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嬉是什么,乌拉花子指的是清朝时的哪项运动?
早在满人入关前,由于,后金的活动范围主要在东北的高寒地区,所以,常年面临严苛的作战环境,为了适应冰雪中的复杂地形,后金统治者建立了一支能够在冰面上作战的“冰鞋营”。
据《清语摘钞》中“乌拉滑子”记载:“时有费古烈者,所有皆着乌拉滑子,善冰行,以炮驾爬犁,沿脑温江冰层驰往救,一日夜行七百里… …满兵至,巴尔虎特尚弗知。”这里所说的在冰层上驰行的“乌拉滑子”,实际上,就如同现代的冰鞋。
这支部队在满人入关时屡立奇功,清朝建立后,满人的活动范围扩大,不再局限于四季分明的东北地区,冰鞋营就逐渐失去了其军事作用。
史籍记载:这支冰鞋营在入关前共有满人精锐1600人,到了嘉庆时期减编为500人。顺治时期,曾组织冰鞋营进行了一场冰面上的竞技演习,称为“大阅冰鞋”。由于,检阅效果极佳,又有观赏性,所以,历代满清统治者都将“大阅冰鞋”作为每年的保留节目。
每年冬天“三九”一到,宫人便开始筹备举办“大阅冰鞋”。清朝诗人吴士鉴曾这样描写道:“每岁十二月,于西苑三海阅冰嬉,所以习武行赏。御前侍卫率八旗兵队,奔驰迅捷如飞,张弓挟矢,分树五色旗,以为次第。”
由于,每年冰面的厚度不同,所以,举办“大阅冰鞋”的地点并不固定,可以确认的是,每年的“大阅冰鞋”都在西苑举行。
参加冰上检阅的八旗将士们,脚踩冰鞋。这种冰鞋与现代人穿的冰刀鞋相似,工匠在鞋子底部嵌上铁条,减少鞋子与冰面间的摩擦力。冰嬉开始前,皇帝坐在拖床上,冰面上有一大旗,八旗冰鞋营在旗帜旁肃穆而立。
之后,随着一声炮响,冰鞋营应声而动,向着皇帝的拖床飞驰而来,在抵达拖床后依次行礼。在其后的冰球运动中,冰鞋营分成两队,每队由十名士兵组成,双方争抢一只皮革制成的冰球,两队士兵争相追逐,展示勇武。
其实,这项运动有点像是现代的冰球。
早在满人入关前,八旗士兵便借助冰球运动练就一身冰上功夫。后来,“冰鞋营”不再出现在战场上“冰球”运动也成了“大阅冰鞋”中的娱乐项目了。东岩居士在《帝京岁时纪胜补笺》中指出:“冰球,皇帝亦观之,盖尚武也。武备院备侍卫护军人员皆须习此,文人无习此者... ...”
冰嬉图体现民族融合吗?
冰嬉图是一幅表现冰嬉场面的宫廷绘画。满清入主中原后,将他们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冰嬉也带入内地,其内容丰富多彩,呈一代之盛。
1749冰嬉起源于哪个朝代?
有明确记载的是宋代。
冰嬉作为我国北方人民一项传统的体育活动,其由来已早,但具体起源于何时,现无确切考证,但至迟在宋代就有了“冰嬉”的明确记载。据《宋史·礼志》记载,当时的皇帝就喜欢冰上的娱乐活动,在后苑里“观花,作冰嬉”。
明朝时,冰嬉就被列为宫廷体育活动。明末,努尔哈赤已有擅长滑冰的军队。
清朝是中国古代冰嬉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与统治清朝的满族人的风俗习惯有直接的关系。冰嬉是清代宫中流行的众多冰上活动的统称。它既是娱乐活动,也是军事操练。清代,由东北到关内,从宫廷到民间,冰嬉大为盛行,故有“国俗”之称。
古代冰嬉类似什么滑雪项目?
清朝时已经有“溜冰”的称号了。溜冰,又叫冰上滑擦。清代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中说:“冰上滑擦者所著之履皆有铁齿,流行冰上,如星驰电掣,争先夺标取胜,名曰溜冰。”溜冰时要穿着特制的有铁齿的溜冰鞋,有时候还会进行溜冰比赛,从河的一头滑到另一头,以最先到达为胜。冬季时市民经常聚集在护城河进行溜冰比赛,返回的时候则坐人拉的冰床。
清朝有一种冰上运动名为“打滑挞”,非常类似于今天的高山滑雪。在冬季选一个比较陡的坡,用水浇成冰山,高十米左右。滑雪勇士们从最高处滑下,以到地不摔倒为胜。这项运动要使用带毛猪皮的冰鞋,这是一种特制的冰鞋,因为打滑挞从高处滑落,需要非常光滑的冰,同时冰鞋也要非常滑,以尽可能减少与冰的摩擦。
什么是冰嬉?
冰嬉亦称“冰戏”,是我国北方人民一项传统的体育活动。起源于何时,现不可确考。早在宋代之时,皇帝就喜欢冰上的娱乐活动,在后苑里“观花,作冰嬉”。这项活动在元明时期初见规模,至清代而大盛。
进行冰嬉活动所穿的冰鞋是由鞋和冰刀两部分组成。形制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以一铁直条嵌鞋底中,作势一奔,迅如飞羽”(《养吉斋丛录》卷十四),这种冰鞋与现代滑冰所用的冰鞋很相似;另一种是“底合双齿,使啮凌而人不踣焉”(《日下旧闻考》卷二十一引乾隆“冰嬉赋序”),这是一种双刀的鞋,因冰刀安装在鞋底木条两旁,故不易倾跌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