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怎么读,易儒道禅各有哪三句真言?
一、《周易》是中华民族上古生命智慧结晶,它蕴涵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价值理想,三句真言是:(一)生生之谓易。
包括两层含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二)保合太和。天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二、儒家三句真言:(一)以治平为本。格物、致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二)以仁为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三)以和为贵。和在“五经“中是重要思想。《国语》讲“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三、道家三句真言:(一)无为而治。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无为而无不为。(二)有无相生。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三)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四、禅宗三句真言:(一)识心见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万法尽是自性。(二)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者,于念而不念。(三)顿悟成佛。禅读一字多音?
两个读音,一个shan(第四声)一个chan(第二声)
四圣试禅心唐僧性格特征?
唐僧心中慈悲:比如白骨精装成女子、又装成老婆婆、再装成老头子,他就马上受骗了;比如在五指山下遇到孙悟空的时候,就觉得难受,救了他一把。
孙悟空爱憎分明、充满斗志、充满辨别力:比如大闹天宫,搅得天上乱七八糟;比如他遇到白骨精的时候,一眼看出就不是好东西,打杀了她。
猪八戒好吃懒做、孽根未尽、贪恋富贵享受:比如在女儿国,猪八戒就显露出他的好色本性来;又比如在濯垢泉,看到大堆美女洗澡就冲进去,结果被捉。“四圣试禅心”时,八戒贪色,做了一夜“绷巴吊拷女婿”。
沙和尚老实忠厚本分:“四圣试禅心”时,唐僧要他留下招赘,他表示“宁死也要往西天去,决不干此欺心之事”。红孩儿捉去了唐僧,八戒和悟空提出散伙的话,沙僧一听,便“打了一个失惊,浑身麻木”劝说二位放弃这种想法,努力营救师傅。
《西游记》
孙悟空:本领高强\爱好自由\疾恶如仇\敢于斗争\
猪八戒:憨厚纯朴\吃苦耐劳\面对妖怪,从不屈服\对事业缺乏坚定的信念\遇到困难,就畏缩动摇\爱占小便宜\嫉妒心强\好搬弄是非\贪财好色\
沙和尚:憨厚纯朴\对师傅忠心耿耿\诚实\
唐三藏:信守宗教信条的佛教徒\无原则的慈悲\胆小弱偌\有时误信谗言,颠倒是非\
主要情节:
《西游记》由3部分组成.第一回至第七回,写孙悟空的出身和大闹天宫的故事;第八回至第十二回,写取经的缘由.第十三至第一百回,写孙悟空和猪八戒 沙和尚一起保护唐僧到西天取经,经历八十一难,终于取回真经,得成"正果"
这边是个单字?
字源解说
单,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戰”的省略,表示战争。禅,金文(示,祭祀,祈求)(单,“戰”的省略,战争),表示祈求息战。造字本义:祭天求神,免于争端与战乱,赐予和平安宁。篆文承续金文字形。隶书将篆文写成“禪”。俗体楷书将“禅”正体楷书“單”的简化成“单”。在古代哲学体系中,精通军事谋略为“智”* ,清心净虑、洞察真相为“慧”* ;醒来感知清晰为“觉”* ;明心见性、发现自我为“悟”* ;简单无为、自然率性为“禅”。
禅是在梵语中为“禅那”的略称,义译为静虑,是制心一处、思维观修之义.禅,也是“禅定”的略称.“禅定”一语是梵语“禅那”的略称“禅”和梵语“三摩地”意译(略译“三昧”)的“定”的梵汉结合而成.“禅”是汉语中的外来语.禅那和三摩地都是印度各宗教所通用的术语.禅定还有瑜珈、止观等异称.
由禅引申出来相关联的禅语是很多的,诸如:禅观、禅定、禅心、禅意、禅味、禅风、禅机、禅悟,以至禅诗、禅画,等等.
在印度,禅定可以说是最古老的一种修行的方法,早在佛教成立之前即已盛行.佛陀立教,把“戒、定、慧”立为基本三学,是每个佛教徒必须修持的根本法门.佛教传入中国后,历代祖师和各个宗派,无不以禅定或禅观为其修行和立宗的根本.
关于禅,历代禅师和古今研究禅的学者有关论述很多.很多论述对现今修习者的心理建设,有直接或间接的感染力.
台湾耕云先生讲禅是“无念、无相、无住”.无念是心离好恶、取舍、憎爱,远离一切来自“前尘缘影”的分别想念,而非舍弃正念、正思维、无相,并不是否定外在一切事相,而是心不被外在的事物牵制.无住,是不让心停留在任何一个地方而产生执着,念起即觉,觉之即忘,活泼无染.
“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为禅.”“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禅宗六祖如是说.
从现代意义上来理解,禅是一种“冥想”,并用冥想的方法达到入定的境界.禅的内容,则是很难用言语文字表达的,必须亲身去体证.
对于没有修过禅的人,很难理解禅的内容,就像一个从未看过、吃过椰子的人,无论你如何形容椰子的颜色、形状、味道,他都无法领会,除非他亲自去品尝.
对于尚未进入禅门的人,禅是不能用语言文字来说明的东西,也无法依靠语言文字的说明来了解它.但语言文字却能引导或指示初学者如何去亲自体验它.因为禅的经验就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要靠自己品味.
如来禅和祖师禅的区别?
禅,具云禅那(Dyana),这是梵语,译成中国文为静虑。禅那的本体为寂静,而又具足审虑之用,故曰静虑。静就是定,也就是止;虑就是慧,也就是观;定慧均等之妙体叫作禅那。
最初,释迦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迦叶尊者,破颜微笑,这是在西域禅宗的初祖。到了第二十八代,达摩祖师,在梁魏时代来到东土,为东土禅宗的初祖。达摩祖师以下,慧可大师领得无言心印,为第二祖,僧璨大师为三祖,道信大师为四祖,弘忍大师为五祖。弘忍大师以下,有慧能神秀二位大师;慧能大师之禅法行于南方叫做南宗,神秀大师之化盛于北地,叫做北宗。
南宗的禅法,纯粹得祖师禅之神髓,北宗的禅法,有些如来禅的痕迹,这是他们两宗的特异点。六祖慧能大师之下,又分出南岳、青原两系,南岳传于马祖,青原传于石头。马祖之后最盛行,辗转传持;而又分出伪仰、曹洞、临济、云门、法眼五家。到了宋朝,临济之下,又附扬岐、黄龙两个支流。总起来说,就是五家七宗。
中国之称为“禅宗”,始自李唐时代,故中国之禅宗也就在那个时候最振兴!
天台宗门庭讲修止观,不讲参禅,其实修止观和参禅用工的方法虽不同,然而它成佛的目的却是一样。参禅是抱定一个话头,从疑中去参悟;止观是大开圆解之后,从信中按照一定理路去修证。止观是以慧门入手,先悟后修;参禅是从行门入手,先修后悟。(上根利智,亦有修悟同时者。)
从慧门入手的,如让人先睁眼而后行路;从行门入手的,如让人先行路而后睁眼这就是因为众生的根器有“法性”与“慧性”之不同,“法性”根器者,自以修门先入为相应;“慧性”根器者,自以悟门先入为相应。
如密宗,为“法性”人多,故以修法是尚;台宗为“慧性”人多,故以悟理为先。这里所谓悟,并不是开悟、证悟,而是承佛所说诸了义经之法相,启后学之解悟,然后用性德能观之智,而观所观之境,由此才能证悟。虽修悟先后各殊,然修极自悟,悟极是修,亦未尝二致。
不过从行门入手的,是刳旧习而力猛,很容易走岔路,——如无闻比丘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从慧门入手的,是克旧习而力弱,很容易走入轻狂。修止观的,初修空观,次修假观,后修中观。参禅的人,初破当面关,次破重关,后破未后关。
禅之中,还分如来禅与祖师禅;例如所说的“禅那”“止观”“无所住而生其心”这都是如来禅。
“天龙一指”“临济四喝”“云门饼子”“赵州茶”“如何是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看念佛的是谁”这都是祖师禅。古德说:“如来禅好悟,祖师禅难明。”记得在禅宗里有这么四句话:
空手把锄头,
步行骑水牛,
人在桥上走,
桥流水不流。
像这些话,都是机锋话,能够参透就算开悟。
如来禅,能契机契理,因地因人因时而教。教之中,又有权有实:如藏教者,契小机契真谛,纯权无实;通教者,既通小机契真谛理,亦通大机契三谛理;别教三权一实,契大机及契但中理;圆教纯实无权,契最上大机,及契圆中理。
祖师禅,但重契理,多不能通权俯就契机。世间禅,但能契机,不能契理。(如九次第定,就是这样。)契机契理者称名为经,契理多不契机者,称名为语录,契机不契理者叫做学说。
止观是中国的译音,梵语名奢摩他(Samatha)译云止;梵语名毗钵舍那(Vipasyana)译云观。止就是止于谛理不动的意思,也就是止息妄念的意思。观是观照,观智通达,能够契会真如。
若就所修之方便而言,止属于空门和真如门,缘无为之真如而远离诸相;观属于有门和生灭门,缘有为之事相而发达智解。
若就所修之次第而言,则止在前,先伏烦恼,观在后,后断烦恼,正证真如。止伏烦恼像磨擦镜子一样,镜子磨光的时候,一切尘垢都没了,(就比如已经断惑。)再能够显现一切万象,(比如证理)这就是观。
然而止观是二而不二的,以法性寂然就是止,法性常照就是观。观必寂然,观就是止,止必明静,止就是观。
在罗什法师的《维摩经注》里说:“系心一处名为止,静极则明,明即慧、为观。”
《起信论》上也说:“止谓止一切境界相,随顺奢摩他观义故,观谓分别因缘生灭相,随顺毗钵舍那观义故。”
《摩诃止观》上说:
“无明即明,不复流动,故名为止;朗然大静,呼之为观。”
天台智者大师,从南岳大师传受三种止观:第一是渐次止观,初浅后深,像登梯子升石阶一样。修的时候,最初要持戒,次修禅定,然后渐渐修实相。当时智者大师,曾按照这个义意和层次,说《禅波罗密》十卷。第二是不定止观,前后互更,像金刚宝在日中的时候一样,现象不定,无别之阶位,也随众生之根器不同。或前浅后深;或前深后浅,或浅深事理顿渐不定,智者大师曾依之说《六妙门》一卷。第三是圆顿止观。一念具足空假中三观,缘真俗中三谛理,初后不二,自最初缘实相,至于最后,都是行解具顿。智者大师,也曾按照圆顿止观的义理和层次,说了十卷《摩诃止观》。唐朝湛然大师,又撰《止观辅行》四十卷,专门解释《摩诃止观》。
湛然大师,他自己有著的《止观义例》两卷,内中分七科来解释圆顿止观,还有《止观大义》一卷。
此外,陈朝南岳慧思大师,著有《大乘止观》四卷,内中分五门:(一)是止观依止,(二)止观境界,(三)止观体状,(四)止观断得,(五)止观作用。在最后还有指出的礼佛止观,食时止观,及大小便利止观。上面这些著述,都是对修止观极重要的,很值得去研究。~~~原著:倓虚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