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朝之后,什么是骈文?
“什么是骈文?来源是什么?”
要想把这两个问题说清楚,大概需要写一本几十万字的专著了。
这是说,此问题太难太复杂,咱们只能浮皮潦草地说了。
简单说,“骈文”,是一种在中国流行了将近两千年的“文体”。
进一步说,对于“骈文”这种文体,很难用极简的语言予以概括——有学者总结了“骈文”的二十几个“特点”;另有学者,浓缩为十几个……。
总之,要说明白“什么是骈文”,必须费一些口舌。
一先作个大致的描述吧——“骈文”,是中国很重要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以对偶句为主体;从文类上说,“骈文” 居于散文和韵文之间;从创作上来说,“骈文”讲究用典并追求词藻华美。
说“以对偶句为主体”,是讲以“四六文”涵盖“骈文”未必准确。
“骈文”一词,清代才有。唐代李商隐的《樊南四六》,开创了 “四六文”一名的先河。北宋欧阳修、夏竦,皆以“四六”称自己的此类作品。南宋王铚《四六话》、谢伋《四六谈塵》、杨囦道《云庄四六余话》,是此类文体的专论。
但是,“四六文”并不能和“骈文”完全划等号——六朝以前,骈文多用四言单句对;梁陈以后,又多用四六言隔句对;宋人,喜用三句以上长联,等等。所以,“四六文”,只能算对“骈文”的一种泛称。
说“居于散文和韵文之间”,是讲“骈文”与“散文”和“韵文”还是比较好区别的。
中国文章,自古“散”中有“骈”。比如《诗》《书》《易》中,都有对偶之句。后来,“骈文”出现,也是“骈”中有 “散”,极有名的骈文作品,很多也在其中插有散句。
问题在于,句子,不等于文章,上述情况,一是不能证明“骈文古已有之”;二是不能因为文中有散句就否认其不属骈文。
骈文和散文的明显区别,除了对偶句多还是散句多这一点之外,更在于对文章气势风格追求之不同,具体表现在风格、语言、用典表达效果等等。
至于“骈文”和辞赋的关系,应该说存在不同意见,但其实也不难区别——从修辞上说,骈文以对仗为主而辞赋以铺陈为主;从句法上说,骈文以对偶为主而辞赋以排比为主;从韵律上说,骈文求平仄而不看重押韵,辞赋则不仅讲究平仄还需句尾押韵;从题目上说,骈文常常题目随意而辞赋一般都以赋名之;从功能上说,骈文更为灵活甚至做论说文用,而辞赋基本用于描写和抒情。
“骈文”,的确是介于散文和韵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骈文”,和古文及后来科举中所用的“八股文”,其实区别亦很明显,不遑论及。
关于“骈文”讲究用典并追求词藻华美,在下一部分中再说。
二“骈文”之“骈”,原指两马并驰。“骈文”还称“骈俪”,“俪”则指夫妻成对。
所以,“骈文”或“骈俪”,所概括的,就是此种文体的最突出特点——语句的平行、对称。
这个特点,既是中国语言和汉字的单音节、多声调特点决定的,同时也是这种文体的美学追求。
所以,“骈文”的最主要的要求,就是语句对仗。
宋玉《神女赋》:“毛嫱鄣袂,不足程式;西施掩面,比之五色。”
司马相如《上林赋》:“修容乎礼园,翱翔乎书圃。”
张载《七哀》:“汉祖想枌榆,光武思白水。”
沈炯《经通天台奏汉武帝表》:“承眀既厌,严助东归;驷马可乘,长卿西返。”
刘勰《文心雕龙.丽辞》总结说:“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这是关于骈文对仗的理论总结。唐以后,又有所谓“同类对”“异类对”“双声对”“叠韵对”“连绵对”等等细分,愈加繁复。
梁陈以后,“骈文”以“四六文”为主,但也始终不限于此。
“四六文”的形成,是人们长期摸索的结果。
《文心雕龙.章句》说:“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这讲的,是四六句在朗读时的变化感觉。
从梁陈时的徐陵和庾信开始,逐渐开始大量使用这种“四六”的写作方法,至唐,成为惯例。
徐陵《玉台新咏序》:“楚王宫内,无不推其细腰;魏国佳人,俱言讶其纤手。”
庾信《哀江南赋》:“荆璧睨柱,受连城而见欺;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
七言对,其实仍然很多。最著名的如:“请看今日之城中,竟是谁人之天下。”
三言五言,八言九言则较少见。
必须大量用典,这是“骈文”的“硬性”要求。
所谓“用典”,就是使用古代传说、神话、成语、谚语、经传名言等等,浓缩后用于骈文句中。
王勃《滕王阁序》:“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请缨”“弱冠”“投笔”“长风”都是用典。“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晨捧袂,喜托龙门。”“鲤对”“龙门”也是用典。
用典,讲究“正用”“反用”“翻用”“借用”“暗用”“对用”等一些列方法,需要“提炼”“剪裁”“典雅”等等技巧。
“骈文”有大致的韵律要求。
这个“大致”的要求是——
第一,某些骈文,如序记、章表、论说等,可不用韵;除此之外的,一般用韵,但用韵的要求不严,比如可以六句、八句、十句、十二句一韵,均可。
杜牧的《阿房宫赋》,实际是骈文。其曰:“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勾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押韵比较随意。
第二,在平仄上,要求平行之对须平仄相异;上下句须平仄相间。
举例来说——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驰烟驿路,勒移山庭”;“宁知白首之心,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骈文”还有个特点,就是刻意追求辞藻华丽。
如,“雹碎春红,霜凋夏绿”;“幽岫含云,深溪蓄翠”;“电透箭疾,坻飞陇复”;“英辞润金石,高义薄云天”;“似墨翟之悲泪,如杨朱之恸哭”,等等,不一而足。
三骈文,属于贵族文化。
其兴衰,就一定与古代高层统治者的文化水准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有关。
骈文的开端,离不开汉灵帝。对此,文学史家们几乎没有异议。
这个汉灵帝,治国极差,在文化上却兴致奇高。他开立鸿都门学,收揽辞赋家、小说家、书法家、画家若干,各展其能。骈文也就应运而生了。
骈文,正式形成于魏晋。推泼助澜的,主要是曹丕曹植二兄弟。这二人,自己的文化水平很高,因为地位高又可以肆意发挥,于是,使用骈文一时成为风气。西晋的陆机,被认为是骈文巨擘。还有当时的刘琨,这二人也都是很有文化的贵族。
南朝,骈文已趋鼎盛。南齐竞陵王萧子良、梁武帝父子、陈后主,以及王、谢家族,还有庾氏父子、徐氏父子,都是此间高手。
北朝,统治者多为少数民族,对骈文不懂也不感兴趣。周文帝宇文泰和隋文帝杨坚,甚至都极讨厌骈文。所以,北朝时期,骈文也很沉寂。
唐朝,初期骈文曾很兴盛。但继陈子昂之后,中唐,受到了强烈抵制,不过这些人还是人微言轻。好在,唐玄宗不喜欢骈文,认为过于浮夸,在他支持下,出现了注重内容的新骈文。
中唐到北宋出现的古文运动,对骈文的打击最大。“唐宋八大家”,就是在古文运动中产生的著名散文家。
元代,朝廷不重视甚至压制中原文化,骈文基本上半死不活。
明初,皇帝文化水平不高,打压知识分子和各种文化。所以,元明时期,除了杂曲之外,凡高雅一些的文化和作品,基本都没有“市场”。
到了清朝,康熙和乾隆二帝,对汉文化兴致极高,此时,骈文也出现了“中兴”局面。
骈文的兴起和发展,大致就是这样。
晋朝灭亡后为什么跑到南京又建了个东晋?
导致西晋灭亡的直接原因是八王之乱以及由其引致出来的永嘉之乱。
大家以为是西晋灭亡之后,司马家才跑到南京建立东晋的,其实并非如此。说到东晋的建立,还要和八王之乱扯上关系。
八王之乱后期,东海王司马越和河间王司马司马颙东西相争,东海王越为了稳固后方,永兴二年(305)任司马睿为平东将军、监徐州诸军事,由王导等人辅佐居广陵。
后来司马越在与司马颙的竞争当中取得胜利,不过此时北边并州的匈奴和南边荆州的流民都乘势而起,整个天下大乱,司马越焦头烂额,难以对付。南边的荆州流民之乱由荆州刺史刘弘平定了,司马越自己在洛阳谋划对付匈奴及其他胡人势力。但就在司马越谋划对付刘渊石勒王弥等人的时候,在扬州爆发了陈敏之乱。
陈敏原来就是一个管粮食漕运的小官,投靠司马越后被任为历阳(今安徽和县)内史。天下大乱,吴国灭亡后江东人士一直有复国割据一方的愿望,陈敏就把握天下大乱的时机,利用吴国残余势力复国的愿望反叛。
司马越不可能亲自远离洛阳到江东平定陈敏,就将平定陈敏的任务交给司马睿,任司马睿为扬州刺史、镇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过江居建康(即今南京),此时是永嘉元年(307),其实在西晋灭亡东晋建立之前的十年司马睿已经开始在建康建立势力了,而不是西晋灭亡后,司马睿从洛阳跑到建康一下子建立起东晋的。
司马睿平定陈敏之乱,就继续坐镇建康,在王导辅佐下联合吴国本地世家大族,培植自己力量。
永嘉四年(310),汉国刘渊三次派刘聪刘曜等人进攻洛阳,均以失败告终。
永嘉五年(311),司马越亲自统军十多万讨伐石勒,留下老弱病残守洛阳。结果司马越在途中病亡,太尉王衍扶司马越柩回东海国,在苦县宁平城被石勒赶上,十多万人没有多加以抵抗束手就擒,全部被坑杀。
几个月刘曜攻入洛阳,晋怀帝被俘,洛阳王公士女百姓三万人被杀。
关中人阎鼎拥秦王司马邺入长安,称皇太子。永嘉七年(313)二月,怀帝在平阳被害,四月消息传到长安,司马邺称帝,建年号建兴。
刘聪继续派刘曜进攻长安,西晋汉国之间互有胜负,到建兴四年(316),刘曜几次战役获胜,大兵包围长安。晋愍帝没有办法,只能出降。
此时北方已经大乱,稍微安定点的只有南方。晋愍帝被俘后次年被害,几个月后司马睿称晋王,建年号建武,建立东晋,是为东晋之始。
都有哪些人事以及成就?
魏晋南北朝后,玄学和宗教已无助于解决社会的实际问题。,一部分士大夫杂采儒,名,道,法思想,企图消除危机,重新稳定统治。他们的思想部分地突了儒家的限制,对于哲学思想的发展,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何晏,王弼等人抛弃了两汉正统思想家的神学外衣,用唯心主义重新解解释天道自然之说,构成了自己的所谓“贵无”的思想体系。吴人杨泉著有《物理论》,阐述了元气构宇宙的观点。
魏晋南北朝后的统治者一般都保护佛教,因为佛教能具有麻醉人民的作用,对于统治者有利。佛教的发展,引起僧侣求法的要求。沙门法显等五人自长安西行,备尝艰险,后到达北天竺,中天竺等地,并学会梵语。回来后,法显根据亲身经历三十余国的见闻写成《佛国记》(又称《法显传》)一书。《佛国记》是一部研究古代中外交通的重要著作,也是研究法显所历今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波尔,锡兰等国历史的重要文献。
梁天监6年(507年),范缜发表了轰动一时的杰出著作《神灭论》。范缜继承了无神论的思想遗产,拨开了弥漫一时的宗教迷信,为玄学,佛学中长期争论的形神因果里问题作出了比较正确的答案,丰富了唯物主义哲学。
文学方面,有刘勰的《文心雕龙》一书,是一部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著作。顾恺之的绘画,为古画中的珍品,敦煌莫高窟,武州山的云岗石窟,洛阳石窟都是中国古代石刻的艺术宝库。
魏晋南北朝后的艺术中,汉族文化所独有的书法艺术,占有重要地位。王義之,王献之父子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重要人物。
刘徽注《九章算术》,著《海岛算经》,提供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祖冲之著有《缀术》一书,已失传。他求出了圆周率的精确数值。
其它医学方面有王叔写成《脉经》,农学方面有贾思勰著有《齐民要术》,其价值都很高。
西晋的人口是多少?
约0.35亿。
西晋(又称司马晋,公元265年-公元316年)是中国古代上承三国下启东晋,由司马炎建立的统一王朝,定都于洛阳,与东晋合称晋朝。
公元265年西晋代魏,十几年后灭掉孙吴结束三国鼎立的局面再造统一,共历经4位帝王,国祚51年。西晋统治期间政风相对黑暗,贪赃枉法、贿赂风行。大量游牧部落在西晋时内迁中原,不同文化的碰撞加深了民族间的交流,但同时也为西晋亡国和五胡十六国的乱象埋下了伏笔。
汉朝以后的五个朝代有哪些?
汉朝以后的五个朝代:
1、晋朝
晋朝(266—420年)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西晋为中国历史上九个大一统王朝之一,两晋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其中东晋属于六朝之一。
2、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上承东晋十六国下接隋朝,由公元420年刘裕代东晋建立刘宋开始,至公元589年隋灭陈为止。
3、隋朝
隋朝(581年-618年,一说619年或630年)是中国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重要朝代,因隋朝与唐朝的文化、制度、社会特点一脉相承,故史学家常将两朝合称隋唐。581年北周静帝禅让给杨坚,定国号为“隋”,北周覆亡。618年隋恭帝杨侑禅让李渊,619年王世充废隋哀帝,隋朝覆亡,国祚38年。
4、唐朝
唐朝(618年—907年[1] ),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二十一位皇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 因皇室姓李,故称为李唐,又因与隋朝的政治制度、社会文化等一脉相承,故又被史学家合称为隋唐。
5、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907年-960年 )这一称谓出自《新五代史》,是对五代(907年~960年 )与十国(891年~979年)的合称,也指唐朝灭亡到宋朝建立之间的历史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