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成就,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孔子?
孔子
3000年来,中国尊崇的中华文化祖师
他创立的,儒学中庸之道,就是中华文脉所在,几千年来,不仅是影响了发展了,成就了中华儒学文化,对整个世界文化学术方面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所以,全世界文化科学研究方面也正在积极研究孔子文化,推广应用,孔子学术文化,世界各地建成的孔子学院,就是最好的证明
我国历朝历代,遵从孔孟之道大行儒家学风,文明文化,文学艺术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三人同行,必有吾师!
刚柔相济,以柔克刚
这都是孔子学学术的几个精辟的论点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对高贵阶层的保护,对贫穷人的贬低,由于历史阶段不同,观点不同,这也是孔子思想的一大失误
所以对于孔子的尊崇应当记住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说的话;
【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才能更好地发挥和应用孔子学术思想
死前为何却是遗憾满满?
孔子作为万世师表,千古一圣,为什么他死前还会有遗憾呢?一句话,因为他的这个地位是后人给的,在当时,他周游列国十三年,颠沛流离,几乎没有国家采纳他的主张,至死都没有实现他的理想!
为什么今人奉为至圣的主张,在当时却无人采纳呢?还是一句话,主要是因为他的主张太过于理想化,不适合当时的社会现实。
他主张的思想主要是仁和礼贯穿始终。
例如,在道德思想方面,他主张“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他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仁体现了人道精神,礼体现了礼制精神。这个体系在任何时期都是适用的。
在政治思想方面,他主张“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矝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用道德和礼教来治国,这种大同思想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包含康有为、谭嗣同和孙中山的思想与主张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
在教育思想方面,他主张“学而优则仕”“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他自己率先实行,广纳学生,让更多的平民子弟得到了受教育的机会。孔子的这些思想是“从周”的,在当时可说是最理想化的。而为什么说这些思想并不适用当时的社会现状呢?春秋时期,天下无道,诸侯混战,整个社会动荡不已,各国均以武力争天下,所以在当时国家要的是强大的军队去保障他的统治,去扩张侵略去掠夺。并且那时百家齐鸣,各国都有诸子百家的人才,并且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动荡时代,兵家和法家是最能被接受的!而孔子强调克己复礼以为仁,希望通过周礼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所以儒家思想更适用于和平年代来治世。
另外,孔子的一些主张触犯到了各国一些人如贵族,官员,统治者的利益,所以也是难以被接受的。
孔子五十多岁开始出走,
都去了哪里
孔子从鲁国出发,13年里大致走了卫国、曹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都是在鲁国的周边,除了楚国是个大国之外,其他都是些小国家。加上当时的整个社会动荡不已,孔子最终无功而返,最多也只能是在黄河边上感叹了一番!不能不说是他生前的遗憾!
是不是老子成就了孔子?
尔随天道灭,儒盗德而生!道与盗。
中华古代历史的图书档案,至少在夏代就已经出现了。
《吕氏春秋·先识》:“夏太史终古见桀迷惑,载其图法奔商;商内史向挚见纣迷惑,载其图法奔周;晋太史屠黍见晋公骄无德义,以其图法归周。”
这段文字表明我国在上古就有图书典籍流传,而且每个朝代都重视,上古图书典籍是历史、文明、智慧的记载。
周王室所收藏的这些“传世图书”可见其地位性质与象征都比较特殊,地位性质如同禹王九鼎一样!一个是传国的华章史典,一个是传国重器。
这样“孔子问礼”与“楚国问鼎”其本质目地也是类同的。可见孔子对《书》《礼》是窥视己久的。而传国图书的管理者(老聃)老子对孔子是早就看穿了的,这从多次问礼的内容可以看出。
夏商周三代都有太吏携王室图书另奔明主的事件,有部分网文结合(单氏取周)(王子朝奔楚)(王朝交鲁)等历史事件。以王子朝携周朝王室典籍和包括九鼎在内的大量周王室青铜礼器。投奔楚国为背景。编写出几篇故事,脑洞大开,如《老子与孔子的恩怨》《老子的失踪之迷》《孔子的春秋笔法》等。
其故事内容主要讲述:孔子参与并接手周王室图书后,整理和删减三千多种珍贵的传世古籍。
依据汉《纬书》记载得出:孔子将3240部古籍“约”(烧)掉了3120部,仅剩120部编篡成《尚书》。
矛头直指孔子,结论是:孔子使夏代以前的中国历史,成了查无根据的断代史。
这里只论讨孔子有没有烧书,简明说说来由,就不扩展转载了,要了解的可以自己网收看看。其中故事内容还加杂了各种引证串连,似乎有欲将故事做实,成为正史的感觉。其使用的引证,如下:
《七纬卷弟九 尚书纬之一》:孔子求《书》,得黄帝元孙帝魁之书迄於秦穆公,凡三千二百四十篇。断远取近,定可以为世法者,百二十篇。以百二篇为《尚书》,十八篇为《中侯》。《郑板桥家书》:秦始皇烧书,孔丘亦烧书。删书断自唐、虞,则唐、虞以前,孔子得而 烧之矣。《诗》三千篇,存三百十一篇,则二千六百八十九篇,孔丘亦得而 烧之矣。孔丘烧其可烧,故灰灭无所复存。带着疑惑自己查找了一下其它相关出处。如下:
《尚书正义卷一·尚书序》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至於夏商周之书,虽设教不伦,雅诰奥义,其归一揆,是故历代宝之 ,以为大训。八卦之说,谓之“八索”,求其义也。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春秋左氏传》曰:“楚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即谓上世帝王遗书也。 先君孔子,生於周末,睹史籍之烦文,惧览之者不一,遂乃定礼乐、明旧章,删《诗》为三百篇,约史记而修《春秋》,赞《易》道以黜八索,述职方以除九丘。讨论坟典,断自唐虞,以下迄于周,殳夷烦乱,剪截浮辞,举其宏纲,撮其机要,足以垂世立教,典谟训诰誓命之文,凡百篇…… 《尚书正义卷一·尚书序[注疏]》“讨论”至“百篇”。○正义曰:言孔子既惧览之者不一,不但删《诗》、约史、定《礼》、赞易,有所黜除而已,又讨整论理此三坟、五典并三代之书也。《论语》曰:“世叔讨论之。”郑以“讨论”为整理,孔君既取彼文,义亦当然。以书是乱物,故就而整理之。若然,坟、典周公制礼,使小史掌之;而孔子除之者,盖随世不同亦可,孔子之时,坟、典已杂乱,故因去之。《左传》曰“芟夷蕴崇之”,又曰“俘翦惟命”,《诗》曰“海外有截”,此孔君所取之文也。“芟夷”者,据全代、全篇似草随次皆芟,使平夷。若自帝喾己上三典、三坟是芟夷之文,自夏至周虽有所留,全篇去之而多者,即“芟夷”也。“翦截”者,就代就篇辞有浮者翦截而去之,去而少者为“翦截”也。……“断自唐虞以下”者,孔无明说。……郑作《书论》,依《尚书纬》云:“孔子求书,得黄帝玄孙帝魁之书,迄於秦穆公,凡三千二百四十篇。断远取近,定可以为世法者百二十篇,以百二篇为《尚书》,十八篇为《中候》。”以为去三千一百二十篇,以上取黄帝玄孙,以为不可依用。孔安国,孔丘十世孙《尚书序》作者。
孔颖达,唐朝经学家。是唐十八学士,孔子的第31世孙。《尚书正义·序注疏》的作者。
看完了这个尚书序和注疏,孔子修书的光辉形象轰然倒塌,自从《清华战国简》的出土和研究出版后《尚书》确定为真伪渗半。虽然这本《尚书》历经坎坷佚复,修订多次,但必竞是古代教科书。
而书序及注疏的作者,居然还都是孔家子孙。“为尊者讳,为圣者隐。”这一招,孔家的后世子孙看来学不怎么好。这内容,简直是用鞋子抽祖宗耳光!
结论可得出:“烧书”是郑板桥说的,依据的纬书也是汉代伪书。但“毁史”之事,孔子是有嫌疑的,因为圣人地位,也只能用“嫌疑”这个词了!
从孔惯用的“春秋笔法”看孔的思想行为。“毁史”也就是因为取“功利”,对孔来说“史”不重要,树立儒家的学术权威才是重要的。
历史中左丘明因《左传》能称史家,而孔子作《春秋》却不称上史家,这很值得深思。现代学术界对于《春秋》的史学价也值存在质疑:
胡适认为:“《春秋》那部书,只可当作孔门正名主义的参考书看,却不可当作一部模范的史书看。后来的史家把《春秋》当作作史的模范,便大错了。为什么呢?因为历史的宗旨在于‘说真话,记实事’。《春秋》的宗旨,不在记实事,只在写个人心中对实事的评判。”徐复观先生也说:“可以断定孔子修《春秋》的动机、目的,不在今日所谓‘史学’,而是发挥古代良史,以史的审判代替神的审判的庄严使命。可以说,这是史学以上的使命,所以它是经而不是史。”胡适说法是站在学术角度,言语较委婉。不及鲁迅主观,词句犀利。但观点还是比较明显的。
也许还有人认为儒家多少还是传承并发扬了一些古文化的。但从孔子及儒家自身角度看,只不过是利用而己,利用对古代典藉的修删编篡,达到使自己学说形成权威化的目地。也是孔子编纂删定《春秋》时的目地和态度。
《春秋公羊传·闵公元年》:“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孔子的春秋笔法是“为尊者讳,为圣者隐”,可以巧妙的删改历史,暗藏主观褒贬的一种目地性文章笔法。正因这一点,批孔是从先秦到现代许多大家的共识,孔子自己也很明白。
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然而经孔子过手,刻意删修的古代典册又何止《尚书》《春秋》?其它同时代诸子百家就没有意识到书籍的保存吗?孔子又是如何能拥有这么多古书的?孔子的学术权威就是这么成就的?巧附古籍之名,强儒家学说?修篡黜翦后为儒学所用?这样子古代典籍恰似被恶鬼附体了。我有似乎有一种看到电影《画皮》的感觉。
令人遗憾的是,周朝王室图书在2500年前神秘地失踪了,让许多上古到先秦的历史出现空白。这对中国整个的文明史,是一场断流性的浩劫。
现今能只有从各种残存古籍和遗存的甲骨文残片中去考证并收集零碎的上古历史信息了。只希望其它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等这些古代典册能得以遗存,待以后考古出土了。
到如今,居然许多论文网站上还有类似糟粕,某月刊其中2005年第4期发表了一篇《如何巧用“春秋笔法”写公文》。
公文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公务文书”。这种格式严格,法规专业名词较多的公文本来就比较烧脑。为什么不简单明确直白些表达?居然还有人提倡用春秋笔法?看到后心里由然生出两个熟悉的问候词:“……,……!”。
从此看再儒家经典中,动不动以“君子”自居的词句,忽觉可恶。还是在两千多年前,郑国有路人看孔子,眼光犀利------“孔圣,道貌岸然的狗样!”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孔子王阳明曾国藩三人被后世称为圣人?
清朝时代的曾国藩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位伟大人物,他的的为人处事和精神很值得现代人学习借鉴。也很好理解和吸收应用!
战国时期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李悝?
法家是百家争鸣中最晚显露的,最早的是儒家,然后是墨家、道家。所以说法家的学术综括了各家之长!
他们为国君改革内政,用法律来统一国家的政治体制,以核心权利的任命权为中心,设置分层级的官僚体制,上有相国,下有大夫,然后就是太守,在下级设县令。用行政方式来建立整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法家的这一种思想一直被我们沿用至今。
在战国时期,魏国是第一个实行变法革新的国家,而主持这个变法革新的人就是李悝,他在变法中最先制法律之典。李悝制定的《法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的法典,因此李悝也被认为是中国制定法典的具有文字根据的第一人。就连商鞅变法也是从结构上仿效李悝变法!
李悝在魏国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深侧改革,第一点:尽地力之教,也就是强行命令全国的农民,让他们充分利用每一分土地,让所有土地都充分地发挥作用。同时还根据农作物之间自然生存的特性,研究出了套种的方法,(因为古代的农业基本上都是望天看收成,各种植物在自然界都有其生存的特性,哪一种受不了干旱死了,还有受得了干旱的补充。哪一种怕水涝死了,还有不怕水涝的补充。)这种方法来提高粮食产量。
第二点:行平籴之法,粮食在丰收之年,国家就要购买粮食把它储藏起来。到了灾荒之年,在把粮食卖出去,以此稳定时局,李悝规定粮食定价要合理,(如果价格定得过高,就会伤市民,他们买不起粮食就会流亡,如果价格订的过低,就会伤农民,耕种没有所得)采用这种政策来稳定民心。
第三点:夺淫民之禄,(夺取贵族的特权,剥夺他们不该享用的俸禄,用这些财富来供养军队)第四点:建立武卒之军,武卒是魏国特有的一种“特战部队”魏军在选士方面的首要条件,就是力气大,身体壮,要经得起那种艰苦的训练。
魏国通过李悝变法之后。经济实力壮大,国力富强,使得魏国在战国初期就占据了霸主地位。同时期的各诸侯国也不再墨守成规,纷纷开始仿效魏国变法。
李悝在主持魏国变法的同时,赵国的相国公仲连也在进行着政治改革!吴起在楚悼王的支持下,在楚国主持变法,邹忌在齐国变法,申不害在韩国变法,都在进行着不同程度的社会改革。
如果说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变法,那么今天法学家们提出的德治与法治相结合,也应该是战国时期,法家们提出了万物皆有法式之后,不断演变与完善而来,可以说他已经覆盖了全部社会,指向了社会生活的任何一个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