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豹的资料,公元前403年魏国有哪些大才

天美资源网

西门豹的资料,公元前403年魏国有哪些大才?

两件大事儿。

西门豹的资料,公元前403年魏国有哪些大才

第一件,初命韩、赵、魏三家为诸侯。

谁的任命呢?周威烈王,也就是周天子,天下共主!这一任命意味着,从此,韩、赵、魏是合法诸侯了,有实也有名。

韩、赵、魏瓜分晋国,本身是不合周朝礼法的。严格说,这三家在当时就是典型的乱臣贼子。

所以司马温公说了,周天子一朝不官方承认,三晋就一朝没有名分,一旦有一个像齐桓公这样的人出现,三晋就是过街老鼠。

这话未必对。天下大势,浩浩汤汤,少数人的负隅顽抗改变不了什么。但“惟名与器,不可轻假于人”大体没错。

第二件事儿,魏国崛起。

崛起不是一瞬间的事儿,但在经历了多年的奋斗经营之后,这一年,对魏国崛起进行一个阶段性总结。

本文主要讲这件事儿。为了更明晰地呈现,我们分条缕析。

01

从BC453到BC403

BC453年,晋阳大战,智氏灭,韩康子、魏桓子、赵襄子三分智伯土地及大部分晋室土地。

韩氏。BC424年韩康子卒,子韩武子继位。BC408年,韩武子薨,子景侯(韩)虔继位。

赵氏。BC425年赵襄子卒,传位给哥哥伯鲁的孙子(赵)浣,是为赵献侯。BC408年,赵献侯薨,子烈侯(赵)籍继位。不过献侯继位有点波折:赵襄子的弟弟(赵)桓子不乐意,带人把赵浣赶跑了,自己在代当了一年国主,死后,国人暴动杀了桓子的儿子,才又把赵浣迎回来继位。——这里注意一点,春秋战国的国人是一个很特殊的存在,时常有废立之举。

魏氏。BC424年,魏文侯斯继位。魏斯是魏桓子的孙子,《史记-六国年表》没有关于魏斯父亲、魏桓子儿子的记载,是否直接祖传孙尚不得而知。

总之,50年弹指一挥间,当年晋阳大战的主角都退出历史舞台,到BC403年,是孙子辈大展拳脚的时候,而此时,魏国崛起的奠基者,魏文侯已经当了25年国主,锐意改革,25年足够了!

02

何魏国之多才

时势造英雄,英雄也影响时势。这我理解,但我一直无法想不明白,为什么英雄会扎堆出现?

魏文侯礼贤下士,他以大儒卜子夏、田子方为师,驾车经过隐士段干式家,必定直立行注目礼。

——魏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为师,每过段干木之庐必式。

任何时候,礼贤下士都是一种积极的态度,能团结人才。但单单礼贤下士,士却从何来?无法解释。

魏国崛起,不单单有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这种理论家,还有一大批实干家。

后来魏文侯要设立国相,和李克有一段谈话,我通常把它记为李克论相,具体内容后边说。他在这里提到,翟璜给魏文侯举荐的5个人。

吴起,法家代表人物,还是大军事家。

西门豹,治理邺,小时候的语文书上就学过,把巫婆神汉沉河的那位。

乐羊,伐中山,这个大家可能不熟,并不是《乐羊子妻》那个乐羊子。但显然,这位是个挺能在艰难环境中打仗的主。

李克自己,乐羊打下来的中山,就由他守卫善后。

屈侯鲋,给魏文侯的儿子魏击,也就是后来的魏武侯当老师。

当然,还有国相候选,魏成和翟璜,那自然是了不起的人物。

内政外交、文治武功,每一方面,都有俊才可用,偶然也,必然也?

03

魏文侯定的路线

外交上,立信怀仁。

有一次文侯和群臣饮酒,君臣一堂,其乐融融,忽然下起了雨。文侯却命令驾车出去,群臣问为何?

文侯说:“我跟虞人约好了今儿打猎,不能因为喝大了、天下雨就不去”。

这是与人交而有信。

韩、赵有一段时间不对付。韩人就来请求魏国和他们一起攻打赵国,魏文侯拒绝了。赵人也来请求魏国一起攻打韩国,魏文侯也拒绝了。

自然,当时是要得罪这两个诸侯的,但后来韩、赵都听说了魏文侯没有对他们落井下石,就都被文侯的厚道折服了。

这是怀仁!

仁与义,是比武力、智力、勇气更强大的力量。强权能使人一时屈服,仁义却能让人心服口服。

这一点,后来的魏惠王就未必懂,携文侯、武侯之武力,西攻秦、东扛齐,內欺韩、赵,南边没少招惹强楚,终于被齐国打残、被秦国蚕食,一蹶不振,苟延残喘。

内政上,重用李悝为相,变法改革。

具体细节,《资治通鉴》没有叙述。我查阅资料后,大概总结一下李悝变法的主要内容。

1、废除贵族世袭制,建立新的人才选拔机制。——这一点,可以部分解释魏文侯时期何以人才济济。

2、鼓励精耕细作,提高单位产量。实际上,从井田制到土地私有,人的干劲儿自然也是不一样的。

3、发明平籴法。也就是丰收时政府平价买入,避免谷贱伤农;灾年时,政府再平价卖出,避免囤积居奇,伤害人本。这个措施,我们现在甚至都还在用。

4、编制《法经》六篇,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法律著作。

大体这样。我不太能理解,司马光在这里,完全没有提到李悝。

我们知道,司马光的活跃年代和王安石重叠,正逢王安石变法,司马光是反对派领袖。

但如果据此认为司马光有意淡化李悝,却也小看了司马温公的格局。后来的商鞅变法,《资治通鉴》就记述详细。当然,司马光仍旧批评了商鞅,但丝毫没有藏着掖着。

不过,为什么就不写李悝呢?到底为什么?我也不知道。

体现在执行力上,当然由上文提到的一干能臣干将具体实施。

最后,再简单聊下魏文侯的对外攻伐。

战国时代了,这是不需回避的事情。仁义是指导思想,具体操作却还是实用主义。

总结一下。

对齐、楚,联合三晋,站在正义的一方,扛强(齐楚)扶弱(燕)。——文侯武侯时期,魏国的对外战争,大多是三晋共进退。

远交近攻。当然不能向兄弟国家,也就是韩、赵下手,这两个,既是羽翼,也是唇之于齿。那就向西,跨河击秦,向东北隔着赵翻过太行山去蚕食中山。

——这里简单画个草图,提一下魏国对外的天然劣势。黄河、太行在古代都是天险,那河西、中山之于魏国,堪称飞地。强盛时能夺得,衰弱时也容易失去,毫无办法。

最理想的,当然是灭赵吞韩,混一三晋,但这个机会本来是留给智瑶的,魏文侯时,已经不具备这个条件了。

04

李克论相

这一部分,我对照了下太史公的《史记》,《资治通鉴》基本上照搬了原文。

带点私货。《史记》这本书,从语言到写法、谋篇结构,都是神作。个人认为写东西的人,最好能熟读大部,能大段背诵最好。

李克论相这一部分,就有几句值得熟读成诵。

魏文侯问魏成和翟璜谁适合当国相,李克推辞了一番,魏文侯说:“先生临事勿让(多简洁!)”

然后李克就说了:

君不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

此5个排比短句,如何深刻地了解一个人,方法论全在这里了。

最终,魏文侯选了魏成为相。

翟璜还不服气,埋怨李克不替他说话。翟璜就说了,我啥都没说,就说这五句话,然后就知道魏成会当国相。

原因嘛?

魏成的俸禄,十有八九都散出去了,结识了田子方、卜子夏、段干木这些人,举荐给国君,国君把他们当老师对待(师事之)。而西门豹、乐羊、吴起们,国君都当做臣子(臣之)。

高下立见!

李克的解释,个人认为,有些诡辩。但翟璜却是服气的,跟李克说:“谨受教,愿卒为弟子。”

没办法不服气!帝王师是古代士子们的最高理想!

05

吴起其人

吴起这一生,毁誉参半,波澜壮阔。

曾经给大儒曾参当弟子,据说因为人品问题,被曾子嫌弃过。

娶了齐国妻子,在鲁国当将军。鲁国和齐国交战,吴起为了能当将军,就把妻子杀了,最终取得鲁君的信任,带兵打败了齐国。这是杀妻求将。

但鲁国还是容不下他。刚好魏文侯招揽贤才,吴起就去了魏国,在这里得到重用,长期镇守西河,西攻秦,东胁韩。

在魏国带兵的时候,有个故事,很能说明吴起的带兵风格。

他有个士兵,身上出了个毒痈,他亲自为他吮毒。结果这个士兵的母亲听到了,大哭。别人问她哭什么,将军亲自吮毒,多么有排面的事儿。

这位老母亲就回答了:“当年,将军也是这么对孩儿他爹的,结果孩儿他爹打仗很勇猛,总是冲锋在前,然后就战死了。现在吴公又对我儿子这样,我真不知道他会死在哪里!”

与士卒同甘苦,得士卒心,所以吴起能打仗。

但是魏文侯去世后,武侯继位,受了公叔的挑拨,逼走了吴起。

吴起又逃去楚国,和楚悼文王一起在楚国推行改革。

他们本来有机会干出商鞅、秦孝公那样的事业,但楚国公族势力过于强大,楚悼文王死后,公室叛乱,吴起被杀。

虽然吴起机智地抱着楚悼文王的尸体被射死,把那群愤怒的楚国宗室拖下水,有70多家被灭族,但改变不了吴起这一生的悲剧性。

吴起可以单独写一篇。但我们这一轮主要是理清年鉴大事,防止跑偏,简述之后就暂且打住。

只要记住:公元前403年,魏国有很多杰出的人才,而吴起是最具传奇色彩的一位

它的样子是啥样的?

磬 qìng 【名】 (象形。

甲骨文字形。

手又持小槌像击磬的形象。

本义:古代乐器。

用石或玉雕成。

悬挂于架上,击之而鸣) 同本义〖chimestone;musicalstone〗 磬,乐石也。

——《说文》 小华之山多磬石。

——《山海经·西山经》 泗滨浮磬。

——《书·禹贡》 笙磬同音。

——《诗·小雅·鼓钟》 依我磬声。

——《诗·商颂·那》 语寡人以忧者击磬。

——《淮南子·泛论》 钟磬置于水中。

——宋·苏轼《石钟山记》 西门豹簪笔磬折,向河立待良久。

——《西门豹治邺》 又如:磬人(负责治磬的官员);磬工(负责制磬的官员);磬色(玉磬的光彩);磬师(古乐官名);磬管(两种古乐器名) 适宜制磬的美石〖finestone〗。

如:磬石(适宜制磬的美石);磬错(磨磬用的石头) 磬 qìng 【动】 弯腰。

表示谦恭〖bow〗 簪笔磬折。

——《史记·滑稽列传》 又如:磬折(弯腰;卑躬屈膝);磬沼(形容曲折的池) 假借为“骋”。

纵马奔驰〖gallop〗 抑磬控忌,抑纵送忌。

——《诗·郑风·大叔于田》 磬 qìng 【形】 通“罄”。

空,尽〖empty〗 金积折廉,璧袭无理,磬龟无腹,蓍策日施。

——《淮南子·览冥》 汉语拼音:qing 汉字笔划:16 书写笔顺:横竖横折竖横撇撇折折拉横撇竖折横 偏旁部首:石 部首笔划:5 五笔输入:fnmd(86版) fnwd(98版) 汉字解释: 磬qìng 〈名〉 (1) (象形。

甲骨文字形。

手又持小槌像击磬的形象。

本义:古代乐器。

用石或玉雕成。

悬挂于架上,击之而鸣) (2) 同本义 [chime stone;musical stone] 磬,乐石也。

――《说文》小华之山多磬石。

――《山海经·西山经》泗滨浮磬。

――《书·禹贡》笙磬同音。

――《诗·小雅·鼓钟》依我磬声。

――《诗·商颂·那》语寡人以忧者击磬。

――《淮南子·泛论》钟磬置于水中。

――宋·苏轼《石钟山记》西门豹簪笔磬折,向河立待良久。

――《西门豹治邺》 (3) 又如:磬人(负责治磬的官员);磬工(负责制磬的官员);磬色(玉磬的光彩);磬师(古乐官名);磬管(两种古乐器名) (4) 适宜制磬的美石 [fine stone]。

如:磬石(适宜制磬的美石);磬错(磨磬用的石头) 磬 qìng 〈动〉 (1) 弯腰。

表示谦恭 [bow] 簪笔磬折。

――《史记·滑稽列传》 (2) 又如:磬折(弯腰;卑躬屈膝);磬沼(形容曲折的池) (3) 假借为“骋”。

纵马奔驰 [gallop] 抑磬控忌,抑纵送忌。

――《诗·郑风·大叔于田》磬 qìng 〈形〉通“罄”。

空,尽 [empty] 金积折廉,璧袭无理,磬龟无腹,蓍策日施 。

――《淮南子·览冥》磬 qìng ㄑㄧㄥˋ (1) 古代打击兵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悬挂。

(2) 佛寺中使用的一种钵状物,用铜铁铸成,既可作念经时的打击乐器,亦可敲响集合寺众。

(3) 缢杀:“公族其有死罪,则~于甸人”。

(4) 古同“罄”,空,尽。

郑码:BXQG,U:78EC,GBK:EDE0 笔画数:16,部首:石,笔顺编号:1215213355413251 是古代石制的一种打击乐器。

甲古文中磬字左半像悬石,右半像手执槌敲击。

磬起源于某种片状石制劳动工具,其形在后来有多种变化,质地也从原始的石制进一步有了玉制、铜制的磬。

击奏体鸣乐器。

中国古代的石质打击乐器,为“八音”中的“石”音。

磬,最早用于先民的乐舞活动,后来用于历代帝王、上层统治者的殿堂宴享、宗宙祭祀、朝聘礼仪活动中的乐队演奏,成为象征其身份地位的“礼器”。

唐宋以后新乐兴起,磬仅用于祭祀仪式的雅乐乐队。

磬的历史悠久,据先秦文献《尚书·益稷》记载:“戛击鸣球”,“击石拊石”。

这“鸣球”与“拊石”,即是磬在远古时期的称呼。

磬的名称,见于《世本·作篇》,传说为尧、舜时人无句所作。

或传:“磬,叔所造。

”可见,至新石器时代晚期,相当于尧或舜做部落联盟酋长时,磬已在使用。

《吕氏春秋·古乐篇》载:尧命夔击磬“以象上帝”、“以致舞百兽”,描绘出一幅古老的原始社会的乐舞生活场景。

20世纪70年代在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出土了一件大石磬,长60厘米,上部有 一穿孔,击之声音悦耳。

经测定,此磬距今约4000年,属于夏代的遗存,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磬的实物。

商代时磬已广泛流传,制作精美,为王室宫廷乐队所用。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磬作“□”形,左半部像以绳悬石,右半部像一人以手执槌作击状。

1950年春,在河南安阳市武官村大墓出土一件虎纹大石磬,用一块白而青的大石琢成,长84厘米,高42厘米,厚2.5厘米。

正面以刚劲而柔和的阳纹线条,雕刻出一只虎形纹饰,瞠目踞伏,作张口欲吞状,形象刚猛壮美。

其音色悠扬清越,近于铜声,发略高于升C1音。

单个的大石磬,称特磬;多枚音高不同的磬,称编磬。

1935年安阳市侯家庄西北岗商代大墓出土的3枚刻有铭文的石编磬,经测定,其发音分别为:永启↑降b2,永余c3,夭余↑降e3,可演奏简单的曲调。

《诗经·商颂》中,有“□鼓渊渊,□□管声;既和且平,依我磬声”的记载,商石磬大多呈上弧下直的不等边三角形。

西周至战国时期,磬的形状上为倨句形,下为微弧形;汉代以后上下均为倨句形。

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了战国初年的一套石编磬,共32枚(大部已压碎、粉化,完好的共9枚),原分上下两层,依次悬挂于精美的兽座龙首铜架上。

这4组32枚石磬上,都刻有关于乐律的铭文及磬的音名,是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及编磬的珍贵资料。

磬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乐器,它造型古朴,制作精美。

謦的历史非常悠久,在远古母系氏族社会,磬曾被称为"石"和"鸣球"。

当时人们以渔猎为生,劳动之后敲击着石头,装扮成各种野兽的形象跳舞娱乐。

这种敲击的石头就被逐渐演变为后来的打击乐器謦。

謦最早主要用在先民的乐舞活动中,后来 它和编钟一样,用于历代上层统治者配合征战和祭祀等各种活动的雅乐中。

历史上发生过哪些令人拍案叫绝的计谋?

自古至今,世界文明的历史上,让人拍案叫绝的计谋层出不穷,好似漫天繁星闪烁至今。例如二战时期盟军策划的“馅饼行动”。

1943年,盟军计划在欧洲南部的西西里岛登陆,这是从北非进入纳粹德国控制的欧洲的最快的作战线路。但是希特勒在欧洲南部驻有重兵,一旦盟军登陆时遭到纳粹部队的强火力压制,造成的伤亡将难以预料。

为此,英国情报部门精心设计了一招"瞒天过海"的妙计,希望能够分散纳粹在欧洲南部的兵力部署。情报部门将这次行动的代号命名为"馅饼行动",他们选中的行动实施人正是"六翼天使"号潜艇的艇长、时年29岁的朱奥。

4月30日茫茫的大海上漆黑不见五指。早已在西班牙卡迪斯海湾逡巡许久的"六翼天使"号浮出水面,朱奥艇长下令把一个金属箱抬到甲板上,除了艇长之外,没有一个人知道这个金属箱里到底装着什么。

实际上,金属箱里装的正是这次"馅饼行动"的馅儿:英国皇家海军军官"马丁少校"的尸体和拷在他右手上的一个公文包。公文包里有两张剧院演出的戏票票根、一封来自"未婚妻"的热辣辣的情书、几张战略地图,当然最重要的是皇家海军蒙巴顿将军致陆军元帅蒙哥马利的信函,蒙巴顿将军在信中谈到了一个天大的秘密,即盟军计划不久从意大利西部的撒丁岛和希腊南部登陆欧洲。

盟军计划登陆的地点,不是撒丁岛和希腊南部,而是意大利南部的西西里里岛!朱奥亲手将金属箱放到一艘破救生艇上,投入海中。就在那一刻,金属箱上的锁被悄悄打开。

一切皆如所料,海洋的潮汐把"马丁少校"的尸体冲到了西班牙海岸。尸体被西班牙渔民发现后,他们立即报告给了政府。此时,伦敦的报纸已经有讣告发出,称英国皇家海军少校马丁在一次空难事故中不幸罹难。

当时的西班牙名义上保持中立,实际上已经被纳粹德国完全控制。"马丁少校"公文包里的秘密文件让西班牙情报部门喜出望外,在将公文包归还英国之前,他们复制了蒙巴顿将军致蒙哥马利元帅的信,并秘密交给了德国。

希特勒收到情报后,结结实实的吞下了整个"诱饵",蒙巴顿和蒙哥马利两个人的身份让他坚信,盟军真的要从撒丁岛和南希腊登陆了!

德军总指挥部下令加紧修筑科西嘉岛的工事,并增派两个党卫军旅前往撒丁岛驻防。德军大将"沙漠之狐"隆美尔也被派到雅典督查希腊的防御计划,最致命的是,希特勒下令将两个装甲师从苏联战场紧急调防希腊,而当时的库尔斯克坦克战正处在最紧张的时刻。

错误的相信盟军会在撒丁岛和南希腊登陆,使纳粹军队在意大利南部的防御陷入空虚,一切都已无法挽回。1943年7月10日,盟军发起了代号为"爱斯基摩人"的作战行动,并于8月10日成功占领西西里岛全境。是役,德军损失10艘潜艇、740架飞机,另有8000人丧生,13500人受伤,5500人被俘。

对盟军来说,最为宝贵的是,在这次战役中他们积累了宝贵的战略登陆经验,为后来诺曼底登陆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难怪英国的《二战杂志》1995年评论称:“馅饼行动”是一次绝对的胜利。

欧洲中世纪残害女性的猎巫运动是怎么回事?

所谓女巫,是指代欧洲中世纪那些借用巫术、魔法、占星术等所谓超自然能力行事,具有一定知识的女性。在15世纪由于欧洲各地女巫的猖獗,惹怒了本土教会,因此有大量女巫被作为异端处死。猎杀女巫运动一度非常盛行,大约有10多万女巫被教会杀死。继续维护教皇权威,铲除异端,成为死气沉沉中世纪社会的恐怖阴霾和文化污点。

实际上,女巫并不神秘,都是普通的凡人,之所以会被认为使用魔法,有的是因为生计艰难,装神弄鬼。有的是因为不满教会,发展自己。有的是乡村医生,被教会所不容。有的是一些鳏寡孤独,被那些歹毒的村民嫉恨,导致的集体压迫。

有的还是知识工作者和科学家,提出的理论和教会的宣传不符合。总之,可能会有少数犯罪女性,但大部分是无辜的。女巫形象的丑化,还有很多污名化色彩。在很多中世纪典籍里,她们相貌奇丑无比,独自出没,在森林里喃喃自语,没有人知道他们的感情世界。

不仅如此,有的还会熬制药品,懂医术、识草药,能用传统土法子疗伤治病,把诸如蜥蜴、蝙蝠、蜘蛛、毒蛇等动物,在一个大锅里煎煮成浓稠的汤药。由于女巫治病偶尔有效果,逐步就被本地民众认可,影响了教会的利益,当然就惹恼了那些教堂里的修士。于是这些教会就发动宗教舆论,把女巫们形容为老妖婆,妖言惑众,制造幻术,十恶不赦、荒淫无耻。

很多女巫还被说成荡妇,往往是骑着扫帚到处飞,诅咒、投毒、散播瘟疫的魔鬼,宣布他们被告过着不道德的生活,和魔鬼身处一室。可以说,根本都是些凭空臆造、没有根由的罪名。实际上,清除女巫也有文化和教义背景。基督教会认为女人应该服从男人,不应该懂得太多专业知识。况且,如果要拯救民众是上帝的事情,知识女性当然不可以参与。

猎杀女巫运动从1480年延续到1780年,追捕女巫,持续了三百多年。很多良家妇女和乡村女医生被异端裁判判处斩首示众,然后无辜地被烧死在火刑柱上。

在欧洲启蒙运动之后,各国经过了宗教改革,不许指控所谓魔女,女性大学的兴起和受教育权的获得,审判女巫运动才逐渐结束。如果要追根溯源,1486年是女巫猎杀运动的理论化标志。两个多米尼加修道士、德国的审判长詹姆斯·斯普伦杰与亨利·克雷莫,合作撰写了一部名为《女巫之锤》(Malleus Maleficarum)的著作,自此:

打开了疯狂的如洪水般的审判大门。

这本书详细教导女巫猎人和法官如何识别巫术,检验女巫与怎样对女巫施行酷刑的书,加剧了欧洲社会对女巫的偏见与迫害。

甚至,那些罪恶腐败的教士们甚至不管是不是女巫,对于那些不顺从的,一律说是女巫,可以说是女巫审判始作俑者和理论集大成。

秦右史,原创通俗历史,专注民间文化。

李悝为什么能善终?

导语:

李悝变法相比较商鞅变法没有那么出名,但是李悝变法要早于商鞅变法,商鞅就是拿着李悝编纂的《法经》,奉之为经典,才前往秦国完成了变法。也就是说,李悝是商鞅的老师。

李悝是魏国人,李悝变法也是魏国人的变法。魏国最后没有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所以李悝没有商鞅出名。李悝变法的过程中,他本人并没有因为变法而牺牲。可是商鞅却因为自己的变法,最后成了牺牲品,这也是商鞅比较出名的原因。

虽然没有商鞅出名,但是无疑李悝是商鞅的典范,商鞅的几乎全部变法措施,都是跟随着李悝的脚步往前走的。那么为什么商鞅最后被杀,而李悝却安然终老呢?

01支持李悝变法的魏文侯,足足活了77岁。

任何一个国家的变法,其实都离不开君主的支持。商鞅如果遇不到秦孝公,他永远都无法完成变法大业。

同样的道理,李悝变法也是遇到了一位非常优秀的君主,那就是魏文侯。魏文侯支持李悝实行变法,这才使得李悝在魏国变法成功。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於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於民。愚者闇於成事,知者见於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谋於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彊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史记》

变法的结局非常明显,魏国变得异常强大。魏文侯作为一代明君,自然是要感谢李悝,又怎么可能加害于他呢?

商鞅之所以被杀,主要是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上台。秦惠文王跟商鞅之间是有个人仇恨的,加上嬴虔的唆使,秦惠文王必然是要杀掉商鞅。

可是李悝非常幸运,他遇到的是一位长寿的君主。魏文侯活了足足77岁,跟李悝只隔了一年去世,所以有魏文侯罩着他,谁敢动李悝呢?由此可见李悝能够活下来,要感谢一下魏文侯的长寿。反观秦孝公嬴渠梁,他只活了44岁,他死的时候商鞅变法正是如火如荼的时候。当时的商鞅把天下贵族都得罪光了,秦孝公突然去世,使得商鞅完全没有任何依靠。他本身就不是秦国人,又得罪了这么多秦国掌权者,自然是要被害死的。

李悝虽然也得罪了不少魏国的贵族,但是魏文侯一直罩着他,所以变法的整个过程,基本上魏文侯都有参与,这帮贵族要报仇也不敢找魏文侯报仇。

02李悝变法时,魏国刚刚建立,贵族集团尚未有统一利益体系。

三家分晋刚刚结束,魏文侯上台的时候,魏国刚刚建立起来,一切都是百废待兴的状态。当初魏国、赵国和韩国都是晋国的贵族,算不上是一方诸侯。

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去之魏。魏人怨其欺公子卬而破魏师,弗受。商君欲之他国。魏人曰:“商君,秦之贼。秦彊而贼入魏,弗归,不可。”遂内秦。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秦发兵攻商君,杀之於郑黾池。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史记》

那么他们手下的这些家族成员自然也就没有国家的贵族地位那么崇高了。在建立魏国之初,魏国的这帮贵族,其实还没有从过去的状态中觉醒过来。

他们甚至认为天下局势还会变幻,这个时候根本就不是打造贵族利益体系的时候。贵族们想要垄断国家的官场,垄断国家的财富收入,甚至垄断人才,这都需要很长的时间,去打造这样的架构体系。

而魏国刚刚建立不久,这种体系并没有搭建完成。所以说贵族集团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一个长期的适应过程。在他们还没有适应过来的时候,李悝便已经开始实行变法。这对魏国贵族来说,是措手不及的。因为魏国贵族们还没有拧成一股绳,所以根本就没有机会在这个时候对李悝下手。李悝变法如果在晋国实行那就不行了,因为赵魏韩三国贵族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体系,他们当然不会容许李悝损害他们的利益。

所以三家分晋之前,李悝即使有才华,也不敢随意提出变法。一来晋国没有支持变法的明君作为依靠,二来赵魏韩包括智家这些贵族力量,是李悝难以撼动的。

反观秦国的商鞅,他实行变法的时候,秦国已经存在了几百年时间。这些腐朽的老贵族们,早就垄断了国家的所有资源。

商鞅现在要损害这帮贵族的利益,人家自然是绝对不会答应。所以商鞅遭到了秦国贵族们激烈的打击。

03李悝本人早就垂垂老矣,无法撼动贵族集团。

魏文侯去世以后,仅仅一年时间,李悝也跟着去世了。魏文侯活了77岁,而李悝活了61岁。这两个人先后去世证明了什么?

於是以鞅为大良造。将兵围魏安邑,降之。居三年,作为筑冀阙宫庭於咸阳,秦自雍徙都之。而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之。居五年,秦人富彊,天子致胙於孝公,诸侯毕贺。---《史记》

证明了李悝当时早就体力不支了,人生七十古来稀,61岁的李悝,其实岁数也不算小了。贵族集团的利益链搭建的过程中,即使受到了李悝的损害,这个时候的李悝再也无法撼动他们了。

而秦国的情况是完全不一样的,当时秦孝公44岁就去世了。而商鞅却还活得好好的,当时是58岁。

估计商鞅的身体状况比较好,所以他成为了秦国贵族集团统一打击的对象。因为没有了秦孝公以后,商鞅再也没有依靠了。如果商鞅这个时候继续实行那些伤害贵族利益的变法策略,那贵族集团自然是不用再怕他了。秦孝公44岁去世,的确非常可惜,甚至可以说,贵族集团根本不允许秦孝公再活下去。因为秦孝公在一天,他们就没有好日子过。老百姓们自然是非常喜欢秦孝公这样的君主,但是他们掌握不了权力,这才是症结所在。

58岁的商鞅,依旧有能力可以撼动贵族集团的利益,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贵族集团果断出手,商鞅必死无疑。

总结:再说一个阴谋论,李悝当真是安然终老的吗?

李悝变法和商鞅变法,其实都触碰到了贵族利益。变相地为普通民众争取了很多上升的机会,这对民众来说是好事,可是对贵族来说不是什么好事。

因为盘子就这么大,官位就这么多,贵族集团的子弟们都分不过来,还需要排队,普通民众凭什么就能挤进来呢?

为此商鞅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他用生命证明了一切。同样的道理,李悝难道就没有付出过代价吗?历代变法,哪有不牺牲流血的呢?李悝真的是终老吗?

58岁的商鞅,和44岁的秦孝公在同一年去世,因为我们知道商鞅是被秦惠文王和嬴虔给逼死了。那么77岁的魏文侯和61岁的李悝,只相差了一岁,相继而终,难道就一定是安然终老吗?

这世上其实有很多阴谋和秘密,是永生永世都不可能揭露出来的。魏文侯和李悝去世的时间也非常紧凑,就没有李悝被人弄死的可能吗?只是我们对魏国的关注度不够高,后世史学家也是一样,自然是挖掘不出其中的真相了。

参考资料:《史记》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