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鱼吃人吗,海洋中的大型生物

天美资源网

鲸鱼吃人吗,海洋中的大型生物?

众所周知,蓝鲸是今天海洋中最大的动物,也是人类已知最大的动物,目前科学测量最大的一头蓝鲸长度达到33.58米,体重约240吨。

蓝鲸美照一张!

鲸鱼吃人吗,海洋中的大型生物

除了蓝鲸,今天的海洋中还有许多巨大的生物,下面就简单的列举一下:

鲸目:

弓头鲸(Balaena mysticetus)

属于露脊鲸科的弓头鲸尽管长度不如蓝鲸和长须鲸,但是身体够胖,所以重量很重。最大的弓头鲸可达20米,体重约120吨。

露脊鲸(Eubalaena japonica)

与弓头鲸同属于露脊鲸科的露脊鲸,两者外形相似。露脊鲸的长度接近20米,体重70至80吨,也有超过100吨的捕捞记录。

长须鲸(Balaenoptera physalus)

长须鲸与蓝鲸同属于长长的大型须鲸,只是比蓝鲸短一点,瘦一点。已知最大的长须鲸长度26米,体重超过90吨。

抹香鲸(Physeter macrocephalus)

作为最大的齿鲸类,雄性抹香鲸的体长可达18米,体重约60吨。尽管抹香鲸很大,但是与大型须鲸相比,还是要小很多。

鳍脚目:

海象(Odobenus rosmarus)

属于海象科的海象体型巨大,雄性海象体长可达4.5米,体重3吨。

南象海豹(Mirounga leonina)

南象海豹属于海豹科,是体型最大的海豹啦, 最大的雄性南象海豹体长超过6米,体重达5吨。

鱼类:

鲸鲨(Rhincodon typus )

鲸鲨是最大的鲨鱼,也是最大的鱼类,体长可达18米,体重近40吨。

姥鲨(Cetorhinus maximus)

继鲸鲨之后的第二大鱼类,平均体长在6至8米之间,但是有记录显示最大的姥鲨体长接近12米,体重16吨。

翻车鲀(Mola mola)

尽管无法与巨大的鲸类和鲨鱼相比,但是翻车鲀却是海洋中最大的硬骨鱼类,最大个体长度3.3米,体重2.3吨。

大西洋蓝枪鱼(Makaira nigricans)

我个人最喜欢的硬骨鱼类,也是旗鱼科之下最大的种,海明威《老人与海》之中的大马林鱼就是大西洋蓝枪鱼。大西洋蓝枪鱼体长可达5米,体重超过800公斤。

以上只是简单列举了一些海洋中的大型动物,至于体长可达13米的大王乌贼就不介绍了,因为体重太轻,不到300公斤。辽阔的海洋养育了无数的生命,大家一起保护海洋环境!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世界上存在巨型动物嘛?

当然存在。

地球历史上,存在的最大动物现在还好好的活在这个世界上,那就是蓝鲸。蓝鲸是比恐龙还要大的动物。

另外一种还存在的大型动物就是巨型章鱼。世界上最大的章鱼记录保持者,是一只周长9.1米,重达272公斤的太平洋巨型章鱼。

这幅图就是蓝鲸与恐龙大小的比较。

你是不是觉得易碎双腔龙最大。有这个可能,但易碎双腔龙的大小在学术上存在极大的争议。

蓝鲸之后,巨型动物的桂冠就落在了大型恐龙的头上。

其实,陆地上的重力作用限制了动物个体的长大,水的浮力可以与重力抵消,让动物长得更大,海洋比陆地更辽阔,有更大的生存空间,所以,在远古海洋中也有巨型动物在。

龙王鲸,体长15-18米,现代鲸的近亲,生存于3900万至3400万年前的始新世晚期,拥有最强咬合力,以捕食其他鲸鱼为食。

沧龙,白垩纪中晚期才出现的海洋霸主,体长可达21米,并且重达40吨,有巨大的头部以及强大的咬噬能力。

巨齿鲨,生存在新生代,体型一般可以成长到13-18米,体重可达20-30吨,是一种霸主级的海洋生物,撕咬力量超过了霸王龙。

梅尔维尔鲸,生活在距今1300万年前,体长13.5-17.5米,20-40吨,以须鲸为食。

薄片龙,生存在白垩纪晚期,有着修长的脖子,通过脖子发起突然袭击。

克柔龙,生存在白垩纪早期,体长为9-10米,一种凶猛的海洋生物。

利兹鱼,生存在侏罗纪中期,是有史以来最大的硬骨鱼类,其体长最大可达10米,是以浮游动物为食。

滑齿龙,是侏罗纪中晚期的海洋生物,是一种凶猛的肉食海洋生物,最长可达20多米。

不要以为小虫虫长不大,让你最好看看巨型昆虫。

在恐龙之前,3亿年前的石炭纪,地球上植物繁盛,造就了地质历史上的巨型昆虫。我们现在用的煤,大部分就是这个时候形成的。这些巨型昆虫有多大呢?千足虫有5英尺长,巨型蜻蜓的翼展可以达到2英尺半(接近1米),有老鹰那么大。经过了大约5000万年,从二叠纪的中期到晚期,这些巨型物种消亡了。然后,地球就进入了恐龙时代。

远古巨型昆虫和人的大小比较

深海蝎,一种巨型远古昆虫

蜈蚣和巨蜥对决

远古的巨型苍蝇

远古时期的虫虫为何长得如此巨大,科学家们都猜测,也许是大气中氧气含量的变化在它们的兴亡中起了关键作用。那时候的大气氧含量比现在高很多。当然,也有人持不同观点。

它的子女会养育照顾它吗?

动物跟人类不一样,人类社会形成文明后,赡养老人成为了责任与义务,而动物终其一生都在为食物奔波,生存与繁衍说起来容易,它们却需要付出生命的全部。

食草动物周围遍地都是虎视眈眈的食肉动物,稍不留神就看不到明天的太阳,即使是捕食能力强悍的食肉动物,也经常会饿肚子,因为食草动物不会坐以待毙。

弱肉强食是动物界法则,往往只有在发情期,动物才会短暂的组成家庭,发情期结束后,就会解散。

自然界资源紧张,食不果腹是常态,能够照顾幼崽已经是最高的要求了。如果还要照顾老人,那么拥有这种习性的动物很可能被淘汰掉,在残酷的自然选择中,动物形成了独特的繁衍策略。

独立生活的动物不知父母在哪里

对于诸多卵生动物来说,母亲产蛋之后,一般会选择溜之大吉,比如大多数蛇类根本不会有孵蛋的念头,只有蟒蛇才会选择孵蛋这样的苦活累活,同样海龟在海滩上产蛋之后,胚胎在自然孵化过程中会逐渐的成熟,幼体达到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会破壳而出,也不需要母亲亲自孵蛋。

这类动物从幼年就开始独立生活,出生后就具备捕猎的能力,它们不知道父母是谁,根本就不需要考虑如何赡养老人,而这种数量取胜的繁衍方式代代相传,庞大的个体数量保证了族群能够延续下去,不至于灭亡。

幼年期间需要靠父母,动物成年后不能啃老

大部分哺乳动物与鸟类会抚养后代,这是写在基因里面的法则,因为不抚养幼体的话,族群会灭亡,所以抚育后代成为了动物的本能。

一般来说,动物幼体由雌性悉心照料,个别动物由父母双方共同抚养,但是绝大多数动物成年之后就会被赶出家门,需要它们自力更生,独立生存。

子女成年后,抚养后代的父母会翻脸不认人,子女根本不可能待在家里,这种决绝的处理方式有效的避免了近亲繁殖的危害,保证了族群的健康发展。

动物离开父母后,不仅领地不能够与父母重合,还需要将父母传给自己的捕猎本领发扬光大,然后想法设法的组建自己的家庭。它们终生都可能与父母无法见面,甚至哪怕遇见了也会擦肩而过。

事实上,自然界非常残酷,大多数离家的动物会死于天敌或者饥饿,但活下来的往往是强者。所以独立的子女想孝敬一下父母都不可能实现。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并非所有成年动物都会离开母亲,它们主要集中在群居动物家族里面。雄性斑马成年后会被逐出斑马群,亚成年雄狮也会被母狮子踢出狮群,雄狮需要经历难忘的流浪时光,等到自己有能力挑战某个狮群的狮王后,它的生活才会改善。

但是成年雄性动物离开家族后,余生都会远离父母,它们会有意识的远离领地,寻找新的领地生存。群居的雌性动物待遇就好很多了,雌性斑马会留在斑马群里面,雌性狮子会一辈子跟着母亲生活,除非领地里面的资源实在紧张,需要分化狮群,她们才会分开。

动物老了后,它们会怎么办?

其实动物想寿终正寝真的特别难,大多数动物死于天敌之手,剩下的会因为受伤、疾病、饥饿等原因而死亡。

严格说来,食草动物由于食物丰富,植物遍地都是,只要够机敏,跑的快,都能够活下来,可惜的是自然界老弱病残的动物往往会优先的死亡,这在非洲草原上被演绎的淋漓尽致。

老年动物跑得慢,它们会被食肉动物优先追上,从而被吃掉。在生物圈中,处于食物链高位的食肉动物具备优化下游食草动物的能力,但老年食肉动物往往饿死的比较多,它们捕捉不到猎物,牙齿松软,也咬不动肉食,最终会逐渐的饿死,沦为腐肉动物爱好者的大餐,但是山林里面的老年食肉动物会好很多。

它们会凭借着娴熟的技巧与经验,猎杀一些小型动物果腹,当寿命达到终点时,往往会找个安静的地方,悄悄地有尊严的死去。

有趣的是老年动物的生活差距比较大,比如灵长类动物黑猩猩会与老友待在一起,相互扶持,甚至一起分享食物,直到生命终点。

母狮子一生中都在为狮群,为后代捕猎,当她衰老的时候,狮群里面的狮子会格外的照顾老狮子,捕到猎物后,往往雌性老狮子先吃,如果牙齿咬不动的话,甚至会有年轻母狮子咬掉肉条,送到老狮子面前。

同样狼群里面不仅幼崽会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老狼也会被认为是狼群的宝藏,其经验在某种程度上会帮助到狼群。与狼的习性相近的非洲野狗也有照顾老年成员的做法,群居动物往往不会抛弃为族群作出贡献的成员。

自然界中对老年动物最好的当属虎鲸。

虎鲸是高度社会化的动物,年老的虎鲸生存与捕猎经验丰富,在家族里面担任老师的角色,它们会将自己的经验与知识传授给下一代,所以老年虎鲸在族群里面备受尊重,虎鲸将之作为不可替代的财富,绝不会轻易的放弃。

事实上,虎鲸以群体为主要的生存模式,它们会照顾老人,也不会放弃受伤的成员,这种相互照应与扶持的生活方式,使得虎鲸成为了海洋中的霸主,是家族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

总结

人类有能力赡养父母,但动物为了族群的繁衍,选择照顾子女而不是父母,已经是自然选择中的最优解。

蓝鲸会有可能吃人吗?

蓝鲸轻易不张嘴,因为它张嘴的代价不低。那么大的嘴巴张开和关闭也是要耗能的。

BBC拍过很多次蓝鲸,但只拍到一次蓝鲸张嘴吃磷虾的场面,非常壮观。

就算你在它面前游来游去,它也不会理你,除非您非要把自己藏到一大群磷虾之中,被它顺便吞下,即便发生这样的情况,它也会把您给吐出来,因为它的喉咙咽不下一个成年人,而蓝鲸也没有咀嚼用的牙齿,它们的牙齿已经特化为非常细密的长须了,至于吐出来之后是活是死,这得看您的运气了。所以,一定要用人肉喂蓝鲸,大概得剁成肉酱,再泼洒到大群的磷虾群中去。

图示:蓝鲸冲入磷虾群中。

蓝鲸虽然是最大的鲸,但它性子温顺,实际上真正的猛兽,通常体型不会太大。

无论在陆地还是在海洋中,体型最大的动物,都不是食物链顶端的动物,它们让自己长大的目的不是为了攻击,而是为了防御,只要能渡过幼小期,能熬到成年,那么凭借体型本身,就获得了安全。相反,真正凶猛的顶级掠食者,不论是陆地上的猫科动物还是海洋中的虎鲸,体型相对来说都不大,这是相对于它们各自要对付的猎物而言的。

那么虎鲸吃人吗?

虎鲸虽然又名杀人鲸或杀手鲸,但海洋中野生的虎鲸从来没有杀人吃人的记录,杀手鲸唯一杀人事件,发生在动物园中。

而在2008年互联网上广泛流传的一个虎鲸冲滩吃人的视频,其实是一个铅笔公司搞出的广告假视频,用来宣传他们的好运铅笔,但该广告被人掐头去尾之后,放到互联网上,引发了很大争论。

最终有人上传了完整视频,这个视频的最后一幕下方有句西班牙文的广告词,翻译过来的意思则是,不是所有铅笔都能给你带来好运,只有La Sirena铅笔才是好运铅笔,而上面那个视频的开头,就是那个男人在沙滩上捡到了一只铅笔。

如何看待日本从南极捕回333头鲸鱼?

关注“国际一哥”,解析国际大事。

日本大规模捕鲸活动经常见诸报端,也常常受到国际动保人士的谴责。但是令人气愤的是,日本几乎从不停止捕鲸活动。那么日本这么执着于捕鲸活动究竟暗含着什么不可告人的利益关系。下面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原因。

首先,日本捕鲸隐含着日本政府内部人士的利益。日本捕鲸公司的许多领导都是退休政客,而且日本负责调查捕鲸活动的机构“日本鲸类研究所”和捕鲸、售鲸组织“共同船舶株式会社”均受日本政府补贴,且内部人员有不少为日本水产厅的退休人员。

其次,日本人食鲸肉的历史悠久,日本传统牲畜数量少,喜食海产品代替牛羊补充蛋白质。国内存在许多以捕鲸、销售加工鲸肉为业的从业人员,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数量达数十万人,这些渔民等是日本执政党自民党的票仓之一。(鲸肉已成为日本餐厅的高档菜肴)

最后,日本捕鲸活动在许多日本人看来是一种文化,更多的与日本人的思想观念有关。他们认为吃鲸鱼肉是一种祈福活动甚至在日本的太地町还有“捕鲸节”。某些日本人更认为捕鲸可以保护小型海洋生物,由于鲸鱼体型庞大,捕鲸还可以降低海平面高度。

其实大多数种类的鲸鱼并非濒危物种,日本的捕鲸活动也远远不会使鲸鱼灭绝,人们更多谴责的是日本捕杀鲸鱼的方式。他们将一种斧榴弹鱼叉射入鲸鱼体内,然后这种鱼叉会在鲸鱼体内炸开,使鲸鱼皮肉绽开,血染海洋,直到鲸鱼失去抵抗能力,在拉倒船上当场解剖,手段及其残忍,让人不忍直视。我们无法理解日本的捕鲸文化,但是在当今世界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同时存在这种令人心痛的捕鲸方式着实令人难以理解。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记住,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日本残忍的捕鲸方式)

关注“国际一哥”,解析国际大事。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