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有关羽这个人吗, 关公赵公明比干范蠡?
中国历史上的财神可不止这四个,如果细说的话有好几十个,而各个财神的由来也极为难考究,有的道教封赐的,有的是民间信仰。而关公、范蠡、赵公明、比干等其实都是正财神,从民间到宗教,能封正财神的都是文武官员。
正文财神比干
商纣王的叔叔,小说中妲己要陷害比干,便在纣王面前说比干的心是七窍玲珑心,能治纣王的病,比干虽然知道是妲己要害他,但最后还是把心挖出来,待路过街道时一老太太问他“人无心能活吗?”比干听了就死了。
历史上比干是河南卫辉人,比干庙就在河南卫辉,在此地流传着比干成为财神的传说。说是比干挖心死后升天,玉帝可怜他,因他为国尽忠挖心死了,玉帝认为他没了心就不会生贪念,所以封他为财神,这是道教的封赐。
范蠡
范蠡被封财神是因为他有经商的天赋,被称为“商圣”。范蠡精通韬略,原是春秋时期的越国名臣,辅佐勾践成就大业后就弃官从商,又三掷千金三散千金,所以世人尊他为财神。
民间还有流传范蠡后来靠卖陶器发财,说他是制陶的祖师爷,当然这是我从野史里看到的,历史资料并没有记载。
李诡祖
很多人并不认识李诡祖,但他有一个很牛掰的特点,我们现在看到的诸位财神的穿扮都是以他为原型的。
李诡祖是北魏梁县县令,今河北曲周县人,他为官清廉,爱戴百姓,通常把自己的俸禄都拿出来救济穷人。在他死后百姓为了纪念他就为他立庙,唐朝时被封为“神君增幅相公”、元朝被封“福善平施公”,其实我们平常在石庙见到的财神造型最像的就是他了。
正武财神关羽
关羽其实算是全能神了,求平安的香港警察、黑社会拜关羽;求发财的商人、百姓拜关羽,就连佛教、道教也拜关羽。人们喜欢拜关羽是因为他忠肝义胆,商人拜关羽是因为他不为金银所动,以前的商人坚信诚信交易,童叟无欺,所以把他奉为财神,为维护传统的道德秩序。
传说“关二爷平时都眯眼,一旦睁眼必杀人”,所以喜欢纹身的朋友不要纹睁眼关公。
赵公明
这么多财神中,除了关公外,流传最广的就是赵公明了,这也导致他的传说最为混乱,有的说他是商朝武将;有的说是经商能手;有的说他是木材商人;还有说他是冥神,收瘟布疫的五瘟神之一等等。
这也是把赵公明当全能神了,他的历史现在也无法考究,反正我们知道他是财神就行了。
综上所述,每个地方的风俗不一样,信仰的神也不一样,有的寺庙关羽为正财神,有的赵公明为正财神,但文财神的打扮却都是李诡祖的造型,其实以上说的几位都是正财神,不分高低。
下面再介绍一下另外一些财神,为啥有这么多财神?因为除了正财神,还有偏财神啊。正财神保佑做正当生意的人,偏财神照顾做偏门行业的,比如那些古代的绿林好汉、江湖侠客,现在那些开发廊、游戏机的等等。现在有很多的说法,把五路财神归为偏财神,也不知道谁归类的,五路财神体系中还包括正财神、准财神,所以这财神里面存在好多的矛盾。
第一五路财神组合:赵公明、萧升、曹宝、陈九公、姚少司在华夏历史中五路财神可不止一组,这里只是其中一个组合,这个组合中赵公明成了中路财神。除了他之外还有东路财神招宝天尊萧升、西路财神纳珍天尊曹宝、南路财神招财使者陈九公、北路财神利市仙官姚少司。这五位是道教封赐的,除此之外大多数是民间信仰。
第二五路财神组合:文(刘操,北路)、武(赵公明,南路)、生(白圭,西路)、积(范蠡,中路)、广(弦高,东路)
刘操:刘海蟾,名讳操,据说刘祖修道后,道号“海蟾”,于是便叫刘海蟾。传说古代有一种金蝉以金为食,刘海蟾捉金蟾时用一串铜钱为诱饵来钓金蝉,而这种金蝉不是平常蟾蜍,而是三足大金蝉。这种金蝉被看做是一种灵物,古人认为抓住可发家致富,于是刘海蟾就被塑造成财神的形象,民间故事中更是把他当做“准财神”,后来很多商店里面都会摆放一直金蟾蜍的习俗。
白圭:战国时人,和范蠡一样,也是弃官从商,经营思路和范蠡很像,后来富甲一方,且乐善好施,被世人津津乐道。
《汉书》:“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童仆同苦乐。”这段记载就能看出他的经营理念和做事原则,《汉书》也记载说他是经营贸易发展生产理论的鼻祖。
3.弦高:有次,弦高赶着12头牛去经商,遇到正要袭击郑国的秦军,他冒充是郑国的使者,用12头牛犒劳秦军,并告诉秦军将领,郑国早就知道秦军要偷袭郑国,所以让我赶这些牛犒劳你们。秦军将领一听,对方早就知道我们偷袭了肯定早有准备,如果现在进攻必定失败。后来秦军退走,郑国因弦高才智避免了亡国,郑穆公想奖赏弦高,但他辞而不受。
下面还有别的五路财神组合,我就不一一列举了,想必有的人还是知道的这些财神的。文(比干)、武(赵公明)、义(关羽)、富(沈万三)、偏(苏福禄)
柴显聪、柴显明、柴显正、柴显直、柴显德。神话传说《铸鼎余闻》中记载,南齐柴氏兄弟为五显神财神。
曹仁广、刘义广、李诚广、葛信广、张智广。相传是五位替天行道、劫富济贫的好汉,他们的财神庙现在在北京六里桥,马官营村南侧。
杜平、李泗、孙立、任安、耿彦。清同治八年《财神宝卷》记载这五位结拜的财神兄弟。
后面还有九路财神、十八路财神等,实在太多,就算写出来大家也可能看不下去,但不管这些几路财神里面都有赵公明和关羽的存在。毕竟他们太出名了,因此正财神就是前面提到的这几位。
而另外那些五路、九路、十八路等财神,也都确实是历史上出现的真人,他们有的经营有方发财、有的劫富济贫帮助百姓,人们为了纪念和求发财的心态,为他们立了庙,希望能保佑自己财源广进。
为什么有人觉得在五虎上将里?
关羽英勇无敌的概念,主要受民间传说和《三国演义》等影响所致。
如果抛开民间传说和小说的演义,从《三国志》等史料来分析的话,关公在五虎上将里的排名估计很难排在第一。
关公既没有杀过华雄,也没有和张飞、刘备一起三英战过吕布,更没有斩杀过文丑,过五关斩六将更是无稽之谈。实际上,表现关羽英勇的场面,主要有以下几个地方。第一:斩颜良。
在斩杀颜良之前,关羽没有什么出彩的表现。后来刘备和曹操彻底翻脸,曹操攻打徐州,刘备和张飞逃亡,关羽被生擒,不得已投降了曹操。曹操厚待关羽,任命他为偏将军。
曹操与袁绍的官渡之战的序幕战——白马一战中,曹操命关羽与张辽为先锋与袁绍的大将颜良交战。
关羽望见颜良的麾盖,于是策马冲锋,在万军之中刺死颜良,又拔出佩剑斩得颜良的首级,然后返回。袁军主将被杀,群龙无首,四散奔逃。关羽因此战有功,被封为汉寿亭侯。
解了白马之围后,关公认为已经报答了曹操的厚爱,于是留书告辞,把曹操的赏赐也全部封存留下。
曹操身边人要追杀关羽,曹操说关羽这是事君不忘其本,天下义士也,关羽的离开是各为其主的举动,曹操阻止了手下人的追击。后人也认为关羽离开曹操回归旧主刘备那里,算不得背叛,是符合义理的举动。
第二:赤壁之战后,配合周瑜等,绝北道骚扰曹魏兵马,起到了一定的牵制作用。
赤壁之战,曹操败北。周瑜亲率大军进攻江陵(南郡)的曹仁,刘备也派了关羽、张飞等协助夹攻支援。关羽主要是统帅一支水军驰骋于江面,干扰和阻挡曹操从北边派来的援兵。
刘备趁机带着赵云等攻取了荆州南部四郡(零陵、武陵、桂阳和长沙)。后来论功行赏,刘备封关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关羽与乐进等多有交锋。
第三:关羽水淹七军,擒于禁杀庞德,威震华夏。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手下大将黄忠在汉中定军山斩杀曹操手下大将夏侯渊,曹操亲提大军与刘备争夺汉中。刘备据守,赵云又在汉水劫了曹操的粮草,曹操无奈退出汉中,刘备占据了汉中。
同年七月,刘备自称汉中王,任命关羽为前将军,假节,于是关羽留了糜芳守卫江陵,傅士仁守卫公安,他亲自率领大军攻打襄樊。
曹操从汉中战场撤出后,急派于禁都督七军约3万人马来救援樊城。
关羽利用汉水暴涨的机会水淹了七军,逼降了于禁,擒拿了庞德。
关羽劝说庞德归顺,遭到拒绝后,关羽斩杀了庞德。关羽还受降了于禁的几万降卒,一时间关羽威震华夏,名声大震!吓得曹操想带着汉献帝迁都以躲避关羽的兵锋。
当时曹仁也想弃城逃亡,在满宠极力劝谏下,曹仁才留下来坚守待援,以观其变。
在司马懿和蒋济等人的建议下,曹操派人与孙权暗中联合,许诺给了孙权很多利益。于是,孙权派吕蒙和陆逊等人,白衣过江偷袭了荆州,傅士仁和糜芳等守将投降。
关羽听闻荆州南郡等地有失,再加上徐晃又领兵击破了他的包围圈,只得败退。退至麦城时,关羽手下的士卒大部分已经溃散。
关羽从麦城突围,在临沮被擒,他和儿子关平一起遇害。
五虎上将里面,关羽的英勇主要表现在斩了颜良和水淹七军斩庞德降于禁。但是关羽后来丢了荆州,全军覆没,则是他的一大败笔。相比较张飞、黄忠、赵云等人在西川和汉中的攻城掠地,屡立战功的方面相比较,关羽不仅没有开疆扩土,还损失了几万精兵和丢失荆州这个大的根据地。这个方面来讲,他反而成了五虎上将里表现最差的一个。因为就连归降很晚的马超,在取西川和汉中的两个战役中,也立了一些战功。关羽丢失荆州让蜀汉从此丧失了与曹魏抗衡的筹码。荆州丢失,又直接导致了刘备为报孙权夺荆州杀关羽之仇,发动大规模的征讨孙权的夷陵之战。结果更不幸,夷陵之战以刘备的全军覆灭而告终,让蜀汉变得更加弱小。蜀汉偏安西南一隅,再也没有了争霸天下的实力和本钱。诸葛亮六出祁山,也就是起到骚扰曹魏打发展的目的,对于蜀汉来讲,一无所获。从这方面来看,关羽还真不如张飞、黄忠、赵云等更有功于刘备的基业,关羽的战死沙边、丢失荆州,成了他人生最大的污点。
如果关羽在水淹七军后,能见好就收,撤兵回到荆州,慢慢消化于禁投降过来的兵卒。关羽与刘备一样修养生息,秣兵历马的话,假以时日,待天下有变再出兵讨伐中原,复兴大汉也许还真有一线希望。
《三国志》作者陈寿对关羽的评语还是很中肯:“羽善待卒伍而骄於士大夫。”
陈寿说关羽对手下的士卒特别好,唯独看不起士大夫。所以,关羽跟东吴的孙权以及吕蒙关系很僵,就连荆州的糜芳和傅士仁等人跟关羽的关系也不好,这就导致了关羽兵败如山倒,鼓破众人锤的后果。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在蜀汉的五虎上将里,有人把关羽排在第三名位置的原因之所在吧。
但是,关羽的忠义,的确为历代君王和人民的喜爱。这一点毋庸置疑,并不影响关公是武圣人。
以上是按照《三国志》等史料来进行的分析,跟《三国演义》没有关系。谢谢阅读。
三国故事,故事三国。
三国精彩故事,尽在京华新媒体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三国时关羽是哪里人?
关羽(160-220),别称美髯公,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名将。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早期跟随刘备辗转各地,曾被曹操生擒,于白马坡斩杀袁绍大将颜良,与张飞一同被称为万人敌。关羽自幼学习武功好行侠仗义,解县当地有个恶霸总是倚势凌人,关羽实在看不惯,一气之下便将他砍了头,自此奔走江湖,独自一人逃到了幽州涿郡,在那里遇到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刘备和张飞,由此开启了他的传奇性的一生。
刘关张三人,在幽州涿郡的桃园,他们三人在灿灿桃花的见证下,祭告天地,结为异姓兄弟,并结下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从此投身戎马生涯,准备跟着刘备闯天下。兴平元年,曹操因曹嵩被杀而迁怒于陶谦,于是发兵攻打徐州。陶谦求救于刘备,刘备和关羽率千余人前往救援。曹操兵退后,陶谦任刘备为豫州刺史,关羽与刘备屯兵于小沛。而后在陶谦等人的再三相让下,刘备领徐州牧。虽然据有一席之地,但是势力微弱的蜀汉集团依旧难以和袁绍、孙权、曹操的势力抗衡。建安元年,刘备被袁术、吕布夹攻,丢失徐州,刘备为自保,只得暂时投靠曹操,关羽便也跟随刘备一起投奔曹操。一开始曹操打着匡扶汉室的名号,倒也博得了刘备的信任和倚仗,随着时间的推移,刘备发现曹操自身并非拥汉,而是想自立门户。后与曹操田猎的时候,关羽也曾劝过刘备借机除掉曹操,刘备心有顾忌没有下手,最后曹操发现刘备,是他心头大患也想尽办法要除掉刘备。
建安三年,刘备与曹操共擒吕布于下邳,夺得徐州,关羽与刘备便跟随曹操班师回许昌,曹操任车胄为徐州刺史。后袁术北上投奔袁绍,刘备奉曹操命拦截袁术于徐州,刘备趁机袭杀车胄,命关羽守下邳、领徐州,刘备返回小沛。建安五年,曹操进攻刘备 ,关羽战败被生擒。
早就听闻他一身正气、功夫了得,曹操是个惜才之人,为了留他在身边费尽了心思。任命其为偏将军,好吃好喝伺候着,赠他衣袍,他穿在里面,外面还是穿着刘备送给他的旧衣;又赠赤兔马,关羽拜谢,以为乘此马,可一日而见刘备。所谓“身在曹营心在汉”,关羽一方面感激曹操对他的礼遇,但在他内心,依旧最牵挂的人是大哥。
在曹营的日日夜夜他都想着身处一方的刘备。关羽讲究忠义,他对刘备忠心耿耿,于是便有了千里走单骑,誓死回到刘备身边,他对曹操义气十足,也就有了白马之围,他杀颜良、放曹操。关羽离开曹营的时候带上刘备的老小走了,曹操面对此情此景也只能惋惜:“彼各为其主,勿追也。”从战败被擒到他立功报曹、重新投奔刘备,人们更喜欢称这段传奇故事叫“千里走单骑”。
回到刘备身边的关羽,继续为蜀汉政权做着最后的抗争,刘备入蜀助刘璋防御张鲁,张飞、赵云、诸葛亮与关羽共守荆州。这荆州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因为它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得当时几大势力集团都极力争夺。建安二十三年,曹操召曹仁为征南将军,讨伐关羽。
次年,刘备军与曹操军相争汉中,魏将夏侯渊被刘备大将黄忠所斩,曹操亲提大军来争汉中,刘备据守,赵云又在汉水劫去粮草,曹操无奈只得退出汉中,刘备遂占据汉中。
对刘备政权的打击,曹操是一刻也不敢停止,对于刘备所拥有的人力资源和军事力量,曹操是不敢小觑的,尤其是刘备身边的关羽。既然不能得到就只有毁灭了,因为握在自己手里便是利刃,在他人手里就会成为一种威胁。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末,曹操以为汉献帝在许,与关羽军相近,欲迁都避其锋芒,司马懿、蒋济等劝阻,认为孙权必然不愿看到关羽得志,可以用答应将江南封给孙权为条件让他从背后出兵攻击关羽。同时曹操派遣徐晃、赵俨等率军救援樊城,更准备亲自征讨关羽。
救援樊城的徐晃因兵力不足,认为很难与关羽抗衡,不过之后曹操先后派遣徐商、吕建等将领以及殷署、朱盖等十二营兵马增援徐晃。关羽在围头派有军队驻守,在四冢还有驻军。徐晃于是扬言将进攻围头,却秘密攻打四冢。关羽见四冢危急,便亲自率领步、骑兵五千人出战,徐晃迎击,关羽退走。关羽在堑壕前围有十重鹿角,徐晃追击关羽,二人都进入关羽对樊城的包围圈,包围圈被打破,傅方、胡修都被杀死,关羽于是撤围退走,然而关羽的船只仍据守沔水,去襄阳的路隔绝不通。
起先,孙权曾派人为自己的儿子向关羽的女儿求婚,关羽辱骂来使,拒绝结亲,孙权十分恼恨。孙权命吕蒙为主帅偷袭荆州,并亲自率军为后援。荆州重镇江陵守将麋芳(刘备小舅子)、公安守将士仁因与关羽有嫌隙而不战而降。当关羽领兵出征时,由糜芳、士仁两处负责供应粮草军需,两人不愿全力救援关羽。关羽放出话说:“回去后就惩处他们。”糜、士二人都恐惧不安。于是孙权暗中派人去诱降糜、士二人。
此时关羽得知南郡失守后,立即向南回撤。回师途中,关羽多次派使者与吕蒙联系,吕蒙每次都厚待关羽的使者,允许在城中各种游览,向关羽部下亲属各家表示慰问,有人亲手写信托他带走,作为平安的证明。使者返回,关羽部属私下向他询问家中情况,尽知家中平安,所受对待超过以前,因此关羽的将士都无心再战了,士卒渐渐溃散,退至麦城。同年十二月,关羽率数十骑出逃,一路突围至距益州不过一二十里的临沮(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县),遇潘璋部将马忠的埋伏,被擒,和长子关平于临沮被害。
孙权将关羽首级送给曹操,曹操以诸侯之礼将其安葬于洛阳,同时孙权则将关羽身躯以诸侯礼安葬于当阳,即关陵,也称当阳大王冢。蜀汉在成都为关羽建衣冠冢,即是成都关羽墓,以招魂祭祀。因此民间也称关羽“头枕洛阳,身卧当阳,魂归故里(或称‘魂归山西)。
为什么民间有关羽不姓关的说法?
关羽(160-220年),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人。
“曹操并不姓曹,关羽并不姓关”乃是毛主席跟张治中的一次谈话中所说。(见《张治中与中国共产党》一文,载《文汇报》1992年1月27日。)自从毛主席说过这句话之后,关于关羽到底姓不姓关便有许多人开始研究。
那到底关羽姓不姓关呢?在这里我们先看看明史中的正德皇帝朱厚照。史书上说他为政期间荒淫无道,国力衰微,一生贪杯、尚武、无赖,喜好玩乐。很多人认为他荒淫暴戾,怪诞无耻,是少见的无道昏君。而前几年美国民间的一位华裔收藏家手上曾经有过一道来历为明朝正德皇帝手书的圣旨,经过中美两国文物考古专家的共同研究,确定这道圣旨确实属于明正德皇帝手书真迹。而圣旨的内容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让无数专家困惑不已。历史上荒淫无道贪图享乐的皇帝竞然训戒大臣努力工作,要有上进,这与史官记载的会是同一个人么?
再者,我们知道《山海经》是神话志怪籍,常被人斥为荒诞无经。而三星堆出土的文物神兽、神鸟,与《山海经》中记载的通天神木“扶桑”完全相符。
最后我们得出,史料也并非全实、传说也并非全不实。生活中还尽有眼见不一定为实的例子呢。“关羽并不姓关”史书也未明确记载,但也有一些传说依据。(推荐看看“关公指关为姓”的故事)真相由你得。
谢谢
炎帝黄帝蚩尤他们是真的存在吗?
姓氏作为从古至今一个家族区别于不同家族的重要标志,在中国人眼里是十分重要的。我国的百家姓只记载了一部分姓氏,但是还有许多稀有姓氏并未被记录在内。随着我国人口的逐渐增加,原来的几个姓氏已经不能够满足人类繁衍发展的需要了,所以便出现了许多新的姓氏。每个姓氏都有着不同的起源和不同的祖先,但很多姓氏已经失去了其来源的记载。
我们国家的宗族概念很重,一个没有家族的人一辈子最想做的事情就是要认祖归宗。有些家族中上了年纪的人就总想着要弄清楚自己家族的脉络,但这无疑是很困难的。姓氏传说起源于上古时期的母系社会。传说上古时期蚩尤一族和炎帝黄帝一族经常发生战争,我们总说自己是炎黄子孙,但是蚩尤也是有后代遗留下来的。所以我们到底是炎黄子孙呢还是蚩尤子孙呢?
上古时期都是分部落的,一个部落通常只有一个姓氏。而这个部落所有人的姓氏都是和部落首领的姓氏保持一致的。上古时代人们的文化发展水平很底下,虽说有传说中的仓颉造字,但能被用作姓氏的字也是寥寥无几的。我们现在几乎所有的姓氏都是由上古时代姬、妫、姚、妳、姜、嬴、姞、妘这几个大姓逐渐发展分散出来的。因为这与传说中起源时间大致为古代母系氏族,所以也不难解释为什么最古老的姓氏中大多都以女子为偏旁。
古代传说中的尝百草的神农氏和炎帝据说住在江水边上,所以他们的后代的姓氏就是姜。传说中黄帝居住在姬水边上,所以黄帝的后代就姓姬。那么周朝是否就是黄帝的后代所建立的呢?姚、妫同源,据说他们是由舜帝命名的。但是真假我们就无从得知了。 于少昊金天氏后来演变为嬴氏。上古帝喾高辛氏后来演变为妘氏,小编觉得这个姓氏很好听,不过如今应该是很稀有很稀有的姓氏了。大禹治水的大禹的姓氏如今演变为妳,同样也是很稀有的。这些都是影响比较大的几个姓氏。
我们平时所说的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其实大部分都是正确的,像百家姓中很多常见的人口较多的姓氏都是炎黄后代。上古时期的姜姓在今天一般演变为申、吕、丁、齐。孟、庞、万、曲一般都是古代姬姓的后代。蚩尤一族的后代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屠和邹这个两个姓氏了。大禹治水的禹帝的后代大多都为夏、辛、夏侯姓。
要说姓氏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那非周朝时期莫属。周朝确立了周天子的绝对地位后,其他贵族或者周朝其他部落就不能使用和周天子太过相近的姓氏,所以这个时期很多姓氏应运而生。虽然我国的姓氏有几百个,但是追究其来源,大多都是由几个最远古的姓氏演变出来的。根源都是相同的。
姓氏太多小编就不一一提及啦,如果各位读者有兴趣的话可以自己查阅下姓氏来源哦。看看自己到底是炎黄子孙还是蚩尤子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