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参与者,参加神龙政变的五个人最后都没有善终?
705年,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已经82岁了,随着一代雄主的老迈,为了争夺皇位拥李派和拥武派斗争日趋激烈。但是因为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阻挠,太子李显地位岌岌可危,随时面临死亡威胁,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神龙政变”发生了。
神龙政变神龙政变,又称神龙革命、五王政变,是神龙元年(705年),太子李显、宰相张柬之、崔玄暐等大臣在首都洛阳紫微城发动兵变,逼迫女皇帝武则天退位,复辟唐朝的事件。
神龙元年正月二十二日癸卯(705年2月20日),凤阁侍郎张柬之等人力图拥立李显为君,诬称武则天男宠——麟台监张易之、司仆卿张昌宗谋反,率领禁军诛杀张易之、张昌宗,随即包围集仙殿, 逼迫武则天退位。
次日,武则天命太子李显为监国。第三天,禅让。第四天,李显正式复位。二月初四(3月3日),复国号为唐,武周朝廷终结,因为有改朝换代的因素,所以称之为革命。
唐中宗打击五大功臣的时候,先封他们为郡王,削夺他们的宰相权力:崔玄暐,博陵郡王;张柬之,封为汉阳郡王;敬晖,平阳郡王;桓彦范,扶阳郡王;袁恕己,南阳郡王。所以,神龙政变又称五王政变。
参加神龙政变的五个人最后都没有善终,为什么?武则天晚年废弛朝政沉迷享乐,武则天男宠二张兄弟干涉朝政,李唐宗室被严重打压变得岌岌可危,在这种情况下李显、李旦、李隆基、太平公主等人密谋政变来推翻武则天的统治。
公元705年2月20日,太子李显、宰相张柬之、崔玄暐等人突然逼宫,诛杀武则天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并进一步胁迫武则天退位。
此时已经年逾八旬的武则天见大势已去只得将皇位传给太子李显,政变成功后论功行赏,策划实施政变的主要参与者张柬之被封为汉阳王、敬晖被封为平阳王、桓彦范被封为扶阳王、袁恕己被封为南阳王、崔玄暐被封为博陵王,政变又称为“五王政变”。
神龙政变虽然成功逼得武则天退位,,但是这次政变并不彻底,武则天退位后其党羽并未被一网打尽,武三思就是五王悲惨结局得罪魁祸首。
武则天在位时曾有意立武三思为太子,但是在同情李唐王室的大臣劝解下武三思失去了当皇帝的机会,因此武三思对于忠于李唐王室的大臣非常愤恨。
按照常理在武则天退位后,武三思应该没有机会东山再起,但是武三思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他是唐中宗李显的亲家,中宗最心爱的女儿安乐公主嫁给武三思之子武崇训,加之李显昏庸,武三思和韦后的丑事李显视而不见,反而对其愈发信任。
靠着韦后和安乐公主,武三思得以重新干涉朝政,为了报“神龙政变”之仇更是为了扫清自己登顶权力巅峰的障碍,武三思诬告五王,将五人贬官流放。
五王中张柬之、崔玄暐在流放途中忧愤而死,相对于其他三人算是不错的结局,为了永绝后患武三思假传圣旨派人于流放途中将其余三王虐杀,死状十分凄惨。
“五王”不得善终一方面是当初没有对武后退位后留下的势力进行斩草除根,这一点就不如武三思果断。另一方面五王虽然推动了皇族内部的权力交接,但是皇权一旦重新确立,五王的地位就显得比较尴尬。再加上中宗李显的昏庸怯懦,最终导致了五王的悲惨下场。
总结:尽管五王的悲剧皆武三思与韦后一手策划,但若不是唐中宗李显一味地亲小人、远贤臣,五王又怎会惨死?而且这一切早有前兆。当初,敬晖和桓彦范等人诛杀张易之兄弟后,洛州长史薛季昶曾经对敬晖说:“二凶虽除,但吕产、吕禄那样的人物依然存在,大人们应该借着兵势诛杀武三思等人,匡正王室,以安天下。”敬晖也多次向张柬之提起,但张柬之都不同意,后来他解释说:“这应该是皇上的事情。皇上还是英王的时候,以勇烈闻名,我留下武家子弟,是希望皇上能够亲自锄奸立威。”如此一来敬晖也就没有坚持了。
为什么亲弟弟胤禵跟雍正帝关系不佳?
为什么亲弟弟胤禵跟雍正帝关系不佳,反而是十三阿哥胤祥与雍正更亲密?(了解更多古代史,请关注长城说历史)
说起胤禵,众所周知,他是雍正的亲弟弟,但是,这个亲弟弟与雍正的关系并不好。一般做起事来,基本都不会与雍正一条心。胤禵从能力上讲,带兵打仗是一把好手,且得到康熙皇帝的认可,后来,被康熙封为大将军王。
就是这样一个亲弟弟,反而与雍正的死对头八爷胤禩关系要好。按常理来讲,亲弟弟应该与亲哥哥关系好才对。对于另一个阿哥,确实与雍正并非亲兄弟,可关系胜似亲兄弟,此人便是十三爷胤祥,人称“侠王”。十三爷胤祥与雍正可以用出生入死来形容,从做事来讲,他们基本一条心。
雍正为何与亲弟弟胤禵关系不好,反而与十三爷胤祥的关系比较“铁”?
长城君为你一一道来。
先来说说,雍正为何与亲弟弟关系不好?
其一,雍正做事一般独断专行,很难与十四爷胤禵相融在一起。从雍正王朝中,可以看出,雍正做事往往都有自己的见解,一般情况下,只要是对的,为大清朝有利的事,都会去做的。然而,十四爷胤禵就不同,他认为有些事情,一定要有自己的利用关系在里面。这也正是雍正不愿意看到的,因此,雍正与十四爷胤禵关系不好。
记得有一次,雍正在邬思道的劝说下,让十四爷胤禵做大将军王,而保举年羹尧做陕甘宁总督之职。当时,十四爷胤禵非常高兴,可见,十四爷胤禵有个人利益在里面。作为雍正,在邬思道的分析下,其实是顺应康熙的想法,也是从大清朝的角度去考虑的。
其二,雍正与十四爷胤禵的性格不合。雍正的性格做事能耐住性子,而十四爷胤禵就不一样,其性格,做事比较急。这两个在一起谈事,肯定会争吵起来。然而,十四爷胤禵又是一个不肯认输的人,一般遇见与雍正不和的事情,肯定是要争吵起来的,以及唱反调。
雍正刚登基不久,十四爷胤禵从前线回来为康熙吊丧,由于十四爷胤禵与雍正的意见不统一,就开始大大争吵起来,甚至还动起手来。可见,十四爷胤禵的性子急,雍正性子有些也比较傲。总之,他们在一起很难意见统一,故而他们的关系就不好了。
再来谈谈,雍正为何与非亲弟弟十三阿哥关系非常“铁”?
其一,从小雍正对十三爷胤祥就非常好,十三爷就以亲哥哥看待雍正。十三也胤祥从小母亲去世的比较早,因此,从小便跟着雍正一起长大,其平时的关系也比好,不管遇见什么事情,雍正都会帮助十三也胤祥。从小培养起来的感情,那是最紧密的。
真挚的感情,让两个人的关系变得十分亲密。然而雍正与十四爷胤禵就没有这样的关系,虽然都是一起长大的,可是,其以后也就不一定会好。其实,这些事当今也有的,并非只在雍正身上发生。
其二,十三爷胤祥无论什么事情,都会帮助以及支持雍正,也会为雍正考虑。从雍正王朝中,可见,雍正身边基本都有十三爷胤祥跟着。到江南筹款赈济灾民,都有十三爷跟着;皇帝派雍正追讨国库欠款,虽然康熙没有让十三爷参与,可是,为了魏东亭的事情,十三爷还是参与此事了。其目的是让雍正体谅一下魏东亭,让雍正以后可以铺好自己的路。不要搞得把官员们得罪完了,出发点都是为了雍正着想。
田文镜被十阿哥打了,后来,十三爷救下了田文镜,还把他接到自己府上,又为田文镜上药,虽然之前与雍正有点小矛盾,可是,从救田文镜来看,出发点就是为雍正做事。处处都在为雍正考虑。
长城君曰:从雍正与亲弟弟胤禵的关系不好,而与十三阿哥胤祥关系非常好,可见,雍正其人具有多面性的性格。做事深思熟虑,大多都是以大清朝去考虑,而十四爷胤禵则不是,但十三爷胤祥则是。因此,康熙才会选择雍正为自己的接班人。
参考资料:
《雍正王朝》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
本文以《雍正王朝》为蓝本,其内容只代表个人观点,并非正史分析。
【文:长城说历史,图:来源网络,侵权必删,本文原创首发,请勿转载,侵权必究,了解更多古代史,请关注长城说历史,您的点赞,转发,评论是长城君创作最大的动力;因本人能力有限,如有不妥之处,欢迎批评指正,谢谢。】
为何秦琼只能甘居末席?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军人最大的荣耀就是生前封侯拜相,死后青史留名,从燕昭王黄金台拜将乐毅到汉高祖拜将坛封韩信,能够在万千将士面前得到皇帝的拜将,这是军人毕生所求。而在死后能够享受到东汉“云台二十八将”、唐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等受世代供奉待遇,更是军人们可望不可及的心愿。
那凌烟阁功臣是怎么排名的那?侯君集为什么会在秦琼前面那?侯君集,唐太宗身为藩王时的旧部,在玄武门之变中立下大功,事后被封左卫将军、潞国公,赐邑千户,与尉迟敬德一样封国公的仅有的两名武将之一。贞观四年,作为李靖的副手征讨吐谷浑,建言“应该趁着敌人为发现之前,轻装简从,快速急进,不给敌人逃跑的机会。”李靖采纳其建议,之后打破吐谷浑而凯旋,在高昌阻断西域贸易的时候出兵消灭高昌,在消灭高昌的战役中,因私取宫中财宝被人告发,帅军刚回到长安即被下狱问罪,虽被岑文本上疏解救但常心怀怨念,在李承乾被废太子之位后,与太子一起合谋造反,贞观十七年被处死。秦琼,山东人士,以勇武著称,好接济江湖人士,人称“小孟尝”,从张须陀攻打叛军,后张须陀战死转投裴仁基,又随裴仁基降李密,李密待之甚厚,王世充败李密,转投王世充,因王世充阴险狡诈,转投李世民,与太宗一起破宋金刚、平刘黑闼、败窦建德,贞观十二年病逝。
通过两者简历对比,我们不难看出,侯君集的主要贡献是在唐朝建国之后,尤其是唐太宗在位时期。秦叔宝的主要事迹是唐朝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这时战争主要是为唐高祖打的。
侯君集从开始就是李世民的部下,而秦叔宝曾经却跟随过那么多的主人,古人有句话说“烈女不嫁二夫,忠臣不事二主”,天下第一猛将吕布因是“三姓家奴”使曹操不敢用,秦琼有频繁换主子的前科,李世民给他的待遇算是合情合理了。秦琼因勇武和义气得到更多人认可,尤其是在和尉迟敬德给李世民守门之后,更是被后世奉成门神。成神以后的秦琼在历史上的名声水涨船高,可在跟随李世民的日子里却无大建树,能排进凌烟阁已经算很高的荣誉了,位置靠后也是理所应当。
陕西在近代为何能走出如此多的军事将领?
兵将不在多,在精。陕西近代走出的军事将领,单从数量上来说,的确不能名列前茅。但是从质量上来讲,在全国也没有几个省份可以和陕西比拟的。
民国时期有些省份的将领数量的确不少,但是投敌卖国当汉奸的大有人在。而陕西当汉奸的人几乎没有。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
历史上,陕西就是一个尚武的地区。从秦时的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西汉时汉武帝把各地豪侠首富强迫性迁徙到陕西茂陵,这些豪侠子弟“少好侠,尚气力”击剑习马,爱好武艺。到了隋唐时期,武举制度的设立,进一步刺激了长安城官宦子弟游侠习武欲望,习拳、舞剑、扎枪、跑马射箭成为长安少年的主要内容,各地的武士汇集长安,体现了当时长安的习武之风。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起源于陕西关中的中午武术红拳应运而生。红拳不仅被应用于当时的军队训练科目,也在民间广为流传。比如明代的戚继光就把红拳的技法作为训练士兵的必修科目。在陕西民间,尚武之风更是大为流行,无论是南宋时人称陕西大侠铁臂膀的周侗,还是明清时期的孙守法、师宝龙、郭崇志、鹞子高三、黑虎邢三、饿虎苏三、通背李四等,他们都是民间尚武的代表人物。关中红拳
到了近代,陕军中的杰出人物胡景翼、杨虎城等人自幼就习武。从军后,他们还把陕西的红拳在军中推广。胡景翼部队武术教官杨杰、冯玉祥部队武术教官张鸣岐等均为当时著名红拳拳师。抗战时期,抗日义勇军中大刀队官兵也多习练红拳。所以,一个尚武的地区,多出军事将领是必然的。历史上还有一个神秘组织对陕西近代的军事格局影响很大,那就是刀客组织,很多人把刀客和土匪画等号,那是不对的。刀客和土匪还是有本质区别的。刀客行侠仗义,打富济贫,从不欺压祸害百姓,一旦你越过祸害百姓这条线,那就沦为土匪,为刀客所不容的。民国时期,很多的陕西军阀将领都是刀客出身,比如郭坚、杨虎城、严孝全等等。他们队伍中刀客身份的大有人在。抗日名将孙蔚如
纵观整个民国,陕西走出的军事将领,无非是两类,一类是行伍出身,一类是学生投军。比如早期的胡景翼、岳维峻、杨虎城等是行伍出身,而后来的孙蔚如、王劲哉、张灵甫、杜垏明等都是学生投军。无论哪一类,在抗战时期,他们没有卖国投敌,而且是抗日战场上的民族英雄。抗日名将杜垏明
孙蔚如的第四集团军,在守卫中条山的近三年中,和日军浴血奋战,宁死不屈。就算是跳黄河也守住了国人的节气而不投降日军。在牺牲2.1万人的代价下,也没让日军渡过黄河,西进一步。在国军中央军接替孙蔚如第四集团军守卫中条山的战役中,20天的时间里,2万多人投降。4万多人被俘,1万多人牺牲。其余10万多人则奉命退过黄河,放弃中条山。同一个战场,不同的人守卫,最终的结果也不同。抗日名将张灵甫
冯玉祥的大西北军是出汉奸最多的国军派系,据资料记载,在1939年至1945年间,投降敌伪的国民政府军高级将领至少有99位,其中大西北军就占46位。比如大西北军五虎上将和十三太保之列的刘郁芬、孙良诚、张维玺、程希贤。还有郑大章、雷中田、门致中、张岚峰、郝鹏举、吴化文、石友三、公秉藩、孙殿英、庞炳勋、孙玉田等人。而杨虎城的小西北军中,没有一个高级将领投敌。反而各个在抗日的战场上奋勇杀敌,从不退缩。武士敏在山西的战场上直到战死也拒不投降;在徐州会战中,杨虎城将军的老部下王劲哉率数千将士,驰援台儿庄战役,阻击追杀李宗仁部的日军,使得李宗仁安全脱险,即使后来王劲哉兵败被俘,也没有做汉奸。抗日名将王劲哉
孙蔚如的第四集团军在八路军发动的百团大战中,打的日军缩守据点,不敢妄动。杨虎城将军的小西北军中,还有抗日名将赵寿山、孔从洲等,这支队无论是将领还是士兵,在抗日的战场上都是奋勇杀敌,从不退缩。在解放战争中,他们大部分选择起义,投入人民解放军的阵营。抗日名将赵寿山
民国时期,黄埔军校开办了二十三期,其中前六期是整个黄埔的精锐,黄埔早期,是在孙中山先生的倡议下,由国民党和共产党于1924年到1927年在广州联合创办的,之后校本部迁往南京。在前六期的黄埔学员中,从数量上来说,陕西籍不算多,仅排在全国各省第八位,位于湖南、广东、四川、浙江、湖北、江西、江苏之后,是北方地区学员最多的省份。抗日名将关麟征
陕西是最早响应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省份之一,于右任、井勿幕、胡景翼、杜斌丞等人都是早期的同盟会早期成员之一,在他们的热情鼓励和积极推荐之下,众多的陕西籍爱国青年报考黄埔军校。再加上陕西也是共产党最早发展组织和根据地的地区之一,并且拥护孙中山先生,所以也派了不少进步青年前去学习。黄埔第一期到第六期的陕西籍学员有289人,其中一期67人,二期4人,三期7人,四期154人,五期27人,六期30人。在黄埔南方的学员之所以多于北方,主要是由当时的地缘政治和背景决定的。其中南方的湖南、广东和江浙学员最多。这一时期陕西籍学员中,后来成为著名军事将领的有数十人,他们有的为革命献出了生命,如发动渭华起义的刘志丹、王泰吉等人;有的成为人民军队中的优秀军事指挥员,如阎揆要、张宗逊、郭志明、孙永康等人。黄埔四期刘志丹
还有一些成为国民党军队中的高级将领,如如杜垏明、胡琏、张灵甫、关麟征、张耀明、董钊、马师恭、马志超、何文鼎、刘玉章、高吉人、李正谊、刘宗宽等人。尽管他们在抗日的战场上大都立下赫赫战功,但有些人最终还是选错了立场,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在解放战争中, 有的战死,有的兵败被俘,有的败走台湾,有的选择回到人民的队伍中来,率部起义。兵将不在数量的多寡,而在于强大的战斗力。无论是钢铁般的意志,还是先进的战术,这些在陕西籍军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无论他们最初选择的立场是什么,最终又是什么样的结局。但在整个抗战期间,陕西籍的将领在战场上的表现,是有目共睹的,他们几乎无一人卖国投敌。这也许就是陕西人骨子里的气节和家国情怀吧。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想走这条路?
这个观点在现在是正确的!娶妻则要养妻!我们辛辛苦苦把赚来的钱用来供妻子开销生活,还有什么积蓄可以用来做别的事情!如果这样只会越来越穷!
生女儿吧!生个女儿培养投资了一生一直到大学学业完成也就几十万!出来社会工作又同时要嫁人,嫁到娘家给娘家人赚钱让娘家人过上幸福的生!而自己呢,那几十万的本钱还没收回来是收不回来亏本!
生个男孩!生个另孩从一出生一直到大学学业完成同样几十万!出来社会找工作又面临工作难找!工作工资低!过一两年要买房子供儿子结婚!这一加起来起码要二百多万!大家想想这二百多万足够自己养老了!还有如果儿子聚个老婆不养自己那不是投资失败吗!
其实这生儿育女风险还挺大!没有几百万是不能考虑的!只有投资一部份剩一部份才能决定要生儿子!
现在娶妻生儿育女是负增长,因为是人找钱的时代。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结婚,既使结婚一般也不考虑生儿子。经济环境以及个人能力让年轻人怀疑人生,真是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