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的核心,该如何正确看待和评价儒家思想和儒家学说?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比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晚生十几年,比耶稣基督早生550多年。孔子父亲叫叔梁纥,母亲叫颜征在。生孔子时父亲已70岁。母亲才17岁。3岁丧父。17岁丧母。贫困的生活环境使孔子得到了锻炼,使他意志坚强,人格高尚。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多才多艺,身体健壮魁梧,行动敏捷,能文能武。精通六艺: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书写)、数(计算)。
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人们熟知的一句话,这是儒家思想,也是儒家自我修养的系统程序,如果把“治国”理解为国家做贡献,把“平天下”理解为为人类做贡献,那么这句话也应该是我们中华儿女的座右铭。
孔孟之后,儒学逐渐成为了官学,每个知识分子几乎都是儒者,但遗憾的是,后世儒学的队伍浩浩荡荡却没有把儒学发展多少,反而使之疆化了,在近现代一度成为中国社会改革和社会发展的思想障碍,如今中国要发展,中国文化要发展,都不能绕开对儒学的发展,因为中国人民基本上还是儒家的。海内外兴起的“新儒学”就是一批学贯中西的现代儒家致力于儒学改造与发展。努力使新儒学成为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鲁迅笔下的“吃人的礼教”可在20世纪伟大的思想家伯特兰•罗素笔下是这样子的:
儒家很成功地使整个中国保持了优美的风度与完善的礼节。这种礼节并非限于上流社会,贫困的人民也很讲究。欧洲人常以为这是懦弱,其实这才是力量,中国人借着这种力量,到目前为止,征服了所有征服他们的人。
儒家思想贯穿中国社会几千年,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对中国民族独特气质的形成作用是不可磨灭的。当然,也有其保守和没落的一部分。2000年前的思想,随着经济情况的改变,社会政治制度的更新,这种思想方案当然不可能用来解决今天的问题。应该说,中国现如今最需要的是科学技术和民主法制。这是儒家思想所不具备的,何况儒家学说并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全面需求。只有建立新的思想体系,才能为中华民族的气质内容增添更深远的内涵。
同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思想。儒家和道家没有高下之分。世界10大思想家的座次里,孔子牢牢地坐在首位,老子名列世界10大作家之首,不论东方还是西方,没有哪个清醒的思想家敢小觑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中国的现代化不可能通过对中国文化全盘否定而实现,未来的中国文化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和发扬光大!。
佛家都是什么思想?
儒、道、佛三家,是中华文化之鼎的三足,缺一不可。「儒家」文化是正视人生,终极目标:成圣。「道家」文化是简化人生,终极目标:成仙。「佛“家”」文化是否定人生,终极目标:成佛。「法家」是非独立门派。
儒家思想文化;它的基础不是宗教,儒家的“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在国人的心目中,诚然具有《圣经》在西方人心目中的那种地位。但是“四书”中,没有设天堂与地狱,也没有世界是上帝创造的论述。儒家思想,以人为本,注重的是伦理教化、圣贤教育、道德熏陶。看重的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仁、义、礼、智、信。”希望的是人人成贤成圣。
道家思想文化;以老、列、庄三子的思想为基础,顺应自然,超然物外。认识天地、鬼神及万物,此皆是一体同根;即谓之“道”的本原。道家思想的中心,确定了天、神、人三位一体。以敬天、事神,顺应自然为法则。以天文、地理、医药、养生理论为宗旨。以人格升华(神人、真人、仙人)为目标。简化人生,尊循自然。
佛“家”,不应该说家,也不应该谈思想。因为佛学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境界。佛学中只有二个字,即“心”与“性”。二者间的关系,就是“明心见性”。
说到性;性虽本来就有,但是无形无相,无声无嗅,不能耳闻,不可目睹,不可以知知,不可以识识。只可慧照、妙观、领悟、神会。
由此可见,所谓见性,不是用眼去看,不是用脑去想,更不是用第六意识去猜度。而是用心地法眼,去深彻体会与神领。“性无常貌,非心不明。”就是说,要见性,先须明心,离开心里的一个明白,也就无性可见了。用一颗明明白白的心,去见这个性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并且深信不疑,这就是“开悟”了。
法家是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中的特殊一家;法家没有开门立派,也没有四处讲学,去宣传法家的主张和宗旨,更没有明明确确的创始人。法家只是提出了立法治国,公平公开的主张。
大儒朱熹的儒学主张与孔子的正统儒家思想差别有多大?
每个人都喜欢从历史的废纸篓里面寻找合适自己的那条锦囊妙计进行解读,朱熹这位后来的儒家入圣之人当然也不例外。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朱熹最出名的哲学思想就是“存天理灭人欲”,这一点就与孔子有一些差异。
有人理解这句话是说要消灭人的欲望,完全合乎礼制的需要。事实上,这么解析有点偏离了朱熹的本意,《朱子语类》中的原话可能更接近他的本意,
“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 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在《朱子语类》的记载中,天理与人欲并不对立,用一句话就是得陇望蜀,满足人的最基本需求是天理,进一步提高要求就是人欲:对于人,吃饭是天理,相对应的要求美味的就是人的欲望;对于男人,有伴侣结婚是天理,但要求三妻四妾就是人欲。对于朱熹来讲,就是要满足人的最基本需要,对于进一步的要求从思想上要进行遏制,才是他的本意,这个观点事实上于目前一些发达国家的小众文化-极简主义是非常吻合的。
但对于孔子来讲,是要“克己复礼”,天理要,人欲也要,只不过要克制自己的欲望罢了,并不是要灭掉人的欲望。我们只要想一想,儒家学说鼓励人入世,人要入世就不可避免的有一些需求,所谓食色性也,我想在这一点上是有一些小的区别的。
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文化内涵?
志于仁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志:立志,立定志向。恶:做坏事情。
大意是,孔子说:“一个人能够立志向善,就不会做出坏事情来。”
孔子勉励大家立志向善。我们最应该做的是立志于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不是立志于发财、做大官,不是这些。
我们下定决心立志,就要知行合一,矢志不渝。
但是,立志不代表结果,只是起点!
我们立志之后,要不断修正自己、调整自己,只有不断的用心、再努力、再坚持,才能有所成长和提高。
我们要有底线意识,要有起点意识。立志于仁,是做人修养的底线和起点,我们应该不断进步,巩固基础,每天进行自我反省,逐渐确立自己的良好习惯和品行!
有的人说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中的核心?
这不过是书法家们的一个意淫。
文以载道,突出的是文,不是书写 。文化的根基,靠文字来记录,这和你写的字漂亮不漂亮,有没有书写的法度没有关系。中国的文化和文明,不是靠书法支撑起来的,靠的是文字。这是不要搞混淆的概念。
一个大文学家,他可以写不好字,但不影响他满腹经纶以不漂亮的字书写下来。历史上的文学家,有谁是顶级的书法家?苏轼、黄庭坚,两个文学成就高的人,他们的书法,也能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但决非是书法的主流。
文字是中国文化中的核心,这是事实。没有文字,所有的文明无从谈起。文字记录了所有的文明。但和书法有关吗?中国的文化是靠漂亮的书法创造的吗?现在的书法家,胸无点墨,影响你们大把的捞钱了吗?
其实就是一些写字匠,拼命的要把写字的这个活,贴上文化艺术的标签,和文化伴上关系。大笔一挥“厚德载物”,便知是无才无能的写字匠。会写字就是有文化?真是天大的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