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年,万历十五年主题思想和写作背景?
主要思想 《万历十五年》以1587年为关节点,在历史的脉络中延伸,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的历史大事与人物着手,记叙了明朝中晚期的种种社会矛盾和开始走向衰败的迹象
黄仁宇在1959年完成其博士论文《明代的漕运》后,感到自己对明代的财政制度只有一知半解,为了解决自己的疑惑,于是开始广泛搜集明史资料,另参考奏疏笔记、各地方志,搜寻有关的新旧著作,耗时7年,于1978年写成《万历十五年》。为什么万历十五这本书叫万历十五?
因为万历十五年这本书是讲万历十五年的历史,所以叫《万历十五年》。
《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创作的历史学著作,首次刊行于1981年。
《万历十五年》从“大历史观”的研究视角出发,选取了明朝万历十五年(1587年)作为考察切入点,运用历史小说的叙事模式和传记体式的章节,通过对关键历史人物悲惨命运的描述,探析了晚明帝国走向衰落的深刻原因。这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大历史观,即宏观的、系统的历史,也即“从技术的角度看待历史”。
万历皇帝三大政策?
万历三大征指明神宗万历(1573-1620年)年间,先后在明朝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分别为李如松(李成梁长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的宁夏之役;
李如松、麻贵抗击日本丰臣秀吉政权入侵的朝鲜之役;以及李化龙平定苗疆土司杨应龙叛变的播州之役。这三场大战巩固了中华疆土,维护了明朝在东亚的主导地位。
宁夏之役自1592年(万历二十年)二月十八日延至九月十八日。朝鲜之役第一回冲突自1592延至1593年(万历二十至二十一年);第二回冲突自1597延至1598年(万历二十五至二十六年)。播州之役自1599延至1600年(万历二十七年至二十八年)。
而实际上万历时期大规模军事行动还包括万历十一年(1583年)至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的明缅战争,以及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与后金的萨尔浒之战,但两次皆是明朝失败。
明朝万历年间是怎样一个时期?
明朝万历年是一个由盛转衰的时期。万历前十年国家兴盛,史称万历中兴。但等到明神宗当政期间,皇帝长期怠政,使明王朝中央政府几乎陷于瘫痪,导致国力衰退。
万历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明朝使用此年号共48年(1572-1620年),明神宗在位前十年,由于年幼,由母亲李太后代为听政,太后则将一切军政大事交由张居正主持裁决,实行了一条鞭法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对外军事也接连获胜,朝廷呈现中兴气象,史称万历中兴。
张居正死后初期,万历帝尚能保持对朝政的兴趣,但不久就开始怠政。他先采取非常手段,摆脱张居正、冯保和李太后的影响和控制,表现出一定的魄力和能力。但万历皇帝并没有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而是居功骄傲,怠于政事,从励精图治到消极怠政。
万历十四年后,万历帝就开始连续不上朝。李太后年纪渐大,对明神宗也实在无力再管束。最后万历帝竟三十年不上朝,只在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勉强到金銮殿上,许多朝臣都没见过皇帝一面,导致国力衰退。
万历十五年是明朝末年吗?
不是。
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国,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
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