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的由来,戴笠和杜月笙成立的苏浙别动队是一支怎样的队伍?
戴笠和杜月笙分别是两个不同领域的帝皇,一位高坐在军统帝国顶峰的王座上,手下掌管着无数的军统特工,权势滔天到了极致。
一位是站立在青帮王朝的金字塔顶端,手下无数的门人徒众,在人前受尽了尊敬,正是这两位在各自领域达到了极致的人,却在抗日战争中的时候很是大手笔的合作了一把,为抗日战争做出了自己所能做到的贡献,而这个贡献的产物就是我们所说的苏浙别动队。
1937年的时候,日本人展开了全面的侵华,在占领北平、天津一带之后松沪会战爆发了,日本人在8月份时将主力投入了江苏、浙江战场上,目标直指不夜城上海。
上海在当时是亚洲非常著名的金融工业大城,是当时全中国影响力最强大的城市,所以日本人对上海志在必得,他们的目标是在占领上海之后,花上三个月的时间占领整个中国,但是日本人的狂妄在这个时候遭受到了狠狠的打脸。
因为在中国军民的努力下,日本军队仅是攻占上海就花了整整三个月的时间,离他们豪言攻占全中国还有着天与地之间的差别,所以日本人受到了打脸。
杜公馆中戴笠和杜月笙之间的密谈在1938年9月份, 杜月笙的豪华杜公馆中,此刻正有两名中年人坐在茶几上,展开了交谈,这二人正是当时在整个民国都颇有名气的杜月笙以及戴笠。
杜月笙早年曾经和戴笠相识,只不过当时他已经是青帮大佬了,而戴笠还只是个小喽罗,时隔多年后的戴笠已经成长到了足以和杜月笙平起平坐的地步,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杜月笙。
二人细品着茶,轻言慢语中交谈着的却是代表着家国军政的大事,原来戴笠受到了蒋介石的委托,此番是来和杜月笙商谈成立一个武装游击队以支援正面战场的。
杜月笙一方面想要和蒋介石拉近关系,另一方面也有着一颗爱国的心,不管他是为了做样子、撑场面还是真心实意,反正他就是在与日本人的战争中,在上海地区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所以在面对家国大恨面前,他保持了自己的骨气以及一个中国人应有的良知。
杜月笙很快答应了戴笠的要求,戴笠的意思是想要在上海成立一支一万人的部队,在侧面战场上为正面部队应援,所以他在这个时候就想到了在上海滩有着天大面子的杜月笙,如果说在上海谁会做以及做得到这件事,那就只有杜月笙了。
杜月笙对于成立别动队的担忧以及戴笠的解决方法这个时候杜月笙却对戴笠提出了自己的担忧,虽然他的手下徒子徒孙不计其数,帮众打手如海边大潮,看起来是很有场面,看起来是非常的厉害。
但是杜月笙深深的知道自己手下到底是一群什么样的货色,他手下的青帮中虽有着不少厉害的打手,但其余更多的还是一群狐假虎威的小混混。
平常他们抽大烟喝洋酒,威风澶澶,你若叫他们去看场子、去砸店铺那他们绝对是冲在最前面的,但如果叫他们真枪实干的去战场上打,他们不是第一个跑的就已经非常好了,所以他将自己的担心告诉了戴笠。
戴笠在沉思过后,因为没想到什么解决的办法,所以他就离开了杜公馆跟蒋介石以及军统中人沟通了起来,想商谈出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法出来,最后经过商议,戴笠跟杜月笙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效的解决方法。
戴笠的解决方案是以下这样的:第一,由杜月笙提供出2000名好勇斗杀的青帮好手,虽然杜月笙手下有着不少的小混混,但真正能狠得下心打的人还是可以找出不少的。第二,由杜月笙的门人朱学范和陆京士各招纳2000人,组建两支人数一共是4000人的队伍。◆ 如果不介绍朱学范和陆京士的话,大家可能就会以为他们两个人都是非常典型的青帮分子,但实际上他们两人却是当时上海非常出名的工会首领。
◆ 他们两人分别掌控着的工会手下汇聚有着十来万的工人,在工人中有着非比寻常的地位,他们之所以会成为杜月笙的门人,主要的原因就是杜月笙的青帮身份能成为他们的保护伞,能为他们在外国人的租界中提供非常巨大的便利,能使他们的工会活动完好的运作。
◆ 所以他们就经人介绍拜入了杜月笙的门下,杜月笙此人极好面子,对于这么两位在上海有着极高地位的人物成为自己的门人弟子自然非常高兴。
◆ 在他们的组织下,杜月笙和戴笠又招集到了4000人,这些工人没有很多青帮小混混的不良习气,所以能很快融入了别动队的军人角色中。
第三,由戴笠在自己的军统部门中寻找招收2000名的特工好手组成一支队伍,虽然他们不是专业战斗的人员,但是战斗力只逊色于杜月笙的青帮好手,相比于临时招纳的工人,这些特工的战斗力会更加的强大。第四,则就是在戴笠和杜月笙的宣传下从社会中招收到的爱国学生以及爱国青年,最终又组成了2000人的部队,这些学生和爱国青年文化素养比较高,所以在后来又受到了戴笠的特殊训练,有一部分在松沪会战后成为了戴笠军统中的干将。最终组建出来的万人武装游击队正是由此上四种不同人群组成的五支各2000人的部队,最终凑齐出来的就是一支游走在抗战边缘的万人武装游击队。
这支部队是戴笠手中第一支掌控的军队,正因为这次的经验,为他后来掌控十几万的武装游击队打下了基础,但是仅仅只有这一万多人在战场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他们在此之前没有接触过战争,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招收另一批人的进入了。
这些人就是经受过专业军事训练的黄埔军校学生以及蒋介石专门从军队中调出来的久战军官们,这些军官人数足足有数百人,安插在这一万人的部队中比例远远超过于寻常的部队。
寻常一万人的军队是根本不需要这么多军官的,但是因为战况紧急而又训练不足,所以这才临时抽调来这么多军官融入这支部队中的,在经受过一个月的训练后,一支虽然不是很精锐但斗志昂扬的部队热气勃发的出炉了,戴笠在思考了良久之后,给这支部队取了一个名字,那就是“苏浙别动队”。因为他们的战场主要是在上海的街市以及苏浙附近一带的城乡之中,很多太长的兵器不易施展,又加上其他的枪支他们短时间内使用不来,所以戴笠就为这支别动队弄来了数千支手枪,正因为这些手枪,使这支别动队的队员们在他们所熟悉的街市中展开巷战时获得了强悍的战斗力,为阻击日本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抗日战场中的苏浙别动队以及战斗中的英勇战况最激烈的时候是在国民党部队退出松沪战场时,当时国民党部队在抵抗日本人整整三个月的时间后已经力有不支,所以蒋介石就下达了撤退命令,为了掩护这数十万的国军部队退出淞沪战场,苏浙别动队出马了,他们悍不畏死地对日本人发动了阻击战,为的就是让国军战士们能安然无恙的退出战场,但也因此,他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整整一万多人在上海的街市中经过一场不畏生死的奋战之后,最终被杜月笙收容回来的队伍仅剩不到五分之一的人数。这么巨大的兵力损失让戴笠、杜月笙等人的胸口如受重击,因为这是他们花费了巨大心血培养出来的部队,也是他们两个人当时唯一掌控过的军队,他们已经对此投注了感情,所以在承受巨大的伤亡之后他们才会如此的悲怆。
在上海沦陷后,这些别动队的剩余人员都躲进了法租界中,即便日本人占领了上海也不敢闯入法租界中报复他们,而面对战亡人员杜月笙则自掏腰包拿出了几十万大洋安抚他们的亲属,也算是为这些抗日烈士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而这些别动队的剩余人员则在后来成为了我们历史中鼎鼎有名的“忠义爱国军”的强力干将,当然这又是另外一段故事了,所以我们暂且不提。
所以说这就是民国期间非常有名的苏浙别动队,虽然它们的主要成立人是在历史中形象不是很光辉的戴笠以及杜月笙,但是这些别动队的战士们却个个是值得我们敬重的英雄,他们只经受了一个月的训练就加入了与日本人的战争中,他们为了保护抗日的种子能留存付出了自己的血与骨,他们将生命留在了抗日战场上,所以他们都是值得我们钦佩的英雄。为什么当年抗美援朝的志愿军不叫解放军?
因为当时国家还不够强大,叫志愿军是不给美国扩大战争提供借口。
这是当时的国家领导人经过深思熟虑,基于战略层面考虑,慎重做出的决定。如果说当时派去朝鲜战场的军队还是叫做解放军的话,那么世界会默认这是中国政府派遣去的,这等同于我们中国直接向美国宣战。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是可以直接打击中国本土的。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所以我们不能以国家的名义派遣部队参战。所以,入朝作战的部队叫志愿军。什么叫志愿军?那就是人民自愿组织的部队。是中国人民不愿看着作为邻居的朝鲜被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欺负,为此才自愿组织起来,去帮助他们,是民间行为,没有上升到国家层面。虽然只是换了一个名字,但性质完全不同,美国佬只能哑巴吃黄连,没有办法拿这个借口来扩大战争,双方只能在朝鲜战场上论输赢。英国为何封闭滇缅公路?
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没有根本解决交战国的政治矛盾,反而在战后,战胜国对战败国执行了更加不公平的政策,致使引发了一战后欧洲的动荡。欧洲的不稳定,让各国都惶惶不安,结盟、失约,再结盟、再失约,成为欧洲乱象的标志。
这些乱象的背后,其实都在传递一个信息——各国都不愿再开仗。然而,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却牵扯了英、美、苏等国敏感的神经。美、英两国担心其远东利益遭受损失,苏联更担心“腹背受敌”,围绕中国战场,各国纷纷出手。
令人意外的是,苏联成为大规模支援中国的首个国家。苏、日两国可以用“世仇”来概括,自19世纪90年代,双方围绕着远东地区发生过多次战争。结果是,日本胜多败少,并跻身列强的行列。沙俄垮台后,苏联加强了军事建设,尤其是陆军方面,比“重海军,轻陆军”的日本强了许多。
1927年,苏联与南京政府因“中东路事件”断绝外交关系,日本趁机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了整个东北。在苏联的国防战略中,西线防范波兰,东线警惕日本,这件事对于苏联来说,是个重大威胁,为了消除隐患,该是展示苏军强大的时候了。
随着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日本彻底暴露出“称霸” 的野心,他们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战争开始。为了防范来自苏联的压力,关东军由最初的8万人增至30万人,在他们的如意算盘中,“3个月解决问题”后,转头进攻苏联。
苏联一面通过西伯利亚铁路向远东地区增兵,一面开始全面支援中国的抗战,从1937年到1940年间,提供了价值3亿美元的武器装备,并派出“志愿航空队”进行有限地防空作战。在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下,日军终于被拖入了“持久战”。
在中国战场不能“速战速决”,日本人归咎于苏、美、英等国的援助,在他们看来,要想尽快解决问题,就必须切断中国的外援,特别是趁苏联国内“清洗”,军队实力大减之际,在张鼓峰一带进行试探性进攻,结果日军无功而返。
不服气的日本人,于第二年的1939年,在诺门罕地区再次与苏军交战,双方投入兵力达20多万人。占有坦克和飞机数量绝对优势的苏军,在朱可夫的指挥下取得了战役胜利。日军损失惨重,伤亡4万人,他们清醒地意识到,苏军不好惹。
就在日本深陷中国战场,不能自拔的时候,德国的进攻带来了转机。从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开始,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建立的51个陆军师团,有25个在中国战场,共计减员115万人,由战略进攻转为维持劝降。随着德国入侵波兰,二战爆发,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中国战场。
首先,英国为了应付欧洲危局,决定放弃在华利益,保护其在远东的殖民地不受侵犯,这就是有名的“东方慕尼黑阴谋”。日本利用这个时机,以不策应德国为条件,要求英、美两国放弃援助中国,并封闭了当时外援物资必经的滇缅公路。
其次,苏联的防范重心转向西线。尽管有《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作保证,并参与了瓜分波兰,但苏军最高统帅部仍不放心,一面构筑“东方防线”,在战略上防范德国;一面为避免两线作战,缓和苏日关系,将“志愿航空队”从中国撤回。
让日本人感到欢欣的是,对抗战失去信心的汪精卫,率领几十名政府高官,以及几十万军队投降,成立了“伪政府”。对中国抗战来说是重大损失,它不仅动摇了全民族抵抗的决心,而且在国际影响上,处于十分不利的局面。
更有甚者,逃亡重庆的国民政府,也对“持久战”产生了动摇,他们秘密地在香港与日本谈判,准备以承认满洲国和同意日本在内蒙古驻军为条件,达成停火协议。中国的抗战岌岌可危,反观日本在这个时期,似乎越来越主动。
尽管敌后抗战的八路军、新四军主动出击,尤其是华北的八路军,集合了20多万人的部队,发动了以破坏日军铁路交通线为主的“百团大战”,振奋了全民族的抵抗决心;但对于整个国际形势来说,影响力十分有限。
关键时刻,美国的态度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1940年,是同盟国最困难、最关键的时期,欧洲被失败、投降的阴郁氛围所笼罩,亚洲的日本显露出咄咄逼人的态势,南下的势头也越来越明显。罗斯福从长远的利益出发,敏锐地感觉到不能再退让,否则留给自己的回旋空间越来越小。
特别是中国战场的抗战,可以牵制大量的日军,从而为准备开战的美军,争取更多的时间。也就是说,美国要想获得世界主导权,参战是迟早的事情,尽管“孤立主义”盛行,但对同盟国的物资增援,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美国利益的。
一是,对日本进行经济制裁,全面禁止对其出口包括石油、废钢铁在内的战略物资。作为“天生”资源匮乏的岛国,特别是石油,长期依赖于美国进口。发动侵华战争、实施“南进政策” 就是为了找油。一旦油断了,日本将不攻自破。
二是,确定联华抗日。通过租借法案将中国列入借贷国,一亿美元的贷款迅速到位。一方面,开展双方军事合作,罗斯福秘密下令,允许空军退役军官参加志愿援华队,并以最优惠的价格提供100架最新战斗机。
另一方面,同意由陈纳德牵线,中国出钱招募300多名志愿飞行员和地勤人员,建立一支航空队,这就是人们熟知的“飞虎队”。尽管与苏联无偿的“志愿航空队”相比,美国人过于“算计”,但对中国抗战的影响和帮助还是很大的。
更振奋人心的是,就在德、意、日三国签订同盟条约的第二天,罗斯福宣布德国为头号敌人,日本排第二,并谴责其侵略行为,表示要与之斗争到底。这个积极的“信号”,无疑就是美国准备参战的宣言,坚定了同盟国抵抗的信心。
随即,英国政府开放了滇缅公路,重庆方面也停止了同日本的秘密谈判。当然,美国援华的态度逐渐积极,还是看到了中国军民坚持抗战的决心,以及将日本拖入一场“全民抗战”的力量。也正是从这个时候起,反法西斯同盟才真正确立起来。
如果没有美国的“积极信号”,中国抗战还能继续吗?欢迎留言和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你的老家曾经出过什么历史人物?
山西临汾人,临汾出的历史人物还真不少,从古至今都有,下面我一一给你们介绍
尧(约前2447—前2307年),姓伊祁,名放勋,古唐国(今山西临汾尧都区)人 。中国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尧为帝喾之子,母为陈锋氏。十三岁封于陶(山东菏泽市定陶区)。十五岁辅佐兄长帝挚,改封于唐地,号为陶唐氏。二十岁,尧代挚为天子,定都平阳。 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后,尧老,舜代替尧执政,尧让位二十八年后死去,葬于谷林(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境内)。尧从父亲帝喾那里继承帝位,并禅让...
卫青 (?~前106)
卫青是汉武帝时期抗击匈奴的主要将领,霍去病的舅舅,二者并称“帝国双璧”。卫青开启了汉对匈战争的新篇章,七战七捷,无一败绩,为历代兵家所敬仰。 元光二年汉武帝决定改变西汉初期和匈奴和亲的政策,靠“文景之治”积累的财富和兵力,对匈奴发动了大规模的反击。卫青从公元前129年被封车骑将军开始,共有七次领兵打击匈奴,立下了赫赫战功。 按《史记》记载其所得封邑总共有一万六千七百户,《汉书》则有为二万二百户及三...
霍去病 (前140~前117)
霍去病(公元前140—公元前117),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西南)人。中国西汉武帝时期名将,汉族,杰出的军事家。汉代名将卫青的外甥,好骑射。善于长途奔袭。经典之战:决战漠北元朔六年(公元前123),霍去病被汉武帝任为骠姚校尉,随卫青击匈奴于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以800人歼2028人,受封冠军侯,又封骠骑将军。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封为骠骑将军。于春、夏两次率兵出击占据河西(今河西走廊...
柴绍 (578~638)
柴绍(578—638年),字嗣昌,汉族,晋州临汾(今山西临汾)人,唐朝大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柴绍的祖父柴烈曾是北周骠骑大将军历任遂、梁二州刺史,封冠军县公;父亲柴慎,为隋太子右内率,封钜鹿郡公。柴绍出身于将门,自幼便“趫捷有勇力”(《旧唐书·柴绍列传》),以以抑强扶弱而闻名于少年时便当了隋朝元德太子(隋炀帝长子)的千牛备身(陪伴)。唐国公李渊也将三女儿(即后来的平阳公主)嫁给了柴绍。唐朝建国...
霍光 (?~前68)
霍光(?-前68年),字子孟,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人,西汉权臣、政治家,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大司马霍去病异母弟,汉昭帝皇后上官氏外祖父,汉宣帝皇后霍成君之父。 历经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官至大司马大将军。期间曾主持废立昌邑王。汉宣帝地节二年(前68年),霍光去世,过世后第二年霍家因谋反被族诛。霍光本人身高七尺三寸(约折合1.7米),皮肤白皙,眉目疏朗,胡须很美,是当时有名的美男子。他常被人...
荀况荀子 (前313~前238)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
卫子夫 (?~前90)
子夫本是袭封平阳侯曹时府中的歌女,服侍曹时的夫人平阳公主。汉武帝即位后,他的第一位皇后也就是武帝幼年时戏言要藏于金屋的阿娇无子,所以平阳公车就把邻近大户女子收买来,养在家中,准备让汉武帝选取为妃。适逢汉武帝在霸上祭扫后来到平阳侯家中,平阳公主就将这些美女装饰打扮起来,供汉武帝选择。但汉武帝看后,觉得都不满意。在武帝与平阳公主一起饮酒的时候,又让歌女起舞助兴,汉武帝便看中了子夫。随后,汉武帝起坐更衣...
师旷 (前572~前532)
师旷,字子野,春秋时著名乐师、道家。他生而无目,故自称盲臣、瞑臣。为晋大夫,亦称晋野,博学多才,尤精音乐,善弹琴,辨音力极强。以“师旷之聪”闻名于后世。他艺术造诣极高,民间附会出许多师旷奏乐的神异故事。他还是位杰出政治活动家和博古通今的学者,时人称其“多闻”。他艺术造诣极高,民间附会出许多师旷奏乐的神异故事。明、清琴谱中说《阳春》《白雪》《玄默》等琴曲为师旷所作,当属依托之辞,但可见后世对他的推崇...
贾充 (217~282)
贾充(公元217年-公元282年),字公闾,西晋时期大臣、开国元勋,官拜太尉行太子太保、录尚书事,封爵鲁郡公。贾充主持修订《晋律》,曾参与镇压淮南二叛和弑杀魏帝曹髦,其女贾南风为晋惠帝皇后,地位显赫。公元282年,贾充病重,交出印绶退位,同年四月贾充病逝,时年六十六,谥为武公,追赠太宰。人物生平辅助司马贾逵晚年生下贾充,是充闾的喜庆事,故此为取名。公元228年(太和二年),贾逵病死,贾充尚未成年,...
徐晃 (?~227)
徐晃(?-227年),字公明,河东杨(今-东南)人。三国时期曹魏名将。本为杨奉帐下骑都尉,杨奉被曹操击败后转投曹操,在曹操手下多立功勋,参与官渡、赤壁、关中征伐、汉中征伐等几次重大战役。樊城之战中徐晃作为曹仁的援军击败关羽,因于此役中治军严整而被曹操称赞“有周亚夫之风”。曹丕称帝后,徐晃被加为右将军,于公元227年病逝,谥曰壮侯。总评 徐晃一生俭朴,对自己约束很严,病死前还特别嘱咐叫埋葬他时敛以时...
卫广
卫广,西汉将军、中郎将。军功卓著,曾平定南夷、攻打昆明国。汉武帝第二任皇后卫子夫有同母兄弟四人,姐姐两人。其家号称卫氏,在平阳侯封地以内 。其父早卒无载,母亲冠以夫姓称卫媪。其长兄卫长子,后改表字叫长君。卫媪的大女儿叫卫君孺,二女儿叫卫少儿,三女儿就是卫子夫。卫子夫有同母弟三人:卫青、卫步、卫广 ,三人都冒姓卫。元鼎六年,南粤(越)叛乱,皇上就命令驰义侯通过犍为郡征发南夷的军队。且兰国的首领担...
晋文公,生于公元前697,卒于公元前628年,名重耳,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晋国国君,与齐桓公齐名,为春秋五霸之一
李牧,战国时期赵国人(在今安泽一带)。他的生平活动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一段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一段是在朝中参与政治军事活动。终其一生,主要是做为武将活跃于历史舞台的。
法显(334年——420年),东晋司州平阳郡武阳(今山西临汾地区)人,一说是并州上党郡襄垣(今山西襄垣)人。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
二战日本士兵最怕什么?
二战时期,我们就已经充分领会到了日本士兵的心狠手辣,一旦其他国家士兵成为了俘虏,这些士兵就会无所不用其极地对付这些被俘的士兵,无论这些军人来自于哪个国家,受到的待遇都极其恶劣。不过,手段如此毒辣的日本士兵也有恐惧的东西,害怕的并不是美军的飞机大炮等武器装备,而是一种精神注入棒。这到底是什么东西呢?为什么日本士兵最害怕这种东西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其实精神注入棒只是一种代名词,它不只是一种类似于棍棒的惩戒物品,更是对霸凌的象征。据日本媒体报道,在之前就曾有一位海军少尉自杀,自杀原因是长期受到官职更大级别军官的欺凌。据了解,这位少尉轻生之前,曾多次受到殴打,身上总是伤痕累累。而且这种随意欺辱现象在日本海军经常可以发现,可以说,几乎每一个日本的新兵都会受到老兵的欺负。
众所周知,二战时期日本海军总是纪律严明,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人性的压抑,很多军官精神状态不太稳定,很多不满的情绪得不到发泄,往往就会选择拿刚刚入伍的年轻士兵出气。有些专家对此分析道,轻微的惩罚对于士兵具有积极的鼓励意味,但严重的欺凌却会给士兵的身心造成严重伤害,这种伤害不仅是身体层面的疼痛,更多的会影响士兵的意志力,而很多情况下,日本士兵不怕美军的飞机大炮,反而更怕“精神注入棒”,在战争后期。
尽管根据专家的分析,适当的惩罚对于军队是有利的,但却由于这种度极难把握,加上很多因素的影响,往往这种惩罚会对士兵本人造成不可磨灭的损害,轻则一蹶不振,重则意志力薄弱想要轻生。而日本士兵对于精神注入棒的恐惧,一定程度上表明这种恐惧由来已久,侧面表明日本军队内的霸凌事件急需得到处理整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