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的下场,追随刘邦的人最后都什么下场?
刘邦开后世皇帝杀功臣之首例
受迫害的:
萧何,汉初丞相。为了避免高祖的诛杀,以“自毁其名”的方法,逃避了被杀的危机。
韩信,历任齐王、楚王。由于被控谋反,被贬为淮阴侯后被杀。
陈豨,号阳夏侯。因受高祖怀疑,心中惊慌,起兵反叛后被杀。
彭越,被封为梁王。刘邦灭陈豨后,有人告彭越试图谋反,后被杀。
英布,被封为淮南王。高祖诛杀韩信,同年又杀彭越,引起了英布的惊慌,后起兵反叛,兵败被杀。
樊哙,号舞阳侯。因是吕后妹夫,也险些被诛。高祖死后,吕后释放了樊哙。
善终之人:
张良,官拜大司马之后,辞官归隐,是汉初三杰当中,唯一一位甚得善终的人。
曹参,封平阳侯。继萧何后的汉代第二位相国。
陈平,先后受封为户牖侯和曲逆侯。文帝时,为丞相。
比起追随朱元璋的那群人,这些人算是不错了!!
快看漫画中有哪些好看的漫画?
下面都是快看漫画里正在更新的画风很好,情节不错的漫画,不想即时追的漫迷们可以先存起来~~
《我的男票是锦衣卫》
最新一话~~
《一代灵后》
最新一话~
《教主,注意名声》
最新一话~完结了!!hahahahaha~~
《女巨人也要谈恋爱》
最新一话~
《不说谎恋人》
最新一话~结婚了!!
《伪装小丑的王子》
最新一话~番外篇了!!
《月沉吟》
最新一话~
《DOLO命运胶囊》
最新一话~
《当校霸爱上学霸》
最新一话~~
《绯闻女一号》
《狐冥之乡》
最新一话~~
《音魂不散》
最新一话~~
《唐僧也妖娆》
最新一话~
《恶魔的耳朵》
最新一话~~
《浪漫香气》
最新一话~
《恋爱未完成》
完结了!!
暂时就这么多了。
以后有好看的再给大家推荐!!
历史上金屋藏娇的陈阿娇?
汉武帝刘彻还是一个4岁的顽童时,一日,姑妈馆陶长公主刘嫖笑着问他:“彻儿,你要不要娶老婆?” 刘彻高兴地说:“想要。 ”
长公主挨个将周围上百个宫女指过去,问刘彻:“有没有中意的人啊? ”刘彻小脑袋摇个不停。
长公主最后指着自己的女儿陈阿娇,问:“那姑母将阿娇嫁给你做老婆,好不好?”
刘彻立马笑着说:“如果阿娇做我老婆,我一定盖座黄金屋子给她住。”
以上的故事就“金屋藏娇”的由来!
一天,天气晴朗,风和日丽。汉景帝的胞姐长公主刘嫖,早上从卧室走出,脸上却布满了阴霾。她因前日使人向栗姬示意,欲将女儿阿娇许配太子荣,反遭拒绝,心中恨恨不己,正想找人叙话,散散胸中闷气,忽想起景帝宠爱的王美人来。
这王美人平日见人和颜悦色,满面春风,只因心中暗怀着一颗夺取皇后宝座的心思,故十分注意宫中的人际关系。她口甜似蜜,颇有心术,事事都要和栗姬争宠斗胜,使得栗姬防不胜防。
王美人看到长公主经常出入宫闱,与景帝乃同胞姐弟,素来亲昵,就对长公主格外献媚,特别巴结。有事无事,一见长公主便要走上前客套几句,以示尊崇,博得了长公主的欢心。
长公主闲坐宫中,生了一会儿闷气,便命侍从准备好斩车,携带幼女阿娇,登上车向未央宫驰去。进宫后,她不让人通报,便径直朝后宫王美人的居处绮兰殿走去。
沿途之上,只见未央宫内新近凿池为湖,堆石为山,进天下奇花异草,植于苑囿之中。
龙首山麓不仅宫殿鳞次栉比,拔地而起,巍峨壮丽,而且按地势构筑种种亭台楼榭,飞檐画栋,金碧辉煌,散落其间。向苍池那边望去,更是碧波万顷,黄旄点点,画舫无数。周遭浓荫夹岸,细柳生烟,黄鹂鸣啭之声,不绝于耳,真是风光幽雅,景色宜人。
长公主和儿女观赏了一会儿宫中风景,渐渐消散了胸中闷气,遂同侍从人等逶迤向绮兰殿而来。这一群人,早被绮兰殿宫女看见,急忙入殿向王美人禀告:
“启禀娘娘,皇姑进宫来访!”
“啊!皇姑大驾光临,赶快摆队出迎!”王美人听说皇姑来访,不觉又惊又喜,满面生辉。
王美人手携胶东王刘彻,急忙走出殿门,后边跟随了一群花团锦簇般的宫娥彩女,一个个喜形于色,直向从沧池那边远远走来的长公主一行人迎去。
“姐姐大驾光临,妹妹迎接来迟,多有得罪!”王美人走近长公主,一边用手将她搀扶住,一边说客套话。
“哪里.哪里?我不过闲来宫中散散心.未及向妹妹通报,唐突而至,多有不恭。”
“姐姐说那里话来,我整天盼姐姐还盼不来呢。何言唐突二字。”王美人说罢,转向胶东王刘彻道:
“还不向姑妈问安!”
“姑妈,安好!姐姐安好!”刘彻自幼机警过人,向长公主请了安后,见她身旁站着一位花枝招展的美丽姑娘,便知这是大自己几岁的姑表姐陈阿娇,就高兴地向她也问了好。
“好!好!真是一位聪颖过人的王子。阿娇,还不快向舅娘、弟弟问好!”
“是!”
阿娇被母亲说得满面通红,两颊艳若桃李,忙向王美人和刘彻行了礼。高兴得王美人心花怒放,一把将阿娇搂在自己怀里,在她的面颊上吻了再吻,说:“还是我这阿娇女儿懂事,乖乖,真疼煞人也!”
说罢,王美人将长公主与阿娇接进绮兰殿中。遂在回廊之上,摆出山珍海味,鲜果佳酿,一面观赏景色,一面叙谈家常。
长公主向王美人说到与栗姬议婚事,只气得耸眉张目,面色铁青,语中忿恨之声不绝。王美人听言,正中下怀,一面假意劝解,一面满面陪着笑,奉承地说道:“姐姐乃宽宏大量之人,也不必为此事与她怄气,仔细保养自己身子要紧!”
“我欲将阿娇许配太子,乃是看在了当今皇上份上,你道我赏识她们母子?谁不知道她平日心地偏狭,又会狐媚主上,还有什么本事?总有一日,我要让她知道我的厉害。”
“可惜呀可惜,可惜我儿无福,只怕他想娶这位佳妇,还高攀不上呢!”王美人一手抚摸着阿娇的面颊,一面无限惋惜地说。
“你既有这个意思,我就将阿娇许配彻儿如何?”长公主听出王美人话中之意,连忙反问一句。
“哎,妹妹虽有这般好意,怎奈阿娇乃金枝玉叶之体,怎能下嫁我儿?可惜他非太子,他如是立储之王,我怎不想高攀姐姐呢?”
王美人说罢长吁短叹,话中句句谦言,不配高攀,无非是用语反激长公主,想要让她说出自己想听到的话来。
“哈哈,妹妹,你这就见外了,你我姑舅之亲,何言高攀?况且,废立常情,祸福难料。那栗氏以为自己儿子立储,将来必定为皇太后。那知还有我在,只怕她将来儿子不仅立储不成,就是连她自己的皇后梦,也难以做成!”
王美人见长公主把话说得十分明白,忙接口道:“立储是国家大典,应该一成不变,请姐姐千万不可多心!"
“哼!她既这样不识抬举,我也无暇多顾了!”长公主听言愈加激起胸中妒火,乃愤然说道。
王美人当下心中暗暗欢喜,与长公主议定了儿女的婚约,长公主这才辞别出宫。
这天晚上,汉景帝又来绮兰殿安歇。王美人乘间向景帝说起长公主欲将女儿许配刘彻的美意,不料景帝因刘彻年纪尚幼,与阿娇又相差数岁,一时未肯遽允。王美人即将此情转告长公主,又不免洒落了几滴俩惶泪水。
第二天,长公主用过早饭后,索性带同女儿阿娇,又入未央宫来。一进绮兰殿,王美人看见阿娇,如同落水之人,遇到救命稻草一般,双手将她紧紧抱在怀中,看着她那粉红的小脸,自己不觉泪水盈眶,抽抽噎噎说不出话来,只是“心肝儿”连声叫个不住。
长公主也顺手将胶东王刘彻携住,拥抱怀中,用手抚摩了一下他的头顶,带笑戏言问道:
“我儿可愿娶妇吗?”
长公主挨个将周围上百个宫女指过去,问刘彻:“有没有中意的人啊? ”
刘彻小脑袋摇个不停。将手指噙在口里,只对着阿娇嬉笑,不发一言。
阿娇也对着刘彻嬉笑,把手中采摘的一枝小花,向刘彻手中递去。惹得长公主与王美人一齐开怀畅笑。长公主握住刘彻的小手,向宫女一一指出,笑问道:
“把她作你新妇,可否合意?”
胶东王刘彻,只是嬉笑,摇首不答,如此者三,都是摇首。待指向阿娇时,刘彻独笑语道:
“若得阿娇为妇,当置金屋藏之。甚好!甚好!”说着两个小手高兴地拍了起来,惹得周围宫人也忍俊不禁,一齐大笑。
长公主遂将此言,笑诉景帝,并随即提出将阿娇许配刘彻,景帝也龙颜大喜。他将刘彻叫到当面询问,刘彻乃将金屋藏娇的话复述一遍,自认不讳。
景帝暗想:他小小年纪,独喜阿娇,想必这门姻缘乃天作之合,不若就此应允,一来成就儿女终身大事,二来也叫姐姐长公主满意。于是,景帝认定婚约,各无异言。
自此以后,长公主与王美人,便做了儿女亲家,两人暗中联合,对付栗姬。一个借与景帝谊属同胞,在景帝前日谮栗姬之短;一个借在后宫夜夜专宠,格外献媚,遂使栗姬夺后奢望终成泡影!
后来,刘彻即皇帝位后,阿娇被立为皇后,擅宠贵凡十余年。
谁知后来宫中又进来了一位卫子夫,渐得武帝恩宠。阿娇遂被从金屋中逐出,贬入长门宫。
卫子夫入宫以后,武帝对她宠爱日深,而对陈皇后的感情则逐渐淡薄起来。
陈皇后因此醋兴大发,心中嫉妒卫子夫,暗暗祈求神明大发慈悲,保佑自己早生一位太子,将来好接替皇上,安坐大汉龙廷。
光阴荏苒,一个月,两个月,半年,飞速地过去了。无奈自己的腹形却毫无变化,陈皇后失望至极,几次寻死未遂。
数月后,卫子夫却生下一子。喜迅传来,汉武帝心花怒放,乐不可支,更加宠爱卫子夫了。而陈皇后这时对卫妃的嫉妒,一变而为切齿的愤恨,欲将其置之死地而后快。她想起平日自己擅宠骄贵,谁不畏惧?便立即指使女巫大施邪术,定要将卫子夫母子一并蛊死。
一天,武帝方罢朝,忽见一侍从踉踉跄跄进来禀道:
“陈皇后令女巫用巫术诅咒,将木人埋入地下,欲害死卫妃母子!”
“真是岂有此理!”汉武帝脸都气黄了,当即下令道:
“速将有关罪犯缉拿归案!”
“遵旨!”
众侍从不敢怠慢,忙传令在后宫挨门搜查,捉得罪犯数人,互相牵连,直至三百余人,一并斩首示众。
武帝余怒未消,又下诏道:
“皇后失德,惑于巫祝,不可仰承天命,收回印玺,退居长门宫。”
长门宫,是汉武帝一座离宫,在长安城东,年久失修,早已无人居住,很是阴暗潮湿。
陈皇后本是金枝玉叶,进宫十余年,享尽了荣华富贵,位至极尊。今日入了长门宫,要吃粗劣的饭食,穿破旧的衣服,每日还受宫人监视。今昔相比,她怎能不满腔悲愁。
一日,她突然想起了风流才子司马相如,心想:何不让他用生花妙笔,写出自己的悲苦,异日得呈御览,或可使圣上回心转意。
这司马相如字长卿,乃蜀郡人氏。年轻时,出游京洛齐楚,曾在梁孝王门下作客卿,写了《子虚赋》,名闻海内。
陈皇后等她手下一个亲信宫人入宫来时,便探问道:
“你可知道司马相如吗?”
“司马相如乃当今才子,他以琴传情,惹得绝代佳人弃家与之私奔。当今天下,谁人不晓。但不知皇后问他作甚?”
“吾现被圣上冷落,在此度日如年。久闻司马相如擅长辞赋,欲请他代拟一文,或可打动圣心。不知你可肯助我否?”
“一切由奴婢安排,皇后但请放心好了!”
“那就有劳你了!”
这个宫人匆匆离开长门宫,找到皇后身边一个忠心耿耿的仆人,令其前往蜀郡。
一天,司马相如正在酒店里与朋友谈天说地,忽然从堂外来了一位宫使打扮的人,司马相如忙上前招呼。那位来客把他打量了好一阵才问道:
“你是长卿先生吗?”
“是,有何见教?”
“我有要事相告!”
司马相如将他引入内室,以礼相见。相如妻卓文君也跟着走了进来。
来客从怀里取出一信,递与相如,同时又把背上沉甸甸的包袱放下,置于几案之上。他吁了一口气,说:“蜀郡不小,找到先生真不容易哟!”
相如一边看信,一边暗暗发笑。看完后,又把信递与文君,文君看后笑问道:
“你看如何是好?”
司马相如尚未答话,饮茶的宫使忙站起来指着搁在几案上的包袱说道:
“长卿先生.陈皇后久慕大名,今暂送先生黄金千两,望先生笑纳。并请代拟一赋。如能打动圣心,使皇后重返长乐宫,当别有重谢!”
“承蒙皇后如此器重,我怎敢不效犬马之劳。不过将来能否奏效,我实在不敢所言。
没等司马相如把话讲完,文君便凑近他的耳朵悄声说道:
“若把你当年在我家弹琴的本领再施展一番,那就断无不成之理!”
司马相如听后,笑得前仰后合。宫使却不知他俩说些什么,只好应和着干笑了一阵。
司马相如略加沉思,向宫使说道:
“请你明天早晨来取辞章好了!”
“好,一言为定。”
宫使辞别而去。
当晚,店内酒客散后,司马相如回到卧室里,文君给他挑亮了灯。他伏在几案上,稍一思索,便笔走龙蛇,即刻写成一篇词赋,交与文君品评。
卓文君看完,连声赞道:
“读了此赋,连我也怜惜起陈皇后来!久闻皇上好赋,读了你这杰作,绝不会无动于衷。不过,你还没有拟题目哩!”
“就烦夫人命题吧!”
“陈皇后现居何处?”
“长门宫。”
“那就叫《长门赋》,你看如何?”
“妙哉!妙哉!”司马相如不禁拍手叫绝。
次日清晨,宫使高高兴兴地拿着司马相如的杰作返回长安去了。
《长门赋》辗送送到了汉武帝手中。
这天,武帝独自在寝宫打开《长门赋》,只见开头写道:
“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遥以自虞;魂逾佚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独居。”
武帝一边读,一边想起了他当太子时与陈皇后卿卿我我,形影不离的情景来。他仿佛同时看见了陈皇后在长门宫中形容枯槁、愁绪满怀的情景。随之,怜悯、恻隐之心不禁油然从心头升起。
读着想着,想着读着,武帝禁不住热泪夺眶而出,
他继续读下去:
“忽寝寐而梦想兮,魄若君之旁。惕寤觉而无见兮,魂廷廷若有之。”“夜曼曼其若岁兮,怀郁郁其不可再更。”“妾人窃自悲兮,究年岁而不敢忘。”
读完全篇,武帝已是泪流满面,生恐被身边宫人发觉,便悄悄拭千了眼泪。他霍地站起身来,毫不迟疑地直向长门宫走去。
武帝到了长门宫,隔着大门望进去,只见陈皇后面色憔悴得像腊人一样,昔日的音容笑貌已成了过眼烟云,不禁又后悔自己来到这里。但他急于问清《长门赋》出自何人之手,便走近宫去。
陈皇后见圣上光临,不禁大喜,慌忙迎上去,跪在一旁,低头不语。
“《长门赋》是何人所作?”武帝冷冷地问道。
“司马相如。”陈皇后赶紧满脸陪笑地走至武帝身旁,以实言相告,手上还捏着一把冷汗。
“是不是写《子虚赋》的那个司马相如?”武帝扫了陈皇后一眼又问。
“就是他。”陈皇后笑道。
“我正想召他入都呢!”武帝喜形于色,自言自语道。
陈皇后见皇上只是问司马相如,而无一言提及自己,心中早就凉了半截,情知复幸无望了,只是后悔白花了千两黄金。
陈皇后自进《长门赋》后,虽终未复幸,但武帝却感念夫妻一场,嘱令宫监按时供给衣食费用,颇为裕如。陈皇后也只得安之若素,自叹命薄。
后数年,陈皇后一病不起,死后葬于霸陵朗官亭东。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的诗句随着“金屋藏娇”的故事流传至今。从历史的另一个角度来说,阿娇是宫廷权力斗争中的牺牲品,但归根结底她是死在自己的个性之下,煊赫的身世造就了她骄横的性格,成就了她皇后之尊,也毁掉了她青春年华。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为什么萧何没有成为奸贼?
我来回答这一问题。
秦桧没有杀岳飞,但却是主凶主谋,萧何也没有杀韩信,但却是主要参与者。两个人虽然同属于上指下派,但是杀的人完全不一样。
秦桧不但杀岳飞,而且积极为其罗织罪名,说什么“莫须有”,意思是可能有的意思。
此事,连韩世忠都气得胡须乱抖,质问秦桧“莫须有”三个字怎么能让天下人服气。而主审官周三畏面对这样一件冤案,知道再审下去就是千古罪人,辞官而去。
面对这样的压力,您说秦桧害怕不?肯定害怕,所以他先探听赵构的口信,知道他让岳飞必须死,才敢放手一搏。
而岳飞之死,就是因为太优秀了,金兀术也是被岳飞打怕了,发出了“憾山易,憾岳家军难”的感慨。甚至金兵一听说岳飞来了,吓得腿肚子抽筋。
然而,碰到混蛋赵构,那算白搭。前方战士怎么打胜仗,对他来说都是议和的筹码。而且,不管这些,只要金国有要求,全部答应,您瞧赵构多没出息,没有国家尊严,更没有男子气概。
金兀术说了,赵构,你把岳飞杀了,咱俩就议和。赵构二话不说,马上照办。说到这,我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这位皇帝。
有人说了,岳飞迎接二圣还朝,回来赵构就没有帝位了。这话纯属扯淡,二圣已经都是废人,回来又有什么用,还能重掌赵室江山,这是小说家之言,不足为信。
赵构是体面式的不要脸,秦桧是内奸式的不要脸,二者媾和就是为了满足金国的议和条件——杀了岳飞。秦桧杀岳飞尽显卑鄙无耻之能,炮制出了“莫须有”罪名,成就了奸贼之名。
而萧何的做法就有点耐人寻味了。
萧何月下追韩信,成就了一段佳话。这使萧何成了韩信的伯乐,也使韩信对萧何倍增亲切感,对萧何老大哥放松了戒备。拿现在话说萧何是政治老油条——城府极深。而韩信却是政治弱智,是一个小白,这样一个人极好对付,萧何几句话就打发了。
说句公道话,一开始萧何真没有恶意,真是全力推荐韩信,这才有了韩信登台拜将,制定战略谋划,才有了赫赫战功的韩信,被刘邦猜忌的韩信。
韩信之死,就在于功高震主。那么年轻,又极有军事天赋,用人的时候是欣赏和夸赞。一旦天下稳定了,韩信反而成了定时炸弹。韩信没啥心眼,这也是刘邦杀他的原因之一。
如果韩信偏听偏信,那汉室江山还能保住吗?而吕后肯定也与韩信谈过支持吕家的事宜,不料韩信油米不尽,结果两个人在被窝里就把计策制定好了。
而萧何也被刘邦吓怕了,为了保住老命和家族,出卖了同生共死的战友。当他磨刀霍霍的时候,韩信还一点不知道呢!
出于对萧何的信任,韩信与萧何走进了未央宫。结果刚进宫里,韩信就被吕后拿下了,此时后悔晚矣!
也因此有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说。韩信的命运是悲惨的,仅仅只是怀疑,就把这样一个军事天才给毁掉了。
刘邦也后悔,特别是“白登之围”之时,估计刘邦肠子都悔青了。但是为了保住江山社稷,只好忍痛割爱了。
因为天下已定,韩信的重要性就没有那么重要了。刘邦杀韩信,只是多了一层国家战略安全保障。
况且,对于一些小的叛乱,刘邦是不在乎的。
所以萧何参与了谋杀韩信,是不会称为汉贼的。
历史上有哪些不经意的小事最终却酿成大祸?
在历史上,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往往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让事物的发展严重偏离了原来的轨道,让人瞠目结舌。今撷几则,以飨读者。
(1)一只猫葬送了一个指挥所。1917年秋天,第一次世界大战激战正酣。由于机枪的广泛使用,导致进攻的一方伤亡巨大,战场变成了“绞肉机”,谁也无力攻陷对方的阵地,双方进入了无奈而又残酷的堑壕战,战争陷入僵局。这一天,一个德军军官像往常一样用望远镜观察对面法军阵地,无意中看到远处的坟头出现了一只猫,开始也没当回事,但是后来几天都在差不多相同的时间看到了那只猫,这个军官便向上级报告了这个情况。经过分析,德军认为这是一只家猫,否则不会每天固定时间出来活动,而在交战区域,能养猫的肯定是有身份的人。于是,德军调集炮兵对坟头
附近进行了火力急袭。事后查明,那个地方就是法军的一个师指挥所!没想到吧?一个师指挥所因为一只猫莫名其妙的被打掉了!
这件事,表面上看是由一个偶然事件引发的偶然结果,但实际上,这个偶然结果却揭示了事件背后深刻的必然性。有两点主要看法:
一是德军军官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德军军官的整体素质高是国际上公认的,严谨细致、善于计划协调是其显著特点。在这个事件里,观察敌情的德军军官正是从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事情里,发现了里面的不寻常。换作其他人,说不定会想,这不就是一只猫嘛,出来溜达溜达多正常啊!大概率不会“小题大做”。善于见微知著的德军抓住了战机,从而取得了战果。
二是麻痹大意导致灭顶之灾。军队里养猫,在一战时是很普遍的,不但法军养,德军也养。我们知道,堑壕战是一战时的常态,堑壕既是防护工事,又是生活场所,当然就有很多老鼠。为了灭鼠,对抗双方就养了很多猫。据有关资料,整个一战中,约有50万只猫为军队服务,负责捕捉堑壕和军舰上的老鼠。关键问题是,堑壕和军舰的位置是公开的,谁都知道在哪,而指挥所是需要保密的!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任何一个失误都可能带来严重后果。偏偏法军没在意,居然把猫养到了指挥所里,充分显露了法军的“浪漫”本性和做事的漫不经心。两次世界大战中法军在德军面前屡屡吃亏,估计也就是这种性格使然。
(2)裁一个公务员,断送了大明朝。明朝崇祯二年,兵科给事中刘懋提出裁撤驿站,理由是驿站之弊已久,很多官员私自乘驿,又不付钱,致使驿站系统和财政不堪重负,等等,说
裁撤驿站每年可以为朝廷节省数十万两白银。正为筹集“辽饷”焦头烂额的皇帝立马准奏,委派刘懋负责办理。刘懋大刀阔斧,对全国的驿站来了个“一刀切”,所有的驿站一律要裁掉人员、马匹的三分之一。本来整顿驿站、裁撤冗余也算不得什么大事,可万万没有料到,被裁撤的驿卒里面,有个叫李自成的大咖!
当裁撤的命令传到银川(驿站)时,李自成刚刚因为粗心丢失公文受到了处罚,于是驿丞顺手就把李自成开除了。这以后,李自成加入造反大军,十几年时间,生生断送了大明朝!更
狗血的是,你知道当初刘懋为什么要力主裁撤驿站?不是心忧社稷,而是为他的亲戚毛羽健泄私愤。毛羽健是湖北公安人,官居监察御史,在京城养了个小妾,视若明珠,乐不思蜀,他太太十分不满,于是便赴京兴师问罪。来京城她可不是自己雇车雇船,而是假公济私,使用的是公家的驿站系统,方便快捷又省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了毛羽健一个措手不及,最后毛羽健挨了打,小妾也没保住。于是毛羽健便迁怒于驿站系统,认为驿站不干正事,便拉着刘懋上书皇帝要求裁撤驿站。
要说,裁撤驿站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却偏偏造成了致命后果,一个驿卒当然不可能有如此大的能量,隐藏在背后的才是关键。那么背后有哪些推手呢?
推手之一,惨不忍睹的明朝财政。明朝在万历之前,日子还是可以维持的,虽说不富裕,却也收支基本平衡。经过万历之后百十年的折腾,到明末崇祯时,朝廷财政已经枯竭。当时每年财政收入不过400多百万两白银,即使崇祯10多年的加征,也不过每年多了200万两,而当时“九边”(边镇,相当于军区)一年军饷就要1500万两。崇祯皇帝连给京营部队发饷的钱都还要向大臣募捐,这种状况怎么可能维持?所以,当皇帝听到有人说有个能每年节省几十万两的号事,不去做才怪了!
推手之二,越来越多的破产农民。明朝中期开始,随着官僚和大地主无节制的土地兼并,造成越来越多的农民破产,从而形成了流民,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矛盾。在古代,流民经常有,但明末特别多。说实话,明末的社会动荡并不是崇祯朝廷造成的,是崇祯朝廷承接了百余年不断积累的社会矛盾的结果,加之自然灾害频发,外部势力威胁,终于压垮了这个庞然大物。当时西北地区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农民生活艰难,在驿站谋生成了许多人的选择。而一旦被裁撤,便立刻被推向深渊。当时在全国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造反队伍,都是从西北起家的,比如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刘宗敏等等,而流民为造反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有生力量,直接摧毁了明朝的社会体系。
(3)手指敲击的节奏暴露了身份。这是发生在二战苏联战场的一件事。有一天,苏军某部队司令部来了几个军官,自称是上级派来的,要了解该部队的作战计划。司令部查验了他们随身携带的证件和文件,也检查了服装,包括说话的口音,都没问题,于是便把详细的作战计划向几个军官作了汇报,场面十分和谐。就在汇报的过程中,该司令部一个参谋无意中看到这几个人之中有一个人的手指在桌子上像弹钢琴一样有节
奏的敲击,听了一会,司令部参谋断定,这个人手指敲击的居然是一首德军军歌的节奏!事情紧急,立刻采取措施抓捕。经过突审,方知道这几个人果然是德军间谍!因为轻而易举地获得了苏军的作战计划,不由心情大好,无意识地便露了马脚。
咱们前文提到,德军军官的个人素养比较高,为什么这么说呢?德军和其他国家的军队相比,最特别的地方就是军官都出身于容克贵族,他们有很高职业素质,德军之所以能很快从一战的失败中站起来,依靠的就是这样一支军官团。对德军国防军的军官来说,专业化的
军事知识和技能自不用讲,关键是文化素养还很高,懂音乐会外语什么的太普遍了。这个间谍做梦也想不到会因为懂得多“栽跟头”。再看苏军,二战前苏联已经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和义务教育计划,用了10年时间初步完成了工业化,成为欧洲工业强国。尤其是军官,已经全部实现院校化培养,个人素养在各阶层比较靠前,在战前的1939年苏军大扩军之前,甚至各大机关、学校到军校和军队“抢人”,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军军官队伍的素质是比较高的,那位苏军军官能发觉德军间谍的“小动作”,当然不全是运气。
每每想起这历史的一幕幕,不由感慨万端,谁又能想到这些轻若鸿毛的小事居然会牵动时空、影响全局呢!