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的核心,墨家文化的核心是什么?
1.墨家主要代表人物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名翟(dí),鲁国人。木匠出身,制造器械的技艺跟当时的著名工匠鲁班齐名。有学者认为由于长年室外劳动,晒黑了皮肤,故称其为“墨”;也有人推测木工操作离不开墨绳,故以“墨”冠其名。据说他早年学习过孔子的儒家学说,觉得儒家的礼过于繁琐,特别是厚葬办丧事,浪费钱财,致使百姓贫穷,对国家对人民有害;所以抛弃了儒学,自创一派。一直到战国末年,跟儒学并称为两个“显学”,有相当大的社会影响。墨子有众多的弟子,并组织起来,成为一个纪律严明的帮会团体。《墨子》一书记载墨子及其弟子的言论,由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而成。2.墨家的主要观点墨家的主要观点可归结为十大主张:“兼爱”:不分亲疏地相爱。儒家鼓吹的仁爱是第一爱父母,第二爱兄弟姊妹,然后再按师、长等排下去。墨家爱得一律平等,被孟子斥为“无父”。“非攻”:反对战争。当时各国争相兼并,给无论哪一方的人民都带来灾难,墨家要用爱来消灭战争。“尚贤”:推举有德有才的人到官位上,排除出身、地位这些等级因素。“尚同”:统一是非标准,并在统一的标准下赏善罚恶。“节葬”、“节用”、“非乐”:在日常衣食住行方面注重节约,节制奢侈的欲望。办丧事提倡不分贫富贵贱,一律用较简朴的棺木,反对守孝期过长而浪费大量时间。墨子还反对儒家繁缛的礼乐和王公贵族的享乐生活。“非命”:反对命运确定一切的说法。贫富、赏罚、寿夭、治乱等等都不是命中注定的,可以靠人的努力加以改变。“尊天”、“明鬼”:墨子把兼爱和非攻说成是天的意志,而天或鬼就充当着赏善罚恶的执行者。3.后期墨家的逻辑学贡献墨子以后,他的继承者有三派,对墨子的学说作了不同的解释和发展。今存《墨子》一书中的《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共六篇文章,论及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和逻辑知识的探讨;是墨子的某一派后学者们所写,后人统称上述六篇文章为《墨辩》或《墨经》。一般认为后期墨家是战国末期非一人一代的学者。在诸子百家中,唯有墨家直接从事手工业生产实践,所积累的经验有提升创立为一门学问的要求。《墨辩》力图用定义法界定一些几何概念和物理概念等。例如:“圜,一中同长也。”“景(影),二光夹一光,一光者景(影)也。”“梦,卧而以为然也。”《墨辩》还力图从概念、判断、推理各环节全面总结思维的规律。它把表达概念的“名”细分为“达”(物名)、“类”(种类名)、“私”(专用名词)。它还涉及直言判断中的周延与不周延问题:“爱人,待周爱人而后为爱人。不爱人,不待周不爱人;有失周爱,因为不爱人矣。乘马,不待周乘马然后为乘马也;有乘于马,因为乘马矣。逮至不乘马,待周不乘马而后为不乘马。此一周而一不周者也。”至于推理,《墨辩》概括出“辟”、“侔”、“援”、“推”等方法,类似今天所说的论证、演绎、援引、归谬等说理形式。在诸子百家中,《墨辩》所创立的这套逻辑科学体系达到了当时最高的抽象程度,是难能可贵的。
小学生如何践行齐鲁文化儒家思想?
收到头条君的问题邀请#小学生如何践行齐鲁文化儒家思想?#
齐鲁文化的核心是儒家学说,儒学思想对中国文化影响很深。很早就传播到东南亚国家,在日本和韩国,儒学文化影响至今都很明显。据学者研究表明,儒家思想推动了欧洲现代启蒙运动。我国已经在88个国家建立了282所孔子学院,较好地传播了中国文化和儒学思想。
一、小学生践行齐鲁文化儒家思想的意义: 1、学习践行儒家文化是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需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历史学家认为,中华文明具有如此长久的连续性,证明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必有一伟大的力量寓于其中。这个力量就是我们的中华优秀文化和它所滋养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它赋予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是坚定中华文化自信的需要。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说“杀身以成仁”,孟子说“舍生而取义”,都是认为道德信念的信守和道德理想的坚持可以不受物质条件影响,在一定的条件下比生命还重要。除了这些核心理念,几千年来中国文明确定地形成了自己的价值偏好,即责任先于权利,义务先于自由,社群高于个人,和谐高于冲突。 2、学习践行儒家文化是提升自我修养的需要。 《大学》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学习儒家思想,是践行完善自我,提升自我文化修养的需要。 二、 小学生践行齐鲁文化儒家思想的方法: 1、与国学经典相结合,建立优秀传统文化教材体系。孔子的《论语》编入了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在小学语文教材上鲜有涉猎,建议编入语文国学经典阅读教材,在山东省的齐鲁版传统文化教材上面就有孔子学说的文章。让学生立足孔子“万世师表”的巨大影响力,丰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传统师道内涵,发扬爱生如子、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现代师德精神,着力推动传统文化建设。 2、与语文诵读诵唱相结合,增强学习的实效性和趣味性。可以开展晨读颂唱活动、开展知识竞赛、开展小学生演讲比赛、手抄报比赛、学生汉字书写大赛等丰富活动载体。 3、与游学游玩活动相结合。可以让教师或者家长带领学生参观孔庙、地方文庙等纪念孔子的旅游胜地,让孩子走向社会、走向自然,从社会这本无字之书吸取丰富的营养,孕育宽厚的人文底蕴。焚书坑儒的儒与独尊儒术的儒是一码事吗?
【儒家只是诸子百家之一,国学也不等于儒学。】
甲骨文、金文里都没有儒字,说明一件事情,西周没有结束之前,儒家这个学派还没有正式诞生。甲骨文、金文里有“需”字,需字是一个大人腋下有水,有人解读为“体弱出汗”,也就是说这个人真的生病了,需要治疗,这是需字的原意。后来有人解释说,甲骨文、金文的“需”就是“儒”字,假借字而已。冷清先生认为,这是不成立的,需和儒是两个字,春秋以后的篆文才出现儒字。“儒”字的真实含义是,一个需要帮助的人身边来了一个人,儒字的原意就是“帮助病危之人的人”。
儒字的含义既然是帮助病危之人的人,岂不是医生、大夫、郎中吗?儒家既然不是医生、大夫、郎中,那么儒家来干什么呢?需要帮助的人已经没得救了,需要料理后事了,儒家就出现了,儒的真实含义是:“料理后事的人”。儒家的前身,是在八千年以前,伏羲制定男女偶婚制度以后,专职的承办婚丧嫁娶的“乐人”。人类埋葬死者,已经有几万年的历史,那时候的古人还是群婚制,结婚是不需要礼仪的,死人埋葬也没有具体的礼仪。
人类考古发现,一万年以上的人类墓葬坑,除了墓主人的随身之物,几乎都是没有多少墓葬品的。距今八千年以前的墓葬出现了各种规格的陪葬品,根据人的身份不同,陪葬品的多少不等。为什么,距今一万年到八千年,人类的墓葬出现墓葬品,因为人类由男女群婚制走向了男女偶婚制,人类进入真正的文明社会了。群婚制不需要礼仪,只要男女愿意就可以性结合。偶婚制的特点是配偶固定,还要防止其他人参乎,家庭的诞生就需要礼仪和制度的约束保证。
氏族部落中主持婚丧嫁娶礼仪制度的,主要是部落酋长、祭司、乐师等等,部落酋长、祭司是部落中的上层人物,只是象征性出席婚丧嫁娶礼仪,真正主持仪式的就是那些乐师了。经过几千年的演变,主持婚丧嫁娶礼仪的乐师专业化了。当五千年前,国家诞生以后,主持婚丧嫁娶的“乐师”们,一小部分升华为主持国家礼仪的乐师,大部分还是继续原来的工作。当然,儒家前身“乐师”的地位,还是不能和祭司相比的,但是儒家的前身高级乐师,已经跻身到上流社会了。
《史记•周本纪》记载,殷纣王杀王子比干,囚禁王叔箕子,殷纣王的乐师:“太师疵,少师疆抱殷之乐器投奔周。”周武王誓师伐纣:“殷商有重罪,不得不讨伐殷纣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殷商灭亡周朝创立,可惜,周武王四年后就驾崩了,西周的新秩序尚未建立完善。武王之子13岁的姬诵即位为成王,周公旦辅政。周公旦主要做了三件大事“平定三监”,营建洛邑,制定周礼。周成王亲政后,重新分封诸侯,启用周公制定的礼仪制度。
周王以下,分封五个等级贵族爵位,公、侯、伯、子、男,伯爵以上的诸侯国,均由周王直接管理,伯爵以下的方国,由公、侯、伯诸侯国节制。周礼规定,鼎和钟是国家神器,天子九鼎、公爵七鼎、侯爵五鼎、伯爵三鼎,子爵、男爵一鼎。钟(编钟)是周礼的重器,编钟的规模大小根据爵位高低,也分成几个等级。天子之驾(马车)九驷,公爵七驷,侯爵五驷,伯爵以下三驷,宫廷、府宅的规模大小都有不同的规制,连死后的陵墓也有严格的等级规制。周礼就是一整套等级森严的礼仪制度,是不可以混乱、违背、僭越的。
儒家的前身乐师参与制定了周礼,并且也是周朝礼乐制度的司仪,国家和地方的重大活动,诸如朝会、庆典、礼宾、宴会、国葬等等事物的礼仪,寻常百姓家里的婚丧嫁娶的礼仪,都是掌握礼乐制度的司仪乐师们主持的,春秋时期,社会上就把这些人称为“儒”。《礼记•儒行》:“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与?’孔子对曰: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常居宋,冠章甫之冠。丘闻之也,君子之学也博,其服也乡。丘不知儒服。”
什么意思?鲁哀公问孔子说:先生穿的衣服,是儒家的服饰吗?孔子回答说:孔丘少年时候,住在鲁国,穿的是宽大衣袖的衣服,成年后多在宋国居住,戴的是峨冠博带的帽子。孔丘听说,君子之学是很渊博的,他们的服装都是家乡特点。孔丘不知道什么是儒家的服装。刚开始,孔子对鲁哀公称其为“儒家”,是有一点反感的。但是,孔子接下来,就顺着鲁哀公的话往下说,接受了儒家的称谓,孔子总结了儒家的核心思想和行为原则:“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谦让。”
社会上把主持礼仪的司仪、乐师称为“儒家”,孔子接受了这个称谓,并且说出了自己的主张,孔子的服装也就成了儒家的服装。孔子所在的春秋时期,周朝的礼乐制度,不断地被诸侯们僭越,孔子称其为“礼崩乐坏”,孔子主张的是“恢复周礼”“克己复礼”,就是想恢复西周时期的社会秩序。孔子生前为实现“恢复周礼”的理想,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得到的结果是四处碰壁。孔子后的几百年里,孔子的徒子徒孙们不遗余力的推销“恢复周礼”。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任用方士为自己求寻“长生不老药”,任用儒家制定国家、宫廷、地方的礼仪行为规范。但是,秦始皇灭亡六国实行郡县制,而儒家们要恢复周礼,这就和秦始皇的郡县制格格不入了,这时候的儒家们也不懂得变通,一味的强调恢复“周礼”,势必要恢复西周的分封制,这和秦始皇的郡县制背道而驰,李斯曾经写文章说:“侠以武乱法,儒以文犯禁”,秦始皇逐渐对儒家失去了信心。
秦始皇认为他的功绩要大于三皇五帝,他要上泰山封禅,让儒家们主持泰山封禅大典的礼仪。因为秦始皇不重用儒家,朝野的儒家儒生们心里有很大的怨气,儒生们就私下交头接耳的说:“秦始皇没有资格封禅泰山”,对秦始皇封禅泰山采取消极抵触行为。秦始皇在泰山封禅时,扳倒毁坏了黑帝神像牌位,儒生们一致认为秦始皇不尊敬上古神灵,个别儒生私下诅咒秦始皇,这是导致秦始皇要灭儒家的导火索。
徐福欺骗秦始皇能找到蓬莱仙山,能找到长生不老之药,秦始皇给他三千童男女,大批的金银财宝,徐福乘船出海后就再也没有回来。宫廷中的方士们炼制丹药失败,却骗取了巨额的钱财,秦始皇承受不了被欺骗,决心对儒家和方士要下手了,四百多名儒生和方士被逮捕,并且在市井之中被坑杀。秦始皇还下令,六国藏书除医书、农书外全部焚毁,这就是“焚书坑儒”。没有被坑杀的儒家、儒生们,全都躲藏到民间去了,天下的书籍基本被焚毁,只有少量的书籍被诸子百家偷偷藏起来,躲过了一劫。
儒家在汉朝的地位不如法家、道家,汉朝治国用的是道墨家的“黄老之术”,儒家进入朝廷是汉高祖刘邦时期,掌管礼仪、外交等事宜。马邑之战失利以后,汉武帝急需改变国策,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天下求治国之策,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天人感应”“大一统”之说,并且在奏章中提出“罢黜百家,表彰六经”。汉武帝接受了“君权神授”,但是并没有接受“罢黜百家,表彰六经”之说。
汉武帝觉得董仲舒待在身边碍事,就把他打发到江都易王那里去了,从此董仲舒再也没能够回到中央任职。汉武帝对儒家是非常反感的,因为儒家的那一套理论,只适合在和平年代,根本不适合对外政策的转变,儒家学说只能治世不能强国。汉武帝廷议对匈奴的方略,儒生狄山又搬出儒家“和亲”的那一套。汉武帝问狄山:“给你一个边郡,你能守的住吗?”答:“不能”。又问:“一个县守得住吗?”又答:“不能”。再问:“一个要塞守得住吗?”狄山硬着头皮说:“可以”,结果几个月后,狄山在守卫的要塞被匈奴杀死了。
汉武帝没有听从董仲舒“罢黜百家”,更没有“独尊儒术”。“独尊儒术”是后世儒家编造的一个谎言
我是冷清先生,为您推送不一样的历史真相,如果您喜欢敬请关注“冷清先生”头条号,谢谢!
儒家和墨家兴衰的根源是什么?
儒家和墨家兴衰的根源,大抵可以归结为两个学派维护的阶级是否是当时社会环境的“主角”。
从历史演变来看,我们可以大略总结儒家墨家兴衰轨迹,战国时期,粗略看上去,墨家兴盛,儒家没落,后来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墨家便逐渐销声匿迹,儒家在汉武帝时期达到顶峰。
1、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兴盛,儒家没落春秋战国时期,墨家的受欢迎情况,甚至让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发出了“墨翟之言盈天下”的感叹,可见墨家思想,在战国时期那个战乱的社会大环境,属于深入人心的思想。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墨家思想中的许多观点都喊出了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心声,大抵属于维护底层劳动人民的学说。
次要原因有许多,这里说一下比较突出的一点。墨子之前,在孔子的带领下,诸子百家开设私学,将知识带给底层人民,私学平民化成为一种大趋势。也就是说,儒家的“有教无类”思想让一般人也能获得“教育”,这一定程度上促使社会底层的手工业劳动者中出现许多能人志士。而这些能人志士中有许多人在墨子学说中找到归属感,墨家继而被逐渐壮大。
因此,我们可以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没落,墨家兴盛”的原因做一个大致的整理: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贵族阶级的统治不再那么牢固,到了战国时期,这种情况就比较明显了。于是,维护尊卑有序的儒家,大抵就不受用,这也导致了孟子奔波的一生。而墨家就不一样了。在那个动乱的年代,由于贵族阶级的统治像往昔那般牢固,再加上孔子开设最大规模的私学,让一般人也能获得受教育的能力,诸子百家紧随其后,办学收徒,于是,底层社会的人民也能学习知识,增长见识,并且人才辈出。而战国时期又是一个求贤若渴的年代,有才的墨子脱颖而出,再加上他的学说喊出了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心声,以至于墨子在战国备受追捧。
2、秦始皇后,墨家渐渐销声匿迹,儒家在汉武帝时期成为主流学说战国时期的大乱战不可能一直持续,总会出现强者最后统一诸侯国,成为天下共主,秦始皇就是这位“强者”。但是,秦始皇统一天下,意味着要恢复尊卑有序的社会秩序,就墨家之“兼爱”思想来说,该思想旨在反对“尊卑有序”中的“等差之爱”,这显然不利于秦始皇巩固自己的权利,墨家思想随着封建社会秩序渐渐深入,定然是会逐渐消失的,这是学说的“特色”,以及社会大环境决定的。
儒家思想就不同了,一直以强调“社会秩序”为特色,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的改造以后,更加适合实现封建统治,对君权的巩固,以及社会秩序的稳定,都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由于儒家思想素来与维护“礼”为特色,而封建社会必须有一个“尊卑有序”的社会秩序,所以儒家思想会在汉武帝时期成为主流学说,也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3、儒墨兴衰的原因,大抵就在于学说维护的阶级是不是当时社会大环境下的“主角”从上述的议论,我们可以大致得出一个结论。儒家在战国时期没落,汉武帝时期成为主流学说,主要是因为儒家素来维护“礼”,这个“礼”放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就是“尊卑秩序”。这个“尊卑秩序”确实可以维护社会稳定,但是也能巩固君主的权利,对加强统治阶级权利有帮助。
而墨家思想在战国时期兴盛,到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渐渐没落,是因为战国时期求贤若渴,贵族阶级对社会的统治不那么稳固,而一般人也能受教育,社会底层人民有了更多发声的机会和更宽阔的舞台,于是在战国时期,墨家成为最受欢迎的学派。而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为社会底层人民发声的墨家学说有碍于秦始皇巩固自己的权利,随着君主集权制的深入,墨家思想销声匿迹属必然趋势。
因此,我们可以大致总结,儒墨兴衰的原因,大抵就在于学说维护的阶级是否是当时社会大环境的“主角”了。
中华的道德核心是什么?
道德的核心思想是“无为”“不争”玉文化五常(仁、义、礼、智、乐)儒家思想五德(仁义礼智信)五福(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