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仙是谁,而李白为什么只能是个仙人呢?
唐朝众多的诗人就像是黑夜时原流星,照亮了整个大唐,也照亮了整个中华民族,即使是现在,穿越了上千年,那些诗人也依旧还是中国文化史,一颗熠熠生辉的明星。
在众多的诗人中,最为著名的有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李商隐、杜牧等等,这些伟大的诗人,每个人都留下流芳千古的诗篇。从某些方面来说,正是他们的那些诗篇,成就了伟大的唐朝,试想要是没有那些伟大的诗人,真的难以想象,唐朝还会不会如现在这样,成为了人们魂牵梦绕的时代?
众多的诗人中,尤其以李白和杜甫最为著名,两个人的诗作代表着唐朝诗歌,最高的艺术成就,所以李白和杜甫也被后人一个称为“诗仙”,一个称为“诗圣”。可想而知,两人的诗是有多么的受欢迎。
李杜诗篇万古传,李白代表着我国古典诗词的最高水平,李白就是诗词领域的珠穆朗玛峰。杜甫的诗词成就可以比肩李白,除了李白之外没有人可以超越杜甫。李白飘逸潇洒被称为诗仙,杜甫用诗词来反映社会现实,忧国忧民,被称为诗圣。李白和杜甫这两位诗词领域的高人还是很要好的朋友,这也是诗词领域的一段佳话。
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圣呢?
杜甫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揭示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他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所以被后世尊为“诗圣”。
用杜甫自己的话来说,“穷年忧黎元”,是他的中心思想,“济时肯杀身”,是他的一贯精神。他拿这些来要求自己,也用以勉励朋友。他表彰元结说,“道州忧黎庶,词气浩纵横。”他对严武说,“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他对裴虬也说,“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
正是这些进步思想,形成了杜甫那种永不衰退的政治热情、坚忍不拔的顽强性格,和胸怀开阔的乐观精神,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政治性最强的伟大诗人。
当然,这和他的接近人民的生活实践也是分不开的。杜甫出生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具有悠久传统的官僚世家,家庭给予杜甫正统的儒家文化教养和务必要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雄心。
所以杜甫称做官是他们家族的“素业”——世代相袭的职业,他的各种文化教养以及以后的种种行为都是在为追求仕途事业和为官行道相联系。杜甫写下的诗篇很感人,反映了人们群众生活的疾苦。
这个社会就是如此的现实,很多事情总是事与愿违。杜甫想要为百姓做事情,想要建功立业,但是命运没有给杜甫机会。
杜甫写下了大量的诗篇,被称为诗史,成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诗词流传到如今的有一千五百多首,他的诗反映了社会面貌。杜甫的诗词给人的感觉很忧伤,“万里悲秋常作客,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的诗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杜甫是人们难以跨越的诗词高峰。
诗仙李白为何会痛哭失声?
如果要论名气,贺知章无法和李白相比,但李白的成名以及“入仕”其实都和贺知章有关。
贺知章对于李白,名义上虽然是忘年交,但实际上是半师半友的关系。
李白对于贺知章的感激,从来都不掩饰,也写了很多诗歌来讲述二人之间的友情。
贺知章对于李白的赏识,是雪中送炭李白在唐代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几乎当时的所有人都对他的身世讳莫如深,当时的史籍记载也丝毫不提他的祖上。
根据一些蛛丝马迹,比如唐代的一些隐晦碑文,李白的出生经历等等,有人怀疑他是李建成的后代,并且找到了一些较为可信的证据。
玄武门事变之后,太子李建成被杀,唐太宗李世民逼宫即位,扭改史书记载,将李建成一支从皇室家族内逐渐淡化下去。
所以李建成的这一支族人到底被迁徙到了哪里,这是一个谜。而恰恰李白姓李,也是当时罪徙到西部的一个家族后裔,其族谱虽然遗失,但李白醉酒之后也常常自称皇室成员。
并且,李白小时候学习是真的非常刻苦,前后“三拟文选”,手不释卷,但却从来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
后人往往说李白不屑于去科举,其实是无稽之谈,当时只要想真正进入权力中心,科举是唯一途径,韩愈、白居易以及当时的贺知章都是进士出身。
也就是说,没有通过科举入仕的人,几乎是没有前途的,李白不参加科举,应该是有其不得言说的苦衷。
所以,李白走了另一条路,叫做“终南捷径”。
李白到底几入长安,这个在历史研究上还有争议,“一入”、“二入”、“三入”、“四入”等等都有,但随着史料挖掘,李白确实是多次进入长安,但前几次都失意离开,没有在其中溅起一朵浪花。
所以李白的内心是很苦闷的,他当时也没有太大的名气,就是一个从蜀地刚刚进入中原的年轻人而已。
李白的本意是想一方面以“出世”姿态博取一些声名,然后再通过“干谒”的方式,也就是给权贵送礼,来进入皇帝的视野。
李白最初像一个愣头青一样,趁着玄宗狩猎,他直接献赋,歌功颂德了一番,并且投其所好,讲解道家玄理。
可想而知,一个没有什么名气的社会落魄文人,怎么会引起皇帝的关注呢?
既然不能直接引起皇帝的关注,李白就又选择了一位皇亲国戚,那就是“玉真公主”。
李白献诗给玉真公主,不吝溢美之词,希望能得到她的认可,并且为其向朝廷举荐,但效果比较一般。
其实如果真的成功了的话,李白在仕途上也是被人看不起的,走了“干谒”的路线,还是公主门路,本身就不光彩。
但就在这一年,李白结识了贺知章。
贺知章是什么人呢?或许有人对他的印象就停留在《咏柳》、《回乡偶书》这两首较为通俗的诗歌上,但实际上的贺知章在当时的文坛上也是吆五喝六的存在。
贺知章是武则天时期的状元,在当时身居高位,是实打实的高官,也正是他让落魄的李白声名鹊起。
李白后来的出仕,写下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样意气风发的诗句,其实都是归功于贺知章的举荐。
贺知章举荐李白,要比玉真公主的分量更重,这是朝廷的征辟,而不是文人的干谒投机。
所以李白进京的排场非常大:
降辇步应,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
并且“出入翰林,问以国政,潜草诏诰”。“翰林”是什么地方?那是考中科举之后的人才进修之地,李白被安排进了这里,可见对其的重视。
为什么会如此,因为李白是贺知章举荐的人才,而贺知章是国之重臣,地位显赫。
贺知章与李白有哪些故事?贺知章和李白的初次见面记载不一,有人说是李白主动去见了贺知章,也有人说是贺知章慕名来见李白,还有种说法是二人外出时候偶然相遇。
但无论怎么说,已经古稀之年的贺知章和李白见面了,并且贺知章之前就读过李白的诗歌。
所以,见面之后,贺知章问李白,最近写了什么诗没有?李白拿出来刚写没多久的《蜀道难》。
贺知章读了好几遍,不进拍案叫绝,称写出了此诗的李白是“谪仙人”。
试想,一个文坛老前辈赞扬一个名声还不是特别大的年轻人,用了如此高的评语,李白想不出名都难了。
于是,李白“谪仙”的名号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他的声名也红极一时。
造势完成 ,贺知章和玉真公主都开始向皇帝推荐李白,李白这才有了奉诏入京的经历。
贺知章不仅在写诗上和李白有共鸣之处,两人还是酒友。
杜甫《饮中八仙歌》中,就记载了李白和贺知章喝多了时候的状态,可以说是不分伯仲。
两人喝酒,还未尽兴但已无钱买酒,贺知章解下金龟,向酒家换酒共饮,这就是有名的“金龟换酒”。
所以,李白和贺知章的关系远不是朋友那么简单,贺知章对于李白来说是恩人兼师友。
贺知章举荐李白实在公元742年,而两年后贺知章因病辞官,回到家乡之后没几天就去世了。
李白在朝中不是一个当官的料,得罪了很多人,被排挤出京,名义上是“赐金放还”。
于是,四处碰壁的李白又想起了这位忘年交,来贺知章的家乡看他,但没想到得到的却是好友早已去世的消息。
李白哭贺知章,除了真正的友情和感恩之外,其实内心未尝没有愧疚之情,毕竟贺知章向朝廷举荐了这位大诗人,但不到两年就被赐金放还,实在是愧对贺知章的盛情了。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
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谁对于当时的影响力更大?
丝语认为:李白诗和杜甫诗是唐诗的两种风格,代表诗的两个发展方向,它们各有千秋,如同两道亮丽的风景,辉映着唐朝乃至中华民族诗歌文化的历史天空!
在唐朝,李白诗和杜甫诗谁影响大?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1、诗仙和诗圣,只是“评价”,无关“大、小”和“高、低”。对于唐诗的发展和影响,要判断李白和杜甫的作用那个大,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且站在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看法和结果的问题。如果,你只根据人们对李白和杜甫的评价:一个是诗仙,超凡脱俗,让世人仰瞻;一个是诗圣,尽管有超出众人之姿态,但比之于仙,还是有那么一截或长或短的距离;李白已经成“仙”,而杜甫还只是“圣”,就认为李白比杜甫高,李白对唐诗的影响比杜甫要大,那么,你就是肤浅的,至少也是不全面的。
因为,确切的讲诗仙和诗圣只是对李白、杜甫创作诗歌时的状态以及他们诗歌艺术达到的高度比拟和形容;从某种程度上说只是一种带有一定倾向性的“评价”,它无关“大、小”和“高、低”。
2、李白的诗和杜甫的诗,一个自由而富於想像,充满浪漫主义情怀,既豪迈,又不失奔放;一个测重写实,关注社会疾苦和国家、民族前途深深风、的忧思。可以说,李白和杜甫是中华民族文化特别是诗歌发展历史天空的双子座,李白的诗和杜甫的诗是唐诗的两种风格,代表着诗歌的两个创作及发展方向,是两座世人需要仰望、难以逾越的高峰。
李白仿佛就是注定为诗而生的,他的诗在中国诗歌史上的成就和影响不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至少是难以逾越、没有几个人可以与之相提并论的,他的笔触总是有一种化腐朽为神奇力量,无论是什么主题,不管是怎么样“不起眼”的俗事俗物,在他的笔触之下都能够幻化成超出人们预想、让人感到神奇的臆象。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们吟诵了数千年,仍然兴致不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让我们每每读诵都会激奋;纵然是身居异乡,遭遇冷落,恰逢逆境,仍然可以有“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大气与心境;尤其是他的那首七律《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更是字字珠玑,句句都是名言,让人读后回味无穷,感到意境深远……
如果说李白是注定为诗而生,那么,杜甫就注定是为诗而活,他的诗就像是唐朝由盛世向衰败滑落、转换的历史记录,读他的诗你可以真正感受到他所生活的时代社会不安定、政治暗黑、人民疾苦, 从中体会到他那颗忧虑国家前途命运的心和挂牵人民疾苦的情怀。
正如杨伦所说:“自六朝以来,乐府题率多模拟剽窃,陈陈相因,最为可厌。子美出而独就当时所感触,上悯国难,下痛民穷,随意立题,尽脱去前人窠臼”其忧国虑民的情怀以及其诗在唐朝诗歌中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可见一斑。
其实,李白和杜甫都是我国自唐代以来,最著名的、影响最深远的诗人,是我国民族文化特别是诗歌文化发展历史天空的双子座,李白的诗和杜甫的诗是唐诗的两种风格,代表着诗歌的两个创作及发展方向,是两座世人需要仰望、难以逾越的高峰。我们需要做的是历史、客观地认识、研究和评价他们的诗对我国诗歌及文化艺术发展的作用与影响,而不是“一厢情愿”地争论或评判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对于当时乃至后世的影响力谁大谁小、谁高谁地!请问古人取名有什么讲究呢?
所谓“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号以寓怀”,此三者包含着个人的全部品格。这里笔者分别说下名、字、号供大家阅览。
“名”:
圣人孔子经典名言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每个人的名都将跟随他一生,因此取名是一件非常值得重视的事,为了给人命名的慎重,春秋时代还讲究“命名之道”。
关于古人取名的原则,《左传·桓公六年》写得明确:“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
信,指的是人与生俱来的一些标记和特点,比如某种特殊形状的胎记,与众不同的长相等。《红楼梦》中贾宝玉因含玉而诞,故名为“宝玉”,当然这有神话的色彩。
义,指的是某人出生时伴随的祥瑞现象。
象,是以相似之物来命名。孔子名“丘”,因为他生下后头顶是凹下去的,即所谓“圩顶”,父亲便以此为他命名。
假,是指假托万物之名。孔子有了儿子后,鲁昭公送给他一条鲤鱼,于是他就给儿子取名“鲤”,遵照的就是“取于物为假”的原则。
类,指的是可以取与父亲相似的名字。
此外,古人还提出了取名需避开的六条禁忌,分别是: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
如果人名与这几样东西重名,会造成诸多不便。
晋国的僖侯名为“司徒”,宋武公名“司空”,就废了司徒、司空这两个官名,而鲁献公名“具”,武公名“敖”,就废了具、敖两座山的山名。
从宋朝开始,取名的讲究就更多了,家族辈分、生辰八字、生肖属相等都纳入了考量的范围。
古人的名字中,流淌着家族的血脉传承,寄托着长辈的殷殷期望,象征着人的身份、地位,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重要依托。
“字”:
古人的“字”是“名外之名”,字数上可以取1-2个字,大多数情况下,字的选取与名有一定的联系。说起名与字的关系,大约有以下几种:
并列式,也就是名和字的意思相同或相通,是并列的关系。比如,屈平,字原。古语中“广平曰原”,所以两者意思相同。再比如,孟轲,字子舆。轲、舆在汉语中都表示车的意思。
辅助式,是说字的意思和名相近,但不完全一样,可以互为补充。比如陆机,字士衡。机、衡二字都是北斗星宿的名,相辅相成。
矛盾式,即字和名两者意思相反。朱熹,字元晦,熹是晨光的意思,表示天亮,而晦则是黑暗的意思,表示天黑。
补充式,意思是字与名意思相顺承、互为因果或可以用来解释名,比如赵云,字子龙。
因果式,《周易》说:“云从龙,风从虎。”属于同在一句话中,意思相顺;而于谦,字廷益则来自《尚书》的“谦受益”,两者互为因果。
引申式,如李白,字太白,太白指太白金星,是对白字意义的延伸。
而且,古人的字男女皆可取,并非男性的独占。《红楼梦》中贾宝玉问林黛玉“表字如何?”黛玉答曰:“无字。”这一方面说明黛玉还未到十五岁,也未婚配,不到取字的年龄,另一方面也说明古代女子是可以取字的。
“号”:
相比名和字,古人别号的选取显得更加自由,无论是字数、个数还是字词的选用,都没什么限制。
上文说过,别号一般是文人雅士之间用来互称或自称的,多寄托主人的情怀、品格、兴趣爱好和生活经历等,是人生追求的体现。
比如苏轼号“东坡居士”,居士表明他信仰佛教,而他曾在黄州城东打理过一片荒地,“东坡”就是那片荒地的代称。
有时候,也可以用人的官职、故乡等为号,比如王维的号“王右丞”,柳宗元的号“柳河东”。帝王、士大夫等死后还被冠以“谥号”、“庙号”,也是别号的一种。如“范文正公”、“曾文正公”,“秦穆公”之类。
古人的名、字、号中,包含着他们的文化意蕴、生活态度。
了解了这些讲究,闲来无事时,可以为自己取个别号,不仅怡情养性,更在方寸之间,自成雅趣。
传统中国人的名、字、号讲究颇多,既体现了泱泱大国的文明礼仪,也展示了古人生活多彩丰富的一面。
李白为什么被称为诗仙?
古代的诗仙就是指唐代的李白,晚唐诗人杜甫在他诗中写道:“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又在《饮中八仙歌》中咏李白说:“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到宋代,李白就正式被称了“诗仙”了。李白荣获“诗仙”的称号,原因大致有这样两点:
一是李白诗中有着大量的求仙访道的内容。李白少慕神仙事屡见其诗文中,《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云:“家本紫云山(四川道教名山),道风未沦落”。李白少年时即受蜀中道风影响,与道士元丹丘等“气激道合,结神仙交,殊身同心,誓老云海,不可夺也”(《冬夜于随州紫阳先生……》)。他说自己“十五好神仙,仙游未曾歇”(《感兴》八首其五),道教的影响,几乎伴随着他的一生。当他仕途失意的时候,便进一步走向道教。一直到晚年,他对求仙炼丹仍是十分钦羡,“早服还丹无世情”(《庐山谣》),表示将访名山,求仙药,了此一生。在他的近千首诗中,有关神仙道教的诗就有一百余首。
二是李白诗歌的风格。李白壮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概,不受拘束的才情,热爱与追求人性自由的浪漫个性,这一切表现在诗歌之中,就使其诗歌风格呈现出一种飘逸不群的特色。唐人对此早有深刻认识,殷瑶说他“志不拘检,常林栖十数载,故其为文章,率皆纵逸”(《河岳英灵集》)。范传正说他“脱屣轩冕,释羁缰锁,因肆惰性,大放宇宙间”(《李公新墓碑》)。对李白的诗风特点,说得深中肯綮,要言不烦,恐怕得推南宋严羽所说的两个字,他在比较李白、杜甫诗风的区别时说:“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飘逸”一词,我们很容易联想到神仙们所在太空中“御风而行”的悠然自得的情景。作为诗风,什么叫“飘逸”呢?唐人司空图的《诗品》专列一格进行探讨,既有描绘性的阐述,又有比喻性的说明。他说:飘逸的诗风,有如神仙所乘的白鹤,矫矫不群;像华山顶上的轻云,舒卷自如;似得道的高人驾着一叶扁舟畅游大海,无拘无束……这些,不正是严羽所说李诗是“天仙之词”的形象说明吗?诗仙的雅号,也可说是对李白诗歌风格的高度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