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古人是如何防控的

天美资源网

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古人是如何防控的?

我国自商周时代起,有文字记载的疫情频频发生,其中大疫至少有500次。在条件有限的古代,古人是怎么对抗疫情的呢?

首先是疫情检查报告。秦汉时期已有一套疫情检查和患者隔离措施。如《云梦书简》中说到疫情申报制度,乡里有了疑似病例,典甲(乡长)有责任调查、报告,然后上面派医生来检查,如果属实,即进行隔离治疗。

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古人是如何防控的

其次是隔离治疗。萧齐时,太子长懋等人曾设立了专门的病人隔离机构——六疾馆,用来隔离收治患病之人。唐朝时,佛教寺院设立的“病坊”用于隔离麻风病人,内有僧人为患者治病。南宋政府在各地建立“安济坊”,病人依病情轻重异室居住,“以防渐染”,医生要制作病情记录,作为年终考评的依据。

在治疗疾疫用药方面,专业医书记载有药方,苏轼在《与王敏仲书》中提到治疗瘴疫方为,“用姜、葱、豉三物,浓煮热呷,无不效者”;元人笔记《辍耕录》中也有记载,元朝初年时,元军发生疾疫,以大黄疗治,所活近万人,效果亦极显著。

西汉时期发生过严重的旱灾,接着就是蝗虫爆发,瘟疫横行。据《汉书》记载,当时朝廷为了控制瘟疫蔓延,免费为患病的灾民提供药物,进行救治,并且还专门安排了空房子给患病的人住。到了宋代,对疾疫的治疗较之以往各代都更为重视。每当疾疫流行,宋廷多诏命太医局及翰林医官前往救治,药费多由朝廷无偿拨付。

而在防疫工作中,古代政府对城市公共卫生管理和设施建设也很重视。在河北易县出土的战国时代燕国下都的陶质阴沟管道,即为我国早期的地下排水设备。在宋代温革著的《琐碎录》中提出:“沟渠通屋宇洁净无秽气,不生瘟疫病”。

如今,面对严峻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的科学技术和医疗水平等各方面都已经非常先进,相信很快就能渡过难关,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武汉一定能行!

这种病毒能不能被彻底消灭掉?

现在,中国境内湖北以外的新冠疫情已经基本得到了控制,但病毒去哪儿了?下一个流感季,它们还会回来吗?谈谈我个人对此的看法。

SARS-CoV-2,失败的扩张尝试。

造成这次疫情的病毒是2003年“非典”病毒的“近亲”,不过并没有证实这两者有传承关系。因为它是SARS相关的物种,所以这种新病毒被世卫组织命名为SARS-CoV-2。李文亮医生一开始就没说错。

图:SARS-CoV-2显微彩照。

生物都有扩张的“欲望”,作为“半生物”的病毒也一样。这次疫情,本质上就是病毒的一次“物种扩张实验”,和人类走出非洲、鲤鱼攻陷北美没什么区别。

它们试图找到更适合寄生、传播力更强的新宿主,以达到壮大物种的目的。如果新宿主无法适应它们,纷纷病死;或新宿主免疫功能太强、直接把它们杀光,则扩张计划失败。如果新宿主能与它们共存,并在种群中大面积传播病毒的话,扩张计划就成功了。

图:飞沫传播。

显然,SARS-CoV-2这回“踢到钉子上”了。它们将人类做为扩张对象,但人类的身体有点儿受不了它们,而且人类并不打算与它们长期共存。所以起码在中国境内,SARS-CoV-2的扩张计划已经失败了。

扩张失败≠消亡。

SARS-CoV-2原本就是存在于一些野生动物体内的,它们是给自己的DNA换了几对碱基(变异)后,才跑到人类体内搞事情的。疫情被控制了,就是说,SARS-CoV-2小股试探性的进攻失败了,病毒变异程度不够,变异方向不对,无法与人类共存,但它们的“主力部队”还在自然界中,在许多种动物体内“活”得好好的。

图:多种病毒的自然宿主,菊头蝠。

所以,别妄想消灭SARS-CoV-2病毒,也别妄想消灭作为其载体的野生动物——人类没那么大能耐。与病毒的较量必然是一场永恒的战争,而且笑到最后的未必是人类。

卷土重来???

病毒绝对不希望杀死所有宿主或让宿主无法正常生活——这对它们的生存与传播都是有害的。它们只想偷宿主细胞的能量复制自己,并借宿主的行动把后代传播出去而已,手段很不讲究,但还是遵循着自然法则的。

图:正在入侵细胞的病毒。

所以,SARS-CoV-2病毒会在野生动物体内继续尝试突变,一段时间后换一个马甲再次寻求扩张。在以后的某个流感季,它们很可能以一种新面貌再次出现,传染性更强、致病致死率更低,甚至“学会”伪装,欺骗免疫系统,最后像鼻病毒感冒一样变成一种常见病,与人类长期共存。

这么说人类躲不过去吗?当然不是。

改变习惯,阻断传播途径。

病毒不会自己跑到谁肺里,它们又没有腿。只要日常生活中注意以下几点,人类是可以把致病病毒挡在体外的。

远离野生动物。不吃、不捕、不宠。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不挖鼻孔、不抠眼抠嘴。打喷嚏、咳嗽时要用手肘遮挡,严禁随地吐痰。

每人两双筷子。一双夹菜,一双进嘴。

图:在家闲出屁的网友自制“新冠病毒肉丸子砂锅”🤮🤮🤮

做好个人防护。流感季戴口罩,有症状更要戴。居室要通风。

如有谬误,烦请指正。欢迎喜欢科学的朋友们关注:纯野生科学家。专业化繁为简,每天分享通俗易懂的科学小知识。

疫情也没影响粮食种植生长呀?

欢迎大家阅览《农大知事》栏目,本栏目会为广大读者朋友持续不断地提供“三农”相关常识,欢迎关注!

目前,由于国外的疫情还在蔓延,受此影响,一些国家还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因素的问题,于是就有些国家先行选择关闭了“粮仓”的大门,临时性的叫停了粮食出口。粮食怎么就受到影响了呢?

原则上来讲,疫情并没有对粮食的正常生长产生不利,但经济状况就难以避免的深受影响了,现在粮食不仅是供人们食用的物品,还具备了一定的金融属性,粮食出口的目的也是为了创造经济收入。

当前疫情在其他多国还没有被有效控制的情况下,虽然没有体现在直接对粮食作物生长的影响上,但在农作物的综合管理上,农用物资的生产运输、供应上面等,还是会有一定不利因素存在的。再加上生产者的信心受疫情影响的动摇,粮食产量下降也是大有可能的。

其次,人们的情绪也会受到城市超市抢购食品场景的影响,购买储存粮食的人群就会相应地增加,人们的这种恐慌性的情绪,就会增加粮食流通的难度,势必会有导致粮食被抬高价格的可能发生。

无论对于哪个国家来说,粮食都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保障,不仅粮食不能缺少,并且还不能出现大幅度涨价的现象,粮食不仅是人们食物的需求,还具有金融属性的稳定作用,粮食一旦价格大涨,就会带动多种物价的上涨。

如果出现了粮食与其它物价大涨,在那些相对还比较贫穷的国家,就会出现有人买不起食物的可能,这样一来,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结果,大家就可想而知了吧。对于粮食安全,也是每一个国家不得不着重考虑的问题。

“家有余粮,心里不慌”这句在农村常流传着的一句老俗话,想必大家都知道它所蕴含着的意思,现在农村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更加有过亲身体验家没余粮的感受。因此,在经受此次疫情影响下,粮食安全会更加引发人们的高度重视,也应该迎来了农民好好种粮的大好机会。

粮食缺失那将意味着什么?更应该是老少皆知的事情,这样也就不难想象当前有些国家,会临时性的决定不出口粮食是意味着什么。这也是面对当前形势还不能确定的情况下,先要抓好粮食的充足稳定,以防不测的做法。

相信这种情况也只是临时性的,并不大可能会持久下去,在各国疫情逐渐受到控制后,人们的生活与生产也就会步入正常化,到时候无论是粮食出口,还是其它经济发展又会进入到正常轨道,对于原有的粮食出口国,还会继续出口粮食予以创收。

可以想象,之所以粮食出口国原先会把粮食进行出口,基本上都是因为其国内不能够把多余的粮食消耗转化,只能依靠出口赚取更多的外汇。如果从此不出口了,那也会对他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相信粮食出口被多国叫停都是暂时的现象。

更多关于三农的文章,请点上面的“关注”二字。您的每一次转发与收藏都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您有什么疑问,请在评论区留言,本栏目会尽力帮您解答,谢谢!(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

战场上装死有用吗?

这个问题不是很明确。因为首先应该明确谁在什么样的战场上装死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如果是士兵在战场上因为恐惧或者厌倦希望躲避战斗,完全没有必要装死。在伊拉克战争中有大量士兵在战斗中开小差的报告,比如一个连配合其他部队进攻。战斗时有几名士兵失去联系或者报告被敌人火力压制无法推进然而战斗结束时,失去联系的士兵又冒了出来说可能迷路了或者摔倒了。曾经出现过一个班的美国大兵报告被狙击手压制又不能确定位置一直未进入战斗的情况。

从有战争开始士兵消极情绪和躲避战斗一直都是军队的难问题。从《兄弟连》到最近的很多反映伊拉克战斗的作品和报告中,都有士兵通过自残等方式躲避加入战斗的叙述。而美国军队在伊拉克无论是在后勤,士气还是作战能力等方面都有着优势。然而军队中的消极情绪和悲观态度依旧存在。现在爆出的美军中大量使用违禁药品现象也说明了战争给军队带来的不仅仅是功勋和伤亡。

如果是说在己方交战中陷入劣势或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需要,躲避敌人搜索需要装死的话,这种情况全看演技和运气。首先战斗结束后战果统计是所有军队都非常重视的。装死这种事情又不是现在才有。打扫战场肯定会比较仔细的,搞不好一个击毙就变成一个抓获生擒呢?加上尸体是不可能直接扔大街上的,会有收敛和掩埋。谁也不想在交战中还要面对传染病和恶臭。而且尸体上那些装备也都不会直接就扔进土里的。所以要装死还是很有难度的技术活哦。

不过这并不代表装死完全没有用,在叙利亚就有一个小男孩为了救一个小女孩装死躲过狙击手火力成功把小女孩带到安全位置的事例。

原创不易,军情系悟空问答签约作者,求点波关注

大疫大灾什么意思?

大的疫情和大的自然灾害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