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中哪位霸主最先称霸,顺势夺势的故事?
楚庄王初登王位的时候,为了观察朝野的动态,也为了让别国对他放松警惕,于是在三年的时间里没有颁布过任何一项政令,在朝政上也没有什么作为,楚国的大臣们都为楚国的将来感到担忧。
楚庄王画像
楚庄王不理政事,每天都是打猎和游玩,要么就是和后宫中的妃子们喝酒取乐,而且还不允许任何人劝谏,还下令命令说如果谁敢劝谏,那么就以死罪处置。当时楚国有个右司马,他看清了当时不利的局势,想要劝谏楚庄王励精图治,但是碍于禁令,于是绞尽脑汁的想办法进言楚庄王。
有一天他看见楚庄王和自己的妃子们在猜谜语,于是他灵机一动,准备用猜谜语的方式暗示楚庄王。第二天上朝的时候,他就给楚庄王说了一个谜语,说自己在南方的时候看到过一种鸟,它落在南方的土岗上,三年都不展翅不飞翔,也不叫唤,猜这只鸟叫什么名字。
楚庄王知道他是在那是自己,于是就说,鸟不展翅是在生长羽翼,不飞翔不鸣叫是在观察民众的态度。这只鸟如果飞一定会一飞冲天,一叫一定会一鸣惊人。楚庄王觉得时机已经到了,于是开始励精图治,废除了许多不利于发展的法律,诛杀了五个贪赃枉法的大臣,启用了六个有才能的人,把楚国治理的很好。
之后楚国的国力逐渐强盛,出兵讨伐齐国,之后又和晋国争中原霸主的地位,最后打败了晋国。
楚庄王伐郑最后赢了吗
楚庄王问鼎之后觉得时机不妥,于是就不准备取周王室而代之,而是回国养精蓄锐,时刻准备着做中原的霸主。
楚庄王出征
公元前597年,春天,休整了一个冬天的楚军已经蓄势待发,楚庄王顺势揭竿而起,亲率楚国的军队开始北伐。这一次楚庄王发起了他执政以来规模最大,攻势最猛烈的一次进攻,从进攻的形势来看,楚庄王对这次战役的胜利已经是志在必得了。不久之后,楚国的军队就把郑国给团团围住了。
郑国被楚军围困了十七天,郑襄公卜卦,卦象言郑国出兵乃是大吉,于是准备与楚军一战,郑国上下一片哀嚎。经过了三个月的持久战,楚军最终还是占领了郑国,郑襄公于是袒胸露臂,希望以这样的方式向楚军请罪并求得和解的机会。楚庄王同意了郑国的请求,于是楚国和郑国就结盟了。
因为这个时候郑国早就已经不是强大的楚国的目标了,楚国的目标已经变成了当时中原的霸主,诸侯之中最强大的晋国了。所以楚庄王伐郑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征服郑国,而是想以这个机会接近晋国,在经过边上安排好自己的兵力,以此与晋国一较高下。也就是说伐郑是楚庄王的一次战略部署,不得不说,楚庄王也有有勇有谋,他的智慧也足够撑得起他的野心了。
后来的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楚庄王最后打败了晋国,一度成为了春秋时期最强大的国家。
楚庄王欲伐越为什么又放弃了
楚庄王是春秋时期的中原霸主,这个中原霸主当然也不是随便谁就能当,也是楚庄王励精图治一寸一寸土地打下来的。楚庄王讨伐过郑国、陈国等,最后和晋国争夺中原霸主的位置。所以这一切的成就,都来自于楚庄王的雄才伟略。
张光北饰楚庄王
当然除了郑国、陈国,楚庄王还讨伐过越过,在《韩非子》中就有对楚庄王讨伐越国做了一些详细的描写。书中记载,楚庄王原本想要去攻打越国,但是庄子却出来劝谏楚庄王。庄子问楚庄王,大王为什么要攻打越国呢?楚庄王说,因为越国国内的政治比较混乱,而且越国的军队也很软弱。庄子却说,我担心人的智力和见识之间的关系,就跟眼睛和睫毛的关系一样。大王你的军队被秦军还有晋军打败,还丧失了几百里的土地,这能不能够说明楚国的军队软弱,而且楚国国内大盗盛行,官吏们对这样的情况束手无色,是不是说明楚国政治混乱。这么说楚国的情况不比越国好到哪里去啊,可是大王您却还是要攻打越国。指挥就像眼睛看不到睫毛一样啊。听了庄子的一席话,于是打消了要去进攻越国的念头。
当时楚国国力孱弱,国内政治混乱,但是经过楚庄王的努力,几年之后楚国就具备了和晋国一较高下的实力,最后楚国也能在楚庄王的领导下最终成为了中原的霸主,楚庄王也因此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
楚庄王熊侣是个怎样的人
能将楚国从内乱中解救出来,平定了局势,稳固了政权,最后一步步坐上了中原的霸主,不用多说,楚庄王必定得是一个十分有勇有谋的人,不然的话楚国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成长的这么迅速,而且还能够称霸中原。而且从另一个方面来讲,楚庄王死了之后,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楚国的国力就迅速后退,被晋国给超越了,这也足够能看出楚庄王的能力。
另外这位霸主的政治生涯也是充满了智慧,因为在他执政的前三年,他没有任何的政绩,没有颁布过法令也没有处理过政事,以至于楚国的大臣们都开始担心起楚国的未来。但是后人就都知道了,这个是楚庄公的大智慧所在,他之所以这么做,一方面是为了让周边各国对他放松警惕,因为他刚上位政权不稳定,这样做可以先稳住自己的政权。另外因为楚庄公的不作为,所以国内的许多问题也都显现了出来,这样也更有利于他今后的治理。这就说明楚庄王是个有大智慧,懂得厚积薄发,而且还是非常能够隐忍的人。
而且在其他很多的小故事中,也能够看出楚庄公这个人身上的许多优点。诸如在楚庄王绝缨的故事中,我们就能看出楚庄王的宽大的胸怀。而且在发动很多战争之前,楚庄王都会非常虚心的听取别人的意见,以此来判断战役的可行性,说明楚庄王是一个善于纳谏的人。能成为一代的霸主,身上必然还有很多过人之处,比如楚庄王的忧患意识,还有知人善用也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齐桓公为什么是初秋五霸之首?
齐桓公(公元前685年~公元前643年),我国历史上一个著名政治家,春秋时期姜齐第16位国君。
春秋时期也就是公元前686年,齐国公孙无知勾结大夫杀死了齐襄公,自立为王。后来公孙无知又被齐国贵族又杀死,齐国群龙无首,国家内乱不休。
齐僖公的两个儿子姜纠和姜小白,都想趁机夺取君王之位。当时,二儿子姜纠与老师管仲流落鲁国,而三儿子姜小白和老师鲍叔牙则在莒国。
为了让姜纠得到君位,管仲心生一计,亲率兵马埋伏在莒国通往齐国的路上,截杀姜小白。混战中,管仲射了姜小白一箭,正中他的衣带钩。
姜小白当场装死倒下,逃过了一劫。待管仲走后,姜小白和鲍叔牙火速赶回了临淄,在高子、国子二卿的拥护下,顺利地登上了君位,这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要任用老师鲍叔牙为相。而鲍叔牙却认为自己没有治国之才,便劝齐桓公以国为重,不计前仇,重用管仲。
后来,齐鲁之战,鲁国大败。鲁国迫于齐国的压力,杀了公子纠,把管仲用囚车送到齐国。齐桓公亲自去郊外迎接管仲,并在宗庙里接见了他。
见到齐恒公待自己一片诚心,管仲很感动,当即表示愿降,向齐桓公献上了治国称霸计策。齐桓公大悦,拜管仲为相,治理国家。
管仲为相后,不负所望,推行“一体之制”。在政治上,他推行由君主、二世卿分管齐国的制度,设立各级军事组织,在经济上实行租税改革,颁布实行了若干有利于农业、手工业发展的政策。
经过四年的改革,齐国经济繁荣,国力渐渐强大了起来,为齐桓公创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之后,管仲又为齐恒公献上了提出“尊王攘夷、争取与国”的计策。
这时,各诸侯国的首领周庄王去世,周僖王继位未稳。管仲就派使臣向僖王说宋国国君还没有定下来,内乱不止,影响很坏,希望天子召集其他诸侯国,商定一下宋国的国君,以平息宋国内乱。
周僖王中计,下令由齐恒公出面邀请诸侯聚集一堂,开会决定宋国君位。
众诸候不知是计,见是周天子的下旨,带着一颗平定天下的热心,欣然前来开会。在会议上,经过商讨,各诸候决定由宋国公子御作宋国国君。不想事情未完,接着齐桓公说:“现在王室衰微,为了扶助王室,共创大业,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领袖不行啊,请大家推选一个吧!”齐桓公实际在告诉大家选一位盟主。
这个时候,众诸候这才发现,商定宋国国君不过是齐国的一个借口罢了,人家可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啊!
众诸侯想找机会溜走,但为时已晚矣,会场已被管仲事先布置好了,周围全是齐国重兵把守,谁想不答应齐国的要求,结果可想而知。
无奈之下,也迫于齐国强大,众诸候就一致推选齐桓公为盟主。
在管仲的辅佐下,齐桓公先后主持了三次武装会盟、六次和平会盟,史称“九会诸侯,以匡天下”。这样,齐国逐步成为天下诸侯中实力最强的国家,登上了霸主之位。
九合诸侯五霸之首指的是?
春秋五霸是指东周时期五个诸侯之长。分别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另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
在春秋五霸中九合诸侯的,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曾九次和诸侯会盟,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并得到了周天子的认可。
春秋首霸是谁?
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在公元前685年即位。他在政治、经济上作了一系列改革,使齐国强大起来。
齐桓公采用管仲的意见,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即在尊重周王室的名义下,团结其他诸侯,抗击威胁中原的周边少数民族,还出兵阻挡北上的南方强国楚,在诸侯国中树立了威信。
后来,齐桓公召集诸侯国在蔡丘会盟,周王室也派人参加,正式承认了齐恒公的霸主地位。
晋文公与楚庄王均为春秋五霸实质上的霸者?
谢邀,我是以史为鉴。
谁是春秋五霸?历史上有好几种不同的答案,有的说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有的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但是无论五霸人选如何变,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三人总是在五霸之中确认无异议的。
但是要说在晋文公重耳和楚庄王熊旅中非得选择一位,我个人还是喜欢楚庄王。
这三人中齐桓公姜小白在管仲、鲍叔牙的辅佐下,尊王攘夷,携十万之士纵横天下。
晋文公在外流亡19年,六十岁的时候才重新回到晋国,拿回失去的诸侯位置,从此让晋国走上巅峰。
楚庄王则是二十岁继位后蛰伏三年,最后一鸣惊人,带领楚国让中原各国胆战心惊,只能联合起来对抗。
晋文公在题目中被称为王道,这一点不敢苟同,因为晋文公在成为国君后做的一些事情和王道没多大关系,只是也正是因为年纪大了,晋文公更多的是一位成熟的政治家,懂得利益取舍。
流亡在外时,晋文公重耳还体现了作为普通人的一面,没饭吃了饿的要死,介子推割肉给他,重耳也感动的要死。洗澡的时候被人偷看,也生气的要死。娶了新娘子就陷在温柔乡中不想出来……
而等到他成为国君之后,一切以利益为重,完全不顾之前跟随他流浪的大臣,介子推隐居山林,结果被晋文公一把火烧为灰烬。
跟着他流浪的大将魏犨因为不听命令擅自进攻僖负羁并烧了僖负羁的家,而且在进攻的过程中受了重伤。晋文公觉的魏犨因功自傲不听命令,于是派人去看魏犨伤的重不重,伤重就赐死算了。
魏犨这会卧病不起,一听晋文公的使者来了,马上挣扎着起来,表现的没事人一样。使者觉的魏犨还能接着打仗,于是就免去死罪。
晋文公即位九年时间,晋国内乱总算得到了平定,晋文公也踩着楚成王大将子玉的尸体成为霸主,而且晋文公在外交、内政、经济上都有极为优秀的表现,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王霸之才。
下面我们在聊聊楚庄王。
楚庄王即位时很年轻,不到二十岁,当时的朝政大权都不在自己手中。楚国公子燮和斗克乘着令尹不在国都,挟持楚庄王造反,阴谋失败后又挟持楚庄王外逃,打算另立政府。好在楚庄王运气不错,被人杀掉造反者将楚庄王送回首都。
接下来楚庄王的表现就是一位傀儡昏君形象,楚国战败,不管;楚国大灾,不管;楚国内乱,不管……
甚至在门口写上:敢劝谏者死!
有一个大臣实在看不下去了,于是跟楚庄王说:南方有一种鸟,羽毛非常华丽,但是三年了都不见它飞一下,也听不见它叫一声,这是什么鸟啊?
楚庄王说:这鸟三年不飞是在长羽翼,三年不鸣,是在在观察局势的变化。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果然半年之后,楚庄王亲政:废除旧政策,启用新政策,贬斥不干事的臣子,提拔能干事的自己亲信,铲除国内蛀虫,平定国内叛乱,一步步走向霸主之位,甚至逼得晋国以强硬著称的赵盾都只能说出楚国大将斗椒属若敖氏"殆将毙矣,姑益其疾"为由,悄然退去。
后来楚国在战场上可以说是无往而不利,在邲之战中击败宿敌晋国,完成了称霸大业。
除了战场上胜利,楚庄王还是一位心胸广大,善待士卒的雄主。
有一次楚庄王大宴群臣,一直喝到半夜还不尽兴,于是点上蜡烛继续喝,还让自己最宠爱的妃子来跳舞助兴,结果突然一阵大风吹来吹灭了所有的蜡烛。楚庄王爱妃偷偷跟楚庄王说:刚才有人想乘黑非礼我,我偷偷把他帽缨摘了下来,一会点亮蜡烛您可要为我出气啊!
没想到楚庄王反而说:大家先别点蜡烛,今天我们玩个不一样的游戏,在座所有的人必须把帽缨摘了再点蜡烛喝酒。
等大家尽兴而归后,楚王妃子埋怨楚庄王不给她出气,楚庄王跟她解释说:"酒后失态乃人之常情,若要究其责任,加以责罚,岂不大刹风景?"
没想到过了几年,楚庄王在战斗的时候遇上了危险,幸好有一员将领一直拼死保卫才脱离险境。楚王很奇怪的问:平常我也没有特别对待你好,你为啥这么拼命?
这名将领才说当年绝缨会就是自己喝大了事态,幸亏楚王没有追究,这次就当是报恩了。
楚庄王这么有意思,我当然更喜欢他一点啦!
我是以史为鉴,每天都有有趣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