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简述法治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法治思维是指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
法治思维的特征:
一、法律至上。
指宪法和法律至高无上。规则治理与民主治理相辅相成。法治本身也是通过民主程序制定出来,反映民众期望,符合民众利益,体现了共同信念,共同理想,故法治应当受到尊重遵从。国家行为和公民行为都应在法治框架下进行,法不阿贵,法不阿权,法律是平衡器。
无论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还是社团组织、中介机构和公民个人在做决策、解决问题时,都要遵从法律、依法办事,如违反法律,就要受到法律制裁。
二、科学立法。
指立法应当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与义务,国家机关的权力与责任。换言之,立法机关在符合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对必须由法律进行调整的社会关系进行合理的利益分配并形成法律规范的活动。
通过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立法,体现良法之治。只有良法之治才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效力。
三、严格执法。
它包含权由法定,权责相等,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说细一点,无权不执法,标准要一样,不能放松,不能走样,要严厉,要公平,要公正,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不凭好恶执法,不凭关系执法,不凭人情执法,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如随意执法,则会秩序混乱,就等于人治。
四、公正司法,或称司法公正。
“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不付诸于实践,即使写在纸上,也形同虚设。公正司法指弘扬法治,惩恶扬善,匡正压邪,要公开,要公平,要公正,无罪推定,罪由法定,罪行相当,公正裁判,禁止刑讯逼供这些现代法治原则,也是公正司法的重要标志。
当然公正司法,还靠独立司法做支撑。司法不公永远是司法腐败之源。
五、保障人权。
以人为本,保护人权,实则是保障公民个人人权,规范公权,有效防止政府的侵害。人权的本质特征是自由与平等相统一。
这人权有个人人权和集体人权之分。前者指公民的生命、人身、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通信、宗教等诸方面的自由与平等权;后者指种族平等权,民族平等权、自决权、发展权、环境权。法治必然要以保护人权作为重要内容,才能成为法治国家与非法国家的重要标志。
六、全民守法。
守法是全民的责任,也是全民的福祉。全民守法是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尊重,也是实现公民权利的保障。守法是应尽的义务,是维权的有力保证。维权是权利的使用,但维权必须依法进行。非法维权不受法律保护。全民守法是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理的必然要求,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意义重大。
全民守法是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理的必然要求,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意义重大。
七、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它包括公民平等的政治权、平等的经济权、平等的受教育权、平等的劳动休息权、男女平等权、违法平等地受到追究,任何人都不得凌驾于法律之上。
为什么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战胜艰难险阻、实现民族独立的强大精神支柱。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是一部充满内忧外患的历史。但是,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在各种灾难面前从来没有被吓倒过,而是以爱国主义的精神传统谱写了自己可歌可泣、多难兴邦的历史。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正是高扬马克思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旗帜,凝聚起全国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艰苦卓绝的反侵略战争,以求中华民族之独立;与国内强大的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势力展开生死斗争,以求中华民族之自立,最终赢来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一面向全世界的庄严宣告。
爱国主义是推动我们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面临的是百年战火侵扰留下的满目疮痍和一穷二白,是发达帝国主义国家的敌视和封锁。社会主义新中国之所以能够在这样的基础上和环境中屹立起来,关键的一条,就是靠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新社会和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就是靠中华儿女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对祖国的赤诚之爱。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为汇集最广泛的力量以促进现代化建设,高举的同样是爱国主义旗帜。这是我们在短短数十年内取得举世惊叹的傲人成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民族复兴梦想的强劲动力所在。
什么是党的民族政策核心内容?
1、民族平等,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基石,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居住地域大小,经济发展程度如何,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是否相同,政治地位一律平等;二是各民族不仅在政治、法律上平等,而且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所有领域平等;三是各民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享有相同的权利,承担相同的义务。对民族平等,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有关法律法规,都有明确规定。
2、民族团结,是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我国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我们的民族团结,既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团结,也包括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团结,以及同一少数民族内部成员之间的团结。建国初期,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有力地实现和维护了各民族大团结。
基因研究证明汉族可以分为七个亚系?
是同一个民族,但其实这两个基因图表里还有一些隐含信息,媒体只解读了一部分。
上下两个图的基因离散性是一样的,不过上图是地域属性,下图是民族属性。
两图合并一下:
西北汉族:甘肃、陕西。
北方汉族:北京、天津、河南、河北、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
东部汉族:江苏、浙江、上海、安徽。
中部汉族:湖北。
东南汉族:福建。
南方汉族:贵州、四川、重庆、湖南、云南、江西。
岭南汉族:广东、广西。
当然,这个测试的取样并不完善,数据给的也不全面,咱只是大概分析一下。比如广东选了919人,广西只选了96人,而且广西的大部分选的还是壮族,完全看不出广西的汉族属性。另外,也没有指出剩下的是哪些少数民族,所以只能只能大概猜了一下:
族群之间挨的越近,表明基因越相似,可以看出西北汉族和北方汉族基本上是抱团的了,基因相似度很高。
中间的东部汉族、中部汉族、东南汉族和南方汉族也基本抱团了,相似度也很高。
岭南汉族离的稍远,独成体系。
其实分析一下可以发现,基本上以长江为界,长江以北相似度大,长江以南相似度大,岭南自己玩。
另外,虽然同为汉族,但北方汉族的差异跟岭南汉族的差异已经大到飞起了,反倒跟蒙古等少数民族更近。岭南汉族跟壮族更近。
从亲近度上来看,福建汉族妥妥是中原南迁的汉族后裔了。
当然,以上数据只能作为大概率的统计数据,并不能作为严格民族划分的根据,因为民族成分太复杂了,既有基因的因素又有文化的因素,而且基因的变异还受环境影响很大。
比如一家三兄弟,一个去了内蒙,一个留在中原,一个去了岭南,由于环境不同,这三家的后代差异会越来越大。
至于方言,更不能作为衡量标准了,语言属文化范畴,跟基因没半点关系,只能划分地域,不能划分族群,总不能把一欧美小孩扔到中国,从小学了一口河南话,就说他是汉族吧?文化只能作用于意识,比如某些精日、精美、哈韩之类。
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是什么?
时代性是指民族精神在其历史性的演化中所体现出的时间性特征,也就是其与时俱进的根本性质。
任何民族精神都存在于特定的时间条件下,与一定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紧紧相联。
文化和精神,归根到底都是一定社会历史生活条件的反映,民族精神作为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总是与该民族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历史任务相联系。
为了保证历史任务的胜利完成,该民族就要主动地、积极地、适时地对自身地民族精神进行扬弃、更新和转化,使其反映新的历史特点,把握新的时代规律,实现其与新的时代精神的结合,成为一种新的民族精神。
事实上,民族精神是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的积淀和累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