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孔的名人,孔子的后人中有没有出现彪炳千秋的人物

天美资源网

姓孔的名人,孔子的后人中有没有出现彪炳千秋的人物?

明末党争问题很严重,但彪炳千秋的中立派也有不少,比如孔子的后裔孔贞运。不过这个孔贞运显然要比东林党、阉党、浙党、宣党、昆党、齐党、楚党、晋党、秦党等派系复杂许多,因为他拥有一个矛盾的属性——参与党争。

姓孔的名人,孔子的后人中有没有出现彪炳千秋的人物

孔贞运的中立属性 从万历到天启党争问题越演愈烈,除了东林党、阉党属于全国性组织,其他派系基本都是地域性质十分强烈的势力。但由于天启年间阉党吸收了大量的齐楚浙宣等派系的官员,清洗了一大批东林党以及亲近东林党的官员,朝政势力重新洗牌,到了崇祯年间很多原先地域性质很明显的派系变得模糊起来。崇祯时期的党争问题虽然没有天启年间必须“你死我活”的局面,但更加复杂了。

得益于孔子后裔的身份,浓厚的文化氛围熏陶之下,孔贞运十分好学。万历四十七年孔贞运便中了进士,为殿试榜眼。不过跟历代孔子后裔一样,孔贞运一开始是被当成“文化”意义的官员来培养的,被安排去修史。我们能看到《明光宗实录》、《明熹宗实录》(里面很多没被满清篡改的原始史料),孔贞运贡献占比很大。

也正因为在天启初期孔贞运的本职工作是史官,所以手上没有什么实权,对魏忠贤威胁很小,再加上孔子后裔的身份,使得孔贞运“躲过”了阉党的迫害。天启七年孔贞运还升职负责《起居注》,可以说他掌握着天启帝的第一手史料,他所留下史料真实性、可信度、权威性都非常高,整个史学界都很感激他。

在天启年间孔贞运没有参与党争,而且十分仰慕中立派的“精神”首领、天启帝师袁可立。在袁可立过世之后,孔贞运为其写过墓志铭。后来袁可立遭到满清封杀,如果不是这篇墓志铭,我们可能永远不知道袁可立这一号明末最出名的中立派。可能也有受到袁可立的影响吧,所以孔贞运也一直以中立派自居。在崇祯初期,受到重用,成为了国师,并且入阁。

被迫卷入复杂的党争问题 虽然孔贞运一直以中立派自居,但崇祯时期党争问题依然严重,派系更多、山头林立更加复杂了。

在与温体仁共事的时候,温体仁一直想安插自己人到重要部门。比较正直的孔贞运每每公事公办,引得温体仁大为不满。四川地区崛起的刘宇亮,山西地区崛起的郭景昌,也曾因为类似问题跟孔贞运闹过不和。随着摩擦逐渐增多,孔贞运渐渐被迫介入党争问题,很难保持中立属性。

郑三俊原本不属于东林党,但因为反对过魏忠贤,加上跟温体仁等人不和,被其他派系诬称为东林人士,被联手阻击无法入阁。后来又因为崇祯误信流言,将其下狱。孔贞运认为郑三俊正直,属于有才干的能人,所以便与黄道周等人联手营救。不过这个郑三俊也挺复杂的,立场偏中立,却举荐过周延儒的亲信吴昌时。

钱谦益是货真价实的东林党人,是阉党的《东林党点将录》里的浪子燕青,在崇祯年间是东林党的党魁。他想入阁,受到了体仁与周延儒的联手阻击,而后下狱。因为孔贞运跟钱谦益一起修史,曾经共事过,所以有一定人情在,于是孔贞运也将钱谦益营救出来了。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孔贞运掌握实权之后,是没法独善其身的。正如倪元璐建议崇祯的那样,只有消除了党争,中立派才能成为真正的中立派。一次次被动卷入党争问题,崇祯也逐渐怀疑孔贞运起来。最终因为官员选拔问题郭景昌弹劾孔贞运,逼得他隐退。

人生结局令人动容 我认为孔贞运虽然介入了党争,但总体上他还是属于中立派的,他在积极地努力挽救大明。孔贞运的立场尽量保持中立客观,也在努力消除党争问题。不过大明的顽疾单靠这一两个人是不够的,而且党争问题过于复杂,崇祯也实在没法分清楚谁忠谁奸。就拿参与党争的郭景昌来说,实际上私下对百姓非常好,很难用简单的好坏来评价。

崇祯猜忌的心理很严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当局者迷,所以孔贞运被他猜忌可以理解。

不过孔贞运跟那些投降了李自成、满清的东林党、阉党余孽以及其他新派系不一样,他始终对崇祯帝乃至大明保持着忠诚。甲申之变的时候,孔贞运闻讯痛哭流涕,嘴里一直念叨着崇祯是好皇帝,是底下参与党争的大臣误了大明。由于悲痛过度,茶饭不思,身体每况愈下。

即便如此孔贞运还是拖着病体前往煤山吊唁崇祯,最终因为伤心过度而起不了身。当他被抬到家中的时候,已经过世了。

孔贞运担得起“忠臣”二字,无愧于崇祯矣。

你能分清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吗?

法家墨家思想了解不多,儒家的创始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家孔子。他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孔子还提出“中庸之道”。对于“中庸”的概念,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学者张辛博士介绍了自己的观点,‘中’是适合,‘庸’是按照适宜的方式去做事。而按照适宜的方式做事就可以长久,就是‘善’。 “中庸”的核心是礼乐文化。张博士对发源于齐鲁大地的“中庸精神”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认为,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而山东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发源地,从山东走出来的孔子、孟子等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是中国文化的宝贵资源。此外,中庸思想对中国古典艺术精神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在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中庸思想具体物化为对“中和之美”的追求,从两汉、魏晋南北朝到宋元明清,一直发挥着或隐或显的作用。

道家学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人们所提出的哲学思想。他们的学术思想在中医养生学的形成过程中产生过一定的影响。道家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关于“道”的具体阐述。所以,人的生命活动符合自然规律,才能够长寿。一个国家只有顺应自然和民意,才能国运昌隆。

道家思想中,有“清静无为”、“返朴归真”、“顺应自然”、“贵柔”等主张,庄子在《应帝王》中认为只有凭借天地的正道,驾御阴、阳、风、雨、晦、明六气的变化,以遨游于无穷者,才是无所待、无所累的至人。至人无我、无为、无名,与天道一体,达到了超越生死、物我两忘、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庄子认为,只有达到这样的境界才是绝对的自由。至人是庄子的理想人格,《逍遥游》是庄子哲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这是对老子无为思想的极端发展。顺应自然,才能无为而无不为。

佛教的创始人是古印度迦毗罗卫的王子释迦牟尼(今尼泊尔国南部的释迦族。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姓乔达摩(也译瞿昙),原名悉达多,佛教徒称之为“佛”或“佛陀”,意为觉悟者,达到觉悟的人。他的教义是“博爱,众生平等”。他讲究“六道轮回”和“离苦得乐”。佛教的人生观是积极的,乐观的,创造性的。它要我们鉴因知果,避恶趣善,净化生命的本性,发扬人性的光辉。果能人人如此,则娑婆国土也就会转化成极乐世界了。西方极乐世界,国土清净平坦,气候温和适中,万物光丽,宫殿庄严,六时雨花,宝莲充满,宝树发音,化鸟演法,是一个微妙庄严的清净国土,而极乐世界的众生,身相端严,寿命无限,具六神通,常住正定,且具智慧辩才,得无生忍,道心不退,不堕恶道,这就是此西方世界所以称为极乐,也所以称为净土的原因了。而我们口中所念的“阿弥陀佛”其实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的名字。

不管是儒家的“中庸之道”,还是道家的“清净无为”,亦还是佛家的“众生平等”,他们追求的其实就是“和谐”的理想,即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只有和谐才能拯救人类面临的各种危机(战争、自然灾害和经济等各方面的危机)

孔乙己中的看客是怎样的看客?

在《孔乙己》这篇小说中,作家成功地把孔乙己置身于一个特定的环境—咸亨酒店,这为那些看客的粉墨登场提供了一个宽阔的舞台。鲁迅先生透过三种看客的思想和眼神,以犀利的笔触,诙谐的描写,活画出孔乙己的灰色的人生轨迹。

一是小伙计的同情。对于孔乙己,小伙计对其倾注了极大的同情,实际上是鲁迅先生从另一个角度寄托了自己的思想。小说在前半部分用了不少笔墨叙述了孔乙己的诚实守信、心地善良。“……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个月,定然还清……”。此外,他还热情地教小伙计写茴香豆的“茴”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因此,在小伙计看来,孔乙己是迫于生计才干些偷摸的事,其本质上是一个好人。对其悲惨的下场,小伙计寄予无限的同情却又无可奈何。特别是在文章结尾处的描述,更是烘托出孔乙己在“我”的泪光中永远消逝的悲凉场景。“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拒,不要再提。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是用这只手走来的……”。

二是酒店顾客的冷漠。冷漠、麻木、愚昧的看客,是鲁迅描绘得最多的一个群体,也是他高度关注旧中国的那种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的具体表现,其目的是引起疗救的注意。咸亨酒店的这些顾客,多是些短衣帮,应该说,他们同样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但他们早已失去了知觉,变得没有思想,没有灵魂,孔乙己的悲惨命运似乎与他们相距遥远,其实,只要造成孔乙已悲剧的社会根源存在,谁都有可能要步入孔乙己的后尘。在他们看来,孔乙己只是一个多余的笑料而已。“孔乙己是那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通过看客那冷漠的眼神,可以知道孔乙己这个多余人是那样的微不足道。孔乙己则忍受着无比的委屈和悲哀,没有人能够理解他此时的心境,他孤立无援,感受到世态的炎凉,体会到了人世的冷暖。在这些人面前,他只能是受讥讽、取乐的对象,这里已没有他的立足之地。

三是丁举人的凶残。丁举人作为看客却没有在小说里现身,而是隐藏于掌柜和顾客的闲聊中,这是作者的巧妙安排,意在揭示封建科举制度这张无形的大网,对知识分子的残害无所不在。丁举人沿着科考这条路爬上“举人”位置后,变得异常凶残,同是知识分子的孔乙己,与丁举人仅相隔一道门槛,却落得因偷摸被打折腿的下场,如此凶残的手段,如此强烈的反差,令人谈“丁”色变。作为看客,他目空一切,凌驾于法律之上,为所欲为。不难想象,丁举人一定是满面狰狞,无时不在盯着孔乙己的一举一动,直至孔乙己消失在人间尽头。

正是这些酒客无情的嘲讽,使孔乙己面对无尽的羞辱,也正是丁举人利用科举制度这把屠刀,一刀刀地割下孔乙己的肉,挖掉他的心,最后只剩下一具躯壳,被抛于荒野。这些酒客又哪里会想到,他们自己又何尝不是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呢?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无一例外地受到封建科考的影响,才酝酿了国民对他人、对社会的冷漠、麻木,愚昧、无知。

总之,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是赤裸裸的,先生正是要以这种赤裸裸唤醒愚昧麻木的人民,从精神上给他们以疗救。

在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中国旧社会,鲁迅先生的眼光往往精锐而独到,“暴君的臣民,只愿保证在他人的头上,他却看着高兴,拿‘残酷’做娱乐,拿‘他人的苦’做赏玩,做安慰。”这种在血腥面前游戏人生、玩笑开心的看客群体可谓在心理上达到了一种另类的狂欢,在人性上上升到了一个病态的极至,把对象的丑之为丑的本质深刻地揭露出来,正是这些不觉醒的国民所构成的铁屋让鲁迅先生沉默则充实,开口则空虚。鲁迅先生在创作中对这种身患“猎奇癖”的民众给予了精辟的批判,并给予这一类冷眼的旁观者以特定的代名词:“看客”,使之成为丑的艺术典范,这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在中国现代文学乃至整个当代社会中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美学影响力。

出现哪些名人呢?

如果说嫡系的话有: 第10代孙西汉孔聚(?-前171),早年追随汉高祖砀山起义,屡立战功,曾官左司马、将军、都尉。高祖五年(前202年),孔藂领军军夹击项羽楚兵,大胜。次年六月被封为蓼侯。卒諡「夷」。

第11代孙西汉孔臧,孔聚之子。汉文帝时嗣蓼侯,迁博士,拜太常,位列九卿。在官数年,著书十篇,赋二十四篇。

第11代孙西汉孔安国,西汉著名经学家。历任都尉、谏议大夫、临淮太守等职。晚年,著有《古文尚书传》、《论语训解》、《古文孝经传》、《孔子家语》等书,成为古文尚书学派的开创者。《史记》作者司马迁曾请教经学於他,後世尊其为先儒。

第14代孙西汉孔光(前64-5),字子夏,自幼随父孔霸徙居长安,通经学,年未二十即举为议郎。後举方正,入朝任谏大夫。汉成帝即位,举为博士,迁大将军,拜相,封博山侯。哀帝刘欣即位,封为千户。汉平帝即位,拜太傅、拜太师,称病辞职。卒諡简烈侯。

第19代孙东汉孔宙(103- 163),字季将。少好学,治严氏《春秋》,举孝廉,授郎中,迁元城令。是时,泰山附近动乱,孔宙为泰山都尉,旬月而平。故吏门人立碑示後,即《孔宙碑》。碑今存曲阜孔宙东庑。

第20代孙东汉末年的孔融(153-208),字文举。建安七子之首,因多次得罪曹操被杀。

第26代孙晋孔坦(285-335),字君平,居会稽。任世子文学,後补为太子舍人,迁尚书郎,任吴郡太守,後迁尚书,疾笃未任。晋元帝年间,建议申明贡举之制,崇修学校。死赠光禄勋,諡「简」。有集传世。

第32代孙南朝孔奂(514-583),字休文,居会稽。好学善属文,通经史百家。侯景之乱,孔奂独傲然自若,自谓不以取媚凶丑以求全。陈武帝永定三年(559年)任晋陵太守,後为御史中丞、吏部尚书等。有集传世。

第32代孙唐孔颖达,经学家。最重要的著作为《五经正义》,是集魏晋南北朝以来经学大成的著作。

第33代孙唐孔绍安,以文才知名,隋末为监察御史。归唐拜内史舍人。少年时诵古文集数十万言,曾奉诏撰写《梁史》,未成而卒。有文集五十卷,今存诗七首。

第37代孙唐孔巢父(?-784),字弱翁,冀州人。少时与李白、韩准、张叔明、陶河、裴政隐居徂徕山,称「竹溪六逸」。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授左卫兵曹参军,累官至给事中、河中、陕、华等州招讨使,兼御史大夫。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受命为魏博宣慰使,成功劝说藩镇田悦归顺。後为藩镇李怀光部众所杀。

第38代孙唐孔述睿(730-800),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唐代宗召为大常寺协律郎,转国子监博士,迁尚书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後升为谏议大夫兼皇太子侍读,改秘书少监兼右庶子,复为史馆修撰。“述睿每迁,即至朝谢,俄而辞疾归。”述睿精研地理,重修《地理志》。卒赠工部尚书。

第45代孙北宋孔道辅(985-1039),字原鲁。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举进士第,授宁州军事推官。九年(I016年)迁大理寺丞,知仙源县(今曲阜县),主孔子祀事。曾受命出使契丹,契丹宴使者,优人以孔子为戏,道辅怒退,契丹陪罪,後不敢侮慢宋使。後知兖州,曾访得孟子墓,建庙於墓之西南。卒後,受祀于邹县孟庙,称先儒孔氏。

第46代孙北宋孔宗翰,字周翰,孔道辅次子。登进士第,知仙源县(今曲阜县)。司马光上章推荐,迁为太常博士,後为司农少卿,後迁鸿胪。编有《孔氏宗谱》、《阙里世系》等。

第47代孙北宋孔平仲,字义甫。性刚直,仕途坎坷,一生多次贬官。长於史学,工文词,著有《续世说》等书。与兄文仲、武仲俱有文名,黄庭坚论元祐人才,誉称「二蘇(蘇轼、蘇辙)联璧,三孔分鼎」。

第54代孙元孔思迪,字凝道。以国子生授胶西主簿、安庆录事,转光山尹,迁陕西行台御史、湖广都事、太常礼仪院判、太常礼仪使。元文宗时,楚中因灾动乱。迁思迪为湖广都事,以宣抚安定为主策,动乱遂告平息。

第60代孙明孔承倜,字永冠。博学工诗,尤精颜真卿书法,明代孔庙石碑多出其手。一生为官清正,笃信阳明之学,足迹所至,均开馆会生徒。著有《易经代言》、《诗经代言》、《书经代言》、《四书代言》等。

第62代孙明孔闻诗(?-1643),字四可。天启二年(1622年)举进士,授中书舍人。崇祯元年(1628年),向明思宗条上八事,以革新政治。时清兵已入昌平,下京畿州县,闻诗应援守御,战绩卓著。编有《奏议》数卷。

第63代孙明孔贞运(1574-1644年),字开仲。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以殿试第二名赐进士第,授翰林院编修。官至东阁大学士,晋太子太保,代为辅相。编著有《词林典类》等书。

第63代孙清孔贞瑄,字壁六,清顺治庚午举人,博学多才,潜心研究经史,尤精算学、韵学。由泰安学正升云南大姚知县,因争公道不得而辞官。 晚年专事著述,著有《聊园文集》等。

第64代孙清孔尚任,知名戏曲《桃花扇》作者,与《长生殿》作者洪升齐名,俗谓「南洪北孔」。博通经学、史学,康熙帝拜为「国子监博士」迁户部主事。後《桃花扇》一剧,被纠举心怀明朝,遂罢黜,遂归故里养老。

第69代孙清孔继汾(1725~1786),经学家。有《阙裏文献考》100卷,《孔氏家仪》14卷,《乐舞全谱》2卷,《匡仪纠谬集》3卷,《行馀诗草》2卷,并校刻《文献通考序》1卷。

第69代孙清孔继涵(1739~1783),校勘学家。有《微波榭丛书》。

第70代孙清孔广森(1752-1786),经学家、音韵学家。著有《春秋公羊通义》、《大戴礼记注》、《经学卮言》、《诗声类》等。

第70代孙清孔广陶(1832-1890),广州藏书名家。藏书处称「三十三万卷书堂」,与伍崇曜「粤雅堂」、潘仕成「海山仙馆」、康有为「万木草堂」,合称「粤省四家」。

第71代孙清孔昭虔(1775年-1835),宇元敬,孔广森子。嘉庆六年(1801年)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官至贵州布政使。善隶书,工吟咏,於古声韵学颇有研究,曾著《古韵》、《词韵》。

第71代孙清孔昭薰,宇惠如,衍圣公孔传铎第四子孔继汾之孙。嘉庆举人,封翰林院五经博士,任山东临邑县训导。刻苦好学,嗜古工诗,好金石学。於曲阜城郊掘得汉、唐宋、金、元、明各代石碑120通,编成《至圣林碑目》六卷。

第72代孙清孔宪彝,著名诗人。

第72代孙孔宪铎(1935年生),曾任美国马里兰州立大学学术副院长、香港科技大学学术副校长

第73代孙孔庆东,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第73代孙孔庆翔(1983-),美国偶像参赛者[来源请求]。

第74代孙孔繁礼(1923-),字景高,安徽太湖人,蘇轼研究专家。

第74代孙孔繁星,当代诗人。

第74代孙孔繁森(1944-1994),曾任西藏阿里地委书记。

第74代孙孔伯华,谱名繁棣。中医学家。山东曲阜人。与汪逢春、萧龙友、施今墨并称北京四大名医。

第75代孙孔祥熙,(1880-1967)曾任中华民国行政院长,兼财政部长。

第75代孙孔祥柯,字则君,北京译学馆英文专业毕业,山东省议会议员、副议长、山东高等学堂教务长、校长,山东人民赴巴黎和会请愿代表。

第75代孙孔从洲,谱名祥瀛,字郁文,国民党陆军第三十八军中将副军长,后率部起义。建国后历任西南军区炮兵司令员兼第二炮兵学校校长、西南军区军械部部长,高级炮兵学校校长,炮兵工程技术学院院长兼炮兵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副司令员,授中将军衔。其子孔令华,娶毛泽东女李敏。

第75代孙孔祥吉,当代著名清史学家。

第75代孙孔祥东,国际知名钢琴家。

第75代孙孔祥明,当代著名围棋女棋手,至八段。

第75代孙孔祥德,香港戏班「七小福」之一,艺名元德,与洪金宝和成龙为师兄弟。

第76代孙孔另境(1904─1972),原名令俊,又名若君。近代文学家。

第76代孙孔令朋(1919─2002),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历任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常委、上海市委副主委、中国孔子基金会副会长、上海外贸学院教授、香港孔教学院永远名誉院长等职。著有回忆录《风雨人生》(大陆改名为《今生今世》出版》,《大哉孔子》,《孔裔谈孔》,《旷古同钦》,《说孔古今谈》,《论语精句今用新解》。

第76代孙孔令馥(1953─),艺名谢雪心,香港粤剧演员。[1]。

第76代孙孔泉,外交官,历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外交部发言人,外交部欧洲司司长,外交部长助理,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法兰西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

第76代孙孔令辉(1975─),当代著名乒乓球运动员。

第76代孙孔杰,原名孔令杰,围棋棋手,九段。

第76代孙孔令奇(1980─),台湾歌手,美国籍。

第78代孙孔维克(1956─),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书画家,山东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一级美术师。作品入选「1997中国画坛百杰展」

孔子的四大弟的名字?

孔子的四大弟子分别是:颜回、仲由、端木赐、曾子。

1、颜回:

颜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曹姓,颜氏,名回,字子渊,鲁国都城人(今山东曲阜市),居陋巷(今山东省曲阜市旧城内的陋巷街,颜庙所在之地),尊称复圣颜子,春秋末期鲁国思想家,孔门七十二贤之首。

2、仲由:

仲由(公元前542年—公元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人。“孔门十哲”之一、“二十四孝”之一,“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受儒家祭祀。

仲由性情刚直,好勇尚武,曾凌暴过孔子,孔子对他启发诱导,设礼以教,子路接受孔子的劝导,请为弟子,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做孔子的侍卫。后做卫国大夫孔悝的蒲邑宰,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好勇力,任内开挖沟渠,救穷济贫,政绩突出,辖域大治。

3、端木赐:

端木赐(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复姓端木,字子贡。儒商鼻祖,春秋末年卫国黎(今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儒家杰出代表,孔门十哲之一,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的丞相。还善于经商,是孔子弟子中的首富。

“端木遗风”指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成为民间信奉的财神。子贡善货殖,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风,为后世商界所推崇。

4、曾子:

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学术界有两种说法,一读shēn,一读cān),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 。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同师孔子。

曾子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