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是谁的儿子,汉武帝的政权

天美资源网

汉武帝是谁的儿子,汉武帝的政权?

公元前141年汉景帝病死,年仅十六岁的太子即位,是为汉武帝。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君主,在位期间采取了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为此后的封建王朝构建了基本的政治框架。

此外打退了匈奴的侵扰,维护了中原王朝的稳定统治,其功绩可谓诸多。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汉武帝在位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都采取了哪些措施吧。

汉武帝是谁的儿子,汉武帝的政权

一、 加强皇权,削弱相权

汉武帝刚即位时,由于年龄较小,其祖母窦太后掌控朝政实权。窦太后信奉黄老之学,继续推行无为而治的政策,想要大展身手的汉武帝试图推行有为之治,但是由于没有实权,毫无意外失败了。认清事实的他只好表面顺从窦太后,暗地悄悄策划。公元前139年窦太后去世,汉武帝一亲政便改变治国方针,逐步推行有为政治。

西汉自开国之初,丞相就拥有较大的权力,当时丞相只命一人担任,丞相总领百官,协助皇帝处理政事。而且汉初所选的丞相大都是开国功臣,位高权重,这对于皇权的加强自然是不利的。虽然汉初的丞相多为忠臣,懂得不冒犯君主权威,但对于想要强化皇权的汉武帝而言自然是无法容忍的,因此汉武帝在对中央机构的整顿方面先拿丞相开刀。

为了削弱丞相的权力,汉武帝一方面对丞相进行打击压制,另一方面扶植新的势力对其进行牵制。在打击压制丞相方面,武帝多任用唯唯诺诺之人担任,这样就保证了丞相对皇帝命令的绝对服从,此外对丞相所犯的错误容忍度很低,当庭斥骂都算是轻的惩罚了,严重者可能落得姓名不保的下场。因此当时的官员都不太愿意担任丞相这一职务。

在扶植新势力方面,汉武帝重用身边的尚书、中书、侍中等参与处理国家大事。这些人常伴武帝左右,均为武帝信任的心腹,而且他们对于汉武帝是绝对服从的,武帝控制他们当然比丞相要容易得多。后来这些人就形成了宫内的决策机构——内朝,主要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机要,而以丞相为首的官员则被称为外朝,逐渐成为一般的执行机构。

内朝也被称为中朝。中朝的出现是皇帝与大臣势力博弈的结果,标志着皇权的加强,作为一位希望将权力都收归自己手中的皇帝而言,扶植自己的亲信来削夺丞相集团的权力是必然的手段。中朝机构的形成很好地达到了汉武帝的心愿,武帝亲自处理各种政务,将皇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

二、 改革选官制度

汉初官吏选拔主要有两大来源。其一是继承秦朝的军功爵制,按照拥有军功爵位的高低授予不同的官位;其二被称为“任子”,类似于后世的恩荫制度,规定汉朝俸禄为两千石以上的官员,在职任期只要满三年,就可以推举子弟一人为郎官。郎官相当于候补官员,在待职时主要负责卫护宫殿、做皇帝的左右侍从,等到有官职空缺,便从郎官中选拔人才上任。

此外汉初的政府还规定如果拥有的资产达到一定数目,也可以候选为郎官。随着西汉社会的逐步稳定,可以立军功的机会大大减少,通过军功爵制任官的人数也就变少了。而由于亲属为官又或者是资产数较多而获得做官资格的,他们本就相当于被开了优先通道,很难清楚这些人到底是否具备任官的能力,他们未必是贤才,这样必然对国家有所影响。

从汉文帝时开始,便出现了新的选官方式,令郡国挑选贤良、孝廉之人授予官职,但这个时期还未形成固定的制度。到了汉武帝的时候,继续稳固发展这一选官制度,也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察举制。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令各郡国按照孝、廉的标准各推举一人,此后每年举孝廉之事便成为定制。后来除了以孝廉为选人标准外,还有贤良方正科等等。

除了察举选官外,汉武帝时期还推行征召制。由于要开展国家大业,对于各方面的人才都比较需要,有些贤士散落在民间,为了能极大限度地搜寻人才,对于那些名气较大或者有着真才实学的贤士,武帝直接下诏征唤他们入朝为官。此举充分体现了武帝对于贤才的爱惜之心。除了由朝廷征召外,还允许百姓上书自荐,经考核优秀者,同样授予官职。

汉武帝通过这些措施,选拔了一大批有才能之人。这些人各居其位,为武帝出谋划策又或者征战沙场,建功立业,共同为西汉王朝的繁荣稳固而努力,可以说汉武帝时期能够达到汉朝的全盛时代,武帝通过合理的选官制度所选拔出来的优秀官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三、 削弱地方势力

汉武帝削弱地方势力的措施主要有两大方面,其一是削夺诸侯王的权力,其二是打击地方豪强势力。首先我们来看汉武帝都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削夺诸侯王的权力。西汉建国之初,汉高祖刘邦为了稳固统治不得不分封一批异姓王,后来政权稳固了便将他们一一铲除,防止分裂国家的隐患存在。与此同时,为了稳定统治,他又分封了一批同姓子弟为王。

这些同姓王在自己的王国内有很大的独立性,至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地方诸侯王与中央的矛盾已经开始尖锐起来,最终爆发了七国之乱。这足以证明这些诸侯王国的存在是对中央集权的极大削弱,要想维护国家的长久统治,必须要把他们加以铲除。汉武帝便继承了文帝和景帝未竟的削藩事业。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采纳了大臣主父偃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颁布“推恩令”。具体内容为:各诸侯王在将诸侯位传给嫡长子的同时,还可以将自己的部分封地分封给其他诸子为候,让他们建立侯国。此法进一步发展了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思想。

此法一出,诸侯王们自然十分乐意,毕竟受封的儿子数目增多了,可以分给自己喜爱却又没有继承诸侯王位资格的儿子一些土地,让自己的儿子也享有一些权力,何乐而不为呢?依照汉制,侯国地位与县相当,直属于郡,这其实就相当于诸侯领土的缩小和中央直辖土地的扩大。

此外武帝还采用“酌金”夺爵的方式,借口诸侯献祭的黄金成色不好或者斤两不足剥夺了大批列侯的爵位和封地。与此同时,还颁布了“左官律”和“附益法”贬低诸侯王国中官吏的地位,并且对他们加以控制,严禁诸侯王们结党营私。通过这些措施,诸侯王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他们的政治权力被剥夺,仅享有经济上的特权,中央集权进一步增强。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汉武帝对于地方豪强的打击政策。为了限制豪强势力的发展,防止他们过度地兼并土地,对百姓进行削夺,武帝任用了一批酷吏来诛除一部分豪强势力,这些酷吏行事狠辣,铁面无情,取得了相当成效。另外还将一些大豪强举家迁往关中等地,这样做一方面防止这些豪强久居一地,形成复杂的关系网,另一方面离皇帝较近,可以加强监控。

除了以上两种措施外,汉武帝还于公元前106年实行刺史制度。即将全国分为十三个地区,设立十三部刺史,这些刺史主要监察地方上的豪强、诸侯王国等,他们虽然官品不大,但是权力却很大。关于地方的情况可以直接上奏皇帝,相当于皇帝派往地方的眼睛。刺史的设立有利于皇帝更好地掌握地方情况,加强中央集权。

四、 在军事、思想方面加强中央集权

在军事方面,汉武帝设置了羽林骑、八校尉等职业军队来加强京师的防卫力量,这些兵士都经受过职业的训练,军事素养很高。其中八骑尉兵种很齐全,有步兵、骑兵、射手等,这些士兵多由招募而来,开古代募兵之始。

在思想方面,汉武帝重用董仲舒并采纳他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除了重用儒士为官外,还广设学校,宣传儒学大一统思想,董仲舒建立的一整套儒学思想,包括天人感应、三纲五常、性三品说等等,都极力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而服务。

事实证明,在思想上的大一统之策效果很好,也奠定了此后儒学的地位,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系列措施,为后世提供了很好的政治治理框架,基本上奠定了以后中国政治的具体走向,后世历代王朝的大一统思想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

汉武帝的母亲进宫之前曾经结过婚生过孩子?

王娡是汉景帝最宠爱的美女,也就是汉武帝的妈。她曾是别人的老婆,还生了一个女儿,离婚后进了太子府。那么当时的太子刘启,也就是后来的景帝有没有发现呢?她的那个女儿后来又如何呢?

王娡曾经有过一段美满的婚姻,嫁给了金王孙,小日子过得还不错。她的母亲臧儿找人算了一卦,据史记记载:算命的人说:“两女皆当贵”。臧儿于是硬生生拆散了她女儿的婚姻,把王娡和她的妹妹一起送进太子府。并很快得到刘启的宠幸,后来还成了皇后。

那么刘启真的就对她的过去一无所知吗?大多数人以为:刘启被骗了,以为送上门的是个黄花闺女。 其实,只要我们稍加分析就会发现:刘启肯定知道王娡不是处女,只不过这件事不太光彩,所以他低调处理,别人就以为他不知道。那么他是怎么知道的?既然知道了,为何还独宠王娡,并生下了一子四女?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汉代对女子再嫁比较宽容。不仅王娡曾经结过婚,王娡的母亲也有过两段婚史。而且,汉景帝的奶奶也有过两次婚姻。当初他奶奶薄姬原来是魏王豹的宠妾。魏豹找人算了一卦,算命的讲,薄姬将来生的儿子“当为天子”。魏豹一听,既然我将来的儿子能当皇帝,那我就造反吧!后来兵败,薄姬就成了刘邦的女人,并生下了汉文帝刘恒。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西汉,对女性是非常宽容的,不像后世对女性的贞操看得那么重要,那时还没有三从四德的概念。所以,刘启知道送上门的美女曾经结过婚,也不是十分在意。

二,隐瞒婚姻难度很大。王娡曾经有过一段美满的婚姻,嫁给了金王孙,小日子过得还不错。她的母亲臧儿想飞黄腾达,硬是让他们离婚。而金王孙开始是坚决不肯离婚的,这个事当时动静闹得就很大,不少人都知道,因此很难瞒得住。 史记没有记载王娡是通过什么关系进的太子府。但我们应该知道:太子府不是谁想进就进得了的,进去之前,肯定要经过一番严格的调查程序。我们现在招个普通的公务员,都要进行政审;民间介绍个对象,事先也要了解一下对方的情况。很难想象,对一个送进太子府的美女,事先会不做任何调查。

三,隐瞒的风险太大。我们知道,王娡是牺牲了自己已经拥有的幸福生活,破釜沉舟进了太子府。如果一旦发现她历史造假,那不仅是失去了已有的一切,而且会是重罪,很有可能会被灭族。对于一个很难隐瞒得了,又风险极大的事,以王娡和她母亲这么精明的人,应当不会干。

四,刘启不是傻子。持“隐瞒说”的人认为:刘启肯定没有发现呀,否则不可能这么喜欢她呀。这就把刘启看得太简单了。景帝和他父亲一起,创建了“文景之治”的辉煌,是个能力很强,非常精明的人。王美人也不是他的第一个女人了,他又不笨不傻,怎么会看不出来她不是处女呢?

既如此,刘启为何还对王娡如此宠爱?主要有三个原因 :

一,天生丽质。这是基本条件。她的母亲就是名门之后,只不过家道中落,但家族遗传基因非常好,王美人颜值又高,身材又好,男人看了很容易会被吸引。

二,善于把握男人心理。王娡社会阅历丰富,情商非常高。她同时还是有过性经验的人,对付男人有自己的一套办法,按照现在的话说,就是比较会撩汉。这远不是太子府中其他没有经验的女子可以相比的。

三,见风使舵,把握机遇。王娡懂得如何处理好各方关系。作为一个新人,一进入太子府,就能把上上下下关系都摆平,很快就后来居上,得到专宠。 刘启继位后,她又很快跟刘启的姐姐长公主走得非常近,并和长公主结为儿女亲家,形成了政治上的同盟。汉武帝刘彻出生之前,她故意神话自己,对景帝说:“臣妾昨夜梦见神女捧日入怀”。可见其心机极深。 那么,王娡和金王孙生的女儿后来怎样呢?等到汉武帝继位后,秘密和他这个同母异父的姐姐相认,并封他姐姐为修成君。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刘邦和刘彻是什么关系?

汉武帝刘彻是汉高祖刘邦的曾孙,刘邦是汉武帝的曾祖父。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儿子,汉景帝的父亲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刘邦和薄姬的儿子,如此算下来,汉武帝应该喊刘邦一声曾祖父。

1、汉武帝跟汉高祖刘邦,两人都是对汉朝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物,他们一个是西汉的开国皇帝,而另外一个,缔造了汉朝的空前繁荣的盛世景况。如果没有刘邦,就没有西汉,但是如果没有汉武帝刘彻,就不会有国力强盛,辉煌于历史长河之中的西汉。

2、汉武帝刘彻是刘邦的后代,他身上,既有跟刘邦血脉相承的地方,又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地方。虽然说刘邦跟汉武帝之间整整跨越了整整百年的时间,然而在这漫长的百年里,刘邦的后代们并没有让他失望。

3、尤其是汉武帝,他在文治武功方面不输任何人,可以说是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带领着汉朝走向辉煌与强大。

汉武帝的儿子刘闳是哪个妃子生的?

汉武帝的第二个儿子刘闳,是王夫人所生,因礼法所制,不是皇后所生,又是次子,所以不能为太子。被封齐王,十八年后去世。

刘彻六个儿子名字的读音?

读音是:liu che liu ge er zi ming zi。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