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第一思想家,刘备的老师卢植究竟有多厉害

天美资源网

千年第一思想家,刘备的老师卢植究竟有多厉害?

卢植祖籍范阳,祖上人才济济,在秦始皇时代就有卢熬、卢生,官居博士。卢植拜师当时的儒学大师马融,可以说是马融的得意门生,学识过人,文武双全,受到人们的追崇。由于他的名声实在太高,得到朝廷的重用。在九州做过太守,尚书等官职。

卢植在家乡教学期间,收了几个弟子,目前文字记载只留下3个名字:刘备、公孙瓒、刘德然。

千年第一思想家,刘备的老师卢植究竟有多厉害

刘备的事大家都很清楚。他虽是汉室宗亲,但到他这一代已经家道中落了,早年不得不织席卖履度日。后来通过努力,再加上自己的人格魅力,身边渐渐汇聚了一帮天下英才,建立了蜀汉政权。

公孙瓒是东汉末年辽东割据的大军阀,虽出生于豪强人家,但不是嫡子,不受家族重视,后由于相貌俊俏被本地太守招为上门女婿,拜在卢植门下,并结识了同门刘备。公孙瓒凭借自己的才能逐步做到中郎将,以强硬的态度对抗北方游牧民族,作战勇猛,威震边疆。当时刘虞为幽州牧,公孙瓒掌幽州兵权,2人不和。公孙瓒于是生擒了刘虞,并假借朝廷之手除掉了他。此时公孙瓒为前将军,改封为易侯,统辖幽、并、青、冀四州。后来由于用人不明,又贪图享乐,民心渐失。198年,袁绍大军来攻,公孙瓒听从关靖之言,不敢领军出城作战,指望张燕的黑山军救援,却中了袁绍的计,大败而归,下令将自己的姐妹妻儿全部绞杀,然后引火自焚。

刘德然是刘备同宗(堂兄弟),在《三国演义》中没有出现,历史上也是默默无闻,仅仅在《三国志·先主传》中作为刘备的同窗被一句带过。

公元184年,卢植指挥军队镇压黄巾军起义,立下不少功劳。黄巾军被镇压后卢植见天下已乱,为躲避灾祸,于是返回家乡隐居,不问世事。192年卢植病死,时年53岁,那年他的学生公孙瓒大破青州黄巾,威名大振,另一名学生刘备则刚当上平原县令。207年,曹操率大军北伐乌桓,途径涿县,特意派人祭扫卢植墓,并褒奖到“故北中郎将卢植,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也。”

曹操还征召了卢植的幼子卢毓为官,卢毓官至司空,历侍从曹操到曹髦五位君主。在魏晋南北朝的乱世当中,北方政权更迭频繁,但范阳卢氏却一直屹立不倒,其后的卢钦、卢珽、卢志、卢谌、卢玄累居高官。北魏孝文帝时期,更是将范阳卢氏列为一等高门,出现“范阳卢氏,一门三公主”的局面。到了唐朝中期,范阳卢氏更是出现“八相佐唐”的情况。粗略算来,从汉末至唐朝中期,有将近七百年的历史!

而如今的韩国有2位总统:卢泰愚、卢武铉,都坦白的宣称,自己的祖先是三国时期的卢植。卢泰愚家谱记载,自己的祖先卢恕是卢植后人。在唐朝中后期,为了躲避战乱,到了韩国,定居在全罗南道光州。而且受到当时高丽国王的重用,被拜为监门卫大将军,此后就一直在韩国发展。卢氏也成为韩国的名门望族,而卢武铉宣称自己祖籍中国浙江东阳,是东阳卢氏的后人。

而东阳卢氏也是卢植的后代,后来东迁朝鲜半岛,直到现在。所以说,在三国最牛的还是卢植啊,培养了刘备、公孙瓒等枭雄,子孙还有两个做了总统。

孔子孟子诸葛亮王義之你认识几位?

山东历史十大名人,不知道是怎么排的,想来在历史上都留下了辉煌的篇章,嘉会自然无不知晓一二。问者所列四位,与闻久焉,书圣不提了,孔、孟和诸葛,我倒是可以分享自己的看法,只说真话而不求谨严。其实我觉得秦琼也可以列入,以示山东尚武。孔子其实是鲁国勇士之后,身高九尺六寸,佩剑周游天下,夹谷之会以武制齐,并非只讲文德呢。

在谈古人之前,我想先谈一下山东和山东人。2000年我就在山东东部转,人们喜欢吃海鲜,青岛街头韩、日料理栉次鳞比,比较富裕。山东人个大,嘉会当学生时排队打饭,前面站着个山东小姐姐,我用手从自己头上比划过去,后面一阵大笑。记得第一次到山东,是作为设计方为某食品企业去采购洗姜机,潍坊一老板直接带我们进车间,我一看也就几个大滚刷,有点儿不屑。老板对身边人说:买一百斤姜来。倒进去,上水一通电,滑啦四五分钟,连皮儿都刷去了。老板说:我们可以把毛刷做硬点儿,好使。山东人酒量好,关键是人低调、谦逊而务实,所以我跟山东厂商关系一直都很好。

可能身处齐鲁大地、孔孟之乡,熏也能熏出个礼义、道德吧。山东人比较会做人,跟孟尝君有关系吗?山东不出皇帝,也跟孔孟熏久了有关系吗?

孔子是思想家和教育家吗?真有点儿空洞,我更倾向于认为他是个高超的政治家,一个道德模范,一个学问大师

孔子一生以“周公”自命,总想着当官。当然是积极入世,匡扶天下的。公山不狃据费邑造了季氏的反,召孔子,孔子说到“如用我,其为东周乎”,意思不嫌弃其叛党身份,真能用我,我能把它搞成东周!无论如何,夫子确实是于宫闺见了南子,只因为老卫灵公的小少妇捎了句话“想与寡君做兄弟的,必见小夫人”,甚至为南子俩口子陪乘。说老夫子猎艳我不信,但绝对想走夫人路线,混个大官当当。晋卿赵简子的中牟宰佛肸,乘老板去攻打范氏、中行氏,也造反了,也去请孔子,子路反对,老夫子恼火后说出句性情话:“我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我怎么能像个瓢,只能挂着做样子呢?夫子也需食人间烟火啊!

为什么说他高明呢?他推崇“礼”。夫子小时候过家家就玩俎豆,三十五岁就以精通礼仪而闻名于鲁,并将世卿孟氏的孟懿子、南宫敬叔兄弟收为首徒。大家可能反感夫子玩复古,其是那是误解。礼崩乐坏,就像现在世风日下,大家非常怀念毛爷爷那个时代,孔子的礼对贵族极有诱惑力。其实孔子非常务实,善于数学和理财,毕竟三父丧父,无倚无靠,做过季氏的仓管、畜牧官,干得很出色。

而且他的“礼”实际是以“仁”为核心的,以一整套礼仪、礼制、礼器为规范的德政。而且执政成效显著,《史记•孔子世家》说:

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途,途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富者不夸耀,男女不乱搞,官吏各敬职守,路不拾遗,不易呀!

关键是他建立了政治党派。其教育家的身份,实际是培育德才弟子的副产品。前期弟子仅季次未入仕,以子贡、颜回、子路、宰我、冉有等为骨干,如果孔子得势,其门下文武、外交人才可谓济济。孔子周游列国不受任用,万事看淡后,“发愤忘食”于教学成果的整理,孔门弟子才由政治团体转化成学术团体。其后期弟子如子夏、曾参、子张、子游等都以教授为业。

孔子一生求仕,但绝不放弃自己的原则。本来要西见赵简子,临河而叹,因为简子杀晋贤大夫窦鸣犊、舜华,伤其同类。卫灵公的孙子卫出公继位,让他爹在外流浪,尽管弟子多仕于卫,孔子以“名不正言不顺”而辞卫相。孔子的一生没有强力国君扶持,有志难伸,尽管做过世卿才出任的大司寇并兼傧相,实际与不拘小节、简政亲民、善于权变的管仲政绩差距真不小,所以成为了道德模范、千古君子。

孔子整理诗书礼易春秋和周乐,成为中国文化继往开来的集大成者,事实为百家争鸣准备了基础典籍。归化五胡蒙满,襄助汉唐两大盛世,被后世推为学者宗师,自天子王侯至于庶民,皆以“大成至圣先师”尊之,当矣!

孟老夫子貌似迂阔而疏于事情,实则是关心民生的仁人志士,也是士大夫精神的化身,他提出的“王道”“仁政”学说成为政治伦理

我一位朋友说过:王道无近功,霸道无久运。经典啊。孟夫子以孔子继承人自居,做过齐宣王的卿,齐伐燕即退居于邹,著书立说。

他主张法效先王实行王道,推国君之“善”而成仁,很多话已成名言,录几句,大家回味:

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 (《孟子•公孙丑上篇》) 虽千万人,吾往矣!(《孟子•公孙丑上篇》)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孟子•梁惠王上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篇》)

桑弘羊说:“孟轲守旧术,不知世务,故困于梁宋。”我倒深深喜欢这个出身下层的思想家,在他的理想中,每家有百亩田、五亩宅,几棵桑树,养着鸡狗猪等家畜,能吃饱穿暖,五十有帛衣,七十有肉吃,灾荒无忧,就可以行“王道”了。

他反对兼并战争,主张以“王道”“仁政”统一天下,是对天下苍生的怜惜。商鞅、吴起、韩非、李斯都不得善终,孟老夫子的价值才体现出来。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好为《梁父吟》,以“隆中对”定鼎三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智慧之神和忠义楷模

襄阳是诸葛亮的第二故乡,是襄阳劝学堂和庞德公、司马徽,以及襄阳世族把这个山东少年培养为“三代下一人”的,他也是襄阳女婿。某地以襄阳的“南阳邓县”偷梁换柱、糊弄国人,于史无稽,成为诸葛精神的最大讽刺。因为那个武侯祠是元朝修的,诸葛后裔是自称“隆中公”之后的。

他和凤雏率领一大批襄阳才俊辅佐皇叔,团结西南各族人民,促进了陜、川、渝、滇、黔的极大发展,至今仍是西南少数民族心中的神,和中国读书人的偶像。

从管仲、孔子、墨子、孟子直至诸葛亮,我们会发现他们身上流淌着一种可贵的齐鲁精神:君子务德而爱人,从而彪炳史册

祝福山东,欢迎关注@嘉会天下!

历史上有哪些名人三观不正?

在我国历史上,名人特别是“圣人”备受人们尊重。然而作为一个普通的人,难免会有些缺点,但其中的一些人却有着很大的污点和令人讨厌的一面,其品行比普通人尚且不如,却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被光辉的形象所掩藏,成为了一个完人。

历史上有哪些道貌岸然的毁三观的名人很多,最为我们熟悉的当数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郭沬若。

郭沫若

1、张琼华

1912年,已经20岁的郭沫若,奉父母之命,迎娶了远房一位叔母亲戚、张琼华。婚后第5天,郁郁寡欢的郭沫若便坐船去了成都。之后的日子里,张琼华一直守在郭沫若老家,成了活寡妇,但始终无怨无悔恪守着妇道,替其孝敬公婆。1980年,张琼华病逝于乐山,没有留下子女。

张琼华与郭沫若的母亲

2、郭安娜

1916年8月,在日本读医科且是已婚身份的郭沫若,到东京圣路加病院访友,邂逅了佐藤富子,惊为天人,回去后,给佐藤富子写了一封信:

我在医院大门口看见您的时候,我立刻产生了就好像是看到圣母玛利亚那样的心情,您眉宇间散发着不可思议的洁光,就好比一轮光华四射的明月,您的脸放出圣光,您的眼睛会说话,您的口好像樱桃一样,我爱上了您!

佐藤富子被吓到了,这个跟日本青年完全不一样的中国人的文字,实在太肉麻、太热情了。但同时,这些“集古今肉麻之大成(林语堂评语)”的文字,深深的吸引了她。曾经离家出走但仍然和父母有联系的佐藤富子,面对爱情,再一次的,做出了艰难的决定:为了这份爱情,她辞掉工作,与父母断绝来往,到冈山和郭沫若同居了。郭沫若给她取了个中国名字:郭安娜。从此,人间不再有佐藤富子,却多了一个郭安娜。

1917年,已经进入大学就读的安娜,发现自己有了身孕,不得不辍学生子。随后几年间,又为郭沫若生下三男一女,他们之间,总共生育了五个孩子。

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得知蒋介石取消了对自己的通缉令之后(因得罪蒋介石,郭沫若被通缉,与安娜一起逃回日本),郭沫若居然只穿着居家服,都没想到过跟安娜和孩子们告别,便独自一人登上了回国的轮船,留下了妻子儿女,面对恼羞成怒的日本军方。随后,日本军方逮捕了安娜,对其进行身心的折磨,安娜以柔弱之躯,咬着牙扛了过来。被释放后,还和郭沫若进行了两次的书信往来,后来,就再也联系不上了。

1995年,101岁的安娜,安然离世。去世之前,将自己仅有的500万日元,全部捐献给中国政府。

3、彭猗兰

1927年,南昌起义期间,此时还和安娜在一起生活的郭沫若,却一边当起了革命热血青年,一边和新认识的彭漪兰玩起了婚外情。

彭漪兰由广州来到武汉,在郭沫若领导的政治部工作。当时,郭沫若已升任政治部的副主任,军衔是中将。而彭漪兰也由郭沫若的学生变成他的部下。彭漪兰,在跟了郭沫若之后,被改名为安琳。

同年10月,南昌起义失利后,二人双双回到上海,在内山书店楼上度过了一段蜜月般的幸福时光。后来,不知为何,此事无疾而终,彭漪兰下落不明。

4、于立忱

因为得罪了蒋介石,郭沫若成为被通缉的文人。不得已,郭沫若和安娜带着孩子回到日本。虽然被日本军方监视期间,自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这不影响郭沫若玩女人。这个女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大公报》记者于立忱。

郭沫若说他跟安娜没感情,他保证和安娜离婚,然后迎娶于立忱。这个傻女人,居然就信了。直到发现有了身孕,去找郭沫若。郭沫若为了力证自身清白,污陷于立忱与当时在日本的郁达夫有染。

于立忱带着悲伤,到医院做了人流手术。1937年5月,于立忱回到国内,不仅自杀身亡。临死前留下一句话:如此国家,如此社会,如此自身,无能为力矣。

5、于立群

从日本回国之后没多久,郭沫若又认识了于立群,即那个因为郭沫若的无情而自杀的于立忱妹妹。此时,于立群并不知道郭沫若跟自己的姐姐有那么一段不伦之恋。1938年,二人同居。1939年二人举办了婚礼,周恩来一边嘲讽郭沫若,一边教育他:希望这是你最后的一次婚礼了。

郭沫若和原配张琼华没有离婚,和郭安娜的婚姻也没有解除。于立群,其实就是个没身份的妻子。婚后,这个没身份的妻子,帮郭沫若抄手稿、查找资料、起草文件、招待客人,忙得像陀螺。所以,说于立群是郭沫若的妻子,不如说是贴身秘书更为准确。

于立群还为他生了四男二女。不过,有两个儿子先后自杀和早亡:

1967年4月12日,24岁的郭民英没有留下任何相关的文字自杀。

1968年,在北大读书的郭世英被红卫兵抓去殴打致死。

这样的重创,导致于立群病倒,多次往返医院治疗。1978年6月,郭沫若逝世后,于立群为了纪念他,特地编选了一本郭沫若在解放后所作的诗集——《东风第一枝》,还全情投入到《郭沫若文集》的出版工作中。

如果,一切到此为止,该有多好。然而,在郭沫若去世八个月后。于立群得知了郭沫若与姐姐的事情,羞愧难当,绝望至极,于1979年2月25日,选择了和姐姐一样的方式,离开了人间。

可以说,除了文学和历史方面有所成就以外,于国于家,郭沫若都是个最渣文人。鲁迅痛批其为:才子加流氓。并骂道:远看一条狗,近看郭沫若。于立忱痛恨他是个卑鄙无耻、人面兽心的大骗子。就连亲生儿子郭博,都公开声称:对于家庭,他是个罪人。

资料来源网络,如有侵权通知删除。谢谢!

玄祖是什么辈分?

玄祖不是辈分。是汉语词汇,犹玄圣,特指老子。出自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一:“臣等闻玄祖之道,用慈俭为先;素王之风,以仁义是首,相沿百世,作则千年,至圣至明,不可易也。”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史记》等记载老子出生于陈国。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道教的三大创始人?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具有典型的中华文化特征。中国人重家族传承,也就有了很多道教世家。例如书圣王羲之的琅邪王氏家族,便是世奉五斗米道。王羲之曾以手抄道教《黄庭经》的代价,与山阴道士换了一群大白鹅。奠定道教发展基础的,也是汉末的张、葛两大家族。“三张二葛”是道教发展史上的关键人物,其中创建和壮大道教的当属“三张”。

“三张”指张道陵、张衡和张鲁祖孙三代。张道陵因创建五斗米道,被尊为中国道教的创始人。他是汉初开国功臣张良的后代,家族素有奉道的传统。由于家庭的影响,张道陵七岁便可以背诵《道德经》,显示出神童的气质。

原始的道教认为,只有外丹修炼有成,通过服食外丹才能够成仙,达到长生不死的目的。张道陵遍访明师,通过艰苦修行,终于在嵩山石室之中获得炼丹的秘笈:《黄帝九鼎丹经》。有了丹经,炼丹场所就显得至关重要。张道陵游历天下,最终在江西贵溪云锦山炼制金丹。丹成之时天上有龙、虎下凡护佑,云锦山因此改名龙虎山。

张道陵后来到达蜀地,在大邑县鹤鸣山创建五斗米道。传说那时候人鬼不分,鬼物白天出没吓人。张道陵在青城山大战八部鬼帅,镇压鬼物于青城山之下,这才确定了阴阳秩序。传说大约隐喻五斗米道是吸收了大量的巫术而创建的。

张道陵活了大约一百二十多岁,因此有关他的儿子张衡的记载不多。这也难怪,作为儿子,张衡与父亲相比实在太过于平淡;作为父亲,张衡与儿子张鲁相比也显得平常。不过道教草创之初,称张道陵为天师,张衡为嗣师,张鲁为系师。“三张”并称,张衡的地位着实不低。

道教能够壮大的关键人物是张衡的儿子、系师张鲁。张鲁生活在三国时期,对于道教的壮大,他做了两件道门中人无可比拟的大事。

一是撰写了《老子想尔注》。《老子》即《道德经》,被奉为道教的祖经。虽然是五千妙谛,但不经阐发的《道德经》不过是一部哲学著作。《老子想尔注》将《道德经》作了宗教性阐释。并且指明老子即是道的化身,“道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从张鲁开始,后世以宗教来解《道德经》的文字何止千万!其渊源都可追溯到《老子想尔注》。这书是五斗米道的经典,对道教的发展壮大功不可没。

另一方面,张鲁趁三国乱世,把握机会在汉中建立了政教合一的道教政权。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唯一长期存在的道教政权!张鲁统治汉中三十年,并没经由官吏统治,而是采取宗教模式来治理。初入道的人称为“鬼卒”,受道已信称为“祭酒”,“祭酒”之上还有“治头大祭酒”。张鲁在汉中的统治是成功的,史料记载,“民夷便乐之”。伟大领袖也曾称张鲁的汉中政权为古代的社会主义政权,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张鲁统治汉中,为道教的传播创造了优越的环境,五斗米道大力发展起来。后来曹操征讨汉中,张鲁见机投降,受到了曹操的礼遇,被封为“镇南将军”。这个名号,是仅次于“三公”的高位,可见张鲁受到曹操的重视。汉中居民大量被迁往首都洛阳,为道教在中原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三张”可谓是道教发展和壮大的奠定者,在早期道教中有着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因此,后来改造天师道时,改革者们不得不拿“三张”说事。有意思的是,寇谦之改革北天师道,称“三张伪法”,大肆抨击“三张”。而陆修静改革南天师道,又“祖述三张”,以继承“三张”为标识性口号。

做法虽不同,其实质都是彰显“三张”在道教中的影响力。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