果把秀才当成211全日制本科学历来看,那么其实考到府试的情况下,就等于学士学历了,再到考完院试,就已经等同于拿到了“211硕士研究生”的身份了,也有资格被称为“生员”,这个生员就是有资格继续去进行乡试,顺利的话,再去进行会试,也称为礼部试,即便是卡在了礼部试,但考到了这个级别,就已经很厉害了。
整个明代科举取士才两万多人,是宋代的四分之一多一点点,而明代的人口只会比宋代更多,这个举人的含量可不低,回到地方小县城,那都是可以光宗耀祖上百年的。
明道考完了殿试,就会有一种分配,叫做“观政进士”,这个观政的意思就很简单,等待分配,有可能分配到中央,但绝大部分都是分配到地方任县级的一二把手。在形式上和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大学生分配类似。而更厉害的还可以参加一个“庶吉士考试”,这个庶吉士考试一般都是从进士里再选厉害的出来考,比进士更牛。
考完之后,考的不错的就可以分配到“翰林院”。
要是了解明代的翰林院,就知道这个翰林院就是个国家领导人培养机构,在宋代也是如此,王安石、司马光、苏轼都在翰林院待过。而明代的大儒方孝孺,明朝续命神话张居正都曾在翰林院待过。
所以宋代的科举与明代的不同。
宋代的科举人才在我国“进士历史价值”角度来讲,属于通货膨胀那一款,实在太多了,可能一个进士在县政府混个判官都混不到。而明代说不上是通货紧缩,但相对来讲,明代的科举人才更受尊重,有“观念”加分,有些秀才在胡同里待着,一辈子啥都不做,照样会有人养他一辈子,这就是理学兴起后对这些读书人的影响。
宋代发展至明代:技术型进士逐渐被政治性进士所取代现代的知识被细分,被多元化,每一个专业都有共同的学历等级,但不意味着每一专业都会从事政治工作。
其实在唐代时,唐代的社会也是如此的。
自唐太宗起,就注重人才多元化发展,之所以要比后来明清时期的风气更加开放,是因为唐代并没有把儒学推到那么高的一个境界。除了儒学以外,明代文人其实主修“道德”,而不是实用性,正如明代经常说的那句,以锦绣文章来击败敌人,但实际上大家知道这不可能的。
“凡明数造术、辨明术理者为通,全通者及第。”
唐代这种对于知识的理性是很难得的。
给予专业人才及第,这是促进社会多元的重要基础。但到了宋代,这种趋势就逐渐减弱了,因为儒学的兴起,政治文人的势力因为“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越来越大,他们占据科举话语权,他们只懂道德文章,你要是搞个数学、物理去考试,他们也看不懂,因为考官都是学道德文章的,。
例如苏轼,王安石等人,他们能出名就是因为文章写得好,道德好。
而王安石后来执政,对这种现象有所改善。先是弄了三舍法,在基层把教育给细分好,三舍法对于明代科举是有启示作用的。除此之外,王安石对于宋代这种只崇尚“道德文章”的行为十分排斥。
于是在教科书上进行改革,除此之外,他为了变法更加符合实际,与宋神宗商量改变“取士”倾向,殿试的问题就开始问“策论”,就一个现实的问题来向考生索要方法。这其实就和一些现代的高级公务员考试十分相像了。
再说回宋代科举中关于“技术型人才”的减少。
因为贸易的涌入,大量外来文化、技术填充了宋代的科技需求,因此,取士其实已经高度向政治人才倾斜,几乎没有什么数学家、科研人员有官位在身,翰林院也不再是“技术人才”的储备地,而是朝廷官员的预备营。
那么到了明代就不用说了,就方孝孺的地位而言,可以看得出明代对“儒”的痴迷。
姚广孝说方孝孺一死,天下读书人绝矣。
虽然方孝孺是一个极其有造诣的文人、官员,但是把他当成一个社会人才发展的主流模版,这种危害不亚于海禁所带来的闭塞。
而明代也出现了很严重的“教育内卷”。
先是基层的童试,再到乡试、会试、殿试、庶吉士,最重要的是,最终取士的人并不多。这就把社会人才全部压迫在道德文章的思索上了,八股文如何诞生的?正是这种教育内卷所导致的,这种教育内卷是没有进步可言的。
科举取士的“级别”和现在学历的差异要说古代的科举“学历”和现代学历有多大的相似性,其实是没有的。
科举制度作为我国古代上千年人才选拔制度,的确是对社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但是也不可否认的是,科举自从进入了“八股文”的时代之后,已经走向了“低效化”。
“为官”思想根深蒂固,这形成了社会局限性的恶性循环。
现代则是不同,职业多元化、专业多元化。学历可覆盖认证的专业极多。而这也是现代学历和古代科举的学历最大的区分。
科举不求学历,只求能够为官。现代学历建立在社会多元化上,学历有着强大的证明作用,而我国现代也有官员本身是高学历学者型人才,其实既是部门官员,又是技术、知识人才,这才是真正的“进士”,他们也是现代的进士。
例如钟南山院士,他本就是医学人才,以医获得人民的尊敬,这和明代清代强调“尊儒”的本质不同。再如袁隆平院士,他的杂交水稻解决了世界粮食问题,其实说白了,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将知识和社会贡献紧紧结合在一起的东西。
而科举则是“功名即贡献”,进士则伟大。
所幸,我们走出了这个教育的陷阱,正走向光明。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我就想问问在家的大佬爷们都在看什么连续剧?
全民阻击新冠病毒疫情期间,普通大众尽量呆在家里、不出门,就算尽本分了,如果闲来无事就追剧吧。那么,在家的大佬爷们都在看什么连续剧?今天2月18日(正月二十五)给大家推荐几部新鲜出炉的,或者正在热播的。
1、佟丽娅、黄轩、陈数主演的公关题材都市剧《完美关系》将于今日(2月18日)开播,共52集。讲述“公关合伙人们”从单枪匹马到并肩作战,在层出不穷的公关实战中互相影响共同成长的故事。《完美关系》由安建继导演、右耳编剧。
2、70集剧《新世界》已经开播36天,豆瓣打出6.1分。《新世界》是孙红雷、张鲁一、尹昉、万茜等人主演的现实题材电视剧。该剧借由金海、铁林、徐天三兄弟的命运转变,及徐天和共产党员田丹的相识相知,讲述了1949年建国前夕北平城的22天里发生的时代洪流变迁。
3、41集剧《下一站是幸福》已经开播23天,豆瓣打出6.3分。《下一站是幸福》是由丁梓光执导,宋茜、宋威龙、王耀庆、虞书欣领衔主演的都市情感剧,讲述“资深少女”的年下恋情。
4、40集剧《决胜法庭》已经开播16天,豆瓣打出6分。《决胜法庭》是于和伟与张佳宁首次合作的律政剧,韩栋、连奕名、王耀庆、胡静、铁政、杜源等联袂出演。
5、56集剧《三生三世枕上书》已经开播27天,豆瓣打出5.6分。迪丽热巴、高伟光等主演《三生三世枕上书》改编自唐七同名小说,讲述了青丘帝姬凤九和太晨宫尊神东华之间两千年的纠葛情缘故事。
6、42集剧《刘老根3》开播8天,豆瓣打6.5分。赵本山、范伟、李静等主演的电视剧《刘老根3》讲述了因龙泉山庄经营不善,在家颐养天年的刘老根决定重返山庄,再次主持大局,从而发生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
7、36集剧《大唐女法医》开播4天,豆瓣打出4.5分。讲述女法医冉颜(周洁琼 饰)在查明母亲自杀过程中解开一个又一个杀人情案的同时,在探求真相的过程中、她也遇到了真爱。
8、35集剧《奋进的旋律》已经开播8天,尚未打分。李东学、于越、李若宁、薛皓文主演的当代剧《奋进的旋律》描述了“十八大”以来,以“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为轴心,中国潮流能发展过程中的科学成就,以及后工业时代,制造业的转型与发展,全面揭示了中国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发展历程。张丰毅、巫刚、杨立新、张光北、刘佳特别出演,配角阵容强大。
9、45剧古装奇幻剧《上古密约》已经开播9天,暂未打分。吴磊、宋祖儿、王俊凯、郭俊辰主演的《上古密约》,又名《山海经之上古密约》。《上古密约》从导演、监制、策划、摄影、灯光、配音、后期剪辑、演员都是北电的学生,是一部给各专业学生练手的作品。讲述了南北朝时期九婴乱世,身负家国仇恨的三兄妹狭路相逢携手众多能人异士,与邪恶势力作斗争,最终舍生取义保卫天下的神话故事。此外,还有情人节前后刚刚开播的几部甜宠剧,《奈何BOSS要娶我》《谁都渴望遇见你》《少主且慢行》《时光与你都很甜》等。
时间是什么?
医生说眼力时间就是生命;商人说眼里时间就是金钱;教师眼里时间就是知识;学生眼里时间就是本领;军人眼里时间就是胜利;农民说眼里时间就是丰收...
科学地讲,时间有两种。一种是外部时间,一种是内部时间。
外部时间外部时间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时间”,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北京时间”、“伦敦时间”等。这主要是根据太阳和地球的自转来计算的。
内部时间内部时间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生物钟”。
不管是外部时间(如:北京时间)还是内部时间(如:生物钟),都是由同一事物在不同瞬间的差异或状态所引起的变化。
终极提问时间的本质也是概念,是用来描述物体变化运动的。
时间的计量是寻找相对稳定的参照物,比如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太阳每天东升西落,发现了某些“周期性”的运动,于是发明了时间,对各种周期进行观测统计。在牛顿看来,时间是绝对的,整个宇宙用的都是同样的时间。爱因斯坦这个天才靠数学计算推翻了绝对实践论,时间和空间都是相对存在的。大质量的天体时间流逝比较慢,越是靠近黑洞,时间越慢。
时间是什么?”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珍惜当下。
汽车的发展历史有多少年了?
【无人车来也】作为汽车文化研究者,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回答:
一、从现代汽车之父卡尔.本茨1886年1月取得汽车专利算起,汽车发展历史134年。1885年,德国人卡尔.本茨研制成功第一辆汽油三轮车,并于1886年1月取得德国专利证书,被公认为世界上的第一辆现代汽车。戴姆勒在1886年研制成世界上第一辆汽油驱动的四轮汽车。
1886年,被人们视为现代汽车元年,本茨和戴姆勒则被尊为汽车工业的鼻祖,他们创立的奔驰汽车公司享誉世界。
二、从 1672年康熙的老师南怀仁在中国制造全世界第一辆车算起,汽车的历史有348年。来自比利时的传教士南怀仁,是康熙皇帝的科学启蒙老师。1672年,南怀仁在北京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辆汽车模型。(参见我的文章:《汽车的故事(2):康熙的老师南怀仁,在中国制造了世界上首辆车》https://www.toutiao.com/i6803508641132446211/)
之后,1696年,萨弗里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实用的蒸汽抽水机 ;1705年, 纽科门发明了大气式蒸汽机 ;1765年,英国人詹姆斯.瓦特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动力机械——蒸汽发动机。
1827年,英国已从制作单人座、双人座蒸汽汽车,逐步发展到多人座蒸汽汽车。
1862年,法国工程师罗夏在热力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冲程内燃机的工作原理。 1876年,奥托设计制成了第一台四冲程内燃机,这台内燃机使用煤气作为燃料,采用火焰点火。
1883年,德国人戴姆勒使用汽油作为燃料,通过改进开发了第一台汽油内燃机(简称汽油机)
1897年,德国工程师鲁道夫.狄赛尔成功地试制出世界上第一台柴油机。
这些技术,都极大推动了现代汽车发展。
三、 从1500年前后达·芬奇开始探索自动车算起,汽车有520年的历史。达·芬奇设想使一个带齿的圆盘进行水平旋转,旋转的力通过带有齿轮的车轴和车轮连接起来,车就可以前进了。
但是,用什么样的力量才能使圆盘转动起来呢?
达·芬奇从钟表的运转得到了启发:既然发条可以积蓄力量,那么它必定能够长时间使圆盘转动。
但是,达·芬奇的工作仅仅只限于理论上的探讨,并没有进行实际研究。他所提出的初步设想,很长时间内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达·芬奇在笔记本上绘制了利用发条机构作为原动力的车辆草图。图纸藏进米兰市安布罗家图书馆,无人问津。
2004年,佛罗伦萨一家博物馆的科学家依照图纸制造了一辆用发条推进的汽车。 结果发现,这辆汽车能够按照达·芬奇预想的那样工作!
【无人车来也】上述对汽车历史的回顾,但愿您喜欢!欢迎您点赞、评论和转发!
1948年到2021多少年?
1948年到2021年一共是73年,这中间经历了解放战争末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0年抗美援朝,50年代土地改革,1960年三年自然灾害,1966年文化大革命,1979年改革开放,90年代企业改制,到新世纪2000年电子信息时代,和2021年现代化人工智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