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鱼案板,航空熔断机制是什么?
熔断措施是指航空公司同一航线航班,入境后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的旅客人数达到5个的,暂停该公司该航线运行1周;达到10个的,暂停该公司该航线运行4周。熔断的航班量不得调整用于其他航线。熔断期结束后,航空公司方可恢复每周1班航班计划。
航班熔断机制是什么意思?
航班熔断是指对某公司航班发出熔断指令,暂停该公司该航线航班运行1周,熔断的航班量不得用于其他航线。
惊心,一航班惊现17个新冠病例,南航触发熔断机制,你怎么看?
民航局的这次熔断触发是应对紧急疫情的保护措施,体现了我国对疫情防控的高度重视和反应速度,同时也凸显了目前国外疫情的严重性,结合近日北京疫情的突发,我们必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应对境外输入的人与物,做好疫情的防控工作。
6月11日,南航孟加拉达卡至广州的CZ392航班中有17位旅客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呈阳性,这是一起重大的境外疫情输入事件。
民航局根据6月初发布的《民航局关于调整国际客运航班的通知》相关条例,在第一时间决定对此实行熔断机制,自6月22日起,暂停该航线四周。而此次事件也是我国民航条例公布以来的首次熔断。
我们从此次事件中可以看出我国对境外输入病毒的严格把关,这也是我国调整民航航班的底线,而熔断机制的设立确实体现了我国将病毒拒之国门之外的决心。
而一个航班上同时出现17名乘客检测呈阳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外疫情的严重性。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提一下目前备受关注的北京疫情,特别是检测出新冠病毒的三文鱼案板。
因为三文鱼自身感染肺炎的几率很小,但在进口运输过程中鱼体被污染的概率极大,而这其实也是境外输入病毒的一种途径,显然,对此我们目前还不够重视。
所以我们在管控人员输入病毒的同时,也要兼顾其他的病毒输入渠道,特别是进口生鲜,因为都是采取冷藏方式,无形中加大了病毒存活的概率,显然这是非常危险的,必须加大力度管控。
观海点评:
此次民航局的熔断机制证实了之前民航条例的合理性,毕竟目前国外疫情之严重超乎想象,而结合目前北京疫情,个人认为我们抗疫工作还任重道远,除了对人员输入的管控,对境外输入的食品也必须加大管控力度。
三文鱼切法?
1.沿着脊柱骨切到尾 整条切的话,要先从腮部一刀下去,沿着三文鱼的脊柱骨,一定要贴着,一直切到尾。 切三文鱼刀具推荐: 切三文鱼一般厨师常用柳刃刀,因其刀刃比较薄,切口平整,可以更好的保留三文鱼的完整性;如果是家里自己切三文鱼的话就不需要这么讲究了,趁手方便即可,但是切三文鱼之前要注意将刀打磨锋利,以免破坏三文鱼肉的美观。
2 拔掉鱼刺 用手顺着竖断面轻轻抚摸,如果有鱼刺的存留会轻易地感觉到,这时需要用把镊子或小剪刀将鱼刺轻轻拔出。
3 去鱼皮 将鱼片鱼皮朝下,放在案板上。一手按住一小块鱼皮,另一手用细长薄刃的刀子割进皮肤和鱼肉的接缝处,开始去皮; 当刀子向前切除鱼皮的时候,边用手将鱼皮扯向相反方向; 刀子反复向前切割,一手持续拉动鱼皮,直到剥离。
4 切片 根据不同的部位将三文鱼片成片即可,一般建议逆着文理切会比较漂亮,背部肉质紧,垂直切片;腹部柔软,切斜片为好
新冠病毒是否来自三文鱼?
一夜之间,三文鱼从中国各大城市的货架上“消失”了。
6月13日,北京西南的丰台区新发地市场公布了采集样本的结果:517份样本中,有45人咽拭子冠状病毒检测呈阳性;海淀区的农产品市场也有1人检测呈阳性。
6月13日,北京新增36例确诊病例;6月14日0时至7时,北京新增确诊病例8例,与新发地市场有关联。新发地市场已于6月13日凌晨3点关闭。
事发地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图源:人民日报)
在新发地市场切割进口三文鱼的砧板上,检测出了新冠病毒。
举国“闻三文鱼而色变”。
只是,三文鱼“下架”的现象是公开曝光的;而为什么“下架”却是没有说清的——很多人以为三文鱼是新冠病毒的中间宿主。
三文鱼被冤枉了。
三文鱼=门把手
近两个月里,从“零确诊”到两天内近百名患者确诊,北京被迫重新进入“战时状态”:不仅公开场所再度关闭,小学再次推迟开学,丰台区有11个居民区被封锁,出京进京也再次受限。
根据新发地官方网站的数据,每天市场上交易超过1千5百吨海鲜、1万8千吨蔬菜和2万吨水果。市场雇用或接待约1万名工人和供应商,给首都北京供应90%的蔬菜和水果。
庞大的人流量和物流量,给病毒传播提供了机会。
这里的病毒究竟来自何处,目前尚需推测。第一种可能是,外地甚至外国的进口海产品、肉类,携带了生产地的病毒,由于进口食品以冷链运输,利于病毒的“低温保存”。一旦温度适合,病毒又得以传播。
(6月14日上午,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第一百一十五场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情况)
第二种可能是,病毒来自进出入市场的人员。
根据这两种可能,三文鱼身上的病毒目前也只有相应的两种来源:生产地的病毒沾染;市场上的人员沾染。
强调“沾染”,是因为三文鱼本身没法感染病毒,也没法复制、传播病毒。三文鱼跟几个月出现在的新闻里的“门把手”“电梯按钮”一样,属于环境物品。
而大规模下架也主要是因为进口三文鱼往往以吨计,沾染病毒的鱼可能数量庞大。货源出了问题,销售渠道也难免有风险。
可能性微乎其微
为什么三文鱼不会感染病毒?
因为SARS-CoV-2属于冠状病毒科、乙型冠状病毒属(WHO,2020)。冠状病毒科有5个属,都只感染鸟类和哺乳动物(Hemida和Ba Abduallah, 2020),而乙型冠状病毒只感染哺乳动物。
2020年4月20日,刊登于《亚洲渔业科学》(Asian Fisheries Science)的论文 《观点:没有证据表明SARS-CoV-2(人类COVID-19病原)会感染水产动物或污染水产品》【“Viewpoint: SARS-CoV-2 (The Cause of COVID-19 in Humans)is Not Known to Infect Aquatic Food Animals Nor Contaminate Their Products”】 ,就证明了这一点。
该论文已经通过同行审议,作者来自联合国粮农组织等16个机构,其中包括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郝彬、黄倢等20名专家。
新冠病毒今年1月暴发于中国武汉的海鲜市场,同时,海鲜的消费大幅度减少,研究者就此展开了调查研究。
作者指出,SARS-CoV-2属于冠状病毒科和乙型冠状病毒属,仅能感染哺乳动物。
“目前,没有证据表明SARS-CoV-2可以感染水生食用动物(例如有鳍鱼类,甲壳类动物,软体动物,两栖动物),因此这些动物在将COVID-19传播给人类方面不发挥流行病学作用。
与其他物体表面一样,水生食用动物及其产品也可能被SARS-CoV-2污染,尤其是在被感染该病毒的人处理时。然而,通过适当的食品处理和卫生措施,SARS-CoV-2污染水生动物或其产品的可能性应该可以忽略不计。”论文中写道。
据论文介绍,感染水产动物的病毒种类繁多,有20多个病毒科,多个属,但它们都不属于冠状病毒科
鱼类和人类的生理性差别过于巨大。一般来说,病毒会与其宿主共同进化出高度特化的关系,所以病毒传播通常具有特异性;一个偶然的突变可能会让病毒感染另一个物种,但新旧宿主之间的差异越大,这种可能性就越小,与哺乳动物之间、甚至是鸟类和哺乳动物之间的传播相比,病毒从冷血动物传播到温血动物身上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H5N1型病毒病(禽流感和猪流感等)流行期间有个典型的例子。很多养蛇的农民用猪肉和家禽副产品等废物蛋白作为蛇的饲料,而H5N1型病毒摧毁家禽家畜饲养业的同时,养蛇业“毫发无伤”。因为“冷血”就是这类病毒疾病的天然生物屏障。
寄生虫警告:别生吃虹鳟
搞笑的是,有些海鲜饭店或商家“求生”过于急迫,竟然打出“本店的三文鱼都是国产虹鳟”的公告—— 用淡水鱼冒充海洋三文鱼,还不是奸商是什么?
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生吃个三文鱼挺难的。肚子里没有三文鱼的基础知识,别想吃得放心。
人们口中的“三文鱼”最常指的是大西洋鲑鱼,拉丁学名Salmo salar。人们发现这种鱼在洄游时会奋力跃上瀑布,就用拉丁语中的“salmo”(意为“上升”)来称呼这种鱼,后来逐渐演变成Salmon。
欧洲殖民者在太平洋也发现了会洄游产卵的鱼类,于是就把这些鱼统统叫“Salmon”,即鲑鱼。为了区分,人们把前者称为“大西洋鲑”,把后者称为“太平洋鲑”。“太平洋鲑”在中国也叫“大马哈鱼”,我们东北人民吃它有好几百年了。
“三文鱼”是 Salmon的粤语音译,在国内就一直沿用了。
名字好记,但是到了饭店怎么区分呢?
最简单的是按价格看,挪威三文鱼(大西洋鲑)市场价在80~100元/斤,虹鳟市场价在30元/斤左右。如果一盘三文鱼刺身价格在50元以下,要么是虹鳟,要么是不新鲜的海洋三文鱼。
从外形上看,挪威三文鱼的脂肪含量更高,颜色有点偏橙黄色,白色的脂肪纹路更白;加拿大三文鱼(太平洋鲑)脂肪含量较少,颜色偏红,白色的纹路不太明显;而虹鳟,最近几年已经“以假乱真”,但相比海水鱼,它的脂肪含量更少,白色纹路很窄,肉质更硬,表面的光泽更少。
从口感上看,切片很厚、入口饱满、鱼油充盈、弹性十足的,是海洋三文鱼;反之则是虹鳟。
综合来看,在中国,价格便宜、肉色偏红、切片偏薄、白色脂肪纹路狭窄且边缘清晰、表面无光泽的三文鱼刺身,基本是虹鳟没跑儿了。
还有一个绝招,问问服务员“你们的三文鱼刺身是不是现杀的?”店家若回答:“现杀现卖!”那就马上退菜吧,毕竟海水鱼都是冷藏的。
虹鳟的英文名是Rainbow trout,拉丁学名Oncorhynchus mykiss,连个“Salmon”都不是。“trout”对应的概念是“鳟鱼”,指的是大马哈鱼属和鲑鱼属中没有跨盐度洄游行为、完全生活在淡水中的一个类群,虹鳟正是这样的淡水鱼,也根本不能叫“淡水三文鱼”。
淡水鱼体内可能携带着多种寄生虫,例如阔节裂头绦虫、肺吸虫、华支睾吸虫(俗称肝吸虫)、颚口线虫等等,佐餐的酱油、白酒、胡椒粉和芥末根本杀不死。淡水鱼做熟了吃最安全。
2018年,《生食三文鱼》团体标准发布,里面赫然将“虹鳟”列入三文鱼。这项标准出台的三个月前,官方媒体曾播放过一段介绍青海省龙羊峡水库一个大型淡水养殖场的视频。
视频说,该养殖场提供了中国市场上三分之一的三文鱼。标准颁布后,虹鳟在中国正式属于“三文鱼”了。
全球各地都有这样的例子,绝大多数是商家的个人行为——比如把黄尾鱼(Yellowtail)标为“鲯鳅鱼”(Mahi mahi),把海鲈鱼(Sea bass)标为“大比目鱼”(Halibut),更有把钢头鳟(Steelhead trout,一种生活在海水中的鳟鱼)贴上鲑鱼的标签来卖的。其他国家的监管机构把这些替代品定性为“经济欺骗”。
三文鱼蛋白质含量很高,张文宏医生就劝大家常吃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提高营养的摄入质量。 洗刷干净“冤情”后,三文鱼还是可以多吃点的,只是千万记得擦亮眼睛。
现在又怕不卫生?
想吃三文鱼片,现在又怕不卫生,可以吃吗?
近天自从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海鲜三文鱼摊位案板上,防疫取样调查人员发现有新型冠状病毒存在。这个惊人的发现,经过调查研究人员检测,三文鱼并非新冠病毒的宿主,但并没有否定三文鱼没有携带新型冠状病毒的存在。因为,尽管三文鱼不是新冠病毒的宿主,但是不能排除在三文鱼打捞、运输、加工到冷冻过程中,没有受到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病患者、无症状病毒携带者的泡沫污染的可能性。这样一来,北京所有农贸市场、海鲜产品市场、超市、商店和菜场,凡是所有销售三文鱼的产品,全部下架封存,不得出售,防止新冠病毒再次扩散传播。~~
第一,三文鱼成为这次疫情爆发的导火索。这次从北京新发地农产品贸易批发市场是发生的新冠疫情,目前只有从三文鱼摊位案板上发现新冠病毒的存在,充分说明了进口冷冻三文鱼包装和冷冻三文鱼体上是携带有新冠病毒的,已经成为这次疫病来源的一个崭新的亮点,成为防疫工作的焦点问题。目前各地在这一三文鱼案板上的惊人发现听到的警钟,马上所有市场上出售的三文鱼产品全部下架,成为这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导火索。
第二,三文鱼是否携带新型病毒还没有定论。现在,三文鱼案板的惊人发现后,仍然没有在三文鱼体内找到新冠病毒的存在,还在继续研究探索中,仍然没有出现新的结果。目前,在科学研究结果未出来之前,谁都不能说三文鱼究竟存不存在新冠病毒,是否是病毒的携带者,还是在三文鱼打捞、运输、加工、冷冻和进口等等过程环节中,被污染所致,仍然没有定论。因此,三文鱼只能是这次新冠病毒携带者嫌疑对象。
第三,已经家里购买到了三文鱼的消费者一定不能生吃。目前,防疫和卫生方面初步判断确定新冠病毒可能来自进口冷冻三文鱼产品,我们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必须信其有,绝不能信其元。现在,全国各地的三文鱼产品全面下架封存,禁止出售和食用,都是出于整体国民的疾控防疫、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来考虑的,并无它意,望所有的民众都要理解和支持。目前,有些家庭已经购商和贮存三文鱼,①最好停止食用,封闭贮存。②坚决反对生食,建议熟透后食用。③是食用前一定要做好三文鱼的清洗和自我保护工作,避免感染病毒。
【以上是本人观点,如有不妥,请大家在留言区处留下你宝贵的意见,并积极参与评论,特邀请大家关注三农达人鄂东三农,一起探讨三农问题!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删除。】病毒来自冷冻的三文鱼的依据从何而来?
没有达成这样的认识吧,只是说三文鱼案板上发现了病毒,这个病毒是不是三文鱼自身就有的目前也没有达成共识。三文鱼本身不能感染病毒,就是说它不是宿主,但有可能在加工或冷链运输过程中被污染了。但我有个疑问,难道只有三文鱼案板上发现了病毒吗?别的地方没有检测到吗?如果有,为什么只说三文鱼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